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美术教学明确指出: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在培养审美素质的同时,还可以有助于对学生的德育、智育的培养;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美术教育是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另外,在普通学校进行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学校,它主要是审美教育,不能像专业学校那样主重技术知识教育,只要求学生了解掌握最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理性教学和感性教学的量度,才能更好地发挥美术课程的作用。
我们这一代教师,与学生之间年龄差异不大,在许多方面都能理解他们的行为,也就特别希望通过良好的沟通,能为学生打开五彩缤纷美术世界的大门。在分析了教材上的局限和缺点后,我思考如何在美术教学上能很好地结合理性与感性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上课的质量与效果。但究竟怎样才能把握两者的尺度,除了理论上的思考外,还必须通过实践的比较来加以证实。在用心记录了构思和方案的基础上,经过推敲,我挑选了七年级十个班级中的三个尝试进行了教学试验。这一试验以一个学期为考察期,期间详细记下了相关的数据,以探索何种方式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 三种不同的教学进度与内容安排
首先,七年级一班不做任何教学上的尝试,完全依照课本来安排教学顺序。其教学进度为:素描→色彩临摹与写生→中国画→手工与设计。
其次,七年级二班在教学进度上做了部分改动,顺序如下:手工课→素描→色彩→中国画→设计课。在内容上也稍作改动。以手工课为开端,目的是调动学习积极性,通过手工作品的效果展现让学生自我挖掘缺点并加以修改;之后引入简短的素描课程,加强造型能力;接着上色彩课,但不先画在纸上,而是改为给立体的物体调色,用新奇的方式和强烈色彩冲击来加深学生的色彩感觉,再回到课本内容,在纸上作画着色。国画部分内容稍作改动,用多媒体形式介绍宣纸的制造过程以及颜料提炼步骤,并让学生加以尝试,之后才加入用笔、用墨的技法教学。最后是设计课,课时增多五周,先让学生多接触各种商业广告、设计,开阔眼界,吸取营养,并不急于动手制作,让学生多看多动脑,再在班内以社会上新产品发布会方式让学生自行连贯思路,用言语表达。师生热烈讨论交流后给予充分时间,并加以指导,最终完成作业。
再次,七年级三班大胆尝试,完全改变现行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具体操作如下:改变传统的素描教学手法,从游戏方式入手。课上直接摆放实物,允许学生用任何方法,比赛谁先在纸上画出它的真实大小,并规定画完后还要着色。用这种方法来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接着,让学生自己调配二十种以上的不同颜色,并做成色表备用。这也要求比赛,看哪位同学能配出更多颜色。色表完成后,再要求他们用这些色块来表现立体空间。其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对色彩的感觉。之后的课程也是尽量减少教授过程,多用引导让学生自行用笔和颜色去摹仿和创作,教师只起引导管理和提供材料、设备的作用。
2 学生美术能力比较
从测试的结果来看,以七年级二班的效果最为理想。这不是说七年级二班的成绩最优秀,而是他们的整体水平最佳。我们的实践目的十分明确,是要知晓哪种方式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七年一班坚持从绘画根本着手,确实提高了少数学生的绘画能力。但过多的理性知识也实实在在地影响了许多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不再是喜爱画画,而把绘画当成一种任务来完成。因此,使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很明显,一味地机械教学,是无法很好地提高整体水平的。
七年级二班以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来增加教学的凝聚力和趣味性,并引入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由于手法的多样性,令大多数学生都能集中精神学习,再加上结合技法的教授,学生们只需用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二班在整体水平上有很大进步。
七年三班的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是非常愉快的。一些学生的作品非常富有创意,在色彩运用上也大胆且深具感染力。但在大多学生身上反映出造型能力的缺陷和构图的混乱。这说明纯感性的教学方式,也不很适合现在的学生。因为他们本身已习惯于我们国家侧重理性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想要收到良好的效果,不仅要在方式上多加推敲和尝试,还需学生在学习方式、思考方式上有所改变,这需要时间。
3 结论
总结下来,适合目前中国国情的中学美术教学方式应以七年级二班的较为适合。教学中并重感性和理性,把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适当导入表现技法,让学生能依靠工具来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在工作中我们还应认清中学美术教育的实质所在。美术教学并不是要培养出无数将来从事美术工作的艺术家,也无法做到,而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己任,在广大学生中传达美的感知,让学生能体验创造美的乐趣,抒发自我情绪的交流,这才是身为教师的理想所在。现在,面对新世纪的开端,中学美术教学也正面临革新的关口。我们这一批接受手中课本理念成长起来的年青教师已担负起这一责任,在认清感性理性对美术的重要性后,必须认真探索和把握两者并行的教学方式,以做到更好更快更大地提高人们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使他们能拥有更加美好、绚丽多彩的未来,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
