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审美化教学,就是以美育的观点审视和处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语文教学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最佳状态,从而以美促教,以美育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审美化教学应该是回荡于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 审美化 培养
现代美学认为,美感是一种生命体验的感觉。学生在与文本真诚的对接、碰撞和交融中,使审美思想的表达在知识和生命之间达到内在的和谐,从而赋予文本以生命的灵性,能够深刻领悟文本的内涵,获得真实的生命体验,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审美的姿态品读文本,为生命构筑诗意的精神世界,在感受、鉴赏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富有创意地生成文本意义的建构,促进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审美情趣和人格心理结构的健全发展。
一、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当今语文课堂往往缺乏审美情境。良好的审美情境很大程度取决于语文教师的创设。
1、教师本人的审美情趣。要使课堂有良好的审美氛围,教师必须有完美的人格力量、渊博的文化知识、高雅的审美情趣,包括优雅自然的教态、整洁得体的衣着,都能潜移默化作用于学生的身心。同样一堂课,不同的教师就可能上出不同的效果:有的课堂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极大的激发和提升,而有的课堂却难以使学生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毫无审美的情趣可言。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美育修养,需要对教书育人怀有美好的感情,有良好的审美鉴赏力,能从生活和教育中时时发现美的景致,兴趣广泛,视野开阔,学养深厚,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学生才能喜欢他、崇拜他……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过程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教师的语言尤其重要。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对话交流,这也是新课标特别提倡的理念。教学过程实际上是由教和学双边活动的协调统一所形成的表现语言艺术美的过程。教师的语言魅力决定了教师的个人魅力,影响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准确性、形象性、趣味性和凝练性这四个方面的语言艺术能力。最重要的是语言要准确、鲜明、简洁、生动。要善于运用艺术化的语言,调动修辞手段,使语言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其次是教师语言要有丰富的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一注入语言,语言就会动人心弦。
3、提倡非功利性阅读。非功利性阅读是对作品的审美世界的最大限度的心理“接近”。学生在心理放松状态下开始阅读以后,便会暂时忘记自己肩负的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投入到特定的文学世界中去。在这样的状态下的阅读所获得的是真实、自然的审美感性体验。有阅读经验的人都曾有过如饥似渴的阅读体验,那种悠闲自在的无功利的阅读是多么美好的记忆啊。然而在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喜欢事先布置学生带着问题(有时问题多得让人诧异)进行阅读。其实这是一种错误,不利于良好审美心境的酝酿。事先设定的问题对阅读者是一种心理负担,它会阻碍读者的审美感性进入文学的世界。因此,在课文初读时,淡化认知的目标意识,着力营造审美心境,不应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让学生如小鸟自由翱翔于陌生的天空,自由呼吸新鲜的空气,以全新的目光去发现、去感触,阅读效果反而较好。
二、美的情感,打动学生
情感熏陶是语文审美化教学的核心,只有打动学生的人物形象,才能发挥美育的作用。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个艺术形象都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挚爱深情,教师必须自己先动情,才可能以真情打动学生。教师要力求准确理解作品内涵,把握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通过饱含深情的讲解,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情感表达出来,才能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内在美。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的菲利普夫妇就是金钱社会中的典型人物,教学时应让学生对他们可憎又可恶的丑态反复进行剖析,通过他们对于勒的盼望、赞扬、躲避、咒骂,反复强化他们的贪婪无耻、见利忘义、唯钱是亲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莫泊桑在这个反面形象中所寄寓的美学理想和审美价值,深刻理解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假、恶、丑的揭露,进而肯定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真、善、美,使菲利普夫妇这一类人的社会意义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人生价值观的教育。
三、教学评价审美化
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学评价的反馈。审美化的教学评价是以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以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为标准的,即注重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来评价教学活动的效果,更应该注重情感性、激励性和发展性。其具体策略如下。首先,增加评价种类。在传统阅读教学中,评价基本由老师来进行。教师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表现。而增加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以后,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学生能及时获得真实的反馈信息,完善教学活动。其次,延迟错误反馈评价。有时针对学生的错误反馈,如果能适当地延迟评价,则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在教学活动中,人人都承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鼓励与支持、有效的反馈和适时适度的帮助,都会十分有效地改善学生所处的精神环境,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对自己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学会积极地评价他人,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技巧。
