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呼唤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化。课程化模式让综合实践活动变得“可见”“可教”“可学”。目前,课程化模式在综合实践活动应用中主要存在着教学内容综合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对此,学校首先应该立足校本教研,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统整性;其次要关照师生主体,促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最后需健全课程评价体系,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化模式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1(a)-0-02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模式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学生既具备丰富的科学人文知识,也要具备创新素养等综合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知识和能力兼备,又勇于创新的新型人才。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活动方式,因为其综合性、灵活性等特点不易被教师理解,在实际中也较难把握,面对这样的困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模式正好为其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化模式即“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课程”,坚守国家规定的课程规范,激发全员参与的兴趣;遵循问题式实施和跟进的指导方式,在综合活动实践课程的课时、课程评价、奖惩机制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如此一来,才能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变得“可见”“可教”“可学”,真正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体现的理念和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精彩成长”的理想。
2 课程化在综合实践活动应用中的问题审视
2.1 教学内容综合性不强,校本教材有待进一步开发
任何课程的开展都离不开课程内容和资源的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亦是如此。课程化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教材和内容的问题,学校所处的自然及人文历史环境,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因素均在考虑之内。早在课程开设之初,我校就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结合学生兴趣和我校实际有针对性的设置了综合活动实践课的内容,从三年级至六年级分别设置了种植、气象观测、刺绣、编织、烹饪等课程内容。但是,不同年级之间的学习内容是割裂开来的,各个学科之间的综合性、统整性不强,相应的校本教材也没有完全开发出来,这实际上影响着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效果。
2.2 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空间缺失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师生全员的互动参与是不可或缺的。面对各个年级开始的不同课程内容,教师要依据内容的特点和思路进行课程准备,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以挖掘每个学生身上不同于其他人的特长和闪光点,这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但实际上,受制于学校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数量,以及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展开的时间空间有限,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普遍比较单一,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空间有限,未能将学生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2.3 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课程评价链接着课程的起点和终点,它是对课程结束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效果的一个判断和总结,也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否达成的一个衡量。对于学生而言,课程评价可以检测实际的一个学习效果;对于教师而言,課程评价是促进自己反思成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整个学校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的一个契机。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评价什么,如何评价,这些问题仍然是一个难题。目前我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仅仅是通过开展主题活动进行评价,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影响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水平。
3 课程化模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应用的途径探析
3.1 立足校本教研,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统整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然需要综合化课程内容的助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本质上是要将实践活动统整归类,以课程的方式更加有序且有效地展开。具体而言,首先要立足校本教研,开发综合化、规范化的校本内容。由学校领导带头,学校教师参与的教研小组在学期内旗鼓时间会进行教研活动,立足本校的实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公开课、专题研讨等方式解决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家共享成功的经验,共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力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步一步的规范实施和综合。其次要整合学科内容,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倡教师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观察与众不同的东西,在此基础上积极思索,同时配合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写活动日记,写操作步骤,写活动感受等,课程内容综合性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进一步提高。
3.2 关照师生主体,促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学方法不仅仅是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对于教师而言,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也要给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因此,师生的互动参与式课堂离不开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具体而言,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手脑并用,以动促思,发展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比如他们可以通过查找有关气象知识来获取第一手资料,从而为更好地进行研究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实践的主题有了更加自主的学习方法;其次要关照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学生来自自身的体验和经历是非常宝贵的。让学生能有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体验的平台,让学生有探究学习的机会,有展示成果的舞台,能分享他人智慧果实,能体验成功喜悦,充分地感受综合实践活动的乐趣与价值,可以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去。
3.3 健全课程评价体系,促进课程的不断完善
首先师生要参与评价,激发师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性。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要进行评比,评比得分将在学期末的综合考核中加分。对学生的作品也要进行评比,不仅拿出一定的资金对获奖学生进行奖励,还对辅导教师进行奖励加分。通过评比活动,鼓励师生将课程的优势发挥到最大程度,同时在评比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解决;其次,过程性评价要贯穿始终。例如,学校每学期会开展“我是小小天气预报员”,由每班轮流一周进行天气预报,每天早上上学后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并将观测结果书写在小黑板上,以便全校师生了解。开展“我来为您做顿饭”活动,将他们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习的烹饪技能展示给家长,孩子们可能只学到简单的拌凉菜的技能,但将技能转变为一种情感更加可贵。通过这样的过程性评价将学生学到的点滴都展现出来,起到良好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晓明,孟庆泉.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撬动学校整体课程变革[J].中小学管理,2017(12):22-23.
[2] 刘安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新定位与相关主张[A]. 当代教育评论2015(第2辑)[C].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5:9.
