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在新课程理念下,强调从“重教”走向“重学”。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过程,而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意义、激扬生命潜能的过程。教师所能做得更多的是通过对话、沟通,激发学生的智慧和生命的潜能,从而使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案例描述】
笔者是一名教学一年级数学的青年教师。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爱玩,缺乏耐心,思维方式比较简单。因此,笔者曾认为,给他们上课时,纪律是第一位的,一定要严而有格,不能嬉皮笑脸,要让小朋友坐得端端正正的。下面这个案例是笔者上《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这一课的一个小片段。
案例一: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知识——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下面请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得出哪些数学信息?
生1:车上有43个座位,已经有30人上车
师:那车上还有多少个座位呢?怎样列式?
生2:43—30
师:43—30是多少呢?
生3:43—30=13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表示学生沉默,不回答)
师:张珺瑶,你会吗?
张:(摇头)不会
师:李皖欣,你会吗?
李:(摇头)不会
师:王启杰,你呢?
王:(摇头)不会
师:既然大家都不会,那听老师来讲,43—30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把43分成40和3,先算40减30等于10,再算10加3等于3(一边讲解,一边板书) 43—30=13
生:哦,我知道了∕原来是这样啊……
师:把嘴巴闭紧,专心听老师来讲。(学生马上就把嘴巴闭上了,教师一片安静,只听见老师在讲,而学生都端正地坐着)
所以,43—30=13,你们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那下面我再请小朋友来说一说43—30是怎么算的,武怡,你来说一说。
武:……(一句话都不讲,表示不会)
师:张宇康,你来说
张:……(也表示不会)
师:怎么还不会呀?再仔细认真地听老师讲一遍。(继续重复刚刚讲解的知识)笔者上完这堂课后,发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不行,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学生都不太会。这是为什么呢?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备课。因此,笔者去请教了其他有经验的老师,在他们的帮助下,笔者隔天就在另一个班又把这节课重新上了一下。
案例二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知识——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下面请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得出哪些数学信息?
生1:车上有43个座位,已经有30人上车
师:那车上还有多少个座位呢?怎样列式?
生2:43—30
师:43—30是多少呢?请小朋友们利用身边的小棒、计数器,动手拨一拨,摆一摆。
(学生小组合作,自己动手探索、讨论,有摆小棒的,有拨计数器的,声音此起彼伏,整个教室呈现一片热闹之景)教师从旁巡视,指导。4分钟之后
师:(拍手三次,学生安静了)刚刚我们小朋友在下面讨论得非常激烈,那接下来老师就请小朋友把自己讨论出来的结果给大家展示,汇报一下。有哪位小朋友愿意做一回小老师的,请举手。
(大部分学生都很积极地举手)
生1:(带着自己的小棒走到讲台,边摆边说)先摆4捆加3根,然后从4捆小棒里面拿走3捆,还剩1捆加3根,合起来就是13根,所以,43—30=13。
师:刚刚这位小朋友说得怎么样?
生:很棒!
师:那我们把掌声送给他。(棒,棒,你真棒!)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我是通过拨计数器得出来的。(带着计数器走向讲台)。先在十位上拨4个珠子,个位上拨3个珠子,然后从十位上去掉3个珠子。
师:为什么要从十位上去掉3个珠子呢?能不能从个位上去掉呢?
生3:不能。十位上3个珠子表示去掉3个十,如果去掉个位的,就表示去掉3个一了。
师:说得真棒!那现在你能帮老师把黑板上的这道题补充完整吗?
生:(学生声音响亮,兴致高昂)能。
生4:43—30=13
师:我们在算43—30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5:把43分成40和3,先算40—30=10,再算10 3=13
师:你回答得真好!其实我们在进行计算时,就是用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案例分析】
笔者在两个班都是上的同一节课——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但效果却是完全不同的,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对比这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案例一里面,笔者在课堂上强调的是学生课上要坐坐好,不允许动来动去,只要安安静静地听老师讲解知识就行;而案例二里面,笔者一改之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在探索的过程中感知43—3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前者是以教师为主体,重教,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后者是以学生为主体,重学,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过程。结果可想而知,学生更喜欢有自主性的课堂,学习知识也更加轻松,易懂。
如果把课堂比作水的话,案例一里的课堂就是一汪死水,没有激情,没有目标,没有方向,风平浪静;案例二里的课堂就是一汪活水,有思想,有生命,有激情,有目标,有方向,那是波涛汹涌的。那怎样才能使课堂具有生命的活力,成为一汪活水呢?笔者通过实践,总结为:
从“教”走向“学”,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从“传授”走向“体验”,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从“规训”走向“自主”,使学生的生命自由发展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要给学生太多的限制,让课堂充满人性化的声音,人性化的互动。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江苏】
在新课程理念下,强调从“重教”走向“重学”。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过程,而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意义、激扬生命潜能的过程。教师所能做得更多的是通过对话、沟通,激发学生的智慧和生命的潜能,从而使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案例描述】
笔者是一名教学一年级数学的青年教师。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爱玩,缺乏耐心,思维方式比较简单。因此,笔者曾认为,给他们上课时,纪律是第一位的,一定要严而有格,不能嬉皮笑脸,要让小朋友坐得端端正正的。下面这个案例是笔者上《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这一课的一个小片段。
案例一: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知识——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下面请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得出哪些数学信息?
