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展示与保护探究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350220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博物馆作为传承历史和文化的社会性机构,保存着大量不同时代流传下来的珍贵文物,見证了国家、民族文明发展的足迹。博物馆不仅负有文物保护的重任,还有发挥文物遗产价值、传播文化的职能。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数字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博物馆的传统运营模式逐渐被颠覆,各种先进科技也被广泛应用于文物的展示与保护中,数字技术为博物馆提供了更为便利和丰富的发展空间,有利于馆藏文物的传承、展示和保护。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数字化;展示;保护
  传统的博物馆运营方式基于人工分类登记保存和文物实物展览,然而文物质地脆弱,在传统展览中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出现损害。另外,传统展览的输出模式是点对面式,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在参观过程中,简单文字的介绍,难以使观众真切体会到文物所形成的文化语境,理解其背后的历史价值和内涵,不利于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数字技术为博物馆文物的保存和展示带来了新的思路,完善文物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已经成为博物馆在新时期工作中的首要任务,除了应用数字技术实现文物信息的永久性储存外,使用声光、视频、VR等数字技术设计展览,也是当下博物馆发展的大势所趋。博物馆不仅可以利用3D技术对文物进行更为立体和全面的展示,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异地展览,扩大文物展示的空间,促进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一、博物馆数字化展示与保护的优势
  (一)使文物保存更长久
  众所周知,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文物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对文物的储藏和运输提出诸多要求,数字技术则给博物馆文物储藏带来全新的理念。如利用3D激光扫描、结构式蓝光扫描、近景拍摄测量、纹理拍摄等数字技术,可以将文物实体信息及相关历史文化信息制成影像资料,入库储存,不受物理因素影响,在虚拟现实技术下实现文物的长久保存。如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碑刻文物进行精确的三维扫描与拍照,根据点云数据和影像数据制模,推算出与实物高度匹配的图像参数,使文物信息完整地保存在数字世界中。
  (二)使文物展示更全面
  文物是参观者与历史文化相链接的媒介,在通常情况下,文物所呈现的文化价值,需要经过文字介绍和人工讲解才能传递给观众。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大众对信息的接收需要更直观、丰富的渠道,应用数字技术,不仅可以对文物作超高像素的精准扫描,使影像呈现出比实物更加生动的细节纹理,同时可以对文物信息进行加工,使信息展示更全面、更生动。目前,很多博物馆都利用VR影像技术,为参观者提供多样的观察视角。
  山东省潍坊市博物馆采用声、光、电及三维影像合成技术制作成的史料短片,不仅在还原的文物同时,以写实的手法描述了在文物所属时代下老潍县人的生活场景,还用写实雕塑展览方式,再现了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在古青州的生活场景。可见,利用数字技术呈现文物,相较于普通的文物展览更有趣,更能将文物与历史文化背景相融合,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探究文物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兴趣。
  (三)文物资源的跨区共享优势
  博物馆的传统展览形式是以博物馆所在地为圆心,将文物文化通过教育、传承等手段传播扩散至周边,这使其受众非常有限,无法达成文物资源与社会公众的传播广泛对接,让很多文物成为“养在深闺”的藏品,无法发挥文物资源的社会教育功用。而数字媒体技术则能够使观众突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在不同时空通过线上数字网络资源浏览馆藏文物,实现异地参观,从而拓展文物信息展示传播的空间。
  由于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多样性,举办一场异地展览往往费时费力,借展方需要走复杂的程序,而且存在损坏文物的风险。借助数字技术,就可以将文物的3D影像及相关资料以数字化信息的方式传递给观众,使举办展览更加便捷,展览形式更加丰富。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展厅为例,其中有多个涉及国内外各博物馆的多件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的主题展览,无论观众身处何时何地,只要拖动鼠标,按照指示图行进,就可以身临其境地参观“大唐风华”(图一)“秦汉文明”“卢浮宫创想”等一系列极具历史文化意义的中外优秀展览。此外,3D数字打印技术的应用,也可以使很多异地文物通过3D打印复制的方式进行展览,解决了异地展览程序复杂的问题,能让更多人通过线下数字展厅欣赏到更为丰富的文物藏品。
