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9月1日,北京市委、市政府献给全市124万中小学生的新学年礼物——社会大课堂全面启动,首批481家资源单位, 40余个社会大课堂教学活动示范性基地,以及便于查询资源信息的门户网站,为首都中小学生提供空间广阔的社会教育活动场所,满足学生多元多样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课外校外文化体育生活的需要。社会大课堂的建成,将惠及全市2000余所中小学和职业学校、100多万中小学生和千万个家庭。家长带着孩子、孩子拉着家长一起走进博物馆;农村的孩子到城市的博物馆去进行研究性学习,城市的孩子到农村去感受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博物馆”当教室、“蓝天”当课堂、“小溪”当课本成为现实,所有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动起来。
通过社会大课堂建设搭建起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学生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连接的桥梁和平台,这个美好的愿景让很多人欢欣鼓舞。但是,也有人对大课堂建设提出质疑。他们说,学生要挤出时间参加“大课堂”活动,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教师本来的工作已经很繁重,组织大课堂活动更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大课堂”活动要组织学生外出参观,租车等开支增加了学生,尤其是郊区县学生的经济负担;还有人说,“大课堂”不过是带着学生到处玩玩,长长见识,没什么用处。
2008年12月初,北京市举办第四届中小学德育工作观摩交流周,以“菜单”形式推介了13个区县的现场交流活动。因各区县展示的时间比较集中,本刊记者只走访了其中的7个区县,以下文字记录的就是走访中的部分见闻以及由见闻引发的思考,或许,这些内容也可以算作记者本人对质疑声的回应。
见闻
2008年12月2日下午,位于金融街的北京产权交易所的交易大厅里座无虚席,甚至两边的过道里都摆满了椅子——今天,这里临时变成了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以及北京市昌平一中学生的政治课堂,他们要在这里学习的是关于金融的知识,只不过讲课的不是平时给他们上课的政治老师,而是著名的金融专家、中国证监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祁兵。这一节课,专家讲得深入浅出,“金融风暴”、“次贷危机”等近期炙手可热但又似乎生涩难懂的名词,得到了直观、生动的解答;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专家讲完了,他们还意犹未尽,不断地有人举手示意,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初二年级的物理课是在科技馆上的。课后,一个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上初一时,听说物理很难,我心里很害怕。但今天在科技馆上的课既轻松又有趣,老师告诉我们,我们玩的这些项目就是物理。看来,物理不难啊。”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的历史教师张逸红利用学校紧临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地域优势,几年前就开始尝试把历史课堂搬到博物馆里。她的学生说:“古代的科技仪器令我们震撼,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使我们赞叹,博物馆教学激发了我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还有学生对两种教学形式进行了比较:“现场教学体会深刻,实物感受形象生动,学习轻松活泼,而课堂教学抽象呆板,太严肃紧张。”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社会大课堂建设的开展,北京市教科院已对44家首批社会资源课程教学实验基地进行了社会资源课程化研究,今年底将完成涵盖全市中小学各学科在内的200节社会大课堂课例。与此同时,很多区县也在对社会资源中的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开发,如西城区分步骤为学校提供菜单式的服务:第一步,把教育资源联系方式、历史背景等呈现给学校和教师,让大家按学生所需,做出判断;第二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课堂学习的指南。比如对首都博物馆这个资源单位,他们的做法是:先了解首都博物馆一年的展出内容,然后拿给教研中心去分析,教研中心结合教学内容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再及时传递给本学科的教师。这样,就使社会大课堂与教育教学紧密地集合起来。东城区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东城区地方课程——“蓝天工程”博览课。由此,语文课来到了老舍纪念馆、鲁迅博物馆,科技馆成为了物理课的课堂;研究性学习走入大学实验室、走入生态科技园;班校会走进北京老字号百年老店,走进大中型企业……资源库中的资源走向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海淀区在大课堂建设中成立了专门的课程研究开发组,负责对社会大课堂教育内容、课程设置、评价指标进行研发和落实,保证“大课堂”活动项目与学校和学生实际融合、衔接、切实可行。
感悟
如果单纯把社会大课堂当作一种校外活动,而这些活动的目的只是开阔学生的眼界,那么,在现今学生学习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再硬性规定学生必须参加一定课时的大课堂活动,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和学校也确实会感觉到负担加重。但是,如果经过一系列科学开发,使社会资源服务于教育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得更多,还学得有趣,又怎么能说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呢?
