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好之心”讲评

来源 :新高考·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remsl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
  请以“求好之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70分)
  要求:①立意和角度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或套作。
  [写作指导]
  “求好之心”,是偏正短语,“心”是中心词,“求好”是定语,是修饰、限制词。
  心,即想法、愿望、欲念等。
  求,即追求、寻找、努力获得、使……变得更……、使……符合……、使……超越……等。
  好,即外形漂亮、过程完美、结果丰硕;别人评价高,自我感觉好;符合规律、规则、规范(如客观规律、规则制度、道德规范、精神境界),具有独创性;比前面好,比他人好;客观上的好,主观上的好;实际上的好,理论上的好;外在的好,内在的好;物质的好,精神的好;世俗的好,境界的好;绝对的好,相对的好(横比与纵比)等。
  “求好之心”,即重点写一种想法,隐含一种比较;外化为一系列言行、事态;鼓励运用文字技法:托物言志、寓情于景、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对比、映衬、烘托、铺垫、描写、细节等。
  关于“判分”。判分须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传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等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一类卷63分以上,二类卷56~62分,三类卷49~55分,四类卷42~48分,-五类卷28~41分,六类卷27分以下。
  关于“切题”。所写内容合乎“求好之心”情理者,视为切题;所写内容虽与“求好之心”有关系,但在情理上显得牵强的,视为基本切题。
  关于“立意”。能借助生动的故事、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演绎出“求好之心”的深刻意蕴,应视为立意深刻和独到。
  关于“表达”。作文评分一定要注重语文素养。凡词汇贫乏、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者,凡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思路混乱者,凡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较多者,一律下浮一个档次;严重者直接进入六类卷。
  关于“文体”。文体不伦不类,视为五类卷;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作文示例]
  求好之心
  食堂门口有一块告示牌,每天的特殊活动安排表都会用小磁扣吸在上面,我就经常注意到那些各式各样的小磁扣。前天是摆成了一只小鸭,昨天是太阳,今天是小鱼……是谁,这么有雅兴,粘贴告示还花样翻新?(开篇设置悬念,引发阅读兴趣,引出人物出场)
  那天,我特地起得很早,走下楼才发现,竟然是她!那个做保洁的女人,约莫四十来岁。她一只手撑着拖把,一只手摆弄着板上的磁扣,油渍污迹满是的围裙下仿佛潜藏着一颗蓬勃跳动、追求美好的心灵。朝阳逐渐倾泻她一身,她认真专注的神情像一个虔诚的信徒,寻求着美好,创造着美好……(平凡的外表与追求美好的心灵,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本文主旨)
  不久,女人手中绽放出一朵粗线条的花儿。一同绽放的,还有女人脸上的笑意。(手中的花与脸上的笑,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我时常去楼旁的废品收购站卖废品。其实说是废品收购站,也只不过是一间几平米的出租的小屋子,有一对安徽夫妇在那里收购废品。(简笔勾勒了另一组同样平凡的人)
  我边看着他们收集、分类、称重,边在屋里四处打量。除了称量工具以外,屋里还有一个小灶台和一张简易的双人床。在这种地方生活?我感到不可思议。突然,眼角瞥到了墙上的一抹粉红,是一朵百合。走近细看,才发现是一束老旧的绢花,有的地方洗得都泛白。这定是它的主人遗弃的,而这对夫妇却在尘埃中发现了它,并让它重新焕发出了光彩。(对比鲜明强烈,废品的肮脏与百合的纯洁,反差巨大,更能表现主人公的求好之心)
  重新环顾这间屋子,听着这对夫妇用我听不懂的方言热烈地交谈着,我突然觉得,他们虽然身处废品中,但依然有对美好的企盼之心。(发表议论,点明主题)
  我时常在上、放学拥挤的车道上,看见路上的人机械地上班、下班,直视前方,面无表情,或是低头看手表、看手机,整个城市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呼吸一口,都是紧张烦躁的味道,而汽车的鸣笛,更无疑放大了这种紧张与烦躁。(铺陈渲染,烘托了紧张与烦躁的气氛,反衬下文拾荒老人求好之心的可贵)
  一个夏日的午后,一个不经意的回头,却让我看到了一幅毕生难忘的画面:一个拾荒老人,悠闲地坐在树荫下照镜子。他时而捋一捋胡须,时而抿嘴一笑,时而转动长柄的小镜子。阳光下,那张脸溢满了安详与从容,仿佛就是那陶渊明笔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周遭的一切于他只是匆匆的过客。他笑看世间铅华,我自悠闲,追寻着美好自在。(细致描绘拾荒老人因“求好”而照镜子的行为,并发表议论,积极肯定他虽然常与肮脏打交道但仍不失爱美之心的做法)