  二、博物馆数字化展示与保护的应用
  (一)文物的数字化存储
  文物对于传承历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但在文物保存过程中,无论运用何种先进科技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文物都会面临退化、损坏甚至消亡的命运。数字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文物保存方式,博物馆采用3D影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网络云端技术,可以将文物由有形的实体转化为无形的影音数据文件,成为永不消失的虚拟文物。尽管虚拟文物不具有实体文物的重量和质感,但数字化呈现可以达到视觉上的高度还原,与实物一样生动逼真,甚至在高清数字技术的加持下,观感更为清晰,呈现角度更为立体和多元,让文物信息通过数字化虚拟技术得到有效的保存。
  目前,国内很多博物馆采用了数字化存储方式保护文物,还有的采用数字化复刻方式实现文物的长久保存,如深圳美科、云冈石窟研究院、浙江大学合作实现了对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三号窟的数字化复制、对十二号窟的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复制,这些复制案例均为世界首例,为我国文物的数字化存储开拓了新的方向。
  (二)线上数字化博物馆
  科技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更新迭代,使人们接收信息越来越便捷,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通晓天下。博物馆也应当紧随时代步伐,利用数字技术对馆藏文物信息数据进行全面采集,并以视频和图像的形式上传网络,实现文物资源的线上共享。一些博物馆采用建立数字博物馆的方式,将博物馆及其馆藏文物的信息借助网络进行普及,使更多的人能够通过网络实现对博物馆的参观,全面了解文物。例如,敦煌莫高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为保护莫高窟内历史悠久的文化和艺术遗存,敦煌学院于2011年建成了“数字敦煌”线上博物馆,“数字敦煌”借助测绘遥感技术,使敦煌莫高窟成为有立体感和空间感的高科技文物展示平台,包含30个洞窟、4 430平方米壁画,涉及10个朝代。“数字敦煌”博物馆根据洞窟及壁画的序号进行分类,观众只要操作鼠标,就可以体验到亲身参观敦煌莫高窟的感受。   除了“数字敦煌”,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都建有网上数字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的形式既保护了实体文物,也给文物的展示提供了更先进的平台。
  (三)博物馆实体文物的数字化
  数字技术对博物馆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网络空间,也表现在博物馆的实体陈列展览上。现代博物馆多是利用数字技术,将文物中肉眼不易发现的部分通过电子显示屏展现出来。实际上,数字化在博物馆文物展示方面的应用远不止于此,在一些文物展品的展出过程中,展方利用LED影像播放文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形成过程等,能够使参观者对文物的历史背景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网红”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也是通过将实体数字化进一步提升故宫的文化价值,吸引了大众的关注,从而走红网络。故宫博物院可以说是国内少有的真正的实体数字化博物馆,故宫内部的所有文物都建有电子档案,游客可以通过数字地图游览故宫的各个建筑,同时还可以通过VR技术,身临其境地感受清朝皇室的生活,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博物馆与游客间的互动,如故宫的三希堂曾深受乾隆的喜爱,但由于空间小、参观不便,故宫博物院就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了一个占地面积8平方米的虚拟体验空间(图二),游客可以通过预约进入该空间,在虚拟空间中体验到类似乾隆皇帝置身三希堂的感觉。


  这种基于数字技术的趣味体验,可以让游客在游玩中了解历史,形成立体的文物时空背景认知,对文物产生兴趣,对艺术产生共鸣。各地博物馆都应学习这种将实体数字化的模式,進一步推广 、应用,推动博物馆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博物馆数字化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一)文物实现全面数字化存储
  尽管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已经加入数字化发展和改革的行列,文物储藏也越来越多地应用数字技术,但一些小型博物馆的数字化进程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未来的博物馆发展中,基层博物馆面临着诸多难题,更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以及专业人才和技术的支持。在未来的博物馆数字化发展中,仍然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推进文物数字化,最终实现文物存储的全面数字化,使所有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都得到应有的数字化保护。
