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5年3月20日我国博物馆行业开始正式实行首个全国性法规——《博物馆条例》,将博物馆的三大目的做了序次调整,将“教育”提到了首位。无论一个博物馆藏品的价值如何,它们都是发挥博物馆作为教育机构职责的媒介,而串联一系列展品的展览,其本身亦是博物馆发挥教育这一首要功能的最主要手段。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让更多的人更主动自愿地走进博物馆享受惠民成果,既收获知识,又享受快乐,目前已经成为文博界努力的方向。如何让博物馆成为观众心中的文化乐园,各地博物馆已采取诸多举措,其中,开展教育活动是一种卓有成效的途径。鸦片战争博物馆,是一座纪念性和遗址性相结合的专题博物馆,是集文物收藏、保管、陈列展示和研究功能于一体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其《鸦片战争》陈列展览自2016年12月8日正式向社会开放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专门为市民,特别是青少年打造的活动场所——“探索工坊”更是获得无数观众点赞。孩子们在“探索工坊”中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收获了欢乐,这里成了他们心中的文化乐园。
【关键词】博物馆;探索工坊;文化乐园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一、助力展览——量身定制系列活动
时下,博物馆内的教育活动主要分为三类,即围绕展览开展的、与藏品相关的、与研究相关的。根据国际博物馆界的实践,要吸引观众前来并促使他们反复前来的两驾马车便是临时展览和教育活动。博物馆要真正让其有限的“文物活起来”,需围绕和配合展览着手一系列延伸与拓展型教育服务,以动态的活动激活相对静态的展品。而鸦片战争博物馆在展览改造的过程中,利用“寸土寸金”的展厅面积,在《鸦片战争》陈列展厅内专门开辟出了200平方米的“探索工坊”,成为了为市民量身定制的课外活动和教育场所。
同时,围绕《鸦片战争》陈列展览,提前策划120个与展览内容息息相关的社会教育实践项目,分为服饰篇、科技篇、军事篇、人物篇、艺术篇和风情篇等7个系列,“探索工坊”自2016年12月对外开放以来,开展了以参与青少年为主的DIY活动四期,共33场次,分别如下。
第一期
二、菜单推送——常态化开展活动
事实上,一个再好的展览,时间久了,观众也会新鲜感不再。若没有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穿插其间,该展览的生命力不会太长久。但配合展览的教育活动却可以常做常新,常态化开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丰富孩子们的历史知识,加深他们对鸦片战争的了解,每场活动进行前,教育人员或专家老师通过深入淺出的PPT讲解、视频音频等提供藏品与展览信息,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引导孩子们学习与主题相关的历史内容,最后进入亲自实践,即“动手操作”的环节。
考虑到孩子们和家长的作息时间,活动定为每周六上午10:00~12:00。报名方式采用网上公众号报名和电话报名两种。许多博物馆也积极开展一系列教育与休闲结合的展览和活动,但是很多活动往往造成的结果是:成年人抱怨失控的“熊孩子”,而孩子们又觉得活动内容枯燥无趣。
然而,“探索工坊”里,寓教于乐,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每次活动报名通道开放不到五分钟,名额就被抢光,可见小朋友们对“探索工坊”教育活动的喜爱。那一张张专注、兴奋、虔诚的脸庞都在诠释着快乐,而在这份快乐中,他们又接受了人类历史的深刻教育。
三、互动体验——教学形式生动化
目前,不少博物馆及其公共节目都致力于最大化观众与“实物藏品”(包括手工艺品、艺术品或标本)接触的机会,尤其在展览教育活动上体现得更为明显,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活动被移至展厅内举行,同时也是博物馆教育活动有别于并凌驾于其他教育类机会和闲暇体验的最大资产之一。
当下,现代博物馆大都采用临场的、实物体验式的教育,诸如透过三维空间造景、情境塑造、遗址复原,使遥远时空的人类历史情景或自然风貌得以重现。事实上,早在幼儿通过语言和书本学习之前,他们正是通过“物件”来探索世界的,而恰恰是透过物件的物理、感官体验引发了人类的认知发展。当青少年在展厅内观看展品时,他们的小脑袋瓜正忙碌着,处于“参与”的状态,而这些展品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这时也成了最佳学习工具。对博物馆而言,需要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展品的作用和价值。因此,许多机构持续增加了未成年观众动手探索藏品的机会。
