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素养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效果评估体系研究

来源 :电脑知识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t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评估是评估“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监管教学过程、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通过把大学生思政素养、基本素养和工程素养(三素养)教育有机融合,构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课程思政”育人成效教育评估指标体系。通过该体系实现对课程及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目标及其达成度作出动态跟踪、发展演化的价值判断,为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与成效提供依据。
  关键词:课程思政;评估体系;思政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30-0210-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Evaluation System of Teaching Effect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Based on Three Literacy
  LI Jun-ling, YANG Bao-hua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Mechatronic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combined with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bjective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 education evaluation index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constructed 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basic literacy and engineering literacy (three literac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 dynamic and developmental value judgment is made that is about the curriculum and profession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the goal, the standard and the degree.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 a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level of running a school and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1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集中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矛盾,以及“课程思政”评估缺失等问题。目前,“课程思政”改革仍然处在初始阶段,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的引领力,构建合理的高职“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势在必行[1]。2020年5月28日,为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印发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必须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形成科学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及实施成效,并将其作为学科评估、双高计划、绩效考核等方面的重要内容。显然,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全面评价“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已经提上日程[2]。
  目前关于“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方面的成果还不多,在中国数字期刊网和有关图书馆,以“课程思政”为主题、搜索条件为“精确”“核心”“CSSCI”和“2021年3月5日”,采集到课程思政论文730篇。对搜集到的730篇论文从其所研究的内容、范围和来源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四类,分别为研究观点论述、实践路径探索、教学模式讨论及理论价值分析等。其中理论分析占据大多数,实践与效果实践评估极少。而以“课程思政”及“评估指标”为题名,只采集到23篇课程思政研究成果,经过更加精确的分析和甄别,可总结为观点阐释9篇,路径研究6篇,实践讨论3篇,价值分析1篇,评估分析4篇。这些成果考察点均为学校主体,没有从课程及专业育人成效的维度进行评估,以上各类占比分别为39.13%、26.1%、13%、43%和17.4%。
  根据统计和分析可知,“课程思政”研究在三年的时间里发展迅速,成果也算丰硕,但从现有成果来看,问题也很突出[3]。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均存在缺乏“课程思政”教育评估的问题,检验课程思政教育活动是否成功的检验方法就是对其展开科学的评估,这是检验一项教育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的最直接标准。
  2 “三素養”的概念界定
  高校学校教育必须服务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宗旨,是思政素养、基本素养和工程素养的综合呈现。   首先,思政素养是大学生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能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解决和处理各类社会问题所必需的素质、修养和能力的总和[4]。通常指学生的政治态度、政治理想、政治自觉等方面的基本品质,是其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宣传工作作出指示,深刻指出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宗旨及其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思政素养的核心地位及其重要作用。
  其次,大学生基本素养是每一个在校大学生都必须具备的一种本质属性,主要通过大学阶段三至四年的学习、训练和考核所获得的或者被证明的能够支撑其知识创新和未来发展的知识、技能、态度及其他能力的总和。主要包括诚实守信、为人友善、乐观自信等,它是大学生身份获得的必然过程。
  最后,工程素养是大学生在实训课程或者具体实践活动中生成的较为稳定的且具有鲜明工科专业特性的个人品质与内在涵养。主要包括劳动精神、劳动技能、职业道德及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是知识与能力,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博学的知识,丰富的人文素养,高尚的品德,严谨的逻辑,清晰的思维,强硬的实践动手能力,积极的创新能力,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等等都是未来成为合格工程技术人员或者工程师的必备素养。
  由此可见,基于“三素养”的“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评估是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引下与大学生基本素养、思政素养、工程素养(三素养)教育有机融合,对育人成效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教育评估指标。《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这一表述对思政素养、工程素养、基本素养三个基本要素的关系非常准确地概括。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面临着非常嚴峻的挑战,集中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矛盾,以及课程思政评估缺失等问题[5]。目前,“课程思政”改革仍然处在初始阶段,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构建基于以上“三素养”的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尤为重要。
  3 基于“三素养”的“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评估模型建设
  思想素养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务,也必然是课程思政评估指标构建的核心素养。
