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珠新证洪武瓷(上篇)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3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中都城遗址,位于今安徽省凤阳县城西隅。中都城是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初年建造的都城,是其后修建的南京和北京皇都的蓝本。中都城连同先后修建的明皇陵和龙兴寺,形成了庞大的皇家建筑群。然而,随着历史的推移,其地上建筑早已湮没殆尽,只留下残垣断壁、剩砖片瓦供后人凭吊了。笔者幼长于斯,在古陶瓷学者杨士林先生的指导下,留意于凤阳明初陶瓷的收集、研究。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越来越感到,在当前明初洪武陶瓷研究资料极其匮乏的情况下,明中都城遗址中明初陶瓷的发现,为洪武陶瓷尤其是洪武官窑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佐证,具有极高的价值。2003年底,杨士林先生的专著《洪武中都城陶瓷萃珍》出版,惜乎种种原因,这本著作并没有引起陶瓷学界应有的重视。为使陶瓷学界更进一步了解这一古瓷遗珠,笔者不揣浅陋,将所掌握的有关洪武中都城陶瓷资料做一介绍,并谈些粗浅认识,求教于诸方家。
  
  一
  
  凤阳,古称钟离,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龙兴之地,朱元璋幼年在此出家为僧,后参加元末农民起义,最终夺取政权,开创了大明王朝。立朝之初,朱元璋由于故土情结,决定在故乡凤阳建都,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朱元璋“诏以临濠为中都”,“始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焉”。自洪武二年下诏起造,至洪武八年罢建,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已基本建成。
  
  “洪武初,欲以山前为京师,定鼎是方,令天下名材至斯。”(朱元璋撰《龙兴寺碑》)可以说,中都城的建造汇聚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和珍贵材料。在中都城的整个营建中,烧造一项占有很大的分量,从已发现的中都城城砖上的铭文统计,贡砖地方达22府69州县。而宫殿所用之琉璃、瓷质砖瓦以及装饰建筑构件,从笔者多年来在中都城和皇陵遗址发现的实物资料看,无论是胎釉材质、刻塑纹饰,以及烧造工艺都令人叹为观止。此外,大量明初生活用瓷的发现也让我们对洪武瓷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
  
  在多年的采集瓷片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古陶瓷构件和明初生活用瓷主要集中分布于四个地区。一是中者K城遗址,散落着大量的各类建筑构件残件,而生活用瓷却几乎都是清代以后的,明代瓷器残片极少发现,这与史料上有关中都紫禁城入清后方迁入居民的记载相符。中都紫禁城西安门外至涂山门之间,是明初生活用瓷的主要集散地。在钟楼遗址附近,笔者发现了大量的明初日用瓷器残片,以景德镇窑产品为主,多是白釉,也少见部分青花,另外也有相当数量的龙泉窑器物。二是皇陵遗址,这里发现了各类陶瓷构件,在享殿遗址附近还发现了一批白釉带铭文瓷器。三是龙兴寺附近。龙兴寺是朱元璋称帝后修建的大型皇家寺院,取“龙兴于此”之意。入清以后,又有几次拆取中都城的建材修缮龙兴寺。今龙兴寺附近,亦多见各类陶瓷构件及瓷器残片出土。四是风阳城东北郊的琉璃岗,此处琉璃、瓷质建筑构件俯拾即是,故得名“琉璃岗”。据本地农民介绍,此处原有多座古窑,因靠近淮河,都被泥砂淤没,难寻踪迹。
  
  三
  
  中都城遗存陶瓷可分为建筑构件和生活用瓷两大类。
  (一)建筑构件。这些构件不论是陶胎还是瓷胎,皆制作精良,模印清晰,成型规整,基本都挂上各色釉烧制,其中以瓦当滴水和三彩装饰构件的工艺水平为最高。釉色的丰富,也大大超出了我们原先对于洪武陶瓷釉色的认知。从形制看,主要有瓦、砖和雕塑构件三类。
  1.瓦类:瓦分板瓦和筒瓦。
  发现的黄釉、绿釉琉璃龙纹瓦当滴水,保存完好,龙纹造型生动,凶猛异常,颇有元代遗风,爪为五爪,是典型的洪武厂官窑作品。绿釉在同期瓷器中极为罕见,一般认为明代中期方大量运用(图1、2)。瓦当以琉璃器为多,瓷质瓦当很少发现(图3)。
  