  目前,专家对很多文物遗址如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甘肃炳灵寺和麦积山石窟等都做了建筑、石窟和相关文物的数字化扫描和建档工作。国家为保护一些偏远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推出了很多数字化保护项目,如云南巍山一处清代古建筑由于位置偏僻,缺乏管理人员,为防止遗迹遭到破坏,文物保护工作者对其做了全面的数字化扫描。今后,“数字化文物存储项目”的广泛覆盖,将进一步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长足发展。
  (二)文物信息的全面网络覆盖
  当前,我国博物馆在线上文物的展示与保护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大型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博物馆虽然已初具规模,部分领域达到了专业化的程度,但整体上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我国目前有数千家博物馆,其中大多数博物馆的官网仍是用来摆放几张平面照片,配一些简短粗略的文字介绍。要让博物馆文化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博物馆就要在新的网络传播空间中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创建更多具有趣味性、真实性的、供网民参观体验的数字平台,使文物信息实现更为丰富的网络覆盖,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应用在文物展示与保护方面的促进作用。
  一些小型博物馆由于技术和资金上的不足,很难制作独立的线上数字化展览,这就需要国家对相关项目进行统筹管理,例如可以仿照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数字展厅形式,建立集中的地方博物馆数字展厅,使地方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更多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之内,实现文物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数字化展示让文物“活起来”
  新时期,国家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倡“让文物活起来”,“活起来”的文物展示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是要深刻阐发其内在的价值,使大众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文化观,这就要求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能够准确生动地解读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一些国外的经验技术可供借鉴,如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菲利普·柯里恐龙博物馆安装了一套AR系统,可以让参观者体验恐龙古生物化石复活的真实场景,参观者只要通过按一个按钮就可以“激活”一具恐龙的骨架,或是为恐龙生成生态系统。这种集体验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数字技术将是未来博物馆文物展示的一个重要元素。
  四、结语
  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普及消除了人与人、人与信息的沟通边界,博物馆属于存储和传输信息的载体,因此在数字新媒体的日趋强大的背景下,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必然要借助数字技术的东风,顺应新媒体的潮流,赋予静态文物以动态的生命力,让观众能够感受到文物背后的文化空间。数字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博物馆文物的展示和保护工作,文物3D立体图像的建立和储存、线上数字博物馆的文物展示以及实体数字博物馆的文物展示,都改变了传统的文物保护和传播方式,数字化将会在博物馆的发展中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让更多的文物“活起来”,描绘博物馆文化事业发展的美好前景。


  作者简介
  刘英娟,1972年4月生,女,汉族,山东寿光人,寿光市博物馆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文物宣教、陈列及保护。
  参考文献
  [1]邵旦.解析博物馆数字视觉媒体与文化传播[J].科教文汇,2014(12):215-216.
  [2]张佳妮,张剑平.现代大教育观下的数字博物馆[J].中国博物馆,2006(3):71-77.
  [3]王平,秦丽荣,朱芊晔.关于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思考[J].才智,2018(18):216-217.
  [4]崔维新.探究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文物管理特点[J].人文天下,2017(22):60-62.
  [5]吕理政.博物馆展示的传统与展望[M].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99:11-14.
