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IgA肾病的疗效。 方法:对照组采用中医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96.7%,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9%,P>0.05。观察组各病理患者的24h尿蛋白含量均较对照组得以显著下降,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案对于轻度IgA肾病患者可仅采用中药治疗,而对于重度IgA肾病患者则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
【关键词】中医;中西医;IgA肾病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33-01
我国的慢性肾脏病中以IgA肾病最为常见,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30%~40% [1]。IgA肾病可发展为终末期肾病,进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中医与西医对IgA肾病治疗均有一定的疗效,在本研究中我们随机选取了180例IgA肾病患者,探究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IgA肾病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07年~2013年之间来我院医治的180例IgA肾病患者,经肾活检确认为IgA肾病,将他们作为研究的对象。患者中男95例,女85例,年龄跨度为21~75岁,平均年龄为46±10岁,病程:0.5~18年,治疗时间:0.5~6年。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为9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中医治疗。轻症患者(Lee I、II级)采用肾二方加减治疗,具体方案:龟板、女贞子、生地及旱莲草各12g,生蒲黄9g;中重型患者(早期硬化、Lee氏III~V和HassIV~V级、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采用在尿C方以外采用通络方,具体方案:黄芪30g、川芎、黄精、杜仲、葛根各15g,藤梨根、僵蚕、白蒺藜、白芥子、夏枯草、留行子各12g[3]。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90例患者中,55例单独使用强的松,0.5~1mg/kg/d,起效后逐步减量,15例单独使用雷公藤多苷,1~1.5mg/kg/d,其余20例同时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如雷公藤多苷,爱诺华等)。以上治疗方案持续6个月。
1.3 疗效评定:
以24h尿蛋白含量作为疗效的评价标准,治疗有效:24h尿蛋白定量下降>25%,肾功能有明显改善;无效:24h尿蛋白定量没有改变甚至加重,肾功能有恶化趋势[3]。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研究数据均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对照组90例患者,其中治疗有效87例,治疗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7%;观察组90例患者,其中治疗有效8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9%。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同病理类型治疗前后尿蛋白对比(详见表2)
3 讨论
多年研究表明,IgA愈后的个体差异比较大。其中5%~30%的患者愈后肾脏病症可以完全缓解,但仍有25%~30%的患者在20年内会变为终末期肾脏病[4]。现阶段,IgA肾病病因不明,原发性IgA肾病,由肾脏本身疾病引起;继发性IgA肾病由肾脏以外的疾病引起。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根据病人不同临床表现及病程,采用不同措施。西医治疗包括:食用低盐的优质低蛋白食品,使用激素、三联疗法(雷公藤多苷,大黄素,ACEI/ARB)等、切除扁桃体等方案,其中药物治疗存在一系列副作用,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在我国中医会根据风邪袭肾、气阴两虚、下焦湿热、脾肾阳虚等临床症状对症下药,中医对IgA肾病的确有效果,且副作用少。如果将中医与西医结合,辩证治疗可以减少不良反应,达到更好的效果。
本研将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进行对比发现: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总缓解率没有明显差异;根据病理分类:观察组各病理患者的24h尿蛋白含量均较对照组得以显著下降,P<0.05。研究表明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IgA肾病的疗效都很明显,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比对照组更好,对于轻度IgA肾病患者可仅采用中药治疗,而对于重度IgA肾病患者则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
参考文献:
[1] Xie LS. Epidemiology, Major Outcomes, Risk Factors,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China. Am J Nephrol,2008, 28(1): 1-7.
[2] 蔡小凡,刘睿,陈永乐,等.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150例IgA肾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1,12(12): 2586-2588
[3]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4] Coppo R, DAmico G.Factors predicting progression of IgA nephropathies. J Nephrol, 2005, 18(5): 503-512.
【关键词】中医;中西医;IgA肾病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33-01
我国的慢性肾脏病中以IgA肾病最为常见,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30%~40% [1]。IgA肾病可发展为终末期肾病,进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中医与西医对IgA肾病治疗均有一定的疗效,在本研究中我们随机选取了180例IgA肾病患者,探究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IgA肾病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07年~2013年之间来我院医治的180例IgA肾病患者,经肾活检确认为IgA肾病,将他们作为研究的对象。患者中男95例,女85例,年龄跨度为21~75岁,平均年龄为46±10岁,病程:0.5~18年,治疗时间:0.5~6年。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为9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中医治疗。轻症患者(Lee I、II级)采用肾二方加减治疗,具体方案:龟板、女贞子、生地及旱莲草各12g,生蒲黄9g;中重型患者(早期硬化、Lee氏III~V和HassIV~V级、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采用在尿C方以外采用通络方,具体方案:黄芪30g、川芎、黄精、杜仲、葛根各15g,藤梨根、僵蚕、白蒺藜、白芥子、夏枯草、留行子各12g[3]。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90例患者中,55例单独使用强的松,0.5~1mg/kg/d,起效后逐步减量,15例单独使用雷公藤多苷,1~1.5mg/kg/d,其余20例同时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如雷公藤多苷,爱诺华等)。以上治疗方案持续6个月。
1.3 疗效评定:
以24h尿蛋白含量作为疗效的评价标准,治疗有效:24h尿蛋白定量下降>25%,肾功能有明显改善;无效:24h尿蛋白定量没有改变甚至加重,肾功能有恶化趋势[3]。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研究数据均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对照组90例患者,其中治疗有效87例,治疗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7%;观察组90例患者,其中治疗有效8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9%。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同病理类型治疗前后尿蛋白对比(详见表2)
3 讨论
多年研究表明,IgA愈后的个体差异比较大。其中5%~30%的患者愈后肾脏病症可以完全缓解,但仍有25%~30%的患者在20年内会变为终末期肾脏病[4]。现阶段,IgA肾病病因不明,原发性IgA肾病,由肾脏本身疾病引起;继发性IgA肾病由肾脏以外的疾病引起。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根据病人不同临床表现及病程,采用不同措施。西医治疗包括:食用低盐的优质低蛋白食品,使用激素、三联疗法(雷公藤多苷,大黄素,ACEI/ARB)等、切除扁桃体等方案,其中药物治疗存在一系列副作用,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在我国中医会根据风邪袭肾、气阴两虚、下焦湿热、脾肾阳虚等临床症状对症下药,中医对IgA肾病的确有效果,且副作用少。如果将中医与西医结合,辩证治疗可以减少不良反应,达到更好的效果。
本研将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进行对比发现: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总缓解率没有明显差异;根据病理分类:观察组各病理患者的24h尿蛋白含量均较对照组得以显著下降,P<0.05。研究表明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IgA肾病的疗效都很明显,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比对照组更好,对于轻度IgA肾病患者可仅采用中药治疗,而对于重度IgA肾病患者则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
参考文献:
[1] Xie LS. Epidemiology, Major Outcomes, Risk Factors,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China. Am J Nephrol,2008, 28(1): 1-7.
[2] 蔡小凡,刘睿,陈永乐,等.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150例IgA肾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1,12(12): 2586-2588
[3]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4] Coppo R, DAmico G.Factors predicting progression of IgA nephropathies. J Nephrol, 2005, 18(5): 50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