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草与柑柱”讲评

来源 :新高考·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jia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安徽省黄山市2014届八校联考)
  阅读下面内容,根据要求作文。
  题壁
  [宋]无名氏
  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
  争似满炉煨糈拙,慢腾腾地暖烘烘。
  [注]争似:犹怎似。柑拙:树根疙瘩。
  上面的诗歌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你的人生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此诗大意是一团乱蓬蓬的茅草,突然烧着,红红火火,可很快便什么也没有了,它哪里能像火炉里煨着的树根疙瘩那样慢腾腾地烧着,长时间使人感到热烘烘的来得好呢?诗人的态度很是分明,他用这两种火的形态来比喻世人做事的两种不同风格:一种谓之爆发力,一种谓之持久性。
  从辩证角度看,两者是各有千秋,难以说清好坏,但是从“争似”一词,不难看出诗人是赞成后一种风格的。拒绝那种虚燥、短暂的辉煌,转而追寻踏实、长久的温暖。从构思立意上看,它是在传达一个朴素的道理:无论干什么事,都切不可只图虚名,只搞花架子,以图一时的红火热闹;而应该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做人做事,唯有扎实踏实,才能让成功更持久。
  文体选择上,侧重于议论文,选用合适的材料,才能更好地传达自己的观点。若是记叙文,则需要选用恰当的事例,方可符合主题。
  [作文示例]
  幸福很简单
  王芳菲
  生命在途中,幸福在心中,温暖便是幸福,简单便是快乐!
  ——题记
  炉煨糈拙散发的热量,洋溢着家的气息。炉煨的画面,充满了温馨的感觉,暖烘烘意浓浓的场景是幸福在蔓延……
  幸福很简单。品一杯香茗,躺在灿烂而温暖的阳光下,回忆过往是一种淡然而又优雅的幸福;手执一本小说,坐在安静而圣洁的图书室中,品味人生享受一种欣喜而又高贵的幸福;围着一张饭桌,坐在欢乐而甜蜜的家人之中,畅谈生活是一种平凡而珍贵的幸福……在茫茫人海、滚滚红尘之中,每个人都在极力奔跑,追求自己的幸福。却俨然不知,只要回首,幸福一直缠绕在我们的心中。
  古人参透了幸福,才有了孤冷塞北的那一幅景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磅礴壮丽才得以呈现。古人感悟了幸福,才有盎然生机的那一抹希望,“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点点春意才得以绽放;古人欣赏了幸福,才有了回眸瞬间的那一丝幸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才得以表达。
  生命是一场旅程,一场没有回程只需前行的旅程。幸福则是旅程中的点缀,有了坚定的幸福,我们学会了拼搏,学会了奋进,学会了生活。
  歌手杨光是一位盲人,正因为他母亲对他的鼓励与支持,他才有了对生活的希望,有了活着的动力,他才有花开的一天,有了成功的喜悦,有了自信的一刻,有了阳光的一生。正是简单而又幸福的爱,让他绽放了人生的精彩,让他在星光大道上勇往直前,让他的歌声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幸福很简单,温暖即是爱,在他生命旅程中,母亲便是他淡淡的幸福,浓浓的爱。
  幸福对我而言,便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我是一个不断遭遇挫折的女孩,我渴望一份淡然而宁静的幸福,家人安好,便是晴天!在生活中,父亲是我心中的天,母亲是我心中的地,正因为有了他们,我才有了广阔的天地,才有了爱,才有了幸福。当面临学习的压力,电话里传来的是声声问候,句句叮嘱,那温暖而贴心的话语则是我前行的最大动力。
  我们在生命的旅途中奔跑,我们路过了春,路过了夏,路过了秋,路过了冬。我们却从未缺少那点点的幸福。幸福很简单,有爱之处必然有幸福之花。有一种幸福,我们渴望抵达,那是爱与爱的幸福;有一种幸福,我们渴望出发,那是梦与梦的幸福;有一种幸福我们渴望拉近,那是心与心的幸福——幸福很简单,满足便是幸福,简单便是幸福。
  茅草虚而不实,糈拙实而不虚,幸福就是一种充实,一种踏实,一种简单。
  [点评]
  文章结合诗歌的主旨句“争似满炉煨槽柚,慢腾腾地暖烘烘”,引出幸福就是一份我们身边淡淡的情意,点明作者的观点。文中多处出现排比段,从不同角度对幸福进行阐述,表达自己的观点,带给读者极为深刻的印象,起到很好的论证效果。语言精练,情感真挚。
  父亲的柴
  汪微
  父亲说,成人,成柴!
  灶中的火光蓦地明亮起来,照亮了母亲那沉淀着岁月的脸庞。母亲的抱怨夹杂着茅草燃烧的轻微细响:“这灶可真是费柴啊,烧顿饭得用掉一担草。不注意点,还烧成夹生饭!”茅草易燃,不经烧,却又在荒路两旁长得成片,在母亲眼中,这自然算不得好柴!