[3] 李强.从“活动”走向“课程”——提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水平的必由之路[J].江苏教育研究,2015(Z5):54-55.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化模式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1(a)-0-02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模式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学生既具备丰富的科学人文知识,也要具备创新素养等综合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知识和能力兼备,又勇于创新的新型人才。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活动方式,因为其综合性、灵活性等特点不易被教师理解,在实际中也较难把握,面对这样的困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模式正好为其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化模式即“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课程”,坚守国家规定的课程规范,激发全员参与的兴趣;遵循问题式实施和跟进的指导方式,在综合活动实践课程的课时、课程评价、奖惩机制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如此一来,才能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变得“可见”“可教”“可学”,真正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体现的理念和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精彩成长”的理想。
2 课程化在综合实践活动应用中的问题审视
2.1 教学内容综合性不强,校本教材有待进一步开发
任何课程的开展都离不开课程内容和资源的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亦是如此。课程化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教材和内容的问题,学校所处的自然及人文历史环境,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因素均在考虑之内。早在课程开设之初,我校就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结合学生兴趣和我校实际有针对性的设置了综合活动实践课的内容,从三年级至六年级分别设置了种植、气象观测、刺绣、编织、烹饪等课程内容。但是,不同年级之间的学习内容是割裂开来的,各个学科之间的综合性、统整性不强,相应的校本教材也没有完全开发出来,这实际上影响着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效果。
2.2 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空间缺失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师生全员的互动参与是不可或缺的。面对各个年级开始的不同课程内容,教师要依据内容的特点和思路进行课程准备,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以挖掘每个学生身上不同于其他人的特长和闪光点,这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但实际上,受制于学校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数量,以及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展开的时间空间有限,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普遍比较单一,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空间有限,未能将学生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2.3 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课程评价链接着课程的起点和终点,它是对课程结束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效果的一个判断和总结,也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否达成的一个衡量。对于学生而言,课程评价可以检测实际的一个学习效果;对于教师而言,課程评价是促进自己反思成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整个学校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的一个契机。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评价什么,如何评价,这些问题仍然是一个难题。目前我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仅仅是通过开展主题活动进行评价,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影响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水平。
3 课程化模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应用的途径探析
3.1 立足校本教研,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统整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然需要综合化课程内容的助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本质上是要将实践活动统整归类,以课程的方式更加有序且有效地展开。具体而言,首先要立足校本教研,开发综合化、规范化的校本内容。由学校领导带头,学校教师参与的教研小组在学期内旗鼓时间会进行教研活动,立足本校的实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公开课、专题研讨等方式解决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家共享成功的经验,共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力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步一步的规范实施和综合。其次要整合学科内容,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倡教师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观察与众不同的东西,在此基础上积极思索,同时配合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写活动日记,写操作步骤,写活动感受等,课程内容综合性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进一步提高。
3.2 关照师生主体,促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学方法不仅仅是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对于教师而言,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也要给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因此,师生的互动参与式课堂离不开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具体而言,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手脑并用,以动促思,发展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比如他们可以通过查找有关气象知识来获取第一手资料,从而为更好地进行研究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实践的主题有了更加自主的学习方法;其次要关照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学生来自自身的体验和经历是非常宝贵的。让学生能有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体验的平台,让学生有探究学习的机会,有展示成果的舞台,能分享他人智慧果实,能体验成功喜悦,充分地感受综合实践活动的乐趣与价值,可以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去。
3.3 健全课程评价体系,促进课程的不断完善
首先师生要参与评价,激发师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性。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要进行评比,评比得分将在学期末的综合考核中加分。对学生的作品也要进行评比,不仅拿出一定的资金对获奖学生进行奖励,还对辅导教师进行奖励加分。通过评比活动,鼓励师生将课程的优势发挥到最大程度,同时在评比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解决;其次,过程性评价要贯穿始终。例如,学校每学期会开展“我是小小天气预报员”,由每班轮流一周进行天气预报,每天早上上学后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并将观测结果书写在小黑板上,以便全校师生了解。开展“我来为您做顿饭”活动,将他们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习的烹饪技能展示给家长,孩子们可能只学到简单的拌凉菜的技能,但将技能转变为一种情感更加可贵。通过这样的过程性评价将学生学到的点滴都展现出来,起到良好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晓明,孟庆泉.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撬动学校整体课程变革[J].中小学管理,2017(12):22-23.
[2] 刘安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新定位与相关主张[A]. 当代教育评论2015(第2辑)[C].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5:9.
[3] 李强.从“活动”走向“课程”——提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水平的必由之路[J].江苏教育研究,2015(Z5):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