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班的“学困生”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数量不等,每个教师,对待“学困生”的心态是不尽相同的:有的教师对“学困生”采取“自由”政策,即在不影响课堂纪律的大前提下,允许“学困生”在课堂上自由看书、自由作业,甚至允许睡觉;有的教师则对“学困生”施行“高压”手段,给学生规定了诸如“五不准”、“十不要”等,在“学困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筑起一道樊篱。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措施,其实质都回避了对“学困生”的教育,放任“学困生”的发展。
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现在我把办工桌搬到了教室,上课跟同学们一起听课,下课跟同学们一起玩,跟同学们一起到食堂吃饭,跟同学们朝夕相处。
“学困生”普遍对学习不感兴趣,但也不是一无是处,他们中的有些人在文体活动中常有上乘的表现。在每年一届的校运会上,是做好“转差工作”的有利契机,从运动会的报名、训练直至比赛,我尽力激发所有“学困生”的参与意识。素质好的进入运动队参加比赛;素质差的或参加啦啦队呐喊助威,或端茶送水参加救护。校运会的参与,增进与“学困生”的了解,融洽了我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增强了“学困生”的自尊自信自爱。“学困生”中蕴藏着的团结向上的积极性、进取心和荣誉感,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我以此为契机,鼓励“学困生”把赛场的拼搏精神用在学习上,我在课堂上也适当调整难度,简易的问题多提问“学困生”,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通过给他们补课,指导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成绩。还根据他们的爱好和特长,组织参加第二课堂学习小组。他们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学习积极性也不断提高。
通过多进班级,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先进的学习榜样,是做好“转困”工作的保障。转化“学困生”仅靠教师孤军奋战,难免势单力薄,顾此失彼。因此,我通过观察发现,班里有几个“学困生”特别乐于助人,老师安排的事务性工作都能积极完成,于是我就把这几个同学组成流动班长,与班委一起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发挥班集体的力量,以班委为核心,以积极分子为基础,努力促成正确舆论导向的形成。一旦舆论形成了,它就会对“学困生”的不良行为起抑制作用。我发现,培养一批素质好、表现突出的学生,形成骨干力量,主导班级方向,成为班上学生看得见、学得来的具体典型。這支队伍中,既有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尖子生”;又有某方面有专业特长的“培优生”。他们成功的经验,往往给“学困生”以思考和启示。“同样的基础和条件,他们能学好,我为什么不能?”许多“学困生"通过这样的扣心自问,一步激发了进取心和积极性,推动了自己的学习热情。
联系家长、联系学生。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除了受学校影响之外,还跟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保持着密切关系。“学困生"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是不高的,常会受到家人的呵斥,甚至是棍棒教育。我主动了解“学困生”在家庭、社会中的表现,同时把“学困生”在学校中的进步及时通知家长,让家长也能多鼓励鼓励他们的子女。家长参与“转困”工作,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我在教学中就曾遇到这样的事例:有个父母离异的学生,平时都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了他,他的成绩一向很靠后,也比较调皮。老师们和家长都认为他不是学习的料子,很少过问他的学业情况。有一次,我跟该生家长联系,交流各自教育孩子的方法。家长表示:他们都是暴脾气,跟孩子聊不了两句就想揍他,根本没有耐心,于是就把孩子放在爷爷奶奶处生活。发现问题后,我给他将要求他多从孩子角度思考问题,多与孩子沟通,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改变以前的做法。在几天后的日记里我看到学生这样写到:这段时间我的爸妈对我的态度有所改变了,能理解我的一些想法了。我觉得他们也不是那么讨厌了。之后,我到他奶奶家进行家访,他正在帮奶奶喂小兔子。我对他进行了及时肯定。夸他有孝心,能帮助爷爷奶奶干家务,能理解爷爷奶奶的不易,有爱心,把小兔子照看的这么好。孩子表示:家长以前都不关心他,不陪他玩,也不给他买衣服。我给孩子出了一个注意,以后经常去看他父母,并主动帮他们干家务活,想要什么就给他们打报告,写清需要购买的理由。从此,他每有一点进步,他父母就不断予以鼓励、赞扬;同时,我也给他学业上进行指点。家校的紧密配合,共同激励,使他逐步树立起自信心,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后来,在期末考试中,他的学习成绩达到了班级中等偏上。脱掉了“学困生”的帽子,跨进了优良生的行列。可见,教师如能协调好家校关系,统一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就能使“转化学困生”工作取得最优效果。
与学生交朋友
教师不是学生的上级,教师对学生有指导的义务,却没有随意指使的权力。有的教师常对学生说:“我是老师,你们就得服从我!”这正好是对师生关系错误定位的直接结论,处在心理成熟期的中学生是不可能真正对教师的指手划脚心服口服的。我们只有摆正位置、积极探索,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出色地完成自己教书育人的艰巨任务。
言传身教,教学相长,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第一要主动热情,缩短距离。许多人认为:现在的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着“代沟”,并且认为这是必然的、不可逾越的。实际上,要说现代中学生和十几年前中学生有所不同的话,那就是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了,视野更宽阔了,知识面更广了;当然,他们受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也肯定会更严重。作为教师,应当正确看待这些变化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并通过自已灵活生动的工作方法,强化其中的积极因素,抑制行其中的消极、不健康因素,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毋须讳言,由于年龄、角色的不同,学生对教师确实存在着一种天然的敬而远之的心态,有些学生甚至会认为教师总是那么“背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还是拿“我们那时候”的教条来教训人,就只会使自已和学生的距离更远,甚至成为学生的笑柄。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困生”,特别是关心“学困生”,并成为其中颇有研究的一分子,这样,当教师结合热门话题展开颇具说服力的工作时,学生便会产生种特殊的亲切感和敬佩感,并把教师看作他们的知心朋友,这该是一个多么好的教育情景。
