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入不足是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救济制度面临的最大障碍,加大财力投入是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保障。目前的状况是资金供需缺口大,“僧多粥少”,资金制约成为农村救济工作开展的主要瓶颈。以2002年为例,农村享受低保的人数是407.8万人,临时救济人数1677.6万人,散居五保户人数162.2万人,人均救济额是197.6元。如果按照社会救济对象6000万人计算,人均救济额为73.97元/年,这样低的标准远远不能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因此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首当其冲的是要对财力需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而对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的财力需求进行预测,可以为制定合理的农村社会救济政策提供参考,以推动农村社会救济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财力需求预测的参量设置
(一)农村贫困救济对象界定
2000年我国对农村贫困提出双重标准,即收入低于绝对贫困线625元的绝对贫困人口和收入处于625~865元之间的低收入人口,两者所占比重约分别为3%和5%。由于新时期的反贫是建立在原来的基础上,因此要注意衔接性和连续性。既要对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继续救济,又要对部分已解决温饱但自我保障能力弱、极易返贫的低收入人口进行扶持,以改善其生存和自我发展的条件。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通常把20%的低收入人口作为相对贫困的标准,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达不到这个条件,但新时期的农村救济可以以低收入人口的收支状况作为参照基础,将一部分低收入人口纳入到救济对象当中来。结合目前我国农村反贫工作的阶段性特点,可以设计高、低两个方案。低方案是只将绝对贫困人口作为救济对象,高方案是除了绝对贫困人口以外,还将5%的低收入人口纳入到救济对象中来。
(二)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线
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救济金给付,离不开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确定。本部分预测分析的基本立意是测算我国2006~2010年在保证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存状态的前提下需要给付多少救济金。
基本生存状态的含义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个人或家庭维持生命正常活动所必须的消费需求,包括两部分费用:一部分是最低食品支出费用;另一部分是最低非食品支出费用,如衣着、住房、交通、燃料、生活用品、医疗、教育、服务等。以这些维持农民生存所必须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作为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线。
对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确定有很多种方法,如食品能量法、最低收入比例法、问卷调查法、恩格尔系数法、食物份额法和马丁法等。1989年以来,我国农村调查队采用的是食物份额法,后来做进一步改进采用马丁法确定食物贫困线和非物贫困线,最低生活保障线即两者之和。在过去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时,过多强调了满足贫困人口食物需求的重要性,而较少考虑非食品需求。随着农村绝大部分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解决,今后反贫的EI标应侧重提高贫困人口的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因此,在制定最低生活保障线时,要适当考虑非食品支出部分的重要性。根据联合国标准,恩格尔系数大于59%为贫困人口,可以将恩格尔系数等于59%作为我们制定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参照。这里根据恩格尔系数理论来确定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线,从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查得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最低食物支出,利用公式:最低生活保障线=最低食物支出/恩格尔系数,分别得到2000~2005年低方案和高方案的最低生活保障线,结果如下。
2000~2005年最低生活保障线(低方案)依次是:900、908、903、918、962、984;
2000~2005年最低生活保障线(高方案)依次是:1246、1256、1252、1271、1331、1361;
对2000~200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时间趋势模型。设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线为L,时间为t。利用Eviews软件观看散点图和进行相关性分析,L与t之间呈直线趋势并有较高的相关系数。则建立时间趋势模型为:L=c(1)+c(2)t,利用Eviews软件,采取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低方案的回归方程为:L1=869.5+17.1t(t=1,2,3……11)(低方案)。其中,R2=0.822169,拟合效果较好;F=18.49330,在假定0.05的显著性水平下,F0.05(1,4)=7.71,F>F0.05(1,4),通过总体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效果较好,通过参数显著性检验。
高方案的回归方程为:L2=1204.2+23.4t(t=1,2,3……11)(高方案)。其中,R2=0.831015,拟合效果较好;F=19.67080,在假定0.05的显著性水平下,F0.05(1,4)=7.71,F>F0.05(1,4),通过总体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效果较好,通过参数显著性检验。
根据此模型预测2006-02010年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线,结果见表1。
