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思政教育是青年学生的引路石,在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关注学生成长成才,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作用,不断提升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和民族复兴的优秀人才。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思政教师要不断深入学习和领悟,将理论指明的方向牢记心中,将理论精髓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能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奋斗。
一、新时代思政教育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纲
党的教育方针不断适应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任务。总体来看,高等教育经历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对大众教育权的保护与发展。时至今日,高校整体录取率已达到80%以上,助学金、奖学金帮助无数学子圆梦,高等教育对普通人来说不再遥不可及。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不同学生的生活背景、学习经历等越来越复杂,使思政教育做到因人制宜的难度越来越大,如何在学生数量激增的情况下始终保持正确的思想引领?这是新时代为思政教师出的考卷,也是光荣艰巨的任务与使命,这就要求教师紧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号准时代的脉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简明扼要、立意深远,要从这三个问题出发,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纲,多问、多想、多探索,时刻对工作方向保持清醒认识,及时把握学生思想上的薄弱环节,了解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善于分解和统一思政教育的具体问题,努力让思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让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间有着转变的关系,不是务求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才是成功的思政教育。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内容以多种形式体现在我国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其基本原理学生可能说不出来,但实际上已成为应用在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思维习惯。那么,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需要做哪些工作呢?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需要人不断学习、观察,了解历史和现在,从个人体验延伸至全人类,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不断发现新内容,可能需要普通人十年乃至数十年的历程,即使是思政教师也需要长期持续的精力投入。在实际教学育人过程中,高校短短四年难以将一个人彻底转为马克思主义者,但可以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只要有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学生在生活与工作中有使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在一定阶段完成由量到质的转化,也是可以让自己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政教育只需在学生心中植入真理的种子,让信仰的力量茁壮成长。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为高校思政教育应该培养什么人指明了道路,要让学生树立心怀党、国家、民族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积极投身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将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相融合,在造福人民群众的事业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角下,道德有多种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是对青年学生德行举止的全面考核,明大德就是要树大志、爱祖国、爱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守公德就是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做良好示范;严私德就是坚持严于律己、宽以律人的生活、工作作风,要清清白白做人,保持青年人的朝气,与蝇营狗苟决裂。三德是贯穿人一生的,是微积分式地不断演进,而不是今天做到了、明天又动摇了的断点,要用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根线将昨天、今天、明天平滑地连起来。
(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可靠人才
我国正处于深刻变革的关键期,国际国内局势复杂、对抗激烈,资本主义披着消费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外衣不断冲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孟子曰,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现代思政教育确实面临较多问题,主要是信仰缺失、个人价值体现的方式单一、奢靡享乐主义甚嚣尘上,同时也进一步体现了思政教育的紧迫性与正确性。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需要人才,这条复兴之路注定波澜壮阔,没有坚定信仰的人注定到不了远方,意志薄弱的人会受到各种糖衣炮弹的诱惑,思政教育要加强学生思想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培养一批思想可靠、意志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三、新時代思政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一)主动回归马克思主义原著经典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作为思政教师,要重温经典,回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宝库。要充分了解马列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历史,马克思主义经典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人民群众的合著,是特定历史时期世界工人农民运动的历史总结,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客观反映,也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充满血泪的抗争史,认识历史、铭记历史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回归经典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智慧结晶,就像重走长征路一样,给予人精神洗礼,是寻找初心、呼唤真理感召力的必由之路。
(二)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素养
在思政教育中要灵活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努力呼唤真理的感召力。如何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让学生真正走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这就需要思政教师提升政治素养,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讲出贴近生活与工作、符合社会运行规律的课程,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引学生的工作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有信仰、讲政治、能理直气壮地为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对思政教师来说是第一性的。如果教师不懂马克思主义、或者是理解出现了偏差,那么就很难真正理直气壮地为学生授课,反而进入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思维误区,既对所授课程没有信心,也瞻前顾后不敢用真理服人。 (三)“两个维护”要做到知行合一
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因此,思政教师必须自身素质过硬,敢于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国际国内各种错误思潮硬碰硬,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紧跟党中央各项决议,努力成为党中央与青年学生的桥梁,让学生了解使国家和社会正常运行的各项工作措施的目的、背景和意义,并学会运用马克主义观点客观真实看待社会问题,不偏激、不过度解读,更不能借着马克思主义课堂宣扬错误思潮。
(四)在课程设置上不断探索和创新
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创新思政课程,从个人与集体、过去与现在、国内与国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的联系让学生真正读懂弄通一些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尽量减轻、避免死记硬背给学生带来的逆反心理。应警惕过度的以背诵记忆为核心的教育方法和考核方式所带来的负面效果,这不仅难以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反而让学生看见真理绕道走,缺乏主动深入了解的动力。
(五)以“四个自信”筑牢精神上的万里长城
我国有悠久历史与丰富的思想遗产,百家争鸣时期,儒、墨、道、法家等都涌现了灿若星辰的代表人物,留下了社会、科学、历史等领域的宏篇巨著。古代先哲以思想为载体,跨越千年来到今天,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最广泛、最基础的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念,历史在不断证明,我们的路是行得通、走得远的,因此,思政教育一定要为学生做好示范。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思政教育应当旗帜鲜明地指出,是为了培养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与投机钻营的个人庸俗主义逐利观和自由主义坚决说不。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纲,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根本遵循,明确课程方向,提升自身素养,探索和创新有效的授课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灌注到思政课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兴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和民族复兴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8-330.
[2]李祥,張晗,王路路.新时代我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问题转向、实践特征与愿景展望[J].当代职业教育,2021(01):53-54.
[3]佘双好.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的发展过程及基本观点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10-11.
