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态度的正确引导,注重对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各学科中,语文是基础学科,具有知识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特点,所选文本富有艺术性和思想性。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优势。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谈谈几点体会。
一、挖掘文本内容,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人文性是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选文中有优美的诗歌、中外名家的小说精品、精彩动人的演讲、令人荡气回肠的经典散文。它们从不同的视角反映了真善美。这些课文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教材。朗读能以声传情,营造氛围,诱发学生产生共鸣、体验情感。例如,《白杨礼赞》紧扣文本中的“不平凡”,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感情强烈。我让学生在读中圈出重点词句,反复诵读,用心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二、利用口语交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口语交际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口语交流,可以实现学生心理的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健康。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的《成长的烦恼》的口语交际活动中,我设置了三项活动,都是围绕主题“成长的烦恼”而展开的。一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烦恼”,这样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把自己曾经遇到或正在面临的烦恼说出来,有利于学生消除烦恼,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二是让学生“谈谈爸爸(妈妈、朋友等)在少年时期遇到的烦恼”,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在自己成长中遇到的烦恼是正常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对待烦恼。通过对成年人处理烦恼方法的了解和认识,让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受到启示。三是“替朋友解脱烦恼”,这样可以让学生试着帮助朋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烦恼,提高学生的处理事情的能力。这样的活动,能有效地化解学生心中的烦恼,同时又能让学生体会各种关爱。这样,学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就可以及时地进行排解,避免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有些中学生有变态自尊、过度敏感、嫉妒报复心强、蔑视生命等心理偏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情境,引导他们主动地体验学习,促使其强化积极的心理体验。学生经过主体的思辨和参悟,形成或重构自我的精神境界。例如,在教学《献给母亲的歌》时,在学习名人关于母爱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母爱的认识和理解,发现母爱的伟大。他们不由自主的联想到自己母亲的含辛茹苦,在周记中抒发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这培养了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教育。
四、精心设计导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序曲。在教学中,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我十分重视每节课的导入。我找准课文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合点,把学生带入心理体验的情境之中。在教学《诚实和信任》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如果放学后,你爸爸开车接你回家。快到家时,你们的车不小心撞到了路边一辆停着的车,撞碎了反光镜。当时四下无人,你会建议爸爸怎么做?”这本来是课文中的“我”面临的道德难题,我把它转让给学生。学生深思了一会儿,心中有了答案。我接着说:“《诚实和信任》中的‘我’遇到的情况跟我们刚才设想的一样。同学们有没有兴趣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很投入地朗读课文……我相信文中“我”的收获也是学生们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最大收获。他们对金钱和诚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五、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培养学生的抗挫心理
在当今社会中,因挫折所导致的心理失衡而走向极端现象较为普遍。由于学生心理发展还不平衡,挫折易引起他们的消极行为。因此,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抗挫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抗挫能力的培养是使学生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具有对挫折的容忍力、超越力。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表现主人公遇到挫折后的不气馁,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优秀品质。如《热爱生命》中的淘金者,在重重艰难险阻面前,想过要放弃生命。选择死亡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但他没有甘心就死,而是选择了抗争,最后取得了成功。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这些模范人物为榜样,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其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可以说,只要树立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语文课本中处处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打破课堂上的“枷锁”,改变千年不变的“唯分数论”,走出重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误区,重视生存教育,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结合起来,培养适应21世纪所需要的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的人才,使我们的教育“起点是人,归宿是人”。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挖掘文本内容,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人文性是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选文中有优美的诗歌、中外名家的小说精品、精彩动人的演讲、令人荡气回肠的经典散文。它们从不同的视角反映了真善美。这些课文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教材。朗读能以声传情,营造氛围,诱发学生产生共鸣、体验情感。例如,《白杨礼赞》紧扣文本中的“不平凡”,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感情强烈。我让学生在读中圈出重点词句,反复诵读,用心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二、利用口语交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口语交际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口语交流,可以实现学生心理的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健康。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的《成长的烦恼》的口语交际活动中,我设置了三项活动,都是围绕主题“成长的烦恼”而展开的。一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烦恼”,这样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把自己曾经遇到或正在面临的烦恼说出来,有利于学生消除烦恼,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二是让学生“谈谈爸爸(妈妈、朋友等)在少年时期遇到的烦恼”,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在自己成长中遇到的烦恼是正常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对待烦恼。通过对成年人处理烦恼方法的了解和认识,让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受到启示。三是“替朋友解脱烦恼”,这样可以让学生试着帮助朋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烦恼,提高学生的处理事情的能力。这样的活动,能有效地化解学生心中的烦恼,同时又能让学生体会各种关爱。这样,学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就可以及时地进行排解,避免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有些中学生有变态自尊、过度敏感、嫉妒报复心强、蔑视生命等心理偏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情境,引导他们主动地体验学习,促使其强化积极的心理体验。学生经过主体的思辨和参悟,形成或重构自我的精神境界。例如,在教学《献给母亲的歌》时,在学习名人关于母爱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母爱的认识和理解,发现母爱的伟大。他们不由自主的联想到自己母亲的含辛茹苦,在周记中抒发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这培养了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教育。
四、精心设计导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序曲。在教学中,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我十分重视每节课的导入。我找准课文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合点,把学生带入心理体验的情境之中。在教学《诚实和信任》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如果放学后,你爸爸开车接你回家。快到家时,你们的车不小心撞到了路边一辆停着的车,撞碎了反光镜。当时四下无人,你会建议爸爸怎么做?”这本来是课文中的“我”面临的道德难题,我把它转让给学生。学生深思了一会儿,心中有了答案。我接着说:“《诚实和信任》中的‘我’遇到的情况跟我们刚才设想的一样。同学们有没有兴趣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很投入地朗读课文……我相信文中“我”的收获也是学生们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最大收获。他们对金钱和诚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五、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培养学生的抗挫心理
在当今社会中,因挫折所导致的心理失衡而走向极端现象较为普遍。由于学生心理发展还不平衡,挫折易引起他们的消极行为。因此,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抗挫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抗挫能力的培养是使学生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具有对挫折的容忍力、超越力。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表现主人公遇到挫折后的不气馁,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优秀品质。如《热爱生命》中的淘金者,在重重艰难险阻面前,想过要放弃生命。选择死亡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但他没有甘心就死,而是选择了抗争,最后取得了成功。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这些模范人物为榜样,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其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可以说,只要树立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语文课本中处处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打破课堂上的“枷锁”,改变千年不变的“唯分数论”,走出重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误区,重视生存教育,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结合起来,培养适应21世纪所需要的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的人才,使我们的教育“起点是人,归宿是人”。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