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初,一则文化新闻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元月11日。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广场上,竖立起了一座巍峨的孔子雕像。
在天安门广场这个政治地标周围竖立孔子雕像。其用意自然非同一般。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自信心亟需树立。另外,文化更能拉近全球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此举可谓一次严肃的“拨乱反正”。100多年来,天安门广场对于孔子而言,可谓是一个充斥悲情的地方。这个地方总会让他老人家有难以启齿的酸楚和无奈。
近现代以来,欧风美雨的进入令传统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对“德赛”二先生的推崇,使得人们越来越疏离孔子,越来越反感儒学。“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一提出,就在国人的头脑中勾画出一副魔鬼模样的孔子面容。毫无疑问,这注定是一场文化悲剧,尽管学者们也承认“打倒孔家店”在当时对中国的现代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实际上,在“五四”时代,要打倒的并不是“孔家店”,而是腐朽的封建残余、异化的正统思想,“孔家店”不过是那些先行者为批判而找的靶子,着实让孔子背了“黑锅”!“五四”时代的那批急先锋,骨子里还是对孔子抱有善意的。李大钊在其《宪法与思想自由》一文中就曾说过:“孔子之说。今日有其价值,吾人亦绝不敢蔑视。”
令人更痛心的,则是“十年动乱”时期的“批林批孔”运动。如果说“打倒孔家店”还有益于中国社会的脱胎换骨、推陈出新的话,那么“文革”批孔简直就是一出荒唐的闹剧,一出完全服务于权力争斗的政治悲剧、文化悲剧。包括当时的参与者在内,好些人都很纳闷,为何“批林”与“批孔”扯上了联系?其实,大力推动这项政治运动的“四人帮”,其用意并不在“批林”,而在“批孔”,矛头直指当下的“宰相”——人民总理!政权争夺中,孔子及儒学跟着遭了大殃。
与以往不同,这次孔子“进京”。是被“请”来的,并且还被奉为“座上宾”,受到全国人民和国际朋友的共同敬瞻。或许会有人说,这尊孔子像,不是孔子个人的代表,也不是儒家学说的代表,而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所以如此,是一种与时俱进的顺势所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化也迎来了自己在新时代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20世纪90年代后,杜维明先生等海外新儒家大力宣扬牟宗三先生于50年代所提出的“儒学第三期发展”,中国大陆的儒学研究的步伐也变得更为迅速。21世纪的前10年,中国出现了所谓的“国学热”、“儒学热”局面。
按照文化的自身发展规律,其对社会的影响当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现实情形却是在经历几十年的压抑之后。中华传统文化以极高的姿态华丽复出,形成了有目共睹的文化大升温局面。那些仅仅限于学术争鸣与学术创新的文史哲研究者,终于拥有了在现代媒体之下发表真知灼见的机会。一位又一位学术明星的出现,也一点一点地拉近了百姓与文史哲学术那原本远不可及的距离。文化复兴浪潮的最大受益者,当然是通常用以代言整个中华文化的孔子及其所属的儒学文化。
当央视“百家讲坛”热播之时,有人便撰文指出此乃“国学热”,认为国学的春天来临了。事实上,其带动的乃是“儒学热”,儒学普及与研究在新的时代获得了难能可贵的机遇。国际儒学大会的召开、尼山论坛的举办以及历年祭孔大典的高规格举行,让世人看到了儒学的春天,是那么温暖和煦,那么令人迷醉。而这次天安门广场东侧竖立孔子像,从当代儒学的发展角度看,可以说标志着儒学的夏天在共和国时代的正式到来!
在去君主化与去专制化的今天,弘扬儒学的行程,已经由羊肠小道转向了康庄大道。虽然儒学已不再是那些专制君主手中的御民“利器”,但儒学在新的历史时期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依然有可被时人所接受与认可的宝贵之处。可以预料,儒学的价值将在21世纪这个追慕自由、民主、富强、和谐的时代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
一种学说,其影响力的大小,由其与时代要务的吻合度来决定。
儒学在民主时代的最大价值,就是促进社会和谐与家庭和睦。后孔子时代的头号大儒孟子曾称孔子为“圣之时者”,就是说孔子的时代感是最强的,其思想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质。每一种社会思潮,只有与时代主题、时代要务发生关联,方可展现其生命力与活性,体现其价值与意义。当今世界,以“和谐”为共同追求,天人需要和谐,人际需要和谐,身心需要和谐,国与国之间亦需要和谐。而儒家学说,正可为这个时代提供最为需要的精神资源,其在和谐构建中所提供的创建性意见,难能而珍贵。在今天,儒学正“透过千年尘埃在微笑”(于丹语),吾辈岂可不张开怀抱而迎之!
