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路军第115师和第129师于1937年11月4日和7日先后两次在山西省平定县广阳地区对日军进行伏击战斗。我八路军以伤亡300人的代价,共计歼灭日军1250余人,缴获骡马900余匹、步枪300余支及一批军用物资,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迫使日军改道由广阳以北的上、下龙泉西犯,迟滞日军进攻太原行动达一周之多,援助和支援了国民党军作战,暂时稳定了晋北战局——
作战背景
1937年9月,日军坂垣师团在平型关遭到一一五师沉重打击后,随即改变战略部署,转攻长城防线左翼,先后突破茹越口,下社村内长城防线,直逼繁峙,威胁平型关、雁门关侧后。国民党第一战区部队向石家庄、德县以南撤退。10月上旬,国民党军放弃雁门关至平型关内长城防线,实施忻口防御作战,保卫太原。当日军进至忻口时,遭到我八路军120、129师各一部的猛烈抗击被迟滞于忻口以北。为摆脱忻口受阻被围的处境,加快作战进程,日军调平汉线主力20师团、109师团,由石家庄沿正太路西犯娘子关,企图突破晋东防线,迂回忻口、太原侧后,配合同蒲(大同至风陵渡)铁路南犯日军直下太原,以解忻口之危。八路军总部识破日军诡计,平型关战役之后,令115师向五台地区转移,驰援娘子关,寻机给敌重创,以配合忻口会战,保卫太原。
但国民党当局未按毛泽东“关于预置重兵加强娘子关、九龙关防守”的建议,直至日军逼近,才令26、27路军和第3军等部进至娘子关仓促组织防御。1937年10月25日,林彪奉命率115师主力向平定进发。10月26日,日军进占娘子关,沿正太路及其南侧的大道向榆次、太原进犯。川岸文三郎率领日军20师团从娘子关西进,其主力40旅团正沿平定、寿阳向榆次、太原进攻,一个旅团的兵力向正太铁路左翼出动。日军第109师团的一个大队由九龙关进逼昔阳县。山西抗战形势急转直下。
为继续阻击和迟滞日军,配合国民党军队保卫太原,八路军115师343旅于30日进至昔阳以西之沾尚镇地区,待机打击西犯日军。此时,日军20师团在川岸文三郎率领下,左翼欲经沾尚、松塔向榆次开进。林彪、陈光亲自勘察地形后,决定在广阳用伏兵歼之。
作战过程
一战广阳:115师巧布局
1937年10月30日,343旅到达正太路南端的沾尚地区后短暂休息、原地待命。此时,日军已占平定及其以南的白家掌一带。我军料定敌军为切断我正太、同蒲之交通及晋北、晋南之联络,必经沾尚、松塔地区,进犯榆次,因此,决定在平定县的广阳山地中设伏,打击西进日军。林彪命令旅参谋长陈士榘火速绘制详细地形图,自己和343旅旅长陈光展开作战筹划。
精心选择伏击地点,精细部署作战行动 广阳镇是一个不足200户的小村镇,周围山岭南北走向,山峦重叠,沟壑纵横,长的山沟可达几十里。洞涡水与安丰河汇合于沾尚至广阳村的龙门口,向西直流松塔村。四周地形险要,河槽百米宽,两岸群山耸,山腰有盘旋而过的骡马行道,山脚有几丈深的天然龙潭。从沾尚经松塔到榆次的公路穿过崇山峻岭,年久失修,道路狭窄,坑洼不平,碎石遍地,不便于机械化部队行动,而公路四周散乱的荒坡上有疏落的树木,这种复杂地形非常便于部队隐蔽伏击。
林彪决心创造第二个“平型关大捷”。经过认真的勘察后,343旅各部队都找到了理想的设伏地点。据情报侦察,敌人行动路线不变,11月4日经过广阳。343旅遂进行详细作战部署,集中主力迅速占据广阳及其以东道路南侧的有利地形,将部队埋伏在广阳到松塔之间的大川里。具体部署如下:686团2营于杏庄、马道岭与北沟村两侧山地实施节节抗击,迟滞疲备的敌人,掩护主力进入伏击地区,而后归建为团预备队;686团1、3营在前小寒、离村以北高地,选择有利地形进行战斗准备,实施主要突击,3营为左翼,从狼窝沟以北出击;685团3营进到狼窝沟北山配合686团出击,歼灭进入伏击地区之日军;其余部队选择有利阵地,准备打击日军回头增援的兵力。旅指挥所设在3营背后的山头上。
日军来势汹汹,我军择机而动 10月30日晚,686团在猛虎村集结,11月1日晨进至北沟村,2营勘察杏庄、马道岭及北沟村地形后,确定战斗部署并构筑工事,1、3营亦进至预定地域,并勘察地形、区分任务,团派出侦察连对敌侦察。11月2日13时许,日军40旅团79联队六七百人进至2营阻击阵地——杏庄。在敌进至阵地前沿百米以内时,2营5连突然开火,敌仓促还击,连续两次反扑均被击退。随后5连迅速转移同营主力隐蔽在马道岭两侧,准备继续抗击敌人。17时许,敌进至马道岭,遭到2营集束榴弹攻击后,在10余门火炮掩护下,组织一个联队兵力向2营阵地连续发动攻击,但被2营以交叉火力大量杀伤后,狼狈后退,未敢再次进攻。2营乘暗夜主动转移到北沟村北山,并于3日拂晓归建。此次阻击共计毙敌80余人,掩护主力部队迅速占领有利地形,完成伏击部署。