  因为心态美好,一个拾荒老人,拥有着我们难以想到的美好。(紧承上文,高度评价拾荒老人求好的行为)
  求好不在地位高低,不在距乡远近,不在喧嚣与否,我自本真,我自向好,我以一颗平和的心追求着心灵的那一方净土,同时栽花植柳,也为他人送去一片春风。(总结上文,抒发议论,水到渠成,表明求好之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朋友,也愿你以一颗求好之心,尽享世间美好!(再次点明主旨,发出倡议)
  [点评]
  本文是一篇选材典型的考场记叙文佳作。
  一是关注民生。就像2012年江苏卷高分作文《忧与爱》关注农民工所留恋的“绿皮车”一样,本文也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表现普通人的情感。而且,本文也善于发现平凡中的美好,传递了正能量。
  二是另辟蹊径。对于“求好之心”,学生并不陌生,因为从上学时起,学生就要积极做到“三好”(德、智、体全面发展),因而应该是有材可写、有话可说的。但那样往往落入俗套,因为像因考试失败而求好,虽然符合题意,但情节简单,材料老套,往往千人一面,似曾相识,很难写出新意、透出灵气、显出才情,也就很难获取高分。   总之,全文取材于日常生活,融情于细节描写,堪称佳作。
  另外,本文主旨集中、结构严谨。虽然由三大片段组成,但“形散神不散”,三大片段都集中表现同一主题:普通人以一颗求好之心,尽享世间美好。
  求好之心
  窗台上有几枝马蹄莲,若静若动,优雅美丽。(开篇状物,简明扼要,用语清新,渲染了宁静安闲的气氛,为下文的托物言志作铺垫)
  纯白的瓣,淡黄的蕊,如小孩吐出的舌头,有一种娇俏的美。在清水的滋养下,它们自在地倚靠在水晶瓶上,如凭栏远眺的江南女子,不动声色地优雅着。潺潺的花香如月光般肆意流淌。(紧承首段,从颜色、状态、花香等角度呈现马蹄莲的美)
  只是其中一枝,突兀地垂首,青涩的花瓣紧闭着,令人怅然。我继而对它的迟钝心生不满。(曲折行文,突出“其中一枝”的含苞待放、与众不同,为下文描写她的“一颗不急不躁、宁静安闲的求好之心”埋下伏笔)
  每每推开排练室的大门,心中便涌来一阵阵挫败的海浪,带着尴尬的微咸,将我淹没。看着她们自如地拨弄着筝弦,优雅雍容的笑仿佛席卷了整个世界的美丽,便觉自己卑微到了尘埃里,一颗求好的少女之心便也如路边的野花,灰扑扑的,蒙上了尘。(由未开的“莲”,过渡到受挫败的“我”,由莲及人,花人合一)
  遵照老师的叮嘱,我怯怯地拨弄着。一个错音,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我突然觉得身体中的某个部位“嚓”地结成冰,又“哗”地碎了一地。我,怕是永远也练不好了吧?(细致刻画“我”所遇到的重大挫败)
  回到家,对着美丽优雅的马蹄莲,我终于忍不住大哭起来。待情绪发泄完了,透过朦胧的泪眼,我似乎觉得马蹄莲又有了一些变化,那枝未开的马蹄莲花瓣上的绿似乎又淡了些,那象征青涩、不成熟、失败的绿又淡了些。身边的美丽似乎惊扰不了她的安宁,她就这样慢慢地兀自生长,生长得那样美好,一颗不急不躁、宁静安闲的求好之心让她成长得如此静谧。(由练古筝遭遇挫败,过渡到由那枝求好的马蹄莲所受到的启发)
  忽然像明白了什么。我呢?我呢?我迅速地奔向古筝,抚摸那蒙着厚厚灰尘的琴谱。那可笑的自卑、自暴自弃,让原本的求好之心懈怠了不少,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戴上指套投入练习。花香袅袅,我沉醉在求好之心带给我的一种向上的安全感里不能自拔。(“我”受到启迪,在沉醉的花香中刻苦练习)
  手指起了泡,但那花瓣挣脱绿色的钳制也会疼的,没关系;手腕肿了,但那开花便如撕裂了自己也会痛的,没关系,我就这么安慰自己。携着那枝还未开的马蹄莲,在向好的心路上绝尘而去。(亦花亦人,亦未开亦手疼,文章摇曳多姿)
  舞台上灯光闪耀,我端坐在那里,微笑似静水深流。一抬手,拨弄筝弦,一曲《高山流水》自指尖流淌,如深冬长夜里盛开的纯白栀子花,清澈空灵。筝音百转千回,我心自岿然,求好的前方定有花香,我的求好之花终于在今晚盛开。不知你,是否安好?(紧承上文,描写“我”的求好之花的盛开)
  我眼中一片雾气,从没有人知道我为了求好付出过多少,今晚的成功,是我在刀尖上奏出的绚烂辉煌。(点明“我”因求好而成功及付出的艰辛)
  弹毕掌声雷动,妈妈告诉我,那枝马蹄莲开花了,很美,很好。(“我’’的求好与花的求美此时完美地交融起来,升华了文章主旨)
  我轻笑,那是求好之心开出的花呀!一定若静若动,优雅美丽。(首尾呼应,浑然天成,余音绕梁,让人难忘)
  [点评]
  本文是一篇构思巧妙的考场记叙文佳作。
  一是采用托物言志手法。借马蹄莲的求美之心,来表现人的求好之心,花人合一,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二是采用双线结构技巧。“花求美”、“人求好”双线交织,水乳交融,结构严谨,贯通文脉,突出中心。
  三是选材不落窠臼、新颖独到。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无论是马蹄莲,还是学古筝,这样的素材都是难以撞车的,更不必说他们完美地结合起来了,那更是别出心裁。
  另外,本文行文起伏跳跃,摇曳生姿,避免了平铺直叙;文笔细腻而简约,语言灵动而老到,表达能力强,堪称佳作。
其他文献