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现在我把办工桌搬到了教室,上课跟同学们一起听课,下课跟同学们一起玩,跟同学们一起到食堂吃饭,跟同学们朝夕相处。
“学困生”普遍对学习不感兴趣,但也不是一无是处,他们中的有些人在文体活动中常有上乘的表现。在每年一届的校运会上,是做好“转差工作”的有利契机,从运动会的报名、训练直至比赛,我尽力激发所有“学困生”的参与意识。素质好的进入运动队参加比赛;素质差的或参加啦啦队呐喊助威,或端茶送水参加救护。校运会的参与,增进与“学困生”的了解,融洽了我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增强了“学困生”的自尊自信自爱。“学困生”中蕴藏着的团结向上的积极性、进取心和荣誉感,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我以此为契机,鼓励“学困生”把赛场的拼搏精神用在学习上,我在课堂上也适当调整难度,简易的问题多提问“学困生”,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通过给他们补课,指导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成绩。还根据他们的爱好和特长,组织参加第二课堂学习小组。他们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学习积极性也不断提高。
通过多进班级,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先进的学习榜样,是做好“转困”工作的保障。转化“学困生”仅靠教师孤军奋战,难免势单力薄,顾此失彼。因此,我通过观察发现,班里有几个“学困生”特别乐于助人,老师安排的事务性工作都能积极完成,于是我就把这几个同学组成流动班长,与班委一起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发挥班集体的力量,以班委为核心,以积极分子为基础,努力促成正确舆论导向的形成。一旦舆论形成了,它就会对“学困生”的不良行为起抑制作用。我发现,培养一批素质好、表现突出的学生,形成骨干力量,主导班级方向,成为班上学生看得见、学得来的具体典型。這支队伍中,既有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尖子生”;又有某方面有专业特长的“培优生”。他们成功的经验,往往给“学困生”以思考和启示。“同样的基础和条件,他们能学好,我为什么不能?”许多“学困生"通过这样的扣心自问,一步激发了进取心和积极性,推动了自己的学习热情。
联系家长、联系学生。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除了受学校影响之外,还跟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保持着密切关系。“学困生"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是不高的,常会受到家人的呵斥,甚至是棍棒教育。我主动了解“学困生”在家庭、社会中的表现,同时把“学困生”在学校中的进步及时通知家长,让家长也能多鼓励鼓励他们的子女。家长参与“转困”工作,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我在教学中就曾遇到这样的事例:有个父母离异的学生,平时都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了他,他的成绩一向很靠后,也比较调皮。老师们和家长都认为他不是学习的料子,很少过问他的学业情况。有一次,我跟该生家长联系,交流各自教育孩子的方法。家长表示:他们都是暴脾气,跟孩子聊不了两句就想揍他,根本没有耐心,于是就把孩子放在爷爷奶奶处生活。发现问题后,我给他将要求他多从孩子角度思考问题,多与孩子沟通,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改变以前的做法。在几天后的日记里我看到学生这样写到:这段时间我的爸妈对我的态度有所改变了,能理解我的一些想法了。我觉得他们也不是那么讨厌了。之后,我到他奶奶家进行家访,他正在帮奶奶喂小兔子。我对他进行了及时肯定。夸他有孝心,能帮助爷爷奶奶干家务,能理解爷爷奶奶的不易,有爱心,把小兔子照看的这么好。孩子表示:家长以前都不关心他,不陪他玩,也不给他买衣服。我给孩子出了一个注意,以后经常去看他父母,并主动帮他们干家务活,想要什么就给他们打报告,写清需要购买的理由。从此,他每有一点进步,他父母就不断予以鼓励、赞扬;同时,我也给他学业上进行指点。家校的紧密配合,共同激励,使他逐步树立起自信心,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后来,在期末考试中,他的学习成绩达到了班级中等偏上。脱掉了“学困生”的帽子,跨进了优良生的行列。可见,教师如能协调好家校关系,统一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就能使“转化学困生”工作取得最优效果。
与学生交朋友
教师不是学生的上级,教师对学生有指导的义务,却没有随意指使的权力。有的教师常对学生说:“我是老师,你们就得服从我!”这正好是对师生关系错误定位的直接结论,处在心理成熟期的中学生是不可能真正对教师的指手划脚心服口服的。我们只有摆正位置、积极探索,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出色地完成自己教书育人的艰巨任务。
言传身教,教学相长,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第一要主动热情,缩短距离。许多人认为:现在的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着“代沟”,并且认为这是必然的、不可逾越的。实际上,要说现代中学生和十几年前中学生有所不同的话,那就是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了,视野更宽阔了,知识面更广了;当然,他们受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也肯定会更严重。作为教师,应当正确看待这些变化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并通过自已灵活生动的工作方法,强化其中的积极因素,抑制行其中的消极、不健康因素,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毋须讳言,由于年龄、角色的不同,学生对教师确实存在着一种天然的敬而远之的心态,有些学生甚至会认为教师总是那么“背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还是拿“我们那时候”的教条来教训人,就只会使自已和学生的距离更远,甚至成为学生的笑柄。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困生”,特别是关心“学困生”,并成为其中颇有研究的一分子,这样,当教师结合热门话题展开颇具说服力的工作时,学生便会产生种特殊的亲切感和敬佩感,并把教师看作他们的知心朋友,这该是一个多么好的教育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