  白釉瓷质板瓦,发现于凤阳琉璃岗,保存完好,胎土白中带灰,正面施半截釉,釉色失透,背面有麻布印纹,为烧造时痕迹。刻有数字编号(图4)。
  白釉瓷质筒瓦,釉面肥厚滋润,呈“猪油白”色,无开片,较之元枢府瓷毫不逊色,胎质白净细腻,无杂质(图5)。另有一种筒瓦,釉色白中闪黄,开片如金丝铁线,不知是有意仿哥釉,还是由于烧结温度偏低形成的次品(图6)。
  
  笔者和瓷友徐雷飞先生于琉璃岗还发现一件釉里红龙纹瓦当(图7),农民将之镶嵌于房阶上,故保存完整。徐君亲自凿下,手为之伤,可谓得来不易。此瓦当白釉呈乳浊状,釉下红彩朦胧,龙纹作立姿,威猛异常。同类器亦发现数件,皆残。
  2.砖类
  中都城除城建用砖外,宫殿建筑用砖极为考究。胎质有陶有瓷,纹饰以元末明初常见的卷草纹为主。釉色以黄、白、绿各色为主。
  黄釉琉璃砖,陶土较细,烧结温度高,釉色鲜丽。卷草纹陶砖,青黑色陶胎,用于墙壁装饰(图8)。
  白釉瓷质砖,胎土白中略带灰,烧结温度高,敲击发金属声。卷草纹白釉瓷质砖,釉面有细开片(图9)。
  3.雕塑构件类
  中都城和皇陵的宫殿建筑,使用了大量的陶瓷雕塑构件,这些构件造型生动,色彩绚丽,或是置于殿宇飞檐,或是贴在宫墙照壁,工艺极其复杂,体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准和艺术价值。
  三彩琉璃雕塑构件,雕刻豪放大气,色彩明艳绚丽(图10):其中三彩琉璃龙纹浮雕,工艺精湛,残长1米有余,是少见的大件器物,从形制看应为九龙照壁残件(图11)。
  白釉瓷质兽爪雕塑残件,瓷化程度极佳,釉色白腻温润,不开片。此件形制硕大,雕塑风格豪放雄强,可以想见洪武建国初的雄浑气象(图12)。
  (责编:耕生)
其他文献
收得汉文缺角“大元通宝”,纯属意外之获。  这些日子,为配齐辽钱下八品,每逢假日便去潘家园古玩市场寻觅。上周末,我在来自赤峰的古董商贩小胖摊前看到二十多枚古币,他说为友代卖。从中挑拣重熙、咸雍通宝和大安、大康元宝各一枚,成交后,我指一颇似“大康元宝”的残钱,“这个送我?”小贩挥手,爽快应允。    回到家中,拿出两枚“大康元宝”对比,突然发现字体完全不同。对照钱谱,方知这残钱居然是十分珍罕的“大元
期刊
徽州木雕除护窗板之外,还有雀替(俗称牛腿)、梁驼(俗称元宝)、挂落、挑头、梁垫、三角撑、冬瓜梁。冬瓜梁又分三架和五架,上面两端刻鱼腮纹,中间雕刻倒三角襁褓图案,富有人家顶轩亦不放过雕刻装饰。  徽州人多地少,加上明清制度“凡庶民,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凡庶民家,不得超过三间五架……”。因此,腰缠万贯的徽商,不惜重金在有限的自家宅子里,着重华丽奢侈的雕饰,这也给很多民间艺人提供了展示才华
期刊
策划:本刊视点栏目组  执笔:董凡  近年来媒体上,有一个常被人津津乐道的词汇就是“草根”,大家推崇“草根”的代表如郭德纲,看重“草根”的电影,如《疯狂的石头》,重视“草根”的选秀,如“超女”和“梦想中国”。“草根”一时间成了我们社会里的关键词。但究竟谁是“草根”,我们只是觉得“草根”是和所谓权威精英大不相同甚至尖锐对立的一群,但他们的面目异常模糊。其实,所谓“草根”并不是一个抽象玄虚的概念,也不
期刊
油画艺术家——冉 杰    1954年生于河北省保定市。童年随做美术教师的父亲学习绘画,后就学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  1987年组画《绿海之泉》入选第二届全国科普美展,获二等奖;1990年连环画《童探贝克》(与冉正合作)由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91年油画《缝披毡》、《人体》入选海峡两岸新生代油画展(台湾);1991年与台北毕卡索画廊合作代理作品;1991年油