正如百岁老人周有光先生所言:“今后发展,应当发挥‘孔子圣之时者也’的精神,使为封建(专制)服务的古代儒学变成为‘后封建’(民主)服务的现代儒学。”很显然,儒学精髓不变,但时代变了,其任务亦需发生转变。此外,我们还需要明白,儒学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归根结底是要进入人心。我们更需要明白,儒学复兴是拒绝盲目冒进的。只有注重方法与技巧,儒学在构建和谐的征程中,方可开出鲜花,结出硕果……
在天安门广场这个政治地标周围竖立孔子雕像。其用意自然非同一般。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自信心亟需树立。另外,文化更能拉近全球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此举可谓一次严肃的“拨乱反正”。100多年来,天安门广场对于孔子而言,可谓是一个充斥悲情的地方。这个地方总会让他老人家有难以启齿的酸楚和无奈。
近现代以来,欧风美雨的进入令传统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对“德赛”二先生的推崇,使得人们越来越疏离孔子,越来越反感儒学。“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一提出,就在国人的头脑中勾画出一副魔鬼模样的孔子面容。毫无疑问,这注定是一场文化悲剧,尽管学者们也承认“打倒孔家店”在当时对中国的现代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实际上,在“五四”时代,要打倒的并不是“孔家店”,而是腐朽的封建残余、异化的正统思想,“孔家店”不过是那些先行者为批判而找的靶子,着实让孔子背了“黑锅”!“五四”时代的那批急先锋,骨子里还是对孔子抱有善意的。李大钊在其《宪法与思想自由》一文中就曾说过:“孔子之说。今日有其价值,吾人亦绝不敢蔑视。”
令人更痛心的,则是“十年动乱”时期的“批林批孔”运动。如果说“打倒孔家店”还有益于中国社会的脱胎换骨、推陈出新的话,那么“文革”批孔简直就是一出荒唐的闹剧,一出完全服务于权力争斗的政治悲剧、文化悲剧。包括当时的参与者在内,好些人都很纳闷,为何“批林”与“批孔”扯上了联系?其实,大力推动这项政治运动的“四人帮”,其用意并不在“批林”,而在“批孔”,矛头直指当下的“宰相”——人民总理!政权争夺中,孔子及儒学跟着遭了大殃。
与以往不同,这次孔子“进京”。是被“请”来的,并且还被奉为“座上宾”,受到全国人民和国际朋友的共同敬瞻。或许会有人说,这尊孔子像,不是孔子个人的代表,也不是儒家学说的代表,而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所以如此,是一种与时俱进的顺势所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化也迎来了自己在新时代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20世纪90年代后,杜维明先生等海外新儒家大力宣扬牟宗三先生于50年代所提出的“儒学第三期发展”,中国大陆的儒学研究的步伐也变得更为迅速。21世纪的前10年,中国出现了所谓的“国学热”、“儒学热”局面。
按照文化的自身发展规律,其对社会的影响当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现实情形却是在经历几十年的压抑之后。中华传统文化以极高的姿态华丽复出,形成了有目共睹的文化大升温局面。那些仅仅限于学术争鸣与学术创新的文史哲研究者,终于拥有了在现代媒体之下发表真知灼见的机会。一位又一位学术明星的出现,也一点一点地拉近了百姓与文史哲学术那原本远不可及的距离。文化复兴浪潮的最大受益者,当然是通常用以代言整个中华文化的孔子及其所属的儒学文化。
当央视“百家讲坛”热播之时,有人便撰文指出此乃“国学热”,认为国学的春天来临了。事实上,其带动的乃是“儒学热”,儒学普及与研究在新的时代获得了难能可贵的机遇。国际儒学大会的召开、尼山论坛的举办以及历年祭孔大典的高规格举行,让世人看到了儒学的春天,是那么温暖和煦,那么令人迷醉。而这次天安门广场东侧竖立孔子像,从当代儒学的发展角度看,可以说标志着儒学的夏天在共和国时代的正式到来!
在去君主化与去专制化的今天,弘扬儒学的行程,已经由羊肠小道转向了康庄大道。虽然儒学已不再是那些专制君主手中的御民“利器”,但儒学在新的历史时期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依然有可被时人所接受与认可的宝贵之处。可以预料,儒学的价值将在21世纪这个追慕自由、民主、富强、和谐的时代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
一种学说,其影响力的大小,由其与时代要务的吻合度来决定。
儒学在民主时代的最大价值,就是促进社会和谐与家庭和睦。后孔子时代的头号大儒孟子曾称孔子为“圣之时者”,就是说孔子的时代感是最强的,其思想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质。每一种社会思潮,只有与时代主题、时代要务发生关联,方可展现其生命力与活性,体现其价值与意义。当今世界,以“和谐”为共同追求,天人需要和谐,人际需要和谐,身心需要和谐,国与国之间亦需要和谐。而儒家学说,正可为这个时代提供最为需要的精神资源,其在和谐构建中所提供的创建性意见,难能而珍贵。在今天,儒学正“透过千年尘埃在微笑”(于丹语),吾辈岂可不张开怀抱而迎之!
正如百岁老人周有光先生所言:“今后发展,应当发挥‘孔子圣之时者也’的精神,使为封建(专制)服务的古代儒学变成为‘后封建’(民主)服务的现代儒学。”很显然,儒学精髓不变,但时代变了,其任务亦需发生转变。此外,我们还需要明白,儒学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归根结底是要进入人心。我们更需要明白,儒学复兴是拒绝盲目冒进的。只有注重方法与技巧,儒学在构建和谐的征程中,方可开出鲜花,结出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