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高校体育运动有了长足的发展,高校体育俱乐部是适应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运动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新型体育运动形式,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实施提供了一种富有活力的实现方式。论文利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进行了探讨。阐述了高校体育俱乐部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提出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研究进展;实施对策
1 前言
学校体育的社会化和科学化是我国未来学校体育发展的方向,高校体育俱乐部是现阶段我国高校课余体育的主要形式,是将学校体育纳入到社会体系之中的一亩实验田,对进一步改革我国高校体育、促进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高校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体育的一种新型组织管理形式。是深化高校体育体制改革的产物。高校体育俱乐部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思想的体现,也成为高校体育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的载体和归属,它对于构建现代大学体育管理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随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进一步倡导,高校体育教育也由此而被赋予了更新的内涵。而体育俱乐部的工作管理优劣关系到能否将这一使命胜利完成。因此可以认为高校体育俱乐部开展的好坏是关系到能否真正实施快乐健身教育的关键所在。
2高校体育俱乐部建立的意义
高校体育俱乐部就是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利用高校作为一个前沿阵地,率先开展健身活动,把体育的知识性、健身性、竞技性溶为一体,既要使学生有体育的基本知识,又要体现出健身的目的,同时又要体现体育的竟技特点。所以,俱乐部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让学生根据自已的意愿,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激发兴趣潜能,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健身活动中去,使体育过程成为培养兴趣、发展爱好、建立锻炼身体习惯的过程;对学生毕业以后,从事锻炼身体的终生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中的一种体育文化现象,是具有共同爱好的大学生,基于自我完善的需要,自由选择体育活动项目,结合成具有社会性质的体育团体,来进行某一项目的体育锻炼或体育运动。它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一种组织模式,实行俱乐部制的教学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在轻松、愉快的练习气氛中锻炼自己所喜爱的项目,超越自我,由弱变强,勇于竞争,取得个性的发展,实现体育观念的自我性,并能使这些运动项目成为学生终生健身的方法;体育俱乐部的开展能够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发挥多项功能,使体育教育转向以人为本,使大学生都能受到体育、健身、健康、竞技、生活和娱乐等全方位的体育教育,拓宽体育教育在社会、文化、心理、能力、健身、娱乐等方面的多功能性,以及更好地推动全民健身计划。
3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趋势
高校体育向社会开放,是体育社会化和学校体育改革的前沿,同时也是未来学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主要方向。
3.1 吸引社会力量办高校体育俱乐部
高校是学子们求知的地方,同时也是—个庞大的消费市场。我们可以利用社会资金来办好俱乐部,同时还可为商家提供展示形象的机会。为此,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培养现代经济意识,要敢于与俱乐部合作的勇气。吸引社会力量办高校体育俱乐部,可以说是高校体育改革的大胆尝试。
加强同社会其他形式的体育组织的联系。比如:学校的网球犋乐部可以加强同各地的网球协会以及球迷之间的联系,这对于加强交流和学习,丰富俱乐部的活动有着积极的意义。
3.2高校俱乐部的发展和未来
随着体育消费意识逐渐增强,学生重视健康,进行健康自我投资已成为现代学生的一种风气。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成立,为学生参与运动、自我健身创造了条件。通过学习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快乐和成就感。因此,高校的体育俱乐部更能适应大学生的需求,促使俱乐部向良性发展。
我国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只开设两年体育课,而高校体育俱乐部正是起到了体育课教学延续的作用,学生在系统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了解自己需要掌握哪些运动技术和技能,,促进学生在课余时间经常锻炼,使他们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在参加各自的体育俱乐部活动中,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养成了经常参加锻炼的习惯,促进体育的生活化、终身化、社会化。
4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特点
4.1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由于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做到“三自主”,即自主选择上课老师、自主选择上课内容、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改变了以前小学—— 中学——大学一条龙强制性重复教学模式,学生所选的活动内容都是自己喜爱的活动,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所以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
4.2俱乐部教学模式实现了分层次教学
俱乐部教学模式按照学生的技术水平把学生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进行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
4.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交往能力
俱乐部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上课内容和上课时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能够认真刻苦的学习技术动作,有助于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由于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来自然班的界限,不同专业的同学在一起上课,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4.4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
俱乐部教学模式对教师无论是在理论水平还是专业技术水平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所以每个老师都有一种危机感,促使教师的自身能力的提高。
5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5.1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5.1.1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学生个性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弥补传统体育教学中偏重竞技技能和技术的教育,而轻视对学生身心健康锻炼的不足。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较大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需
要。
5.1.2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选择
体育俱乐部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运动项目的多样性,能满足学生对体育课多种选择的需要,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更灵活的选择机会。体育俱乐部教学拓宽了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自己意向所指的空间。
5.2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虽然已有十几年的经历,但仍属初级阶段,还不够完善,发展不平衡,还存在许多问题。
体育俱乐部教学没能做到分层次教学由于学生的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水平不同,俱乐部教学应有所不同。而调查表明,高校公共体育的教学从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安排上没有体现出层次变化和个体的针对性,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中“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的问题。
