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中都城遗址,位于今安徽省凤阳县城西隅。中都城是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初年建造的都城,是其后修建的南京和北京皇都的蓝本。中都城连同先后修建的明皇陵和龙兴寺,形成了庞大的皇家建筑群。然而,随着历史的推移,其地上建筑早已湮没殆尽,只留下残垣断壁、剩砖片瓦供后人凭吊了。笔者幼长于斯,在古陶瓷学者杨士林先生的指导下,留意于凤阳明初陶瓷的收集、研究。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越来越感到,在当前明初洪武陶瓷研究资料极其匮乏的情况下,明中都城遗址中明初陶瓷的发现,为洪武陶瓷尤其是洪武官窑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佐证,具有极高的价值。2003年底,杨士林先生的专著《洪武中都城陶瓷萃珍》出版,惜乎种种原因,这本著作并没有引起陶瓷学界应有的重视。为使陶瓷学界更进一步了解这一古瓷遗珠,笔者不揣浅陋,将所掌握的有关洪武中都城陶瓷资料做一介绍,并谈些粗浅认识,求教于诸方家。
一
凤阳,古称钟离,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龙兴之地,朱元璋幼年在此出家为僧,后参加元末农民起义,最终夺取政权,开创了大明王朝。立朝之初,朱元璋由于故土情结,决定在故乡凤阳建都,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朱元璋“诏以临濠为中都”,“始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焉”。自洪武二年下诏起造,至洪武八年罢建,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已基本建成。
“洪武初,欲以山前为京师,定鼎是方,令天下名材至斯。”(朱元璋撰《龙兴寺碑》)可以说,中都城的建造汇聚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和珍贵材料。在中都城的整个营建中,烧造一项占有很大的分量,从已发现的中都城城砖上的铭文统计,贡砖地方达22府69州县。而宫殿所用之琉璃、瓷质砖瓦以及装饰建筑构件,从笔者多年来在中都城和皇陵遗址发现的实物资料看,无论是胎釉材质、刻塑纹饰,以及烧造工艺都令人叹为观止。此外,大量明初生活用瓷的发现也让我们对洪武瓷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
在多年的采集瓷片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古陶瓷构件和明初生活用瓷主要集中分布于四个地区。一是中者K城遗址,散落着大量的各类建筑构件残件,而生活用瓷却几乎都是清代以后的,明代瓷器残片极少发现,这与史料上有关中都紫禁城入清后方迁入居民的记载相符。中都紫禁城西安门外至涂山门之间,是明初生活用瓷的主要集散地。在钟楼遗址附近,笔者发现了大量的明初日用瓷器残片,以景德镇窑产品为主,多是白釉,也少见部分青花,另外也有相当数量的龙泉窑器物。二是皇陵遗址,这里发现了各类陶瓷构件,在享殿遗址附近还发现了一批白釉带铭文瓷器。三是龙兴寺附近。龙兴寺是朱元璋称帝后修建的大型皇家寺院,取“龙兴于此”之意。入清以后,又有几次拆取中都城的建材修缮龙兴寺。今龙兴寺附近,亦多见各类陶瓷构件及瓷器残片出土。四是风阳城东北郊的琉璃岗,此处琉璃、瓷质建筑构件俯拾即是,故得名“琉璃岗”。据本地农民介绍,此处原有多座古窑,因靠近淮河,都被泥砂淤没,难寻踪迹。