  每到寒冬,村里开山的锣声响起,我便带上刀具挖锄随父亲去山上砍柴。这是一年中重要的时刻。父亲说,这几天砍的柴得烧一年呢!山上的树长得慢,不能随便乱砍,一年之中只有那几天能到上山砍柴,其余时间便要封山的了。来到山中,看着那一株株苍翠高大的松树杂木,心中不禁泛起欣喜。
  父亲在林中走来走去,左挑右看,似乎在寻找着什么。过了许久,终于在一棵老树前停下,这树旁枯黄掉落的叶子随处可见。剥落的苍老树皮,散落在四周。这可真是棵“老”树了啊!砍树,挖树桩,一气呵成,家门口堆成了大柴垛。
  父母亲年迈,身体不佳,大哥打工异乡,难得回家。我多次劝阻父亲别再上山砍柴了,液化气、电磁炉用起来方便又实用。不知为何,总入不了父亲的法眼。父亲说:“液化气不好用,火力大小配不到,也不安全。哪像这柴来得实在,杀猪做豆腐,离不开的!电磁炉,耗电!”父亲摆了摆手,坚定的语气不容置疑。
  父亲老爱去看柴,一堆一堆的,整整齐齐,如同整装待发等待检阅的士兵。父亲边看边笑着,看看这块,摸摸那块,欢喜极了。父亲是不喜欢茅草的,说那茅草看着一大垛,实则没有多少斤两,浮躁不踏实,那茅草又极易燃,燃得快熄灭也快,如同那流星一样,转眼就没影了。“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争似满炉煨糈拙,慢腾腾地暖烘烘。”这是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首诗,他常为此自得。   父亲带我去那一望无际的荒野,看那随风飘摇的茅草。父亲当时的告诫至今仍记忆犹新:茅草长得疯快,却不踏实,不如那树,一年一年增长着年轮,这草是有形无神的,轻得几乎没有重量。风一吹便飞到天上去了,做人就是要像那树一样。父亲拍着我的肩膀,似乎是要把我拍入土中,跟那树一般,将根深深地埋在土里,年复一年的,长得高大挺拔。
  育树成人,人生当如树,脚踏实地;人生应当如柴,慢慢燃烧,有了树的积淀,柴才能燃得长久;有了辛劳的攀登,才能有“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万丈。积淀的人生,才能有长久而明亮的光辉,父亲的柴,蕴含着人生真谛!
  [点评]
  本文选择一个乡村的常见事由,精心设置情景,通过在山村的父母对茅草和柴火的评价,给人以亲切真实的感受,淳朴的父母言语间的那份质朴诉求,能打动读者的心。作者对自然事物观察细致,描述的语言精练,给读者一种直观的感受,文末升华主题,由柴及人,韵味无穷。
  合适之地内涵显
  张润燕
  莫去争奇斗艳绽放芳华,只需在合适之处默默奉献清香。
  ——题记
  茅草乱而遇火易燃且易烧尽,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之物;木块满炉相依相亲,释放光热温暖人身与心。这是两种不同人生,如此对比,也许更会懂得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陶潜辞官归隐,过着“采菊东篱下”的悠然生活,天天侍弄田园。也许有人说这是对才华的一种浪费,但其实不然,你可懂得他甘于田园之追求与欣喜?人本是赤手而来空手而去,活得再如何热烈而美丽,终要归于平静。社会黑暗无助,为何不找一个合适之处,将自己的内涵默默释放?要相信有花自有香,不必太张扬。陶潜比那些追求功利的昏庸之辈,何止好上千万倍?他虽隐居山林,可他并没有被埋没,他有足够的才气,有厚重的内涵,流芳百世非空谈。他的心指引着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才华尽显,内涵尽释!
  何苦去做那蓬乱的茅草,不经燃,不留痕,只需在适合自己之处,掬一捧清泉,润湿自己干燥的心房,让它重新盈满希望。适合之处显内涵,总比杂而无章惹人怜来得好吧?也许在这尘世间,人民的生活都过于无趣,人们活得没有自己的方向,不知如何去追求那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太多理想滞于胸前,想要尽情发挥而去追求,却发现前路漫漫不知何处能心安。为何不学一学那木块,在炉中静静释放自己的思想,你的内涵与修养自然会带你去到正确的地方。
  厚重的凡尘乱人心房,情绪飘忽,如一片落叶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可是,当你拥有了合适的目标,默默将自己才华内涵尽情挥洒,即使不能有任何大成就,至少你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追求,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纵然辛苦,也是坦荡。
  何必争奇斗艳追求那一瞬间的繁华,也许换来的并非自己所想,抱残守缺是那样的凄凉,苦了自己,累了我心。静默之中,也许你将自己的内涵在此挥洒,不求功名,不求富贵,只愿做出自己身处之处该做的,能做的,如此便也是安好!