期刊
道光三十年(1850年),太平军在广西起义,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两三年内,太平军先后占领了广西、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安徽等省的许多地方。这样一来,不仅太平军占领区的财赋不复为清政府所有,而且受起义军影响或战争波及的地区,也由于农民抗租抗粮,社会动荡不安,生产萎靡等原因,使清政府的收入大为减少,财政状况极为窘迫。咸丰皇帝即位后,就接到户部的财政告急:道光三十年(也就是咸丰即位的当年),头十个月的国
期刊
清代皇室入关之前,穿着延袭满族的传统,无论春夏秋冬,四季穿的长衣、短衣都无领。冬季寒冷,在颈间加以护领,外用以项圈约束(有的在项圈的前部还坠一物挂于胸前),使寒风不会从项圈内钻入。谓之领约。项圈系金、银、铜等金属制成,性硬,圈口固定,遇有人高头大,便不能套,个性化较强。项圈发展至晚清,其质还系金、银等贵金属。只是在造型上由一硬性的圈,逐渐地演变成了状如链式的项圈了。这样硬性的圈便变成了柔性的圈了。
期刊
张大千(1899-1983年),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号大干,别号大千居士,四川内江人。其二哥张正兰,即一代画虎大师张善孖,“大风堂”为其昆仲室名。大干先生自幼酷爱绘画,家贫,从母、姊、兄学画,才艺横溢,根基始定。18岁随兄善孖赴日学染织,20岁归国居上海,投曾熙(农髯)、李瑞清(梅庵)门下,研习诗词书画。因婚姻困扰,削发为僧百日,嗣居松江,演读经史,感悟人生陶铸情操。还俗后以法名“大干”为
期刊
一些收藏网站在行动    如同所有的朝阳产业一样,一些具有超前意识的网站,正在以小心翼翼的探索,大刀阔斧的尝试,迅速地改变着自己的面目,这种改变的标志是:网站的杂志化。  收藏网站,作为一个传媒载体,它的读者可分为两类,一是学习者,二是实战者。两者之间互相交融,学习者也可能是实战者,实战者也需要不断地学习,获得更多的信息,以利于实战。所以,一个收藏网站的访问量多少,在收藏界的影响力如何,取决于版面
期刊
[编前语]    自去年国庆节以来,大量张旭光先生的书法赝品开始出现在全国各大画廊、艺术网站,并以较低的价格迅速被售出。因为网上购买不易鉴别真伪,致使诸多收藏家和旭光书法喜好者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和心理打击,同时也扰乱了正常的艺术品交易市场。截至今年2月底,张旭光先生收到来自北京、山东、河南、江苏、重庆等地牛帅兵、金丰、左金明等朋友多封咨询其书法真伪的信函,且附有购来的赝品原件或图片。张旭光先生一一为
期刊
邢窑白瓷是中国唐代瓷窑产品。窑址位于河北内丘、临城一带,内丘在唐代属于邢州,故史称邢窑。历史文献对唐代邢窑瓷器多有记载和赞誉。邢窑白瓷的生产,开始于隋,入唐以后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至唐中后期已自成体系,并能与越窑青瓷分庭抗礼。邢越两窑所产瓷器,一白一青,在地域上一北一南,代表了唐代瓷器生产的两大主流。    这里给读者展示的是一件难得一遇的邢窑白瓷香熏,是藏家费尽心思、不远万里,从欧洲一位著名女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