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论述了感恩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流,现代人们某些作法偏离了民族文化,回顾感恩文化的源头,反思历史上感恩文化的正反作用,指出民族文化的主流——感恩文化对现代文明的指导作用,展望感恩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关键词:感恩文化 和谐发展 传承文明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代表着当前的社会理念。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什么,以什么作为其支撑点?问题很明确的提到我们的面前。作为社会主义大厦的建设者,我们要提高认识,摆正姿态,坚定不移地高举旗帜,奏响主旋律,高唱感恩歌。
感恩不是一个新名词,更不是一种宗教信仰。它是一种感动,一种责任,一种义务,是强制性和义务性的结合体。只有认识到我们党的可爱,去感恩;认识到社会的可爱,去感恩;认识到人民的可爱,去感恩;认识到他人(师长、亲友、同事、自然界等)的可爱,去感恩,才算敞开了胸怀,装入了世界,才算宽容世界,容入世界。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人与人、人与自然才能和谐,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组成部分。懂得感恩,善于感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就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支撑点。
(一)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汉民族自从成为华夏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以来,就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恩文化。孔孟之道的核心是仁。儒家的“四维”-----礼、义、廉、耻无一不体现感恩精神,《大学》开宗明义地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人生的链条中,我们好比是一块土地,别人播下爱的种子,我们长出爱的禾苗。薪火相传,走向未来。
知道播撒爱的民族是前途无量的;不知道感恩的民族,至少是在走下坡路。一个健全的肌体或许有病灶,这不可怕。但是如果出现癌细胞,并且放任自流,那就离悲剧不远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美德强化和淡忘同步,一方面我们的文化冲击世界,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化也被冲击。感恩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现在某些人看起来是过时了。有人热心捐资助学,却遭到所助学子的冷落,甚至对簿公堂;国家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却遭到恶意欠款,甚至要媒体公之于众;有人学雷锋挽救了被逃逸的肇事司机撞伤的老人性命,却从此麻烦缠身,脱不了干系……有了成年人的“榜样”,天真无邪的孩子也跟着模仿。目前城镇的独生子女和农村的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着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他们对于家人给予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整个社会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似乎出现了偏差,这只大船似乎有偏航的可能。谁都不可否认,社会要进步、文明、和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并列前行。要走着前进的路,而不能偏颇,社会道德绝对不能偏失、滑坡。追求普遍和谐(即“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是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为了保持感恩文明的连续性,我们要大张旗鼓的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理直气壮的抵制不和谐现象,坚决固守我们的精神阵地,剔除病灶,保持我们民族的肌体健康
(二)
自从地球上有人类以来,好多民族往往经不住历史长河的淘洗,自生自灭,昙花一现。我们汉民族也经磨历劫,屡败屡战,经历过炼狱之火的洗礼,最终愈战愈勇,而且前途如花似锦。这是为什么?反观历史,凡是不知道去爱,不自爱,没有形成自己独特文化的民族必然没有亲和力,没有亲和力就不会有凝聚力,没有凝聚力就没有生命力,没有生命力的民族,世界舞台是容不下的。
我们汉民族胸怀如山谷,秉性如海洋,爱心如柔水,会施爱,能自爱;能自立自尊,不自暴自弃。更令国人骄傲的是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感恩文化。一部二十四史表面上是惩恶扬善推动社会前进的历史,实际上无一不透露出对江山英雄折腰,对百姓实行仁政的主题。作为中国哲学主流的儒、道、释,无一不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连兵家也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反对不义战争,反对穷兵黩武,也高扬仁爱的旗帜。
感恩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它与爱和慈共生,与谦卑和忏悔同在。“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感恩图报,当有激于衷矣”,“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讲的都是感恩。它包蕴着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精忠报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传统伦理价值。它能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贞立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生活方式,彰显生命价值。