  滚滚红尘,最终铅华散尽,也许你真的会发现,在适合自己的路上走了一遭,竟是如此的酣畅自然,也让你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显尽内涵,绽放清香!
  [点评]
  本文的优点是借事说理。文章以陶渊明的辞官归田园,静心写诗,而在文学上、精神上得以流芳百世,来指引人们要找到生活的方向,潜心做事,提升自我的修养,定能实现人生的梦想。考生在后半部分对人生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从而使素材的使用不落窠臼,全文因此增色不少。
其他文献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高适《燕歌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国》)“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这些边塞诗中的男儿形象曾激起我们多少壮志豪情,大漠沙场的男儿情怀又曾引起我们多少慨叹悲怜。  边塞就是边疆,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边疆,也就有了边塞诗。西周时就有不少关于边塞征战的诗作,《诗经》中已有完整的边塞诗篇。如《诗经·大雅·江汉》
期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有欢聚就有离别,这是从古至今避免不了的。在今天,交通便利,通讯发达,人们分别后通讯或见面非常方便,所以对离别不是很在意。但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利,通讯不发达,亲朋好友分别后往往数载难见,或竞成永诀,所以古人特别关注离别,分别时往往举行隆重的“送别”仪式:或折柳相送,或设酒饯行,或赋诗赠别。离别时候见真情,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形于言。所以送别诗中佳作较多,并
期刊
高考作文,半壁江山,重要之程度不言而喻。教学实践中,教师在作文辅导方面往往强调埋头苦练。如此训练,学生作文的数量是有了,但质量却不敢恭维。这样做有可能提高了写作的速度,训练出了很多机械的模式作文。写作时学生只会按图索骥,勉强成篇,兴味索然,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一些有才情的学生的思维反而被模式化的教学禁锢了。  记叙文写作便于抒写真情,2014年江苏卷“青春不朽”这个话题,选择记叙文更好上手,中学生更
期刊
哲理玄思类散文是高考常考的一种文体样式。该文体兼具了散文和议论文的共性,既有一定的说理性,又体现出一定的语言优美、表达生动、情理兼容的特色。哲理玄思类散文中思路题的考查,常常让考生捉摸不定。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大家理清思路。  首先要明确此类文章的文体特点。哲理玄思类的文章解题应将抽象的理论融入到具体的事例当中,作者的行文常常会从日常生活景物或者生活琐事写起,即事明理,即景述理。这种思考的过
期刊
叙述性作文材料一般包含一则或几则短小的寓言性故事。故事中通常蕴含某个人生哲理。如何读透故事,如何准确地悟出其蕴含的道理,成为叙事性材料作文审题的关键。  对材料粗枝大叶地阅读,对内容一知半解地理解,是考生阅读作文材料的通病,遑论深究材料的内涵和倾向。考生习惯于到材料中找自以为重要的片言只语,然后信马由缰地迁移。材料内容的整体性和情感的指向性得不到重视,内涵的深刻性与现实的针对性也得不到关注。如此审
期刊
近年来,对于文言文特殊句式这一考点,高考一般不单独设题(选择题),而是糅合在句子翻译题中进行考查,如果我们忽略了特殊句式,往往会在翻译中出现“黑障”,进而失分。下面结合2014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出现的特殊句式试作分析,并提出一些备考策略。  一、特殊句式类析  2014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出现的特殊句式有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四大类型以及疑问句。在这四大类型中,省略句考查得最多,也最全面
期刊
对于古代诗文阅读“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一般包含两点:一是辨析文句意义;二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2014年之前,江苏《考试说明》对“辨析文句意义”的表述是“筛选文中的信息”,与其他省市的表述基本相似。对于该考点表述的变化,我们首先要注意它表明了《考试说明》修订者试图以更为学科化的语言界定语文科目的考查内容,其次要注意它暗藏了考查题型多样化的意图。因为“辨析文句意义”作为逻辑前提存在,并不必
期刊
[作文题](2013~2014学年度江西省赣州六校期末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世人皆知钱钟书是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却很少有人知道其夫人杨绛比钱钟书出名更早。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希望借此安心治学。《杨绛文集》出版时,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地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
期刊
[作文题](江苏省南通第一次调研测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1.关于材料的理解  “各美其美”中第一个“美”,可以理解成“追求、尊重、坚守、赞美、弘扬、张扬”等;“其”,自己的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中央在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出台一纸带有诗意的规划: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句“记得住乡愁”,温柔了人心,激发了无数人的情感共鸣。乡愁是什么?有人说,是鸡鸣狗叫,是麻花辫“小芳”……还有人说,乡愁是小桥流水,是乡里乡亲,是夜不闭户……诚然,从瓦房变成了楼房,邻居不见了;从乡村变为乡镇,小桥流水不见了;从贫瘠变得富裕,夜不闭户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