5.3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给体育教学实践带来的一些思考
5.3.1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教学目的和目标是通过俱乐部形式,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基本的技能和方法,牢固树立终身体育思想,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增进学生健康,从而完善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化程度。从体育教学的目的和目标上来说,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符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备了继续发展的潜力。
5.3.2根据学科性质选择教学模式,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只能在部分有一定基础、普及率较高、相对成熟的体育单项教学课中实施。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开设单项体育俱乐部教学,要实施俱乐部型的体育教学模式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特点与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6.1.2高校实施课外活动体育俱乐部是体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研究显示,大部分学生已经呈现出,大学四年参加体育锻炼不间断的良好态势,体现了终身教育和终身体育的思想。体育课程的设置是高校体育课外活动俱乐部创建的基础,为向课外活动体育俱乐部的转变提供了有利条件。
6.1.3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虽然已有十几年的经历,但仍属初级阶段,还不够完善,发展不平衡。。
6.2 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对策
6.2.1健全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体制
为了促进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开办单位应制定完善管理制度和措施,并且能得到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强有力的支持,“抓领导,领导抓”,与各部门协调好关系。
6.2.2 合理凋整项目布局,提高师资力量
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在积极开展传统项目的基础上.对项目设置加以积极引导,统筹安排,引进部分新、特项目,以促进输送渠道畅通和群众体育的普及。高校普遍存在教师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当前要求,为此,需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和深造,选派教师进行专项和研究生课程的进修学习,使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
6.2.3 适当增加投资,扩充资金来源
大多数高校体育俱乐部存在资金缺乏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学校增加投资,另一方面俱乐部应实行有限的有偿服务,做好面向社会开拓市场的工作。在一些对场地器材要求较高,需要投入一定资金而对人们又有很大吸引力的体育项目,如网球、游泳、乒乓球、健美等,俱乐部在服务学生的同时,可拓宽服务对象面向社会开发市场,获得部分资金,以弥补经费的不足。
6.2.4 实施教师挂牌教学,形成名师效应
对参加体育俱乐部学习完成俱乐部锻炼活动及达到各项要求的学生,按每项计入学分。教师实行挂牌教学,教师的酬金与学生的人数直接挂钩。一来提高教师的知名度。二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教师。
参考文献:
【1】刘宏伟,金长伟.论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2】罗达勇.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
【3】王港,王建伟.我国高校现有体育俱乐部的构建形式.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l,(1):95一96.
【4】王勇,张文普.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的分析.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3,(3):12一14.
【5】关于加快体育俱乐部发展和加强体育俱乐部管理的意见.国家体育总局体政(1999)036号.
【6】乌兰.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思路的研究.中国学校体育,2001,62一63.
关键词: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研究进展;实施对策
1 前言
学校体育的社会化和科学化是我国未来学校体育发展的方向,高校体育俱乐部是现阶段我国高校课余体育的主要形式,是将学校体育纳入到社会体系之中的一亩实验田,对进一步改革我国高校体育、促进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高校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体育的一种新型组织管理形式。是深化高校体育体制改革的产物。高校体育俱乐部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思想的体现,也成为高校体育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的载体和归属,它对于构建现代大学体育管理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随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进一步倡导,高校体育教育也由此而被赋予了更新的内涵。而体育俱乐部的工作管理优劣关系到能否将这一使命胜利完成。因此可以认为高校体育俱乐部开展的好坏是关系到能否真正实施快乐健身教育的关键所在。
2高校体育俱乐部建立的意义
高校体育俱乐部就是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利用高校作为一个前沿阵地,率先开展健身活动,把体育的知识性、健身性、竞技性溶为一体,既要使学生有体育的基本知识,又要体现出健身的目的,同时又要体现体育的竟技特点。所以,俱乐部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让学生根据自已的意愿,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激发兴趣潜能,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健身活动中去,使体育过程成为培养兴趣、发展爱好、建立锻炼身体习惯的过程;对学生毕业以后,从事锻炼身体的终生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中的一种体育文化现象,是具有共同爱好的大学生,基于自我完善的需要,自由选择体育活动项目,结合成具有社会性质的体育团体,来进行某一项目的体育锻炼或体育运动。它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一种组织模式,实行俱乐部制的教学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在轻松、愉快的练习气氛中锻炼自己所喜爱的项目,超越自我,由弱变强,勇于竞争,取得个性的发展,实现体育观念的自我性,并能使这些运动项目成为学生终生健身的方法;体育俱乐部的开展能够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发挥多项功能,使体育教育转向以人为本,使大学生都能受到体育、健身、健康、竞技、生活和娱乐等全方位的体育教育,拓宽体育教育在社会、文化、心理、能力、健身、娱乐等方面的多功能性,以及更好地推动全民健身计划。
3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趋势
高校体育向社会开放,是体育社会化和学校体育改革的前沿,同时也是未来学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主要方向。
3.1 吸引社会力量办高校体育俱乐部
高校是学子们求知的地方,同时也是—个庞大的消费市场。我们可以利用社会资金来办好俱乐部,同时还可为商家提供展示形象的机会。为此,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培养现代经济意识,要敢于与俱乐部合作的勇气。吸引社会力量办高校体育俱乐部,可以说是高校体育改革的大胆尝试。
加强同社会其他形式的体育组织的联系。比如:学校的网球犋乐部可以加强同各地的网球协会以及球迷之间的联系,这对于加强交流和学习,丰富俱乐部的活动有着积极的意义。
3.2高校俱乐部的发展和未来
随着体育消费意识逐渐增强,学生重视健康,进行健康自我投资已成为现代学生的一种风气。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成立,为学生参与运动、自我健身创造了条件。通过学习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快乐和成就感。因此,高校的体育俱乐部更能适应大学生的需求,促使俱乐部向良性发展。