[4]陶文昭,孙志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思政课教材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9(01):18-19.
[5]郝丹梅,杨文选.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3):15-16.
责任编辑 何丽华
一、新时代思政教育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纲
党的教育方针不断适应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任务。总体来看,高等教育经历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对大众教育权的保护与发展。时至今日,高校整体录取率已达到80%以上,助学金、奖学金帮助无数学子圆梦,高等教育对普通人来说不再遥不可及。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不同学生的生活背景、学习经历等越来越复杂,使思政教育做到因人制宜的难度越来越大,如何在学生数量激增的情况下始终保持正确的思想引领?这是新时代为思政教师出的考卷,也是光荣艰巨的任务与使命,这就要求教师紧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号准时代的脉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简明扼要、立意深远,要从这三个问题出发,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纲,多问、多想、多探索,时刻对工作方向保持清醒认识,及时把握学生思想上的薄弱环节,了解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善于分解和统一思政教育的具体问题,努力让思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让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间有着转变的关系,不是务求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才是成功的思政教育。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内容以多种形式体现在我国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其基本原理学生可能说不出来,但实际上已成为应用在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思维习惯。那么,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需要做哪些工作呢?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需要人不断学习、观察,了解历史和现在,从个人体验延伸至全人类,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不断发现新内容,可能需要普通人十年乃至数十年的历程,即使是思政教师也需要长期持续的精力投入。在实际教学育人过程中,高校短短四年难以将一个人彻底转为马克思主义者,但可以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只要有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学生在生活与工作中有使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在一定阶段完成由量到质的转化,也是可以让自己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政教育只需在学生心中植入真理的种子,让信仰的力量茁壮成长。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为高校思政教育应该培养什么人指明了道路,要让学生树立心怀党、国家、民族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积极投身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将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相融合,在造福人民群众的事业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角下,道德有多种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是对青年学生德行举止的全面考核,明大德就是要树大志、爱祖国、爱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守公德就是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做良好示范;严私德就是坚持严于律己、宽以律人的生活、工作作风,要清清白白做人,保持青年人的朝气,与蝇营狗苟决裂。三德是贯穿人一生的,是微积分式地不断演进,而不是今天做到了、明天又动摇了的断点,要用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根线将昨天、今天、明天平滑地连起来。
(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可靠人才
我国正处于深刻变革的关键期,国际国内局势复杂、对抗激烈,资本主义披着消费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外衣不断冲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孟子曰,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现代思政教育确实面临较多问题,主要是信仰缺失、个人价值体现的方式单一、奢靡享乐主义甚嚣尘上,同时也进一步体现了思政教育的紧迫性与正确性。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需要人才,这条复兴之路注定波澜壮阔,没有坚定信仰的人注定到不了远方,意志薄弱的人会受到各种糖衣炮弹的诱惑,思政教育要加强学生思想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培养一批思想可靠、意志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三、新時代思政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一)主动回归马克思主义原著经典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作为思政教师,要重温经典,回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宝库。要充分了解马列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历史,马克思主义经典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人民群众的合著,是特定历史时期世界工人农民运动的历史总结,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客观反映,也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充满血泪的抗争史,认识历史、铭记历史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回归经典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智慧结晶,就像重走长征路一样,给予人精神洗礼,是寻找初心、呼唤真理感召力的必由之路。
(二)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素养
在思政教育中要灵活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努力呼唤真理的感召力。如何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让学生真正走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这就需要思政教师提升政治素养,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讲出贴近生活与工作、符合社会运行规律的课程,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引学生的工作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有信仰、讲政治、能理直气壮地为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对思政教师来说是第一性的。如果教师不懂马克思主义、或者是理解出现了偏差,那么就很难真正理直气壮地为学生授课,反而进入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思维误区,既对所授课程没有信心,也瞻前顾后不敢用真理服人。 (三)“两个维护”要做到知行合一
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因此,思政教师必须自身素质过硬,敢于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国际国内各种错误思潮硬碰硬,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紧跟党中央各项决议,努力成为党中央与青年学生的桥梁,让学生了解使国家和社会正常运行的各项工作措施的目的、背景和意义,并学会运用马克主义观点客观真实看待社会问题,不偏激、不过度解读,更不能借着马克思主义课堂宣扬错误思潮。
(四)在课程设置上不断探索和创新
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创新思政课程,从个人与集体、过去与现在、国内与国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的联系让学生真正读懂弄通一些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尽量减轻、避免死记硬背给学生带来的逆反心理。应警惕过度的以背诵记忆为核心的教育方法和考核方式所带来的负面效果,这不仅难以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反而让学生看见真理绕道走,缺乏主动深入了解的动力。
(五)以“四个自信”筑牢精神上的万里长城
我国有悠久历史与丰富的思想遗产,百家争鸣时期,儒、墨、道、法家等都涌现了灿若星辰的代表人物,留下了社会、科学、历史等领域的宏篇巨著。古代先哲以思想为载体,跨越千年来到今天,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最广泛、最基础的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念,历史在不断证明,我们的路是行得通、走得远的,因此,思政教育一定要为学生做好示范。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思政教育应当旗帜鲜明地指出,是为了培养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与投机钻营的个人庸俗主义逐利观和自由主义坚决说不。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纲,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根本遵循,明确课程方向,提升自身素养,探索和创新有效的授课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灌注到思政课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兴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和民族复兴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8-330.
[2]李祥,張晗,王路路.新时代我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问题转向、实践特征与愿景展望[J].当代职业教育,2021(01):53-54.
[3]佘双好.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的发展过程及基本观点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10-11.
[4]陶文昭,孙志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思政课教材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9(01):18-19.
[5]郝丹梅,杨文选.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3):15-16.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