“探索工坊”致力于最大化观众互动与体验,诸如通过科学实验、角色扮演、动手操作,让冰冷的历史活生生地得以重现。这种“零距离”接触,使得教育活动更富直观性、实感性以及动态和活力。
比如说,小朋友或是在空白的折扇和瓷瓶上进行创作,了解外销品的历史;或是设计自己心目中的大炮、还原一幅火绳枪拼图,了解军事的历史;穿着清朝服饰,角色扮演清代商人,在乐趣丛生的买卖中,了解清朝广东贸易的情况;蒸汽机的制作让孩子们了解了英国的工业革命;明轮船的体验制作,让孩子们知道了科学家富尔顿的故事;孩子们还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不一样的奇妙世界……
伴随着引导和讲解,“探索工坊”把孩子们的问号变成感叹号,在互动体验的同时,观众与历史是“零距离”接触。教科书上抽象枯燥的历史、博物馆里静态的文物全活了起来,观众体会到了历史知识的魅力,激发了观众浓厚的兴趣。
四、覆盖面广——活动对象多元化 展览效益的发挥取决于它是否给予观众高质量的参观体验,是否提供他们良好的学习机会。而评价一座博物馆的价值,亦不仅看其收藏的丰富和精优程度,更要看它在鼓励观众参与和学习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博物馆的职责关键是尽最大努力增加每位公众积极、有益地参观的机会。
“探索工坊”开展的教育活动集启蒙性、常识性和基础性于一体,充分利用展览资源,尽可能满足各个年龄,各个阶层,各行各业,不同社区的人群的需求,着重服务青少年。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年龄,不同心理、兴趣与接受能力,多元化地开展活动。
如在“围棋对战——中英之战”活动中,面向的观众是一群学前萌娃们;在“怀秀雅物”——外销扇制作与体验”活动中,面向的是有绘画基础的青少年;在“电波的奥秘——收音机实验”和“会放电的水果——水果发电实验”活动中,面向的是一群小小科学“发烧友”;在“漆之美”——漆画体验活动中,面向的是有高雅品位的年轻人;在“留住手艺的印迹”——手制外销银器活动中,面向的是中老年观众;在“茶香万里 礼度千载”——茶文化体验活动,面向的是品茶爱好者……除此之外,活动还开设亲子家庭的活动,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的同时,也勾起成年人快乐的记忆。
五、借助外力——传递知识专业化
针对大部分博物馆的目标观众——青少年而言,若能通过穿插一系列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来进一步发挥实物展品、藏品的作用,将有效弥补他们因年龄、阅历所致的认知方面的不足。而 “探索工坊”教育活动的开展,即是请专业的人员帮助绝大多数非专业的观众看懂展览,从中获得美的体验,并且留下念想。
他们用专业知识,深入浅出地引导孩子,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受到了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青睐。诸如,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感受漆器的魅力,海战馆特意请来了专业的漆器老师进行授课和指导操作,绘制漆器;为了让观众了解外销银器,馆方特意邀请潮州的手工艺人,给小伙伴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手工制银课,每位观众还亲自打磨了一件属于自己的银质工艺品。为了让孩子普及科学知识,探索工坊多次邀请汽轮机高级工程师严杏初老师,无偿为孩子们上了几堂活泼、生动、有趣的专业课:“漫画蒸汽机”“走进微生物的世界”“科技服务生活——水力车”。如借助专业人士助力公共文化服务,才能使传达的知识更加专业化,才能最大化地让藏品和展品进一步为广大观众所知、所感、所用。
六、馆校互补——打造学生第二课堂
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重视提高学校人文素养教育的今天,在文化教育大环境的今天,博物馆应该成为学校课堂教育的一个重要辅助部分,充分发挥“感观教育”的优势,将激发参观兴趣作为展示的重要任务,着力发掘、重现文物原本就有的鲜活生命,以兴趣作为学習的动力。与此相对,中小学校也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借助博物馆平台,利用其丰富的资源优势,使学生更多地接受艺术熏陶,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将被动的“教育”过程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过程,文化资源才能真正转化为教育资源。而比起学校教育,博物馆教育方式更灵活、多样。