(三)
千万不要小看感恩文化在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千百年来,人们都聚集在这面旗帜下,为实践这条理念而浴血奋战。
综观历史会感恩者流芳千古,不知感恩者遗臭万年。下面我们列举代表个体生命的符号:屈原、司马迁、岳飞、文天祥、林则徐、左权、张自忠、赵登禹。这些人之所以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就是因为他们受国家之恩,受父母之恩就以生命作回报。他们的感恩行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给人民带来了精神动力,更重要的是给我们的感恩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增添了新的光辉。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民族英雄袁崇焕去世后,佘家义士“冒死葬忠魂”,子子孙孙,生生死死,守墓遗训,代代相传,17代人为他守墓370多年。其所感之恩是大恩,大到个人、家族的大义之上。37年前,在一次与洪水搏斗抢救国家财产时,金训华救了陈健的命,在金训华牺牲后,陈健决心义务为战友守墓,并发誓要“一辈子陪着你”,为此,陈健再也没有离开过那里,一直为烈士扫墓守灵。
感恩是一种美德,用以律己,修养自己;用以教人,感化他人;用以处世,促进社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放在社会中去考量只不过是一粒石子。但人人充当石子,就可以作为支撑点的基点,撬动社会;人人充当石子,就可以让社会的列车正点到达;人人充当石子,就可以垒起社会的纪念碑。
(四)
感恩是美德,而忘恩负义是违背道德的可耻行为,是对人不义行为最重要的一种谴责。社会感恩意识的缺失,虽然局限于少数人和个别现象,但其影响不容低估,他们危害社会,阻碍了历史的进程,会导致人的私欲膨胀,人情的冷漠,社会道德的滑坡。不知感恩的最直接的结果,不仅使一个人融入社会的过程变得缓慢而曲折,而且会使社会滞后,人民遭殃。
警钟长鸣。这样的人是历史的罪人,他们被钉在历史的屈辱柱上,站在被告席上,接受人们良心的拷问。我们也可以略举几个姓名:赫赫有名的“儿皇帝”石敬瑭、甘当奸贼的秦桧、祸国殃民的贾似道、出卖自己又出卖国家利益的李鸿章、不顾民族大义的傅仪、卖身投靠的汪精卫。这些人显赫于当世,祸害于民族,遗臭于千秋。这些人的不感恩的行为,无损于我们民族感恩文化的光辉。可是他们对我们的民族的祸害极其恶劣,影响极其深远。
感恩是一种智慧,懂得感恩的人,不仅是具有道德的人,而且是具有智慧的人。卢梭说过:“一个不懂得感动、感恩的人就是一个最无知、最失败的人,也是最不值得别人尊重的人。”我们说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谦虚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跪拜在教堂里的那些人,仰望着从教堂玻璃窗中洒进的阳光,是怀着感恩之情的,纵使我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我们总是被那种神情所感动。爱少于恨的人,一般容易缺乏感恩之情。道理很简单,这样的人,往往惟我独尊,一切都是他对,他从来都没有错,对于别人给予他的帮助,特别是指出他的错误,弥补他的闪失的帮助,他怎么会在意呢?这样的人心如冰硬板结的水泥地,水是打不湿的,便也就难以再松软得能够钻出惊蛰的小虫来,鸣叫出哪怕再微弱的感恩之声来。人是万物的灵长,在感恩这一乐章里,只有爱多于恨,我们才会奏出天籁之音。
(五)
感恩是一种责任。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把感恩变成爱心接力,大众的善良意识是会复苏、强大的;继而这种意识会转变成大众对社会、国家、个人的爱、同情与怜悯。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感恩是一种动力,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人有了感恩之心,就会受激励去学习、去奋斗、去进取。当然,并不是为了感恩什么而去做什么,这是偏激和狭隘的认识。并不是鼓励为了感恩而去愚忠愚孝,而是为了感恩而去奋斗,去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去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回报社会,回报他人。因此,感恩在某种意义上是个人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珍惜生命,珍惜资源的一种引导。
感恩会让你有一个健康阳光的心态。古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珍惜回报。中国是一个讲求以儒家思想作为做人做事准则的国家。在这个思想体系里,感恩是一个最基本的内容。知恩图报,养育了我们的善良、慈悲、宽容、厚道。今天,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主要需要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温暖。而感恩正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正是我们精神文明奔向光明的一个温暖的出口。
中国是个文明的古国,其精神主流是感恩文化。不论哪个时代怎样演变,怎样交替,政治手法无论怎样花样百出,最后九九归一,始终遵循着自己的精神法则,推动历史。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有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墨子的兼爱。总之,不管是怎样的套餐,佳肴各已,菜谱不同,本质是一样的。这些都是对感恩的开辟,他们是开路先锋,引领着中华文明之船,乘风破浪,驶向未来。
今天,我们肩负时代的使命,弘扬民族精神,就要发扬光大感恩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开拓进取、与时俱进。
我们也要放开眼光,充分认识到感恩文化不仅是本民族文明的传承,同样也是对世界文明的充实、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感恩文化已经并将继续对世界文化作出贡献。
真正的任重道远啊!