见闻
在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历史教研组,把学生带进历史博物馆,与课堂历史教学互补的做法早已不是新鲜事。把学生带进博物馆,实际上做起来远不像说起来那样简单。因为博物馆的讲解员虽然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却不擅长组织学生,也不了解历史教学的重点在哪里。所以,每次到博物馆上课,都要请班主任帮忙,安排学生进入展室的时间和顺序,组织学生参观、听讲解员讲解,最后再由历史老师围绕着历史课的要求,选择重点的文物进行现场授课,补充、完善历史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不仅丰富了专业知识,还锻炼了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也增强了合作意识,为以后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东城区西中街小学校长马丁一在谈到“蓝天”博览课对教师的作用时说:“在开课过程中,多科联动,多方位利用社会资源,促进了教师资源观的转变与提升,这种大资源观进而促进教师形成大课程观。由此,教师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挖掘,增加了学科教学能力,促进了专业化发展。”
东城区丁香小学在上“邮票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组织学生走进邮政邮票博物馆。根据学生的兴趣点,他们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由品社老师与博物馆讲解员共同把邮票的历史、发展资源开发为教学资源;美术老师与学生共同设计邮票的欣赏与设计活动;由家长中的集邮专家对学生进行集邮方面的导学,家长中的集邮爱好者把珍藏的集邮册拿给孩子们共同分享。丁香小学的领导认为,这样的教学过程“既锻造了教师,也发展了学生,真正是教学相长”。
感悟
诚然,把学生从教室里、从学校的围墙里带出来,让他们走向更广阔的课堂,比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听讲,教师要付出更多。从这个层面来讲,社会大课堂确实是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和强度。但是,正因为来到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教师面临的困难增多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增多了,才促使教师产生更大的动力去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增强自己的整体实力,从而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见闻
丰台区赵登禹学校的阶梯教室里,几十个初中学生正在学唱京剧《三岔口》中的唱段。赵登禹学校依托毗邻中国京剧院和中国戏曲学院的优势,开发了京剧校本课程。“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尊一声过往宾朋听从头……”听得出,孩子们对京剧唱腔中的湖广音韵还不习惯,京剧的“味道”也不很足,但是,看他们摇头晃脑的那份投入,还真有点京剧老生的“范儿”呢!承担学校京剧课程的董艳杰老师说,学校开设京剧校本课程,并不是想把学生培养成京剧演员,只是希望他们能体会到京剧艺术的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12月4日,法律宣传日。在石景山区人民法院,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辩护人、公诉人、被告、法定代理人各就各位,法庭气氛庄严肃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人的真实身份都是北京市京源学校的学生,他们是在这里模拟审判一个中学生抢劫案。庭审结束后,活动的指导教师之一、石景山法院的李婧法官进行了点评:“这是一个庄严而有未成年人特色的庭审现场。”另一位指导教师、京源学校政治教师王国强介绍说,这次展示是根据法官选择的案例,在法官前期精心指导下进行的。石景山区人民法院成为“石景山区中学生法制基地”之后,在法院少年庭的支持下,本区有3所学校政治老师先后组织学生到法庭观摩学习。王国强还特别强调,仅凭几次观摩学习,并不能使学生增加多少法律知识,但是,参与这样的活动,至少会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
曾因老舍话剧《龙须沟》而闻名全国的崇文区金鱼池社区活动室里,北京市第十一中学的学生们正在教社区的老奶奶编织中国结。虽然进行了细心讲解和耐心示范,老奶奶还是不时出错,孩子们就一次一次地拆开,再一次一次地讲解和示范。老奶奶不好意思了,孩子们却不急不恼,热情一点儿都没减。据区教委的工作人员介绍,在社会大课堂建设过程中,崇文区依托社区服务场所,在街道社区开发出多达20多个青少年志愿服务岗位,如助残岗、敬老岗、社区巡逻岗、卫生宣传岗、法制宣传岗、社区调查员、图书服务岗等等,孩子们经过这些岗位的锻炼,不仅学会付出,学会宽容、理解,学会欣赏别人、鼓励别人,还将形成服务社会的意识。而这一点,对他们自己,对未来的社会,都是非常有益的。
感悟
社会大课堂给予学生的,不仅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不仅是学到了更多的学科知识,它更大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乐于为社会服务,有志于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从这一点来看,社会大课堂意义尤其重大。