高考作文,半壁江山,重要之程度不言而喻。教学实践中,教师在作文辅导方面往往强调埋头苦练。如此训练,学生作文的数量是有了,但质量却不敢恭维。这样做有可能提高了写作的速度,训练出了很多机械的模式作文。写作时学生只会按图索骥,勉强成篇,兴味索然,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一些有才情的学生的思维反而被模式化的教学禁锢了。  记叙文写作便于抒写真情,2014年江苏卷“青春不朽”这个话题,选择记叙文更好上手,中学生更
期刊
哲理玄思类散文是高考常考的一种文体样式。该文体兼具了散文和议论文的共性,既有一定的说理性,又体现出一定的语言优美、表达生动、情理兼容的特色。哲理玄思类散文中思路题的考查,常常让考生捉摸不定。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大家理清思路。  首先要明确此类文章的文体特点。哲理玄思类的文章解题应将抽象的理论融入到具体的事例当中,作者的行文常常会从日常生活景物或者生活琐事写起,即事明理,即景述理。这种思考的过
期刊
叙述性作文材料一般包含一则或几则短小的寓言性故事。故事中通常蕴含某个人生哲理。如何读透故事,如何准确地悟出其蕴含的道理,成为叙事性材料作文审题的关键。  对材料粗枝大叶地阅读,对内容一知半解地理解,是考生阅读作文材料的通病,遑论深究材料的内涵和倾向。考生习惯于到材料中找自以为重要的片言只语,然后信马由缰地迁移。材料内容的整体性和情感的指向性得不到重视,内涵的深刻性与现实的针对性也得不到关注。如此审
期刊
近年来,对于文言文特殊句式这一考点,高考一般不单独设题(选择题),而是糅合在句子翻译题中进行考查,如果我们忽略了特殊句式,往往会在翻译中出现“黑障”,进而失分。下面结合2014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出现的特殊句式试作分析,并提出一些备考策略。  一、特殊句式类析  2014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出现的特殊句式有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四大类型以及疑问句。在这四大类型中,省略句考查得最多,也最全面
期刊
对于古代诗文阅读“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一般包含两点:一是辨析文句意义;二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2014年之前,江苏《考试说明》对“辨析文句意义”的表述是“筛选文中的信息”,与其他省市的表述基本相似。对于该考点表述的变化,我们首先要注意它表明了《考试说明》修订者试图以更为学科化的语言界定语文科目的考查内容,其次要注意它暗藏了考查题型多样化的意图。因为“辨析文句意义”作为逻辑前提存在,并不必
期刊
[作文题](2013~2014学年度江西省赣州六校期末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世人皆知钱钟书是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却很少有人知道其夫人杨绛比钱钟书出名更早。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希望借此安心治学。《杨绛文集》出版时,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地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
期刊
[作文题](江苏省南通第一次调研测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1.关于材料的理解  “各美其美”中第一个“美”,可以理解成“追求、尊重、坚守、赞美、弘扬、张扬”等;“其”,自己的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中央在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出台一纸带有诗意的规划: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句“记得住乡愁”,温柔了人心,激发了无数人的情感共鸣。乡愁是什么?有人说,是鸡鸣狗叫,是麻花辫“小芳”……还有人说,乡愁是小桥流水,是乡里乡亲,是夜不闭户……诚然,从瓦房变成了楼房,邻居不见了;从乡村变为乡镇,小桥流水不见了;从贫瘠变得富裕,夜不闭户不
期刊
[作文题](安徽省黄山市2014届八校联考)  阅读下面内容,根据要求作文。  题壁  [宋]无名氏  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  争似满炉煨糈拙,慢腾腾地暖烘烘。  [注]争似:犹怎似。柑拙:树根疙瘩。  上面的诗歌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你的人生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此诗大意是一团乱蓬蓬的茅草,突然烧着,红红火火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印度教徒,步行到喜马拉雅山的圣庙去朝圣。路途遥远,山路非常难行,他虽然携带很少的行李,但沿途走来,还是显得举步维艰,气喘如牛。他走走停停,不断往前遥望,希望目的地赶快出现在眼前。就在他的前方,他看到一个小女孩,年纪不超过10岁,背着一个胖嘟嘟的小孩,也正缓慢地向前移动。她喘得很厉害,也一直在流汗,可是她的双手还是紧紧呵护着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