  将“课程思政”育人成效分为3个考察维度和4个层次等级,是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成效三维坐标系,用来说明“‘课程思政’育人成效”与3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其中,X 轴表示基本素养随“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变化;Y 轴表示思政素养随“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变化;Z 轴则表示学生工程素养随“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变化。针对“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教育评估可以分为三类指标进行:其一为基本素养指标,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尊重宽容及乐观自信,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成长与获得感;其二为工程素养指标,包括科学严谨、耐心专注及创新精神,主要侧重于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掌握情况;其三为思政素养指标,主要包括责任意识、问题意识及纪律意识,侧重于学生对红专并进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认可。这三类指标相互促进,涉及基本素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课程四周”育人成效评估采用的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量化评估工具采用的问卷调查,定性评估方法则采用的是教育访谈,定量考核则针对知识技能,最后构建成三维坐标系就是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方法,能够帮助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对课程及专业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做到及时了解。在课程结束之际实现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评估的有效展开,是“课程思政”有效推进必须的内容和方式,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和学术价值。
  图1表示“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4个层次,即初级、中级、高级和最高级,代表育人成效的变化,基于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由三大因素决定:基本素养、工程素养以及思政素养,它们共同决定着“课程思政”的育人质量。其中:
  1)初级层次。任课教师能够将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进行初步结合,但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得感弱,对基本素养和工程素养提升作用很小,没有教育评估,该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停留在盲目阶段。
  2)中级层次。任课教师能够使用的一定的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进行较好结合,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基本素养、工程素养及思政素养都能有获得感,教学有教育评估。学生有获得感,其基本素养和工程素养能够提升,该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有教育评估,该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工作者拥有教育研究的意识与能力。
  3)高级层次。任课教师能够使用更合适的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进行很好结合,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得感较高,其基本素养、工程素养及思政素养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拥有更好的课程思政教育评估方法,该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工作能够有效进行教育研究。
  4)最高层次。任课教师能够将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进行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基本素养、工程素养和工程素养都能得到全面提升,有效使用课程思政教育评估方法,并能够对该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工作进行创新性教育研究。在高职院校工科“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进行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进行高扩展性的探究性学习的同时提升其专业兴趣及职业精神并培育“技术报国”之志,并能够运用教育质性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观察和教育访谈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的实时检测,实现对学生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的教育检验。该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水平已经进入了最高层次。
  4构建基于“三素养”的发展型动态化“课程思政”评估体系   “课程思政”教育旨在高校充分发挥多门专业课程(包括通识课程)的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育人功效,把提高学生思政素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其育人的形式是动态发展、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对学生的全面成长、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其某一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评价方式、指标和结果应是发展性、动态性的。基于三素养的“课程思政”评估使用多个相关的又相互独立的动态化发展性的指标构成体系。
  使用问卷调查方法得到的有关“三素养”的指标如表1所示,采取多元化、动态性、发展性的评价方式,评估方式与途径包括师生间的交流谈心、职场典型情景面试、工业典型任务的组织实施答辩,以及日常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中的课堂行为及表现,结合专业课程教师评价——自我表现评价——小组组内互评三方面结果,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评估。考虑到课程及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实际与育人目标的不同,对其评价指标与权重进行动态设计,表1给出某学生在课程任务中的动态思政评价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课程任务的准备过程、实施过程及汇报答辩过程中的相关表现情况进行评分。评分的方式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并针对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提高评价时效,在课程结束时为每个学生生成一个“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性评价”雷达图,实现对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评价。其中,图2显示了某学生在不同类型评价方式中的主要指标评分,图3为课程教学过程中完成相应任务的思政一级指标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学生的多维素养的发展均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趋势,该门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功效,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呈现了一定的提升作用。
  5结束语
  为了对基于课程及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进行科学评估,需要构建完整的评估指标体系。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宗旨,在融合大学生思政素养、基本素养和工程素养教育的基础上构建相关的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对课程及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目标、标准及其程度作出动态化、发展性的评估判断,以期实现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20-12-20].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l.