其他文献
摘要:《国语辞典》:“戉,武器名。”根据国学大师网站“汉字‘戉’字形演变及字源演变”,“戉”由斧演变而来。依字形不同,主流释读为“戉(yuè)”或“歲(岁suì)”。考校出土的实物戉与其对应的甲骨文和金文等古文字,笔者认为,器形“戉”其字随形变,为多音字。“戉”本义为大斧,引申为仗戉、礼戉,通“号令”,象征权力与财富,音读“yuè”,为礼器仪仗的代名词。加金作“鉞(yuè)”,又为古星名或冠名。 
期刊
摘要:馆藏文物是博物馆立馆的基础,部分馆藏文物因为年代久远更需要精密细致的保护,这就要求博物馆对现有的文物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保管。其中,纸质文物最为脆弱,很多名画、字帖十分稀有,价值颇高,因此也更需要专业的手段加以保护。本文明确了博物馆中纸质文物保护的意义,对馆藏纸质文物保护标准进行了阐述,再结合当前馆藏纸质文物保护现状,探究纸质文物的保护方法。  关键词:博物馆;纸质文物保护;现状;探析  濮阳
期刊
摘要:博物馆的“门厅”和“序厅”不仅是博物馆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博物馆实际工作中需要重视的板块。因此,对博物馆“门厅”和“序厅”进行针对性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对博物馆“门厅”和“序厅”进行区别的同时,对博物馆的类型、博物馆的构造、古建筑博物馆的保护等各个方面作介绍与分析。  关键词:博物馆;门厅;序厅  “门厅”和“序厅”,虽有一字之差,但是在博物馆学的概念上却大不相同。根据国家文物局年度博物馆年
期刊
摘要:作为浙江省最大的石刻博物馆,杭州孔庙碑林不仅记录了杭州及周边城镇的兴衰变迁,而且充分展现了与时俱进、因势而新的人文价值。以杭州孔庙碑林的碑文内容为研究重点,以朝代顺序研究历史意蕴,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人文价值,旨在推动杭州孔庙碑林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杭州孔庙碑林;历史意蕴;人文价值;文化保护传承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
期刊
摘要:20世纪,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传统绘画受到西方绘画的冲击,在如何处理中西绘画关系才能推动中国画的持续性发展这一问题上,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时人的诸多观点中,以林风眠和徐悲鸿为代表的中西融合倾向最具影响力,但单纯的中西融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画的发展问题。潘天寿区别于同时代的画家,主张“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强调中国画的独立价值,要“以我为主”,保持自身特点,以“继承与出新”的方式改良
期刊
摘要:新时期,博物馆文化传播工作的开展,应当围绕“互联网+”的发展契机,探究博物馆文化传播新路径,基于观众视角创新、展览视角创新、文创视角创新、交流视角创新等,建构全新的文化传播形态。本文以寿县博物馆为例,就“互联网+”模式下博物馆文化的传播路径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寿县博物馆;文化传播路径;工作路径;“互联网+”  壽县博物馆在安徽省文博界颇有名气。新时期,寿县博物馆在文化传播工作的创新环
期刊
摘要:随着出土的青铜器文物数量越来越多,我国青铜文化的发展已经逐步呈现出多重特征。青铜器是一种珍贵的古代文物,它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由于青铜器被埋藏在土壤深层,埋藏时间较长,出土之后保护方式的不完善会对青铜器的铭文、图案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本文就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原因进行分析,旨在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青铜器文物;腐蚀原因;保护方法  青铜器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源流之一,它有着几
期刊
摘要:内蒙古地区考古发掘的史前遗存较为丰富,本文根据19世纪至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及史前遗存情况,针对不同时期的研究情况,归纳并划分出各阶段史前遗址发现的作用与意义,以各遗址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史前遗址特点和环境特征,提出内蒙古地区史前文化所具备的特色,认为内蒙古东部地区有着自身发展的序列与脉络,与中原地区相异,具有一枝独秀的特质,内蒙古西部地区则深受中原史前文化的影响,并结合当地的环境与生产形
期刊
摘要: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红色书信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彰显着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传承着革命先烈的红色血脉。无锡博物院收藏着一批珍贵的抗美援朝慰问信,它们是传承抗美援朝精神、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珍贵史料和生动读物。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重温红色记忆、弘扬革命精神,让文物“活”起来,对这些抗美援朝红色书信进行重新解读,从字里行间重温
期刊
利用遥感考古能够从不同的空间、角度采集古代遗存的数据,具有勘探速度快、方法灵活等特点,在现代考古发掘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广西地区利用遥感考古的案例并不多见,缺乏与当地相适应的遥感考古方法,亟须探索出符合当地考古工作的遥感考古手段。在综述遥感考古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介绍了航空航天摄影、机载传感器、地球物理探测、水下遥感等四种遥感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并探讨了遥感考古在广西地区的应用前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