见闻
据北京市教委领导介绍,3个月来,社会大课堂建设有效推进,运行态势良好。目前,11万册《社会大课堂指南》已经陆续发放到农村中小学生手中,市级社会大课堂门户网站和18个区县社会大课堂门户网站全面开通并实现链接。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9月至11月,西城区、海淀区、房山区、石景山区已有49.5万人次的中小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昌平先后组织20多所学校的7000多名学生到航空博物馆、青春健康教育基地、石油大学实验室等场所开展实践活动;平谷区等远郊区县师生多年来第一次集体走出大山,走进故宫、国家大剧院等城区活动场所;通州区3.4万余名师生走进76个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开展实践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正在得到发挥。
各区县因地制宜,激活区域特色资源。东城区利用已有的“蓝天工程”开发蓝天博览课;平谷区以“知平谷、爱家乡”为主题开发区本教材;石景山形成“走进家乡石景山”大课表;延庆县和密云县在“农”字上做文章,着重开发野鸭湖湿地、密云水库等一批生态资源;朝阳区建立12个教辅中心,以盘活教育资源;宣武区利用职业教育实习基地扩大活动空间;门头沟区重点建设四大教育基地,加强开发利用;崇文区投入30万元,为街道社区建立7个高标准的社区教育中心。
至于有些人担心的农村孩子参加社会大课堂活动的费用问题,北京市正在积极寻找对策,而相关区县的政策已纷纷出台。昌平区委每年投入40万元用于学生进城的交通补助;平谷区用于学生走进区外社会大课堂的专门补助达到200余万元;房山区专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进大课堂施行免费政策;怀柔区申请了100万元资金作为明年大课堂活动经费。相信,“进城上课”的美妙感觉将很快惠及更多郊区学生。
感悟
幸福,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追求,也是一代又一代人对下一代的期望,为了这个期望,北京市开展社会大课堂建设,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学生的幸福奠基,同时也是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基。这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也是一个创举。因为是创举,眼前没有现成的路。可是,这并不可怕,只要大家万众一心,坚定地走下去,就会有一条路,从我们的脚下,通往那个美丽的愿景。□
编辑 付江泓
通过社会大课堂建设搭建起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学生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连接的桥梁和平台,这个美好的愿景让很多人欢欣鼓舞。但是,也有人对大课堂建设提出质疑。他们说,学生要挤出时间参加“大课堂”活动,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教师本来的工作已经很繁重,组织大课堂活动更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大课堂”活动要组织学生外出参观,租车等开支增加了学生,尤其是郊区县学生的经济负担;还有人说,“大课堂”不过是带着学生到处玩玩,长长见识,没什么用处。
2008年12月初,北京市举办第四届中小学德育工作观摩交流周,以“菜单”形式推介了13个区县的现场交流活动。因各区县展示的时间比较集中,本刊记者只走访了其中的7个区县,以下文字记录的就是走访中的部分见闻以及由见闻引发的思考,或许,这些内容也可以算作记者本人对质疑声的回应。
见闻
2008年12月2日下午,位于金融街的北京产权交易所的交易大厅里座无虚席,甚至两边的过道里都摆满了椅子——今天,这里临时变成了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以及北京市昌平一中学生的政治课堂,他们要在这里学习的是关于金融的知识,只不过讲课的不是平时给他们上课的政治老师,而是著名的金融专家、中国证监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祁兵。这一节课,专家讲得深入浅出,“金融风暴”、“次贷危机”等近期炙手可热但又似乎生涩难懂的名词,得到了直观、生动的解答;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专家讲完了,他们还意犹未尽,不断地有人举手示意,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初二年级的物理课是在科技馆上的。课后,一个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上初一时,听说物理很难,我心里很害怕。但今天在科技馆上的课既轻松又有趣,老师告诉我们,我们玩的这些项目就是物理。看来,物理不难啊。”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的历史教师张逸红利用学校紧临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地域优势,几年前就开始尝试把历史课堂搬到博物馆里。