我们这一代教师,与学生之间年龄差异不大,在许多方面都能理解他们的行为,也就特别希望通过良好的沟通,能为学生打开五彩缤纷美术世界的大门。在分析了教材上的局限和缺点后,我思考如何在美术教学上能很好地结合理性与感性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上课的质量与效果。但究竟怎样才能把握两者的尺度,除了理论上的思考外,还必须通过实践的比较来加以证实。在用心记录了构思和方案的基础上,经过推敲,我挑选了七年级十个班级中的三个尝试进行了教学试验。这一试验以一个学期为考察期,期间详细记下了相关的数据,以探索何种方式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 三种不同的教学进度与内容安排
首先,七年级一班不做任何教学上的尝试,完全依照课本来安排教学顺序。其教学进度为:素描→色彩临摹与写生→中国画→手工与设计。
其次,七年级二班在教学进度上做了部分改动,顺序如下:手工课→素描→色彩→中国画→设计课。在内容上也稍作改动。以手工课为开端,目的是调动学习积极性,通过手工作品的效果展现让学生自我挖掘缺点并加以修改;之后引入简短的素描课程,加强造型能力;接着上色彩课,但不先画在纸上,而是改为给立体的物体调色,用新奇的方式和强烈色彩冲击来加深学生的色彩感觉,再回到课本内容,在纸上作画着色。国画部分内容稍作改动,用多媒体形式介绍宣纸的制造过程以及颜料提炼步骤,并让学生加以尝试,之后才加入用笔、用墨的技法教学。最后是设计课,课时增多五周,先让学生多接触各种商业广告、设计,开阔眼界,吸取营养,并不急于动手制作,让学生多看多动脑,再在班内以社会上新产品发布会方式让学生自行连贯思路,用言语表达。师生热烈讨论交流后给予充分时间,并加以指导,最终完成作业。
再次,七年级三班大胆尝试,完全改变现行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具体操作如下:改变传统的素描教学手法,从游戏方式入手。课上直接摆放实物,允许学生用任何方法,比赛谁先在纸上画出它的真实大小,并规定画完后还要着色。用这种方法来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接着,让学生自己调配二十种以上的不同颜色,并做成色表备用。这也要求比赛,看哪位同学能配出更多颜色。色表完成后,再要求他们用这些色块来表现立体空间。其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对色彩的感觉。之后的课程也是尽量减少教授过程,多用引导让学生自行用笔和颜色去摹仿和创作,教师只起引导管理和提供材料、设备的作用。
2 学生美术能力比较
从测试的结果来看,以七年级二班的效果最为理想。这不是说七年级二班的成绩最优秀,而是他们的整体水平最佳。我们的实践目的十分明确,是要知晓哪种方式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七年一班坚持从绘画根本着手,确实提高了少数学生的绘画能力。但过多的理性知识也实实在在地影响了许多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不再是喜爱画画,而把绘画当成一种任务来完成。因此,使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很明显,一味地机械教学,是无法很好地提高整体水平的。
七年级二班以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来增加教学的凝聚力和趣味性,并引入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由于手法的多样性,令大多数学生都能集中精神学习,再加上结合技法的教授,学生们只需用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二班在整体水平上有很大进步。
七年三班的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是非常愉快的。一些学生的作品非常富有创意,在色彩运用上也大胆且深具感染力。但在大多学生身上反映出造型能力的缺陷和构图的混乱。这说明纯感性的教学方式,也不很适合现在的学生。因为他们本身已习惯于我们国家侧重理性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想要收到良好的效果,不仅要在方式上多加推敲和尝试,还需学生在学习方式、思考方式上有所改变,这需要时间。
3 结论
总结下来,适合目前中国国情的中学美术教学方式应以七年级二班的较为适合。教学中并重感性和理性,把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适当导入表现技法,让学生能依靠工具来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在工作中我们还应认清中学美术教育的实质所在。美术教学并不是要培养出无数将来从事美术工作的艺术家,也无法做到,而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己任,在广大学生中传达美的感知,让学生能体验创造美的乐趣,抒发自我情绪的交流,这才是身为教师的理想所在。现在,面对新世纪的开端,中学美术教学也正面临革新的关口。我们这一批接受手中课本理念成长起来的年青教师已担负起这一责任,在认清感性理性对美术的重要性后,必须认真探索和把握两者并行的教学方式,以做到更好更快更大地提高人们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使他们能拥有更加美好、绚丽多彩的未来,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