  [2] 譚红岩,郭源源,王娟娟.高校课程思政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改进[J].教师教育研究,2020,32(5):11-15.
  [3] 鄢显俊.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实践误区及教育评估[J].思想教育研究,2020(2):88-92.
  [4] 吕记玲.“教为不教”理念下五年制高职校思政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途径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12):182-183.
  [5] 刘晓,张黎声.高校专业课程思政环节与评估的原则导向[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17):4-7.
  [6] 杜震宇,张美玲,乔芳.理工科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原则、标准与操作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0(7):70-74.
  【通联编辑:谢媛媛】
其他文献
摘要:人工智能及机器人技术在国内外高校已被列入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高校大力发展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新型专业,着重培养一大批高科技人才,助力国家科技发展。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各类活动中,机器人竞赛成为工科学生主流赛事之一,吸引了很多队伍竞技。机器人竞赛下分服务类、无人机类、仿真类等各类机器人,横跨计算机、电子信息、人工智能、自动化等多种学科知识体系,该文重点研究多学科融合的以赛促学和以学促赛的机器人教
摘要:现阶段,高职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模式主要集中于本校重点专业,围绕教学、实践、发展、技术等不同层面来收录精品课程,以此满足学生的在线学习需求。并且随着近年来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这种基于网络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进步,通过支持学生在线自主学习、教师线下集中辅导的形式,打造了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全新育人模式。基于此,该文对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展开了研究。  关键
摘要:在5G、人工智能、虚拟社会等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对文科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思维的培养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这些年的新起之秀Python,被普遍作为非计算机专业首选编程语言。文章以本校为文科专业开设的Python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依据,从教学大纲设置、教学方案设计和考核方面分析进行阐述,旨在探索如何更好地进行跨学科融合,提升学生学习编程语言的兴趣,培养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有所用。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逐渐与计算机网络进行结合,在网络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与此同时,在学校教育中,网络游戏在为学生们提供娱乐途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利之处,我们必须要理性看待网络游戏。网络游戏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够好好利用网络游戏开展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实践,实现学科整合,那么将会对学生们的学习和成长提到促进性作用,该文就网络游戏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进行
摘要:智慧课堂是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融合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存在的知识点多、概念抽象、课堂互动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低等现状,从智慧课堂的本质入手,探讨了智慧课堂对C语言程序设计学情分析、多方互动和个性辅导方面的应用,总结了智慧课堂对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关键词:智慧课堂;C语言;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摘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学生“基础不一、众口难调”的问题,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针对SPOC 教学的特点和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教学需要,提出了“1+X”模式的课程体系,并依托中国大学MOOC开展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为分层次教学积累了经验。  关键词: 转型发展;MOOC资源;SPOC教学;分层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摘要:本文分析了数字逻辑实验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实验需求,提出将Logisim仿真软件引入实验教学中,给出了“利用Logisim设计实现运动码表”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分析与设计过程,探讨了该软件在数字逻辑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实验课程中引入该仿真软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适当降低实验课程难度,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电路的分析设计能力。  关键词:数字逻辑;Logisi
摘要:“3+2”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分析了中高职衔接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设计思路,希望通过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保障中高职教学的层次性,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30-0232-0
摘要:为改进课程目标的设立与达成评价,对课程目标及相关要素进行理论分析。提出课程目标到指标点的统一支撑框架,论述课程目标从知识单元出发、按教学要求、面向指标点的归纳与抽象,分析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的合理性,最后用《计算机网络》课程对上述分析进行说明。  关键词:工程教育;持续改进;课程目标;达成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30-023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作用,通过对现阶段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来探讨提升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成效的有效措施,确实提高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应有的育人作用,推动高职院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成效;有效措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