(三)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
由于此项制度是以收入为基础的,因此要考虑到农村贫困人口的人均纯收入。影响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经济增长、农村分配、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国家支农政策、工业化与城市化程度、自然条件(如气候、灾变、土壤、地理位置等),这些影响因素的信息有些是已知的,但有些是难以确切知道的.属于不确定系统,适合于运用灰色系统方法进行研究。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财力需求预测的参量设置
(一)农村贫困救济对象界定
2000年我国对农村贫困提出双重标准,即收入低于绝对贫困线625元的绝对贫困人口和收入处于625~865元之间的低收入人口,两者所占比重约分别为3%和5%。由于新时期的反贫是建立在原来的基础上,因此要注意衔接性和连续性。既要对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继续救济,又要对部分已解决温饱但自我保障能力弱、极易返贫的低收入人口进行扶持,以改善其生存和自我发展的条件。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通常把20%的低收入人口作为相对贫困的标准,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达不到这个条件,但新时期的农村救济可以以低收入人口的收支状况作为参照基础,将一部分低收入人口纳入到救济对象当中来。结合目前我国农村反贫工作的阶段性特点,可以设计高、低两个方案。低方案是只将绝对贫困人口作为救济对象,高方案是除了绝对贫困人口以外,还将5%的低收入人口纳入到救济对象中来。
(二)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线
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救济金给付,离不开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确定。本部分预测分析的基本立意是测算我国2006~2010年在保证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存状态的前提下需要给付多少救济金。
基本生存状态的含义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个人或家庭维持生命正常活动所必须的消费需求,包括两部分费用:一部分是最低食品支出费用;另一部分是最低非食品支出费用,如衣着、住房、交通、燃料、生活用品、医疗、教育、服务等。以这些维持农民生存所必须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作为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线。
对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确定有很多种方法,如食品能量法、最低收入比例法、问卷调查法、恩格尔系数法、食物份额法和马丁法等。1989年以来,我国农村调查队采用的是食物份额法,后来做进一步改进采用马丁法确定食物贫困线和非物贫困线,最低生活保障线即两者之和。在过去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时,过多强调了满足贫困人口食物需求的重要性,而较少考虑非食品需求。随着农村绝大部分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解决,今后反贫的EI标应侧重提高贫困人口的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因此,在制定最低生活保障线时,要适当考虑非食品支出部分的重要性。根据联合国标准,恩格尔系数大于59%为贫困人口,可以将恩格尔系数等于59%作为我们制定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参照。这里根据恩格尔系数理论来确定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线,从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查得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最低食物支出,利用公式:最低生活保障线=最低食物支出/恩格尔系数,分别得到2000~2005年低方案和高方案的最低生活保障线,结果如下。
2000~2005年最低生活保障线(低方案)依次是:900、908、903、918、962、984;
2000~2005年最低生活保障线(高方案)依次是:1246、1256、1252、1271、1331、1361;
对2000~200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时间趋势模型。设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线为L,时间为t。利用Eviews软件观看散点图和进行相关性分析,L与t之间呈直线趋势并有较高的相关系数。则建立时间趋势模型为:L=c(1)+c(2)t,利用Eviews软件,采取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低方案的回归方程为:L1=869.5+17.1t(t=1,2,3……11)(低方案)。其中,R2=0.822169,拟合效果较好;F=18.49330,在假定0.05的显著性水平下,F0.05(1,4)=7.71,F>F0.05(1,4),通过总体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效果较好,通过参数显著性检验。
高方案的回归方程为:L2=1204.2+23.4t(t=1,2,3……11)(高方案)。其中,R2=0.831015,拟合效果较好;F=19.67080,在假定0.05的显著性水平下,F0.05(1,4)=7.71,F>F0.05(1,4),通过总体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效果较好,通过参数显著性检验。
根据此模型预测2006-02010年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线,结果见表1。
(三)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
由于此项制度是以收入为基础的,因此要考虑到农村贫困人口的人均纯收入。影响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经济增长、农村分配、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国家支农政策、工业化与城市化程度、自然条件(如气候、灾变、土壤、地理位置等),这些影响因素的信息有些是已知的,但有些是难以确切知道的.属于不确定系统,适合于运用灰色系统方法进行研究。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