她的学生说:“古代的科技仪器令我们震撼,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使我们赞叹,博物馆教学激发了我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还有学生对两种教学形式进行了比较:“现场教学体会深刻,实物感受形象生动,学习轻松活泼,而课堂教学抽象呆板,太严肃紧张。”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社会大课堂建设的开展,北京市教科院已对44家首批社会资源课程教学实验基地进行了社会资源课程化研究,今年底将完成涵盖全市中小学各学科在内的200节社会大课堂课例。与此同时,很多区县也在对社会资源中的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开发,如西城区分步骤为学校提供菜单式的服务:第一步,把教育资源联系方式、历史背景等呈现给学校和教师,让大家按学生所需,做出判断;第二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课堂学习的指南。比如对首都博物馆这个资源单位,他们的做法是:先了解首都博物馆一年的展出内容,然后拿给教研中心去分析,教研中心结合教学内容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再及时传递给本学科的教师。这样,就使社会大课堂与教育教学紧密地集合起来。东城区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东城区地方课程——“蓝天工程”博览课。由此,语文课来到了老舍纪念馆、鲁迅博物馆,科技馆成为了物理课的课堂;研究性学习走入大学实验室、走入生态科技园;班校会走进北京老字号百年老店,走进大中型企业……资源库中的资源走向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海淀区在大课堂建设中成立了专门的课程研究开发组,负责对社会大课堂教育内容、课程设置、评价指标进行研发和落实,保证“大课堂”活动项目与学校和学生实际融合、衔接、切实可行。
感悟
如果单纯把社会大课堂当作一种校外活动,而这些活动的目的只是开阔学生的眼界,那么,在现今学生学习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再硬性规定学生必须参加一定课时的大课堂活动,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和学校也确实会感觉到负担加重。但是,如果经过一系列科学开发,使社会资源服务于教育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得更多,还学得有趣,又怎么能说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呢?
见闻
在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历史教研组,把学生带进历史博物馆,与课堂历史教学互补的做法早已不是新鲜事。把学生带进博物馆,实际上做起来远不像说起来那样简单。因为博物馆的讲解员虽然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却不擅长组织学生,也不了解历史教学的重点在哪里。所以,每次到博物馆上课,都要请班主任帮忙,安排学生进入展室的时间和顺序,组织学生参观、听讲解员讲解,最后再由历史老师围绕着历史课的要求,选择重点的文物进行现场授课,补充、完善历史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不仅丰富了专业知识,还锻炼了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也增强了合作意识,为以后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东城区西中街小学校长马丁一在谈到“蓝天”博览课对教师的作用时说:“在开课过程中,多科联动,多方位利用社会资源,促进了教师资源观的转变与提升,这种大资源观进而促进教师形成大课程观。由此,教师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挖掘,增加了学科教学能力,促进了专业化发展。”
东城区丁香小学在上“邮票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组织学生走进邮政邮票博物馆。根据学生的兴趣点,他们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由品社老师与博物馆讲解员共同把邮票的历史、发展资源开发为教学资源;美术老师与学生共同设计邮票的欣赏与设计活动;由家长中的集邮专家对学生进行集邮方面的导学,家长中的集邮爱好者把珍藏的集邮册拿给孩子们共同分享。丁香小学的领导认为,这样的教学过程“既锻造了教师,也发展了学生,真正是教学相长”。
感悟
诚然,把学生从教室里、从学校的围墙里带出来,让他们走向更广阔的课堂,比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听讲,教师要付出更多。从这个层面来讲,社会大课堂确实是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和强度。但是,正因为来到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教师面临的困难增多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增多了,才促使教师产生更大的动力去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增强自己的整体实力,从而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见闻