参考书目:老子《道德经》《论语》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伍继愈《佛教史》
作者简介:张波 男,1978年5月出生,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文学学士,中学二级教师。2002年参加工作,任孝感市西城高中团委书记。发表过散文、小品、话剧剧本、论文数篇,曾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获奖,现就职于湖北省孝感市西城高中
关键词:感恩文化 和谐发展 传承文明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代表着当前的社会理念。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什么,以什么作为其支撑点?问题很明确的提到我们的面前。作为社会主义大厦的建设者,我们要提高认识,摆正姿态,坚定不移地高举旗帜,奏响主旋律,高唱感恩歌。
感恩不是一个新名词,更不是一种宗教信仰。它是一种感动,一种责任,一种义务,是强制性和义务性的结合体。只有认识到我们党的可爱,去感恩;认识到社会的可爱,去感恩;认识到人民的可爱,去感恩;认识到他人(师长、亲友、同事、自然界等)的可爱,去感恩,才算敞开了胸怀,装入了世界,才算宽容世界,容入世界。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人与人、人与自然才能和谐,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组成部分。懂得感恩,善于感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就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支撑点。
(一)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汉民族自从成为华夏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以来,就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恩文化。孔孟之道的核心是仁。儒家的“四维”-----礼、义、廉、耻无一不体现感恩精神,《大学》开宗明义地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人生的链条中,我们好比是一块土地,别人播下爱的种子,我们长出爱的禾苗。薪火相传,走向未来。
知道播撒爱的民族是前途无量的;不知道感恩的民族,至少是在走下坡路。一个健全的肌体或许有病灶,这不可怕。但是如果出现癌细胞,并且放任自流,那就离悲剧不远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美德强化和淡忘同步,一方面我们的文化冲击世界,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化也被冲击。感恩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现在某些人看起来是过时了。有人热心捐资助学,却遭到所助学子的冷落,甚至对簿公堂;国家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却遭到恶意欠款,甚至要媒体公之于众;有人学雷锋挽救了被逃逸的肇事司机撞伤的老人性命,却从此麻烦缠身,脱不了干系……有了成年人的“榜样”,天真无邪的孩子也跟着模仿。目前城镇的独生子女和农村的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着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他们对于家人给予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整个社会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似乎出现了偏差,这只大船似乎有偏航的可能。谁都不可否认,社会要进步、文明、和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并列前行。要走着前进的路,而不能偏颇,社会道德绝对不能偏失、滑坡。追求普遍和谐(即“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是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为了保持感恩文明的连续性,我们要大张旗鼓的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理直气壮的抵制不和谐现象,坚决固守我们的精神阵地,剔除病灶,保持我们民族的肌体健康
(二)
自从地球上有人类以来,好多民族往往经不住历史长河的淘洗,自生自灭,昙花一现。我们汉民族也经磨历劫,屡败屡战,经历过炼狱之火的洗礼,最终愈战愈勇,而且前途如花似锦。这是为什么?反观历史,凡是不知道去爱,不自爱,没有形成自己独特文化的民族必然没有亲和力,没有亲和力就不会有凝聚力,没有凝聚力就没有生命力,没有生命力的民族,世界舞台是容不下的。
我们汉民族胸怀如山谷,秉性如海洋,爱心如柔水,会施爱,能自爱;能自立自尊,不自暴自弃。更令国人骄傲的是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感恩文化。一部二十四史表面上是惩恶扬善推动社会前进的历史,实际上无一不透露出对江山英雄折腰,对百姓实行仁政的主题。作为中国哲学主流的儒、道、释,无一不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连兵家也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反对不义战争,反对穷兵黩武,也高扬仁爱的旗帜。
感恩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它与爱和慈共生,与谦卑和忏悔同在。“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感恩图报,当有激于衷矣”,“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讲的都是感恩。它包蕴着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精忠报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传统伦理价值。它能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贞立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生活方式,彰显生命价值。
(三)
千万不要小看感恩文化在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千百年来,人们都聚集在这面旗帜下,为实践这条理念而浴血奋战。