“探索工坊”除了在馆内举办系列活动以外,还把这些“拿得走”的知识先后送入学校、部队和企业。如:走进虎门东方小学开展广彩瓷器绘画,向同学们揭开广彩瓷的“秘密”;走进虎门南栅小学开展了一场“清代火绳枪”——拼图体验主题活动;走进虎门外语学校开展中英舰船大比拼—船模DIY活动;走进虎门北栅小学开展制扇的制作与扇面的绘制;走进寮步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开展《皇家风尚 清代朝珠》体验活动。走进沙角部队开展鸦片战争专题讲座;东莞启智学校;走进虎门金洲小学开展“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风情”——清代外销画绘制体验活动走进了虎门金洲小学;走进沙角小学开展“清朝官员补服邀您来涂色”活动。走进东莞启智学校为有智力残障的特殊青少年群体开展彩泥大炮的制作等。
活动结束,孩子们怀揣着自己的作品,相互分享展示着,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有的纷纷与自己的作品合影,有的迫不及待地想要带回家给亲朋好友欣赏,还有的孩子写下了参加活动的感想,表示自己在活动中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希望能成为“探索工坊”的“常客”。有的妈妈则表示,老师专业又生动地讲解历史,是他们以前从未有过的体验。
“探索工坊”——菜单式系列教育体验活动项目平台,是依据国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策的提出和实施而建立的,该项目致力于打造一个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使更多深邃的历史知识深入浅出地转化为观众语言,受到广大观众的接受与肯定。根据《鸦片展览》陈列展览内容,充分挖掘展览特色、陈列特点、藏品故事等元素,策划突出本馆特色的教育活动,促使“探索工坊”——菜单式系列教育体验活动既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又具备品牌化的特色,从而全面提升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品质。
我国博物馆要想迈向真正的公共性,要想免费开放后真正“得民心”,其关键是克服“藏品或展览就是全部”的老观念,更正“重展不重教”的认识,借助“教育”与“公共服务”,才有可能让藏品和展品进一步为广大观众所知、所感、所用,让博物馆真正成为观众心中的文化乐园。
参考文献:
[1]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关键词】博物馆;探索工坊;文化乐园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一、助力展览——量身定制系列活动
时下,博物馆内的教育活动主要分为三类,即围绕展览开展的、与藏品相关的、与研究相关的。根据国际博物馆界的实践,要吸引观众前来并促使他们反复前来的两驾马车便是临时展览和教育活动。博物馆要真正让其有限的“文物活起来”,需围绕和配合展览着手一系列延伸与拓展型教育服务,以动态的活动激活相对静态的展品。而鸦片战争博物馆在展览改造的过程中,利用“寸土寸金”的展厅面积,在《鸦片战争》陈列展厅内专门开辟出了200平方米的“探索工坊”,成为了为市民量身定制的课外活动和教育场所。
同时,围绕《鸦片战争》陈列展览,提前策划120个与展览内容息息相关的社会教育实践项目,分为服饰篇、科技篇、军事篇、人物篇、艺术篇和风情篇等7个系列,“探索工坊”自2016年12月对外开放以来,开展了以参与青少年为主的DIY活动四期,共33场次,分别如下。
第一期
二、菜单推送——常态化开展活动
事实上,一个再好的展览,时间久了,观众也会新鲜感不再。若没有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穿插其间,该展览的生命力不会太长久。但配合展览的教育活动却可以常做常新,常态化开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丰富孩子们的历史知识,加深他们对鸦片战争的了解,每场活动进行前,教育人员或专家老师通过深入淺出的PPT讲解、视频音频等提供藏品与展览信息,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引导孩子们学习与主题相关的历史内容,最后进入亲自实践,即“动手操作”的环节。
