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不但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而且要通过建立一定的机制,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约束,搭建读书交流的平台,积极营造读书的氛围。
1.个人——每天一次回顾
要想让孩子读一天书并不难,可是要想让他们每天读一点儿书则非易事。然而,只有当“每天读一点儿”深入学生的心灵并付诸行动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爱读书。如何推动学生每天读一点儿呢?实践证明,引导学生每天作一次回顾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1.1睡前回顾。我们要提醒学生:每天临睡觉时想一想,今天读了哪些书?想想从课外书中获取的知识,回味一下让自己铭刻于心的语句,让记忆犹深的情节在脑海里过过影……如果还没有完成计划的阅读量,就得抓紧补上或待第二天起床后完成。
1.2次日回顾。为了督促学生天天读书,我们可以在每天的晨读时间,随意指定学生上台介绍自己前一天的课外阅读情况,介绍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新知,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吟诵描写优美、意蕴丰富的语句或片段并作好记载,作为语文学习评价的重要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每天读一点儿”的习惯,在起始阶段,每天放学前,我们别忘了提醒学生:中午(晚上)要记得读点儿课外书!并使之成为一项常规的课外作业。一段时间以后,教师有时可以故作糊涂:今天中午 (晚上)还有什么课外作业呢?学生顿悟后进一步加深了对常规读书任务的铭记。随着学生读书习惯的逐渐养成,教师提醒的时间跨度可以逐步加长。
2.同伴——每周一次交流
同伴交流读书所得,不但能让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分享课外阅读的收获,而且能够于无形中促进学生养成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
2.1什么时候交流?我们可以在每星期一或星期五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交流前一周或当周的课外阅读情况,并成为一种制度性的习惯。
2.2交流什么?学生进行同伴交流的内容应尽可能广泛一些,既可以分享有价值的信息,互相介绍精彩的故事,也可以交流读书的感悟、实用的阅读方法,还可以互相欣赏、评点读书笔记。
2.3如何进行交流?同伴交流时氛围应力求轻松,可以在教室里交流,也可以在校园自由选择地点进行交流,甚至可以在校园周边的合适地点(如小山坡、竹林下、草地上……)进行交流,交流的形式应灵活一些,可以自由结对进行交流,或以读书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还可以让学生自主推选出较有价值的阅读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3.班级——每月一个主题
适当确定阅读主题,既能保证学生在适度集中的阅读过程中提高阅读效率,又能大大方便学生间的交流与共享。
3.1主题哪里来?首先,可以从单元主题中选择。语文教材大多是按主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主题进行相关的拓展阅读。其次,可以从时令、节日、时事中挖掘阅读的主题。例如冬天到了,可以确定“走进冬天”为主题,阅读与冬天有关的科普知识、古典诗词、名篇佳作等;又如新年将至,可以选取“年的味道”为阅读主题;再如针对最近出现的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热,选择“感受台湾”为主题进行探究阅读。
3.2主题谁来定?为了提高阅读的主动性,一般而言,阅读主题应该由学生自主确定,让学生通过讨论或者民主表决,选出感兴趣的主题。在学生选择阅读主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比如帮助学生打开选题的思路,与学生一起遴选出比较适宜的主题。当然,一个选题未必能够适合所有的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我们要灵活把握,可以全班一个主题,也可以每组一个主题,甚至允许个别学生独立选题。
4.学校——每学期一个活动
为了让学生长期保持阅读的热情,并最终形成读书的习惯,我们很有必要营造浓厚的校园读书氛围。因此,学校每学期至少要举行—个与课外阅读有关的系列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平台,推动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
4.1活动的内容应尽可能丰富一些。比如定期利用学校集会时间举行“新闻发布会”,让各班推选学生发布国内外有关新闻、课外阅读中了解到的新鲜知识及有关信息;发动各班定期组织主题阅读报告会,邀请相关学段的同学参加并发表评论;举行经典涌读、校园读书节、校园图书展、读书笔记展台等活动,以丰富的内容营造书香校园。
4.2活动的参与面应尽可能广一些。校园渎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爱上读书,所以举行活动时,应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例如举行“读书笔记展台”活动,首先应在每个班级开辟展台,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读书笔记,并组织学生进行分享与互评,在此基础上,再由各班推选出富有特色的读书笔记在学校展览室进行展示,并组织学生参观学习。
4.3活动的时间应尽可能长一些。校园读书活动的开展要有时间的保证,如果活动的时间过短,就容易流于形式,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所以,在活动策划时,应把活动的内容进行有效细化,形成一个逐步推进的系列。例如“校园图书展”活动,可以细化成一系列的活动:寻找好书——介绍好书(我为好书写提要、我为好书写广告)——图书展示——评选“我最喜爱的图书”。
有了机制的保证,学生就能在长期的读书实践中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当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读书就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事,它将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并让学生受益终生。