我国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只开设两年体育课,而高校体育俱乐部正是起到了体育课教学延续的作用,学生在系统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了解自己需要掌握哪些运动技术和技能,,促进学生在课余时间经常锻炼,使他们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在参加各自的体育俱乐部活动中,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养成了经常参加锻炼的习惯,促进体育的生活化、终身化、社会化。
4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特点
4.1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由于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做到“三自主”,即自主选择上课老师、自主选择上课内容、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改变了以前小学—— 中学——大学一条龙强制性重复教学模式,学生所选的活动内容都是自己喜爱的活动,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所以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
4.2俱乐部教学模式实现了分层次教学
俱乐部教学模式按照学生的技术水平把学生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进行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
4.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交往能力
俱乐部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上课内容和上课时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能够认真刻苦的学习技术动作,有助于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由于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来自然班的界限,不同专业的同学在一起上课,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4.4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
俱乐部教学模式对教师无论是在理论水平还是专业技术水平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所以每个老师都有一种危机感,促使教师的自身能力的提高。
5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5.1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5.1.1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学生个性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弥补传统体育教学中偏重竞技技能和技术的教育,而轻视对学生身心健康锻炼的不足。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较大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需
要。
5.1.2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选择
体育俱乐部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运动项目的多样性,能满足学生对体育课多种选择的需要,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更灵活的选择机会。体育俱乐部教学拓宽了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自己意向所指的空间。
5.2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虽然已有十几年的经历,但仍属初级阶段,还不够完善,发展不平衡,还存在许多问题。
体育俱乐部教学没能做到分层次教学由于学生的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水平不同,俱乐部教学应有所不同。而调查表明,高校公共体育的教学从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安排上没有体现出层次变化和个体的针对性,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中“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的问题。
5.3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给体育教学实践带来的一些思考
5.3.1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教学目的和目标是通过俱乐部形式,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基本的技能和方法,牢固树立终身体育思想,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增进学生健康,从而完善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化程度。从体育教学的目的和目标上来说,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符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备了继续发展的潜力。
5.3.2根据学科性质选择教学模式,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只能在部分有一定基础、普及率较高、相对成熟的体育单项教学课中实施。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开设单项体育俱乐部教学,要实施俱乐部型的体育教学模式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特点与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6.1.2高校实施课外活动体育俱乐部是体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研究显示,大部分学生已经呈现出,大学四年参加体育锻炼不间断的良好态势,体现了终身教育和终身体育的思想。体育课程的设置是高校体育课外活动俱乐部创建的基础,为向课外活动体育俱乐部的转变提供了有利条件。
6.1.3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虽然已有十几年的经历,但仍属初级阶段,还不够完善,发展不平衡。。
6.2 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对策
6.2.1健全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体制
为了促进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开办单位应制定完善管理制度和措施,并且能得到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强有力的支持,“抓领导,领导抓”,与各部门协调好关系。
6.2.2 合理凋整项目布局,提高师资力量
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在积极开展传统项目的基础上.对项目设置加以积极引导,统筹安排,引进部分新、特项目,以促进输送渠道畅通和群众体育的普及。高校普遍存在教师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当前要求,为此,需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和深造,选派教师进行专项和研究生课程的进修学习,使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
6.2.3 适当增加投资,扩充资金来源
大多数高校体育俱乐部存在资金缺乏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学校增加投资,另一方面俱乐部应实行有限的有偿服务,做好面向社会开拓市场的工作。在一些对场地器材要求较高,需要投入一定资金而对人们又有很大吸引力的体育项目,如网球、游泳、乒乓球、健美等,俱乐部在服务学生的同时,可拓宽服务对象面向社会开发市场,获得部分资金,以弥补经费的不足。
6.2.4 实施教师挂牌教学,形成名师效应
对参加体育俱乐部学习完成俱乐部锻炼活动及达到各项要求的学生,按每项计入学分。教师实行挂牌教学,教师的酬金与学生的人数直接挂钩。一来提高教师的知名度。二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教师。
参考文献:
【1】刘宏伟,金长伟.论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2】罗达勇.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
【3】王港,王建伟.我国高校现有体育俱乐部的构建形式.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l,(1):95一96.
【4】王勇,张文普.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的分析.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3,(3):12一14.
【5】关于加快体育俱乐部发展和加强体育俱乐部管理的意见.国家体育总局体政(1999)036号.
【6】乌兰.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思路的研究.中国学校体育,2001,62一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