考虑到孩子们和家长的作息时间,活动定为每周六上午10:00~12:00。报名方式采用网上公众号报名和电话报名两种。许多博物馆也积极开展一系列教育与休闲结合的展览和活动,但是很多活动往往造成的结果是:成年人抱怨失控的“熊孩子”,而孩子们又觉得活动内容枯燥无趣。
然而,“探索工坊”里,寓教于乐,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每次活动报名通道开放不到五分钟,名额就被抢光,可见小朋友们对“探索工坊”教育活动的喜爱。那一张张专注、兴奋、虔诚的脸庞都在诠释着快乐,而在这份快乐中,他们又接受了人类历史的深刻教育。
三、互动体验——教学形式生动化
目前,不少博物馆及其公共节目都致力于最大化观众与“实物藏品”(包括手工艺品、艺术品或标本)接触的机会,尤其在展览教育活动上体现得更为明显,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活动被移至展厅内举行,同时也是博物馆教育活动有别于并凌驾于其他教育类机会和闲暇体验的最大资产之一。
当下,现代博物馆大都采用临场的、实物体验式的教育,诸如透过三维空间造景、情境塑造、遗址复原,使遥远时空的人类历史情景或自然风貌得以重现。事实上,早在幼儿通过语言和书本学习之前,他们正是通过“物件”来探索世界的,而恰恰是透过物件的物理、感官体验引发了人类的认知发展。当青少年在展厅内观看展品时,他们的小脑袋瓜正忙碌着,处于“参与”的状态,而这些展品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这时也成了最佳学习工具。对博物馆而言,需要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展品的作用和价值。因此,许多机构持续增加了未成年观众动手探索藏品的机会。
“探索工坊”致力于最大化观众互动与体验,诸如通过科学实验、角色扮演、动手操作,让冰冷的历史活生生地得以重现。这种“零距离”接触,使得教育活动更富直观性、实感性以及动态和活力。
比如说,小朋友或是在空白的折扇和瓷瓶上进行创作,了解外销品的历史;或是设计自己心目中的大炮、还原一幅火绳枪拼图,了解军事的历史;穿着清朝服饰,角色扮演清代商人,在乐趣丛生的买卖中,了解清朝广东贸易的情况;蒸汽机的制作让孩子们了解了英国的工业革命;明轮船的体验制作,让孩子们知道了科学家富尔顿的故事;孩子们还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不一样的奇妙世界……
伴随着引导和讲解,“探索工坊”把孩子们的问号变成感叹号,在互动体验的同时,观众与历史是“零距离”接触。教科书上抽象枯燥的历史、博物馆里静态的文物全活了起来,观众体会到了历史知识的魅力,激发了观众浓厚的兴趣。
四、覆盖面广——活动对象多元化 展览效益的发挥取决于它是否给予观众高质量的参观体验,是否提供他们良好的学习机会。而评价一座博物馆的价值,亦不仅看其收藏的丰富和精优程度,更要看它在鼓励观众参与和学习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博物馆的职责关键是尽最大努力增加每位公众积极、有益地参观的机会。
“探索工坊”开展的教育活动集启蒙性、常识性和基础性于一体,充分利用展览资源,尽可能满足各个年龄,各个阶层,各行各业,不同社区的人群的需求,着重服务青少年。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年龄,不同心理、兴趣与接受能力,多元化地开展活动。
如在“围棋对战——中英之战”活动中,面向的观众是一群学前萌娃们;在“怀秀雅物”——外销扇制作与体验”活动中,面向的是有绘画基础的青少年;在“电波的奥秘——收音机实验”和“会放电的水果——水果发电实验”活动中,面向的是一群小小科学“发烧友”;在“漆之美”——漆画体验活动中,面向的是有高雅品位的年轻人;在“留住手艺的印迹”——手制外销银器活动中,面向的是中老年观众;在“茶香万里 礼度千载”——茶文化体验活动,面向的是品茶爱好者……除此之外,活动还开设亲子家庭的活动,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的同时,也勾起成年人快乐的记忆。
五、借助外力——传递知识专业化
针对大部分博物馆的目标观众——青少年而言,若能通过穿插一系列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来进一步发挥实物展品、藏品的作用,将有效弥补他们因年龄、阅历所致的认知方面的不足。而 “探索工坊”教育活动的开展,即是请专业的人员帮助绝大多数非专业的观众看懂展览,从中获得美的体验,并且留下念想。
