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湘西德夯是一个溪流纵横、峡谷深壑、充满画意的地方,笔者创作的作品《湘西清韵》正是对这一带风景的体现。笔者通过创作力求表现出湘西一带“清润、自然、朴实”的意境,表达对湘西的认识、理解和对湘西独有的艺术体验。《湘西清韵》系列作品通过了解湘西边城、德夯一带的自然美景以及人文特色,以中国画独有的笔墨形式并采用适当的浅绛、小青绿技法设色加以表现,作品为全景式构图,以充分表现湘西独有的南方地域特色和艺术意境。
一、研究内容
笔者通过探索边城、德夯一带的人文地理,以及其蕴含的文化底蕴,以此为山水画创作提供历史文化内蕴的支撑。创作过程中,笔者通过对景写生和快速速写的形式来感悟自然物象的魅力的特点,并学习探究多种技法表现。
水墨技法可以通过细笔山水的层次变化和泼墨的虚实变化与自然浓淡,表现出德夯那种溪流纵横、群峰竞秀的地貌,辅以浅绛设色技法去点缀边城的河水悠悠、古木奇花,并以小青绿设色去表现矮寨春意盎然的景象。
虽用不同技法去表现湘西美景,但整体一看又宛若一体。《湘西清韵》作品是通过收集素材、整理素材、素材提炼及加工等方式进行绘制而成的,通过不同的技法特点表现湘西的自然美景。
二、研古学今
在本次的创作过程中,笔者主要学习和研究了以下二位画家的作品。
(一)石涛
石涛,俗姓朱,名若极,五岁左右削发为僧,法名原济,又称“苦瓜和尚”。其生平绘画主要有三个主要时期,一是在武昌时期对传统绘画技法的学习;二是在宣城十余年与友人梅清结识,对其绘画技法产生了深远影响;三是在南京和揚州的晚年时期,此时的石涛绘画风格已渐至成熟。
石涛的作品对墨线点的使用尤为精湛,使他的画仿佛成为一个墨、线、点、色交织的乐章。他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墨,特别是在远山的运用上。其作品构图新奇,善用“截取法”,并在画录中提出构图“捷径六则”,笔者收获良多。
从他的湿墨画法中,笔者体会到,要表现自然的真正面貌,应该真正了解这个地方的人文地理及气候特征,寻求本质的地理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和谐的画面关系。在《湘西清韵》整个作品的画面关系处理上,笔者借鉴了石涛的湿墨法去表现湘西的氤氲之态,在树叶的处理上借鉴了石涛对点的运用。
(二)刘朴
刘朴,当代山水画家,四川蜀山画院院长,擅长水墨山水,其山水画十分注重追寻独特的艺术语言,一生中都致力于描绘巴蜀山水自然风光。他的作品追求雄浑、静穆的艺术境界,习惯于满构图,尤其喜欢在扇面上作画。其作品既能够概括无限的山水于尺素之间而不显得局促,又能在有限的笔墨中表现无限的山水的“势”。
作品《嘉陵春韵图》中,刘朴描绘了万物复苏时节的嘉陵江,画面中远处主要以泼墨技法表现,墨色较淡,很好地表现出远山的结构与空间关系,并用松、动的笔墨表现嘉陵江烟雾缭绕的峰峦。画面中近处笔墨苍润浑厚,从而使远近云雨迷蒙的山石、树浑然一体。刘朴善用现代平面构成几何形块的空间分割,善以用笔带动色墨的运动,追求“润含春雨、燥裂秋风”的笔墨对比。其作品对墨、线、点的使用也尤为精道,在线的使用上有时长线悠扬,有时短线急促,在表现山石纹理结构时密锣急鼓、交织得法。
刘朴的笔墨对比使笔者收获良多,在《湘西清韵》的创作过程中,笔者主要学习借鉴了刘朴作品中笔墨的对比。
三、创作过程
(一)构图
构图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在谢赫六法称为“经营位置”。明代董其昌提出:“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低则有情,此画决也。”山水画创作的构图应当考虑主与次、虚与实、高与低等方面的问题。
《湘西清韵》系列作品经过构思后,笔者在速写本上大致画下初稿,经反复修改并与导师交流后最终确定。作品以三张斗方的形式展现,选取湘西不同地方的美景进行创作,这三张作品可分开单独欣赏,也可组合在一起作为系列画展示。