1.个人——每天一次回顾
要想让孩子读一天书并不难,可是要想让他们每天读一点儿书则非易事。然而,只有当“每天读一点儿”深入学生的心灵并付诸行动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爱读书。如何推动学生每天读一点儿呢?实践证明,引导学生每天作一次回顾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1.1睡前回顾。我们要提醒学生:每天临睡觉时想一想,今天读了哪些书?想想从课外书中获取的知识,回味一下让自己铭刻于心的语句,让记忆犹深的情节在脑海里过过影……如果还没有完成计划的阅读量,就得抓紧补上或待第二天起床后完成。
1.2次日回顾。为了督促学生天天读书,我们可以在每天的晨读时间,随意指定学生上台介绍自己前一天的课外阅读情况,介绍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新知,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吟诵描写优美、意蕴丰富的语句或片段并作好记载,作为语文学习评价的重要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每天读一点儿”的习惯,在起始阶段,每天放学前,我们别忘了提醒学生:中午(晚上)要记得读点儿课外书!并使之成为一项常规的课外作业。一段时间以后,教师有时可以故作糊涂:今天中午 (晚上)还有什么课外作业呢?学生顿悟后进一步加深了对常规读书任务的铭记。随着学生读书习惯的逐渐养成,教师提醒的时间跨度可以逐步加长。
2.同伴——每周一次交流
同伴交流读书所得,不但能让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分享课外阅读的收获,而且能够于无形中促进学生养成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
2.1什么时候交流?我们可以在每星期一或星期五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交流前一周或当周的课外阅读情况,并成为一种制度性的习惯。
2.2交流什么?学生进行同伴交流的内容应尽可能广泛一些,既可以分享有价值的信息,互相介绍精彩的故事,也可以交流读书的感悟、实用的阅读方法,还可以互相欣赏、评点读书笔记。
2.3如何进行交流?同伴交流时氛围应力求轻松,可以在教室里交流,也可以在校园自由选择地点进行交流,甚至可以在校园周边的合适地点(如小山坡、竹林下、草地上……)进行交流,交流的形式应灵活一些,可以自由结对进行交流,或以读书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还可以让学生自主推选出较有价值的阅读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3.班级——每月一个主题
适当确定阅读主题,既能保证学生在适度集中的阅读过程中提高阅读效率,又能大大方便学生间的交流与共享。
3.1主题哪里来?首先,可以从单元主题中选择。语文教材大多是按主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主题进行相关的拓展阅读。其次,可以从时令、节日、时事中挖掘阅读的主题。例如冬天到了,可以确定“走进冬天”为主题,阅读与冬天有关的科普知识、古典诗词、名篇佳作等;又如新年将至,可以选取“年的味道”为阅读主题;再如针对最近出现的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热,选择“感受台湾”为主题进行探究阅读。
3.2主题谁来定?为了提高阅读的主动性,一般而言,阅读主题应该由学生自主确定,让学生通过讨论或者民主表决,选出感兴趣的主题。在学生选择阅读主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比如帮助学生打开选题的思路,与学生一起遴选出比较适宜的主题。当然,一个选题未必能够适合所有的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我们要灵活把握,可以全班一个主题,也可以每组一个主题,甚至允许个别学生独立选题。
4.学校——每学期一个活动
为了让学生长期保持阅读的热情,并最终形成读书的习惯,我们很有必要营造浓厚的校园读书氛围。因此,学校每学期至少要举行—个与课外阅读有关的系列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平台,推动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
4.1活动的内容应尽可能丰富一些。比如定期利用学校集会时间举行“新闻发布会”,让各班推选学生发布国内外有关新闻、课外阅读中了解到的新鲜知识及有关信息;发动各班定期组织主题阅读报告会,邀请相关学段的同学参加并发表评论;举行经典涌读、校园读书节、校园图书展、读书笔记展台等活动,以丰富的内容营造书香校园。
4.2活动的参与面应尽可能广一些。校园渎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爱上读书,所以举行活动时,应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例如举行“读书笔记展台”活动,首先应在每个班级开辟展台,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读书笔记,并组织学生进行分享与互评,在此基础上,再由各班推选出富有特色的读书笔记在学校展览室进行展示,并组织学生参观学习。
4.3活动的时间应尽可能长一些。校园读书活动的开展要有时间的保证,如果活动的时间过短,就容易流于形式,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所以,在活动策划时,应把活动的内容进行有效细化,形成一个逐步推进的系列。例如“校园图书展”活动,可以细化成一系列的活动:寻找好书——介绍好书(我为好书写提要、我为好书写广告)——图书展示——评选“我最喜爱的图书”。
有了机制的保证,学生就能在长期的读书实践中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当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读书就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事,它将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并让学生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