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网络的优势,不仅可以弥补传统语文教学手段的单一和不足,而且通过和互联网提供的图像、声音、文字等直观元素的有效结合,可以形成视觉、听觉、感觉等全方位的感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领略到语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关键词:语文 网络 整合
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曾说过:“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网络的优势,不仅可以弥补传统语文教学手段的单一和不足,而且通过和互联网提供的图像、声音、文字等直观元素的有效结合,可以形成视觉、听觉、感觉等全方位的感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领略到语文的形象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唤起学生美的情趣,拨动美得心弦,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语文审美能力,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给说明文配图像,使美感物态化,凸现其形象美
网络和语文教学的整合,是现代科学技术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它运用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手段,把陌生的、抽象的甚至晦涩的文字描写变成形象的、直观的、通俗的声音和图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直观及时地、准确无误地把握描写对象,感受“声像”所带来的形象魅力,同传统的单一使用教材进行教学相比,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往往遇到这种情况,文本中出现的说明对象往往远离我们的生活,甚至有些说明对象学生是只知其名,未见其形,未闻其声。比如狼,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里,狼是凶狠、毒辣、忘恩负义的代名词,人们很难把聪明、智慧、爱甚至崇拜和狼相联系。在学习《狼》这一专题时,我先通过互联网,收集到许多关于狼的图片和介绍狼的专题片制成课件,让学生先通过“声像”阅读,直观地走进狼的生活,了解狼的个性,感受狼身上绽放的智慧之美、母爱之美。眼见为实,通过观看这些课件,学生从根本上改变了对狼的偏见和误解,从而激起他们对狼的热爱和崇拜,也陶冶了学生的心灵。
二、给诗词配声像,激发审美共鸣,凸现作品的意境美
诗歌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感美,感受作品所描写的意境美。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清楚地知道这些很难做到,尤其是对社会阅历尚浅的七、八年级的学生,根本无法做到沉浸到诗词描写的意境当中,与文本作者进行感情的交流与对话。多媒体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鲜明生动的情感纽带,将教师、教材、媒体、学生紧紧地连接起来,使多媒体课堂教学能产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教人的效果。而这种感情的纽带并非机械地组合,而是将图、文、像有机地结合,形成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产生强大的情感辐射力,叩击学习者的心灵,营造探究、交流的心境,以期引起强烈的审美共鸣。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古诗中的名篇。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形象地描写了塞外广阔寂静、高远雄浑的景象,渲染了一种气势如虹的意境,成为千古名句。但由于学生个体情感、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的差异,对于古诗中所体现的豪放空旷意境,许多学生很难领悟,甚至还会出现作者与学生之间情感的相悖,出现情感体验的误区。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网络的优势,我在互联网上收集到大量反映大漠风光的图片,并制成课件,先让学生对大漠的磅礴气势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再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学生就能迅速准确地领悟诗中所表现的意境美,进而准确把握作者的文章中所抒发的感情。
三、给散文配音,创造情境,凸现其语言美
散文,具有较高的审美属性。而散文中的美,如同品味美食,需细细的咀嚼、慢慢回味才能体会到。朗读,就是最好的品味散文的方法。作者的强烈情感,通过语言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使读者获得精神愉悦。然而,学生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在自读的过程中并不能完全准确把握散文语言的美感。这时,借助于多媒体,倾听专业人员的朗读,并辅助于音乐和画面,无形中丰富了审美的空间,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而且,音乐、文字、声音、画面四方面结合,多方位激起了审美感受,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写景散文的典范之作。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色,按“盼春—绘春—赞春”这一线索把生机勃勃的春天呈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绘春部分,作者多角度地描写春天的美景,如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尤其对春草的描写,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用“偷偷地”“绿绿的”表现出春色的特点,用“坐”“躺”“打”“踢”“赛”“捉”侧面展现了春草带给人们的快乐。勃发的春草与活泼的孩子们让这幅图景洋溢着新春的活力。整篇散文,语言生动,充满活力,耐人寻味。在进行《春》的教学时,我在互联网中,找到了最有激情、最能代表作者喜悦心情的示范朗读,制作成教学录音带,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再配上恰当的图像资料,使学生有如沐春风、如沐春雨之感,也真正领略到了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魅力——质朴而又不失华丽,简洁而又不失明了。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营造出了一个和谐的、充满美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同时又体会了语文带来的形象美、意境美和语言美,真正产生了“高效低耗”的功效。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会十全十美,都有一定的局限和缺陷。网络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在实际教学中要大力提倡使用它。
参考文献:
[1]区培民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德胜主编.中小学教师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责编 张翼翔)
关键词:语文 网络 整合
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曾说过:“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网络的优势,不仅可以弥补传统语文教学手段的单一和不足,而且通过和互联网提供的图像、声音、文字等直观元素的有效结合,可以形成视觉、听觉、感觉等全方位的感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领略到语文的形象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唤起学生美的情趣,拨动美得心弦,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语文审美能力,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给说明文配图像,使美感物态化,凸现其形象美
网络和语文教学的整合,是现代科学技术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它运用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手段,把陌生的、抽象的甚至晦涩的文字描写变成形象的、直观的、通俗的声音和图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直观及时地、准确无误地把握描写对象,感受“声像”所带来的形象魅力,同传统的单一使用教材进行教学相比,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往往遇到这种情况,文本中出现的说明对象往往远离我们的生活,甚至有些说明对象学生是只知其名,未见其形,未闻其声。比如狼,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里,狼是凶狠、毒辣、忘恩负义的代名词,人们很难把聪明、智慧、爱甚至崇拜和狼相联系。在学习《狼》这一专题时,我先通过互联网,收集到许多关于狼的图片和介绍狼的专题片制成课件,让学生先通过“声像”阅读,直观地走进狼的生活,了解狼的个性,感受狼身上绽放的智慧之美、母爱之美。眼见为实,通过观看这些课件,学生从根本上改变了对狼的偏见和误解,从而激起他们对狼的热爱和崇拜,也陶冶了学生的心灵。
二、给诗词配声像,激发审美共鸣,凸现作品的意境美
诗歌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感美,感受作品所描写的意境美。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清楚地知道这些很难做到,尤其是对社会阅历尚浅的七、八年级的学生,根本无法做到沉浸到诗词描写的意境当中,与文本作者进行感情的交流与对话。多媒体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鲜明生动的情感纽带,将教师、教材、媒体、学生紧紧地连接起来,使多媒体课堂教学能产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教人的效果。而这种感情的纽带并非机械地组合,而是将图、文、像有机地结合,形成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产生强大的情感辐射力,叩击学习者的心灵,营造探究、交流的心境,以期引起强烈的审美共鸣。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古诗中的名篇。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形象地描写了塞外广阔寂静、高远雄浑的景象,渲染了一种气势如虹的意境,成为千古名句。但由于学生个体情感、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的差异,对于古诗中所体现的豪放空旷意境,许多学生很难领悟,甚至还会出现作者与学生之间情感的相悖,出现情感体验的误区。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网络的优势,我在互联网上收集到大量反映大漠风光的图片,并制成课件,先让学生对大漠的磅礴气势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再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学生就能迅速准确地领悟诗中所表现的意境美,进而准确把握作者的文章中所抒发的感情。
三、给散文配音,创造情境,凸现其语言美
散文,具有较高的审美属性。而散文中的美,如同品味美食,需细细的咀嚼、慢慢回味才能体会到。朗读,就是最好的品味散文的方法。作者的强烈情感,通过语言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使读者获得精神愉悦。然而,学生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在自读的过程中并不能完全准确把握散文语言的美感。这时,借助于多媒体,倾听专业人员的朗读,并辅助于音乐和画面,无形中丰富了审美的空间,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而且,音乐、文字、声音、画面四方面结合,多方位激起了审美感受,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写景散文的典范之作。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色,按“盼春—绘春—赞春”这一线索把生机勃勃的春天呈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绘春部分,作者多角度地描写春天的美景,如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尤其对春草的描写,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用“偷偷地”“绿绿的”表现出春色的特点,用“坐”“躺”“打”“踢”“赛”“捉”侧面展现了春草带给人们的快乐。勃发的春草与活泼的孩子们让这幅图景洋溢着新春的活力。整篇散文,语言生动,充满活力,耐人寻味。在进行《春》的教学时,我在互联网中,找到了最有激情、最能代表作者喜悦心情的示范朗读,制作成教学录音带,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再配上恰当的图像资料,使学生有如沐春风、如沐春雨之感,也真正领略到了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魅力——质朴而又不失华丽,简洁而又不失明了。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营造出了一个和谐的、充满美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同时又体会了语文带来的形象美、意境美和语言美,真正产生了“高效低耗”的功效。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会十全十美,都有一定的局限和缺陷。网络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在实际教学中要大力提倡使用它。
参考文献:
[1]区培民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德胜主编.中小学教师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