作战背景
1937年9月,日军坂垣师团在平型关遭到一一五师沉重打击后,随即改变战略部署,转攻长城防线左翼,先后突破茹越口,下社村内长城防线,直逼繁峙,威胁平型关、雁门关侧后。国民党第一战区部队向石家庄、德县以南撤退。10月上旬,国民党军放弃雁门关至平型关内长城防线,实施忻口防御作战,保卫太原。当日军进至忻口时,遭到我八路军120、129师各一部的猛烈抗击被迟滞于忻口以北。为摆脱忻口受阻被围的处境,加快作战进程,日军调平汉线主力20师团、109师团,由石家庄沿正太路西犯娘子关,企图突破晋东防线,迂回忻口、太原侧后,配合同蒲(大同至风陵渡)铁路南犯日军直下太原,以解忻口之危。八路军总部识破日军诡计,平型关战役之后,令115师向五台地区转移,驰援娘子关,寻机给敌重创,以配合忻口会战,保卫太原。
但国民党当局未按毛泽东“关于预置重兵加强娘子关、九龙关防守”的建议,直至日军逼近,才令26、27路军和第3军等部进至娘子关仓促组织防御。1937年10月25日,林彪奉命率115师主力向平定进发。10月26日,日军进占娘子关,沿正太路及其南侧的大道向榆次、太原进犯。川岸文三郎率领日军20师团从娘子关西进,其主力40旅团正沿平定、寿阳向榆次、太原进攻,一个旅团的兵力向正太铁路左翼出动。日军第109师团的一个大队由九龙关进逼昔阳县。山西抗战形势急转直下。
为继续阻击和迟滞日军,配合国民党军队保卫太原,八路军115师343旅于30日进至昔阳以西之沾尚镇地区,待机打击西犯日军。此时,日军20师团在川岸文三郎率领下,左翼欲经沾尚、松塔向榆次开进。林彪、陈光亲自勘察地形后,决定在广阳用伏兵歼之。
作战过程
一战广阳:115师巧布局
1937年10月30日,343旅到达正太路南端的沾尚地区后短暂休息、原地待命。此时,日军已占平定及其以南的白家掌一带。我军料定敌军为切断我正太、同蒲之交通及晋北、晋南之联络,必经沾尚、松塔地区,进犯榆次,因此,决定在平定县的广阳山地中设伏,打击西进日军。林彪命令旅参谋长陈士榘火速绘制详细地形图,自己和343旅旅长陈光展开作战筹划。
精心选择伏击地点,精细部署作战行动 广阳镇是一个不足200户的小村镇,周围山岭南北走向,山峦重叠,沟壑纵横,长的山沟可达几十里。洞涡水与安丰河汇合于沾尚至广阳村的龙门口,向西直流松塔村。四周地形险要,河槽百米宽,两岸群山耸,山腰有盘旋而过的骡马行道,山脚有几丈深的天然龙潭。从沾尚经松塔到榆次的公路穿过崇山峻岭,年久失修,道路狭窄,坑洼不平,碎石遍地,不便于机械化部队行动,而公路四周散乱的荒坡上有疏落的树木,这种复杂地形非常便于部队隐蔽伏击。
林彪决心创造第二个“平型关大捷”。经过认真的勘察后,343旅各部队都找到了理想的设伏地点。据情报侦察,敌人行动路线不变,11月4日经过广阳。343旅遂进行详细作战部署,集中主力迅速占据广阳及其以东道路南侧的有利地形,将部队埋伏在广阳到松塔之间的大川里。具体部署如下:686团2营于杏庄、马道岭与北沟村两侧山地实施节节抗击,迟滞疲备的敌人,掩护主力进入伏击地区,而后归建为团预备队;686团1、3营在前小寒、离村以北高地,选择有利地形进行战斗准备,实施主要突击,3营为左翼,从狼窝沟以北出击;685团3营进到狼窝沟北山配合686团出击,歼灭进入伏击地区之日军;其余部队选择有利阵地,准备打击日军回头增援的兵力。旅指挥所设在3营背后的山头上。
日军来势汹汹,我军择机而动 10月30日晚,686团在猛虎村集结,11月1日晨进至北沟村,2营勘察杏庄、马道岭及北沟村地形后,确定战斗部署并构筑工事,1、3营亦进至预定地域,并勘察地形、区分任务,团派出侦察连对敌侦察。11月2日13时许,日军40旅团79联队六七百人进至2营阻击阵地——杏庄。在敌进至阵地前沿百米以内时,2营5连突然开火,敌仓促还击,连续两次反扑均被击退。随后5连迅速转移同营主力隐蔽在马道岭两侧,准备继续抗击敌人。17时许,敌进至马道岭,遭到2营集束榴弹攻击后,在10余门火炮掩护下,组织一个联队兵力向2营阵地连续发动攻击,但被2营以交叉火力大量杀伤后,狼狈后退,未敢再次进攻。2营乘暗夜主动转移到北沟村北山,并于3日拂晓归建。此次阻击共计毙敌80余人,掩护主力部队迅速占领有利地形,完成伏击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