三
中都城遗存陶瓷可分为建筑构件和生活用瓷两大类。
(一)建筑构件。这些构件不论是陶胎还是瓷胎,皆制作精良,模印清晰,成型规整,基本都挂上各色釉烧制,其中以瓦当滴水和三彩装饰构件的工艺水平为最高。釉色的丰富,也大大超出了我们原先对于洪武陶瓷釉色的认知。从形制看,主要有瓦、砖和雕塑构件三类。
1.瓦类:瓦分板瓦和筒瓦。
发现的黄釉、绿釉琉璃龙纹瓦当滴水,保存完好,龙纹造型生动,凶猛异常,颇有元代遗风,爪为五爪,是典型的洪武厂官窑作品。绿釉在同期瓷器中极为罕见,一般认为明代中期方大量运用(图1、2)。瓦当以琉璃器为多,瓷质瓦当很少发现(图3)。
白釉瓷质板瓦,发现于凤阳琉璃岗,保存完好,胎土白中带灰,正面施半截釉,釉色失透,背面有麻布印纹,为烧造时痕迹。刻有数字编号(图4)。
白釉瓷质筒瓦,釉面肥厚滋润,呈“猪油白”色,无开片,较之元枢府瓷毫不逊色,胎质白净细腻,无杂质(图5)。另有一种筒瓦,釉色白中闪黄,开片如金丝铁线,不知是有意仿哥釉,还是由于烧结温度偏低形成的次品(图6)。
笔者和瓷友徐雷飞先生于琉璃岗还发现一件釉里红龙纹瓦当(图7),农民将之镶嵌于房阶上,故保存完整。徐君亲自凿下,手为之伤,可谓得来不易。此瓦当白釉呈乳浊状,釉下红彩朦胧,龙纹作立姿,威猛异常。同类器亦发现数件,皆残。
2.砖类
中都城除城建用砖外,宫殿建筑用砖极为考究。胎质有陶有瓷,纹饰以元末明初常见的卷草纹为主。釉色以黄、白、绿各色为主。
黄釉琉璃砖,陶土较细,烧结温度高,釉色鲜丽。卷草纹陶砖,青黑色陶胎,用于墙壁装饰(图8)。
白釉瓷质砖,胎土白中略带灰,烧结温度高,敲击发金属声。卷草纹白釉瓷质砖,釉面有细开片(图9)。
3.雕塑构件类
中都城和皇陵的宫殿建筑,使用了大量的陶瓷雕塑构件,这些构件造型生动,色彩绚丽,或是置于殿宇飞檐,或是贴在宫墙照壁,工艺极其复杂,体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准和艺术价值。
三彩琉璃雕塑构件,雕刻豪放大气,色彩明艳绚丽(图10):其中三彩琉璃龙纹浮雕,工艺精湛,残长1米有余,是少见的大件器物,从形制看应为九龙照壁残件(图11)。
白釉瓷质兽爪雕塑残件,瓷化程度极佳,釉色白腻温润,不开片。此件形制硕大,雕塑风格豪放雄强,可以想见洪武建国初的雄浑气象(图12)。
(责编:耕生)
一
凤阳,古称钟离,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龙兴之地,朱元璋幼年在此出家为僧,后参加元末农民起义,最终夺取政权,开创了大明王朝。立朝之初,朱元璋由于故土情结,决定在故乡凤阳建都,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朱元璋“诏以临濠为中都”,“始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焉”。自洪武二年下诏起造,至洪武八年罢建,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已基本建成。
“洪武初,欲以山前为京师,定鼎是方,令天下名材至斯。”(朱元璋撰《龙兴寺碑》)可以说,中都城的建造汇聚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和珍贵材料。在中都城的整个营建中,烧造一项占有很大的分量,从已发现的中都城城砖上的铭文统计,贡砖地方达22府69州县。而宫殿所用之琉璃、瓷质砖瓦以及装饰建筑构件,从笔者多年来在中都城和皇陵遗址发现的实物资料看,无论是胎釉材质、刻塑纹饰,以及烧造工艺都令人叹为观止。此外,大量明初生活用瓷的发现也让我们对洪武瓷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