他们用专业知识,深入浅出地引导孩子,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受到了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青睐。诸如,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感受漆器的魅力,海战馆特意请来了专业的漆器老师进行授课和指导操作,绘制漆器;为了让观众了解外销银器,馆方特意邀请潮州的手工艺人,给小伙伴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手工制银课,每位观众还亲自打磨了一件属于自己的银质工艺品。为了让孩子普及科学知识,探索工坊多次邀请汽轮机高级工程师严杏初老师,无偿为孩子们上了几堂活泼、生动、有趣的专业课:“漫画蒸汽机”“走进微生物的世界”“科技服务生活——水力车”。如借助专业人士助力公共文化服务,才能使传达的知识更加专业化,才能最大化地让藏品和展品进一步为广大观众所知、所感、所用。
六、馆校互补——打造学生第二课堂
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重视提高学校人文素养教育的今天,在文化教育大环境的今天,博物馆应该成为学校课堂教育的一个重要辅助部分,充分发挥“感观教育”的优势,将激发参观兴趣作为展示的重要任务,着力发掘、重现文物原本就有的鲜活生命,以兴趣作为学習的动力。与此相对,中小学校也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借助博物馆平台,利用其丰富的资源优势,使学生更多地接受艺术熏陶,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将被动的“教育”过程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过程,文化资源才能真正转化为教育资源。而比起学校教育,博物馆教育方式更灵活、多样。
“探索工坊”除了在馆内举办系列活动以外,还把这些“拿得走”的知识先后送入学校、部队和企业。如:走进虎门东方小学开展广彩瓷器绘画,向同学们揭开广彩瓷的“秘密”;走进虎门南栅小学开展了一场“清代火绳枪”——拼图体验主题活动;走进虎门外语学校开展中英舰船大比拼—船模DIY活动;走进虎门北栅小学开展制扇的制作与扇面的绘制;走进寮步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开展《皇家风尚 清代朝珠》体验活动。走进沙角部队开展鸦片战争专题讲座;东莞启智学校;走进虎门金洲小学开展“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风情”——清代外销画绘制体验活动走进了虎门金洲小学;走进沙角小学开展“清朝官员补服邀您来涂色”活动。走进东莞启智学校为有智力残障的特殊青少年群体开展彩泥大炮的制作等。
活动结束,孩子们怀揣着自己的作品,相互分享展示着,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有的纷纷与自己的作品合影,有的迫不及待地想要带回家给亲朋好友欣赏,还有的孩子写下了参加活动的感想,表示自己在活动中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希望能成为“探索工坊”的“常客”。有的妈妈则表示,老师专业又生动地讲解历史,是他们以前从未有过的体验。
“探索工坊”——菜单式系列教育体验活动项目平台,是依据国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策的提出和实施而建立的,该项目致力于打造一个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使更多深邃的历史知识深入浅出地转化为观众语言,受到广大观众的接受与肯定。根据《鸦片展览》陈列展览内容,充分挖掘展览特色、陈列特点、藏品故事等元素,策划突出本馆特色的教育活动,促使“探索工坊”——菜单式系列教育体验活动既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又具备品牌化的特色,从而全面提升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品质。
我国博物馆要想迈向真正的公共性,要想免费开放后真正“得民心”,其关键是克服“藏品或展览就是全部”的老观念,更正“重展不重教”的认识,借助“教育”与“公共服务”,才有可能让藏品和展品进一步为广大观众所知、所感、所用,让博物馆真正成为观众心中的文化乐园。
参考文献:
[1]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