如图1,《湘西清韵》系列一以水墨表现,画面以满构图表现近景,画面正中为苗寨错落的房屋,被一颗古树掩映,破其呆板,中景则靠房屋与房屋后的丛林分开,远景主要描绘群峰竞秀的远山。《湘西清韵》系列二主要取景于湘西边城,画面正中是一从茂密丛林与悠悠的河水,河水中偶有几块小石,河岸上是稀疏的杂草与树丛,中景则以房屋背后的丛树与山石分开,远处群山相连宛若一体。《湘西清韵》系列三画面中,茂密树从置于前景,掩映房屋,作藏露关系的处理,中景以矮寨土房及其背后的丛林为主,远处山势高耸,用淋漓的笔墨加以表现。为了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和黑白灰的层次关系,笔者对画面中远、中、近景都进行一定的虚实处理,并在构图时也充分考虑空白的比例位置分布,以及落款印章的位置。
(二)造型
作品的造型采用“地与树与山”的三叠式布局,由远及近地将树、房屋、云气的位置大小适当安排,树的造型主要由高低虚实错落的丛树构成,采取夹叶法、点叶法和双勾的造型方法,并且在树的朝向上也有讲究。画面中的房屋主要选取湘西古寨房屋,在画面造型安排上,使高低错落有序,有的以水墨表现,有的略施赭色。远处山石有的山势高耸,有的则连绵起伏其势甚大,其根据构图的需要作适当的处理。
(三)技法
《湘西清韵》系列作品在技法上运用水墨、浅绛、小青绿等不同技法加以表现,俗话说:“笔墨是中国画的筋骨与血肉。”中国山水画中用墨有黑、白、干、湿、浓、淡之说,用笔有勾、皴、擦、点、染。在创作过程中,笔者将用笔、用墨牢牢地联系在一起,充分运用点线面的构成。丛树采用点线描绘,并充分利用毛笔“破笔”的特性,主要以点叶法表现。远山采用湿画法,即将宣纸润湿,用毛笔先蘸取大量淡墨再往笔尖蘸取少量浓墨,趁纸未干时一气呵成挥洒而出。山顶墨色较重,山脚墨色较淡,充分用墨对空间进行体现。
四、结语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在中国人的情思中有着深厚的文化情感沉淀,文人通过笔墨表现,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精神。笔者通过水墨,辅以浅绛、小青绿,来表现湘西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的清雅、幽静、烟雨朦胧的自然韵味,因此,笔者把创作主题定为《湘西清韵》。面对喧嚣的世界,笔者希望用绘画去体现出一种老子所说的“游心于淡、合气与漠”的心境。
(四川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张茂芳(1993—),男,四川宜宾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中国画)。
一、研究内容
笔者通过探索边城、德夯一带的人文地理,以及其蕴含的文化底蕴,以此为山水画创作提供历史文化内蕴的支撑。创作过程中,笔者通过对景写生和快速速写的形式来感悟自然物象的魅力的特点,并学习探究多种技法表现。
水墨技法可以通过细笔山水的层次变化和泼墨的虚实变化与自然浓淡,表现出德夯那种溪流纵横、群峰竞秀的地貌,辅以浅绛设色技法去点缀边城的河水悠悠、古木奇花,并以小青绿设色去表现矮寨春意盎然的景象。
虽用不同技法去表现湘西美景,但整体一看又宛若一体。《湘西清韵》作品是通过收集素材、整理素材、素材提炼及加工等方式进行绘制而成的,通过不同的技法特点表现湘西的自然美景。
二、研古学今
在本次的创作过程中,笔者主要学习和研究了以下二位画家的作品。
(一)石涛
石涛,俗姓朱,名若极,五岁左右削发为僧,法名原济,又称“苦瓜和尚”。其生平绘画主要有三个主要时期,一是在武昌时期对传统绘画技法的学习;二是在宣城十余年与友人梅清结识,对其绘画技法产生了深远影响;三是在南京和揚州的晚年时期,此时的石涛绘画风格已渐至成熟。
石涛的作品对墨线点的使用尤为精湛,使他的画仿佛成为一个墨、线、点、色交织的乐章。他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墨,特别是在远山的运用上。其作品构图新奇,善用“截取法”,并在画录中提出构图“捷径六则”,笔者收获良多。
从他的湿墨画法中,笔者体会到,要表现自然的真正面貌,应该真正了解这个地方的人文地理及气候特征,寻求本质的地理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和谐的画面关系。在《湘西清韵》整个作品的画面关系处理上,笔者借鉴了石涛的湿墨法去表现湘西的氤氲之态,在树叶的处理上借鉴了石涛对点的运用。
(二)刘朴