综观历史会感恩者流芳千古,不知感恩者遗臭万年。下面我们列举代表个体生命的符号:屈原、司马迁、岳飞、文天祥、林则徐、左权、张自忠、赵登禹。这些人之所以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就是因为他们受国家之恩,受父母之恩就以生命作回报。他们的感恩行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给人民带来了精神动力,更重要的是给我们的感恩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增添了新的光辉。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民族英雄袁崇焕去世后,佘家义士“冒死葬忠魂”,子子孙孙,生生死死,守墓遗训,代代相传,17代人为他守墓370多年。其所感之恩是大恩,大到个人、家族的大义之上。37年前,在一次与洪水搏斗抢救国家财产时,金训华救了陈健的命,在金训华牺牲后,陈健决心义务为战友守墓,并发誓要“一辈子陪着你”,为此,陈健再也没有离开过那里,一直为烈士扫墓守灵。
感恩是一种美德,用以律己,修养自己;用以教人,感化他人;用以处世,促进社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放在社会中去考量只不过是一粒石子。但人人充当石子,就可以作为支撑点的基点,撬动社会;人人充当石子,就可以让社会的列车正点到达;人人充当石子,就可以垒起社会的纪念碑。
(四)
感恩是美德,而忘恩负义是违背道德的可耻行为,是对人不义行为最重要的一种谴责。社会感恩意识的缺失,虽然局限于少数人和个别现象,但其影响不容低估,他们危害社会,阻碍了历史的进程,会导致人的私欲膨胀,人情的冷漠,社会道德的滑坡。不知感恩的最直接的结果,不仅使一个人融入社会的过程变得缓慢而曲折,而且会使社会滞后,人民遭殃。
警钟长鸣。这样的人是历史的罪人,他们被钉在历史的屈辱柱上,站在被告席上,接受人们良心的拷问。我们也可以略举几个姓名:赫赫有名的“儿皇帝”石敬瑭、甘当奸贼的秦桧、祸国殃民的贾似道、出卖自己又出卖国家利益的李鸿章、不顾民族大义的傅仪、卖身投靠的汪精卫。这些人显赫于当世,祸害于民族,遗臭于千秋。这些人的不感恩的行为,无损于我们民族感恩文化的光辉。可是他们对我们的民族的祸害极其恶劣,影响极其深远。
感恩是一种智慧,懂得感恩的人,不仅是具有道德的人,而且是具有智慧的人。卢梭说过:“一个不懂得感动、感恩的人就是一个最无知、最失败的人,也是最不值得别人尊重的人。”我们说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谦虚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跪拜在教堂里的那些人,仰望着从教堂玻璃窗中洒进的阳光,是怀着感恩之情的,纵使我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我们总是被那种神情所感动。爱少于恨的人,一般容易缺乏感恩之情。道理很简单,这样的人,往往惟我独尊,一切都是他对,他从来都没有错,对于别人给予他的帮助,特别是指出他的错误,弥补他的闪失的帮助,他怎么会在意呢?这样的人心如冰硬板结的水泥地,水是打不湿的,便也就难以再松软得能够钻出惊蛰的小虫来,鸣叫出哪怕再微弱的感恩之声来。人是万物的灵长,在感恩这一乐章里,只有爱多于恨,我们才会奏出天籁之音。
(五)
感恩是一种责任。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把感恩变成爱心接力,大众的善良意识是会复苏、强大的;继而这种意识会转变成大众对社会、国家、个人的爱、同情与怜悯。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感恩是一种动力,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人有了感恩之心,就会受激励去学习、去奋斗、去进取。当然,并不是为了感恩什么而去做什么,这是偏激和狭隘的认识。并不是鼓励为了感恩而去愚忠愚孝,而是为了感恩而去奋斗,去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去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回报社会,回报他人。因此,感恩在某种意义上是个人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珍惜生命,珍惜资源的一种引导。
感恩会让你有一个健康阳光的心态。古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珍惜回报。中国是一个讲求以儒家思想作为做人做事准则的国家。在这个思想体系里,感恩是一个最基本的内容。知恩图报,养育了我们的善良、慈悲、宽容、厚道。今天,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主要需要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温暖。而感恩正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正是我们精神文明奔向光明的一个温暖的出口。
中国是个文明的古国,其精神主流是感恩文化。不论哪个时代怎样演变,怎样交替,政治手法无论怎样花样百出,最后九九归一,始终遵循着自己的精神法则,推动历史。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有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墨子的兼爱。总之,不管是怎样的套餐,佳肴各已,菜谱不同,本质是一样的。这些都是对感恩的开辟,他们是开路先锋,引领着中华文明之船,乘风破浪,驶向未来。
今天,我们肩负时代的使命,弘扬民族精神,就要发扬光大感恩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开拓进取、与时俱进。
我们也要放开眼光,充分认识到感恩文化不仅是本民族文明的传承,同样也是对世界文明的充实、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感恩文化已经并将继续对世界文化作出贡献。
真正的任重道远啊!
参考书目:老子《道德经》《论语》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伍继愈《佛教史》
作者简介:张波 男,1978年5月出生,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文学学士,中学二级教师。2002年参加工作,任孝感市西城高中团委书记。发表过散文、小品、话剧剧本、论文数篇,曾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获奖,现就职于湖北省孝感市西城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