丰台区赵登禹学校的阶梯教室里,几十个初中学生正在学唱京剧《三岔口》中的唱段。赵登禹学校依托毗邻中国京剧院和中国戏曲学院的优势,开发了京剧校本课程。“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尊一声过往宾朋听从头……”听得出,孩子们对京剧唱腔中的湖广音韵还不习惯,京剧的“味道”也不很足,但是,看他们摇头晃脑的那份投入,还真有点京剧老生的“范儿”呢!承担学校京剧课程的董艳杰老师说,学校开设京剧校本课程,并不是想把学生培养成京剧演员,只是希望他们能体会到京剧艺术的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12月4日,法律宣传日。在石景山区人民法院,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辩护人、公诉人、被告、法定代理人各就各位,法庭气氛庄严肃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人的真实身份都是北京市京源学校的学生,他们是在这里模拟审判一个中学生抢劫案。庭审结束后,活动的指导教师之一、石景山法院的李婧法官进行了点评:“这是一个庄严而有未成年人特色的庭审现场。”另一位指导教师、京源学校政治教师王国强介绍说,这次展示是根据法官选择的案例,在法官前期精心指导下进行的。石景山区人民法院成为“石景山区中学生法制基地”之后,在法院少年庭的支持下,本区有3所学校政治老师先后组织学生到法庭观摩学习。王国强还特别强调,仅凭几次观摩学习,并不能使学生增加多少法律知识,但是,参与这样的活动,至少会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
曾因老舍话剧《龙须沟》而闻名全国的崇文区金鱼池社区活动室里,北京市第十一中学的学生们正在教社区的老奶奶编织中国结。虽然进行了细心讲解和耐心示范,老奶奶还是不时出错,孩子们就一次一次地拆开,再一次一次地讲解和示范。老奶奶不好意思了,孩子们却不急不恼,热情一点儿都没减。据区教委的工作人员介绍,在社会大课堂建设过程中,崇文区依托社区服务场所,在街道社区开发出多达20多个青少年志愿服务岗位,如助残岗、敬老岗、社区巡逻岗、卫生宣传岗、法制宣传岗、社区调查员、图书服务岗等等,孩子们经过这些岗位的锻炼,不仅学会付出,学会宽容、理解,学会欣赏别人、鼓励别人,还将形成服务社会的意识。而这一点,对他们自己,对未来的社会,都是非常有益的。
感悟
社会大课堂给予学生的,不仅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不仅是学到了更多的学科知识,它更大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乐于为社会服务,有志于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从这一点来看,社会大课堂意义尤其重大。
见闻
据北京市教委领导介绍,3个月来,社会大课堂建设有效推进,运行态势良好。目前,11万册《社会大课堂指南》已经陆续发放到农村中小学生手中,市级社会大课堂门户网站和18个区县社会大课堂门户网站全面开通并实现链接。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9月至11月,西城区、海淀区、房山区、石景山区已有49.5万人次的中小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昌平先后组织20多所学校的7000多名学生到航空博物馆、青春健康教育基地、石油大学实验室等场所开展实践活动;平谷区等远郊区县师生多年来第一次集体走出大山,走进故宫、国家大剧院等城区活动场所;通州区3.4万余名师生走进76个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开展实践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正在得到发挥。
各区县因地制宜,激活区域特色资源。东城区利用已有的“蓝天工程”开发蓝天博览课;平谷区以“知平谷、爱家乡”为主题开发区本教材;石景山形成“走进家乡石景山”大课表;延庆县和密云县在“农”字上做文章,着重开发野鸭湖湿地、密云水库等一批生态资源;朝阳区建立12个教辅中心,以盘活教育资源;宣武区利用职业教育实习基地扩大活动空间;门头沟区重点建设四大教育基地,加强开发利用;崇文区投入30万元,为街道社区建立7个高标准的社区教育中心。
至于有些人担心的农村孩子参加社会大课堂活动的费用问题,北京市正在积极寻找对策,而相关区县的政策已纷纷出台。昌平区委每年投入40万元用于学生进城的交通补助;平谷区用于学生走进区外社会大课堂的专门补助达到200余万元;房山区专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进大课堂施行免费政策;怀柔区申请了100万元资金作为明年大课堂活动经费。相信,“进城上课”的美妙感觉将很快惠及更多郊区学生。
感悟
幸福,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追求,也是一代又一代人对下一代的期望,为了这个期望,北京市开展社会大课堂建设,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学生的幸福奠基,同时也是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基。这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也是一个创举。因为是创举,眼前没有现成的路。可是,这并不可怕,只要大家万众一心,坚定地走下去,就会有一条路,从我们的脚下,通往那个美丽的愿景。□
编辑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