刘朴,当代山水画家,四川蜀山画院院长,擅长水墨山水,其山水画十分注重追寻独特的艺术语言,一生中都致力于描绘巴蜀山水自然风光。他的作品追求雄浑、静穆的艺术境界,习惯于满构图,尤其喜欢在扇面上作画。其作品既能够概括无限的山水于尺素之间而不显得局促,又能在有限的笔墨中表现无限的山水的“势”。
作品《嘉陵春韵图》中,刘朴描绘了万物复苏时节的嘉陵江,画面中远处主要以泼墨技法表现,墨色较淡,很好地表现出远山的结构与空间关系,并用松、动的笔墨表现嘉陵江烟雾缭绕的峰峦。画面中近处笔墨苍润浑厚,从而使远近云雨迷蒙的山石、树浑然一体。刘朴善用现代平面构成几何形块的空间分割,善以用笔带动色墨的运动,追求“润含春雨、燥裂秋风”的笔墨对比。其作品对墨、线、点的使用也尤为精道,在线的使用上有时长线悠扬,有时短线急促,在表现山石纹理结构时密锣急鼓、交织得法。
刘朴的笔墨对比使笔者收获良多,在《湘西清韵》的创作过程中,笔者主要学习借鉴了刘朴作品中笔墨的对比。
三、创作过程
(一)构图
构图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在谢赫六法称为“经营位置”。明代董其昌提出:“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低则有情,此画决也。”山水画创作的构图应当考虑主与次、虚与实、高与低等方面的问题。
《湘西清韵》系列作品经过构思后,笔者在速写本上大致画下初稿,经反复修改并与导师交流后最终确定。作品以三张斗方的形式展现,选取湘西不同地方的美景进行创作,这三张作品可分开单独欣赏,也可组合在一起作为系列画展示。
如图1,《湘西清韵》系列一以水墨表现,画面以满构图表现近景,画面正中为苗寨错落的房屋,被一颗古树掩映,破其呆板,中景则靠房屋与房屋后的丛林分开,远景主要描绘群峰竞秀的远山。《湘西清韵》系列二主要取景于湘西边城,画面正中是一从茂密丛林与悠悠的河水,河水中偶有几块小石,河岸上是稀疏的杂草与树丛,中景则以房屋背后的丛树与山石分开,远处群山相连宛若一体。《湘西清韵》系列三画面中,茂密树从置于前景,掩映房屋,作藏露关系的处理,中景以矮寨土房及其背后的丛林为主,远处山势高耸,用淋漓的笔墨加以表现。为了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和黑白灰的层次关系,笔者对画面中远、中、近景都进行一定的虚实处理,并在构图时也充分考虑空白的比例位置分布,以及落款印章的位置。
(二)造型
作品的造型采用“地与树与山”的三叠式布局,由远及近地将树、房屋、云气的位置大小适当安排,树的造型主要由高低虚实错落的丛树构成,采取夹叶法、点叶法和双勾的造型方法,并且在树的朝向上也有讲究。画面中的房屋主要选取湘西古寨房屋,在画面造型安排上,使高低错落有序,有的以水墨表现,有的略施赭色。远处山石有的山势高耸,有的则连绵起伏其势甚大,其根据构图的需要作适当的处理。
(三)技法
《湘西清韵》系列作品在技法上运用水墨、浅绛、小青绿等不同技法加以表现,俗话说:“笔墨是中国画的筋骨与血肉。”中国山水画中用墨有黑、白、干、湿、浓、淡之说,用笔有勾、皴、擦、点、染。在创作过程中,笔者将用笔、用墨牢牢地联系在一起,充分运用点线面的构成。丛树采用点线描绘,并充分利用毛笔“破笔”的特性,主要以点叶法表现。远山采用湿画法,即将宣纸润湿,用毛笔先蘸取大量淡墨再往笔尖蘸取少量浓墨,趁纸未干时一气呵成挥洒而出。山顶墨色较重,山脚墨色较淡,充分用墨对空间进行体现。
四、结语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在中国人的情思中有着深厚的文化情感沉淀,文人通过笔墨表现,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精神。笔者通过水墨,辅以浅绛、小青绿,来表现湘西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的清雅、幽静、烟雨朦胧的自然韵味,因此,笔者把创作主题定为《湘西清韵》。面对喧嚣的世界,笔者希望用绘画去体现出一种老子所说的“游心于淡、合气与漠”的心境。
(四川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张茂芳(1993—),男,四川宜宾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