在多年的采集瓷片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古陶瓷构件和明初生活用瓷主要集中分布于四个地区。一是中者K城遗址,散落着大量的各类建筑构件残件,而生活用瓷却几乎都是清代以后的,明代瓷器残片极少发现,这与史料上有关中都紫禁城入清后方迁入居民的记载相符。中都紫禁城西安门外至涂山门之间,是明初生活用瓷的主要集散地。在钟楼遗址附近,笔者发现了大量的明初日用瓷器残片,以景德镇窑产品为主,多是白釉,也少见部分青花,另外也有相当数量的龙泉窑器物。二是皇陵遗址,这里发现了各类陶瓷构件,在享殿遗址附近还发现了一批白釉带铭文瓷器。三是龙兴寺附近。龙兴寺是朱元璋称帝后修建的大型皇家寺院,取“龙兴于此”之意。入清以后,又有几次拆取中都城的建材修缮龙兴寺。今龙兴寺附近,亦多见各类陶瓷构件及瓷器残片出土。四是风阳城东北郊的琉璃岗,此处琉璃、瓷质建筑构件俯拾即是,故得名“琉璃岗”。据本地农民介绍,此处原有多座古窑,因靠近淮河,都被泥砂淤没,难寻踪迹。
三
中都城遗存陶瓷可分为建筑构件和生活用瓷两大类。
(一)建筑构件。这些构件不论是陶胎还是瓷胎,皆制作精良,模印清晰,成型规整,基本都挂上各色釉烧制,其中以瓦当滴水和三彩装饰构件的工艺水平为最高。釉色的丰富,也大大超出了我们原先对于洪武陶瓷釉色的认知。从形制看,主要有瓦、砖和雕塑构件三类。
1.瓦类:瓦分板瓦和筒瓦。
发现的黄釉、绿釉琉璃龙纹瓦当滴水,保存完好,龙纹造型生动,凶猛异常,颇有元代遗风,爪为五爪,是典型的洪武厂官窑作品。绿釉在同期瓷器中极为罕见,一般认为明代中期方大量运用(图1、2)。瓦当以琉璃器为多,瓷质瓦当很少发现(图3)。
白釉瓷质板瓦,发现于凤阳琉璃岗,保存完好,胎土白中带灰,正面施半截釉,釉色失透,背面有麻布印纹,为烧造时痕迹。刻有数字编号(图4)。
白釉瓷质筒瓦,釉面肥厚滋润,呈“猪油白”色,无开片,较之元枢府瓷毫不逊色,胎质白净细腻,无杂质(图5)。另有一种筒瓦,釉色白中闪黄,开片如金丝铁线,不知是有意仿哥釉,还是由于烧结温度偏低形成的次品(图6)。
笔者和瓷友徐雷飞先生于琉璃岗还发现一件釉里红龙纹瓦当(图7),农民将之镶嵌于房阶上,故保存完整。徐君亲自凿下,手为之伤,可谓得来不易。此瓦当白釉呈乳浊状,釉下红彩朦胧,龙纹作立姿,威猛异常。同类器亦发现数件,皆残。
2.砖类
中都城除城建用砖外,宫殿建筑用砖极为考究。胎质有陶有瓷,纹饰以元末明初常见的卷草纹为主。釉色以黄、白、绿各色为主。
黄釉琉璃砖,陶土较细,烧结温度高,釉色鲜丽。卷草纹陶砖,青黑色陶胎,用于墙壁装饰(图8)。
白釉瓷质砖,胎土白中略带灰,烧结温度高,敲击发金属声。卷草纹白釉瓷质砖,釉面有细开片(图9)。
3.雕塑构件类
中都城和皇陵的宫殿建筑,使用了大量的陶瓷雕塑构件,这些构件造型生动,色彩绚丽,或是置于殿宇飞檐,或是贴在宫墙照壁,工艺极其复杂,体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准和艺术价值。
三彩琉璃雕塑构件,雕刻豪放大气,色彩明艳绚丽(图10):其中三彩琉璃龙纹浮雕,工艺精湛,残长1米有余,是少见的大件器物,从形制看应为九龙照壁残件(图11)。
白釉瓷质兽爪雕塑残件,瓷化程度极佳,釉色白腻温润,不开片。此件形制硕大,雕塑风格豪放雄强,可以想见洪武建国初的雄浑气象(图12)。
(责编: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