总之,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深潜到文本构筑的内部世界,去发掘、提炼其中蕴含的强烈的美感,获得深刻而强烈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 审美化 培养
现代美学认为,美感是一种生命体验的感觉。学生在与文本真诚的对接、碰撞和交融中,使审美思想的表达在知识和生命之间达到内在的和谐,从而赋予文本以生命的灵性,能够深刻领悟文本的内涵,获得真实的生命体验,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审美的姿态品读文本,为生命构筑诗意的精神世界,在感受、鉴赏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富有创意地生成文本意义的建构,促进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审美情趣和人格心理结构的健全发展。
一、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当今语文课堂往往缺乏审美情境。良好的审美情境很大程度取决于语文教师的创设。
1、教师本人的审美情趣。要使课堂有良好的审美氛围,教师必须有完美的人格力量、渊博的文化知识、高雅的审美情趣,包括优雅自然的教态、整洁得体的衣着,都能潜移默化作用于学生的身心。同样一堂课,不同的教师就可能上出不同的效果:有的课堂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极大的激发和提升,而有的课堂却难以使学生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毫无审美的情趣可言。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美育修养,需要对教书育人怀有美好的感情,有良好的审美鉴赏力,能从生活和教育中时时发现美的景致,兴趣广泛,视野开阔,学养深厚,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学生才能喜欢他、崇拜他……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过程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教师的语言尤其重要。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对话交流,这也是新课标特别提倡的理念。教学过程实际上是由教和学双边活动的协调统一所形成的表现语言艺术美的过程。教师的语言魅力决定了教师的个人魅力,影响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准确性、形象性、趣味性和凝练性这四个方面的语言艺术能力。最重要的是语言要准确、鲜明、简洁、生动。要善于运用艺术化的语言,调动修辞手段,使语言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其次是教师语言要有丰富的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一注入语言,语言就会动人心弦。
3、提倡非功利性阅读。非功利性阅读是对作品的审美世界的最大限度的心理“接近”。学生在心理放松状态下开始阅读以后,便会暂时忘记自己肩负的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投入到特定的文学世界中去。在这样的状态下的阅读所获得的是真实、自然的审美感性体验。有阅读经验的人都曾有过如饥似渴的阅读体验,那种悠闲自在的无功利的阅读是多么美好的记忆啊。然而在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喜欢事先布置学生带着问题(有时问题多得让人诧异)进行阅读。其实这是一种错误,不利于良好审美心境的酝酿。事先设定的问题对阅读者是一种心理负担,它会阻碍读者的审美感性进入文学的世界。因此,在课文初读时,淡化认知的目标意识,着力营造审美心境,不应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让学生如小鸟自由翱翔于陌生的天空,自由呼吸新鲜的空气,以全新的目光去发现、去感触,阅读效果反而较好。
二、美的情感,打动学生
情感熏陶是语文审美化教学的核心,只有打动学生的人物形象,才能发挥美育的作用。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个艺术形象都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挚爱深情,教师必须自己先动情,才可能以真情打动学生。教师要力求准确理解作品内涵,把握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通过饱含深情的讲解,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情感表达出来,才能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内在美。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的菲利普夫妇就是金钱社会中的典型人物,教学时应让学生对他们可憎又可恶的丑态反复进行剖析,通过他们对于勒的盼望、赞扬、躲避、咒骂,反复强化他们的贪婪无耻、见利忘义、唯钱是亲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莫泊桑在这个反面形象中所寄寓的美学理想和审美价值,深刻理解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假、恶、丑的揭露,进而肯定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真、善、美,使菲利普夫妇这一类人的社会意义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人生价值观的教育。
三、教学评价审美化
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学评价的反馈。审美化的教学评价是以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以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为标准的,即注重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来评价教学活动的效果,更应该注重情感性、激励性和发展性。其具体策略如下。首先,增加评价种类。在传统阅读教学中,评价基本由老师来进行。教师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表现。而增加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以后,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学生能及时获得真实的反馈信息,完善教学活动。其次,延迟错误反馈评价。有时针对学生的错误反馈,如果能适当地延迟评价,则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在教学活动中,人人都承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鼓励与支持、有效的反馈和适时适度的帮助,都会十分有效地改善学生所处的精神环境,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对自己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学会积极地评价他人,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技巧。
总之,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深潜到文本构筑的内部世界,去发掘、提炼其中蕴含的强烈的美感,获得深刻而强烈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