生1:车上有43个座位,已经有30人上车
师:那车上还有多少个座位呢?怎样列式?
生2:43—30
师:43—30是多少呢?
生3:43—30=13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表示学生沉默,不回答)
师:张珺瑶,你会吗?
张:(摇头)不会
师:李皖欣,你会吗?
李:(摇头)不会
师:王启杰,你呢?
王:(摇头)不会
师:既然大家都不会,那听老师来讲,43—30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把43分成40和3,先算40减30等于10,再算10加3等于3(一边讲解,一边板书) 43—30=13
生:哦,我知道了∕原来是这样啊……
师:把嘴巴闭紧,专心听老师来讲。(学生马上就把嘴巴闭上了,教师一片安静,只听见老师在讲,而学生都端正地坐着)
所以,43—30=13,你们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那下面我再请小朋友来说一说43—30是怎么算的,武怡,你来说一说。
武:……(一句话都不讲,表示不会)
师:张宇康,你来说
张:……(也表示不会)
师:怎么还不会呀?再仔细认真地听老师讲一遍。(继续重复刚刚讲解的知识)笔者上完这堂课后,发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不行,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学生都不太会。这是为什么呢?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备课。因此,笔者去请教了其他有经验的老师,在他们的帮助下,笔者隔天就在另一个班又把这节课重新上了一下。
案例二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知识——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下面请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得出哪些数学信息?
生1:车上有43个座位,已经有30人上车
师:那车上还有多少个座位呢?怎样列式?
生2:43—30
师:43—30是多少呢?请小朋友们利用身边的小棒、计数器,动手拨一拨,摆一摆。
(学生小组合作,自己动手探索、讨论,有摆小棒的,有拨计数器的,声音此起彼伏,整个教室呈现一片热闹之景)教师从旁巡视,指导。4分钟之后
师:(拍手三次,学生安静了)刚刚我们小朋友在下面讨论得非常激烈,那接下来老师就请小朋友把自己讨论出来的结果给大家展示,汇报一下。有哪位小朋友愿意做一回小老师的,请举手。
(大部分学生都很积极地举手)
生1:(带着自己的小棒走到讲台,边摆边说)先摆4捆加3根,然后从4捆小棒里面拿走3捆,还剩1捆加3根,合起来就是13根,所以,43—30=13。
师:刚刚这位小朋友说得怎么样?
生:很棒!
师:那我们把掌声送给他。(棒,棒,你真棒!)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我是通过拨计数器得出来的。(带着计数器走向讲台)。先在十位上拨4个珠子,个位上拨3个珠子,然后从十位上去掉3个珠子。
师:为什么要从十位上去掉3个珠子呢?能不能从个位上去掉呢?
生3:不能。十位上3个珠子表示去掉3个十,如果去掉个位的,就表示去掉3个一了。
师:说得真棒!那现在你能帮老师把黑板上的这道题补充完整吗?
生:(学生声音响亮,兴致高昂)能。
生4:43—30=13
师:我们在算43—30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5:把43分成40和3,先算40—30=10,再算10 3=13
师:你回答得真好!其实我们在进行计算时,就是用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案例分析】
笔者在两个班都是上的同一节课——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但效果却是完全不同的,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对比这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案例一里面,笔者在课堂上强调的是学生课上要坐坐好,不允许动来动去,只要安安静静地听老师讲解知识就行;而案例二里面,笔者一改之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在探索的过程中感知43—3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前者是以教师为主体,重教,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后者是以学生为主体,重学,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过程。结果可想而知,学生更喜欢有自主性的课堂,学习知识也更加轻松,易懂。
如果把课堂比作水的话,案例一里的课堂就是一汪死水,没有激情,没有目标,没有方向,风平浪静;案例二里的课堂就是一汪活水,有思想,有生命,有激情,有目标,有方向,那是波涛汹涌的。那怎样才能使课堂具有生命的活力,成为一汪活水呢?笔者通过实践,总结为:
从“教”走向“学”,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从“传授”走向“体验”,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从“规训”走向“自主”,使学生的生命自由发展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要给学生太多的限制,让课堂充满人性化的声音,人性化的互动。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