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上半年,“毒胶囊”搅得全国上下人心惶惶,这又让人记起2011年初网上疯狂流传的一个“黑色”段子:早起买两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胺奶;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一份人造鸡蛋和卤注胶牛肉拼盘,一碗石蜡翻新陈米饭,泡壶香精茶叶;下班,买条避孕药喂大的鱼……段子看似夸张离奇,却真实反映了国人面对一日三餐的纠结。这些反映在食品、药品领域的安全问题把我们整个社会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暴露无遗。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社会还有诚信吗?谁该为社会诚信的缺失负责?
《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对一个人从善从恶的教化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先从教育的根源去反思社会诚信缺失问题。
刚刚读过一篇文章《谎言的代价》,大致内容是:在美国,一个孩子忘记写他的历史课作业,于是对老师谎称作业写了,但是忘在宿舍里。老师当场让他回宿舍拿,孩子当然拿不出根本没有写的作业,于是“悲剧”就发生了:老师向学校报告了这件事,学校二话不说,就把这个学生开除了。说实话,初读这篇文章内心很震惊也很受震撼。由此,我有两点思考:
其一,国内学校遇到这种情况敢这么开除学生吗?在美国,校方这么做并不涉嫌违法,因为他们的教育中有完整的惩罚机制。而这样的开除要是发生在我国大陆,即使不被家长控告,校方也会被社会舆论的唾沫淹死。在此社会环境下,我们的教育唯“赏识”马首是瞻。人人谈“惩罚”色变,唯恐避之不及而求以自保。惩罚缺席的教育还是完整的教育吗?
其二,成绩和诚信哪个重要?美国人选择了诚信,因此把撒谎列为与吸毒、酗酒同等的惩罚级别。在美国,一个孩子成绩差没多大关系,学校不会过于苛求,有时甚至很宽容,但是对于有不诚信行为的学生,不会因为你考试成绩好就对你网开一面,学校处理起来绝不留情,因为他们觉得不诚信比考试成绩差严重得多。
学校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的主阵地。反观我们现今的教育,自上而下唯成绩至上,一个孩子只要成绩好什么都好,没人会关注他的诚信问题。学校教育把过多的精力花在抓学生考试成绩上而忽视了诚信教育,正是这种长期以来的忽视才造成今日诚信日渐缺失的局面。
继而我在想,我们的学校为什么重考试成绩轻诚信呢?首先,当下考试成绩与诚信的关系与经济发展中的GDP与环保的关系相似。学生的考试成绩被视为教育的GDP,是教育考评的硬指标,而诚信则是教育的“环保指标”,是考评的软指标,甚至不计入考评。于是教育在功利思想的驱使下犯了与经济同样的错误——为了追逐GDP而忽视环保甚至牺牲环保。有这样的教育考评机制,必然导致这种片面追求教育GDP的学校教育行为。其次,家庭和社会对学校的认同也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一个学校,即使在平时的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种种问题,但是如果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特别是能考出个清华、北大或什么状元之类,不仅能收到“一俊遮百丑”的特效,更能获得家庭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再次,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的不完善往往使得各种欺诈行为大获其利而得不到有效惩治,人们越来越相信“做人不能太诚实”“老实人要吃亏”,价值观的扭曲使得诚信的优良传统渐渐弱化,这种社会诚信大环境的日渐毒化也在顽强地阻碍学校的诚信教育。
面对一个在学生时代有着种种不诚信行为的孩子,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对此视而不见或漫不经心,不重视不追究;另一方面即使引起了重视,但是由于不能对其不诚信行为采取有效的惩罚措施,就无法让孩子明白他将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怎样的代价。相反,他会觉得自己的不诚信算不了什么。此外,家长的纵容和社会不诚信反面教材的熏染也越来越让学生坚信自己的不诚信算不了什么,学校和社会可以接受、容忍他的不诚信。久而久之不诚信就成为一种习惯,这是一种形成于学生时代的、根深蒂固的可怕习惯,学生终有一天要带着这种可怕的习惯走入社会,于是由不诚信引发的种种可怕的事情就频频发生。
三聚氰胺、苏丹红、一滴香、瘦肉精、硫黄姜、染色馒头、地沟油、毒胶囊……这一长串层出不穷令人触目惊心的名词,足以让我们警醒——我们的教育可以教出一批批考试成绩棒棒的孩子,但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批不诚信的公民。我们的社会在教育根子上出了问题!
如何克服国内教育“重考试成绩轻诚信”的弊端?如何在基础教育中加强诚信教育?这是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第一,要改变现行的教育考评机制。教育考评机制是直接影响学校办学行为的“指挥棒”,因此“指挥棒”方向的科学性至关重要。教育行政部门要改变当前对考试成绩和诚信的考核“一手硬一手软”的懒惰做法,有效实现对诚信的考核由“软”变“硬”,这要求教育行政部门从法规和技术手段等多个层面去思考和设计。例如,可以在对学生的成长评价或是升学成绩中加入诚信得分,这种诚信得分具有与文化得分同等的地位,甚至还可以赋予诚信得分的作用高于文化得分(类似于“一票否决”)的特殊地位。在对教师和学校的考核中,也不再以文化考试成绩的短期排名作为唯一依据,可考虑建立一种以学生升学或步入社会后的诚信表现为依据的“追溯考核”机制。
第二,我们的学校要端正办教育的思想,少一点功利,多一点理想,多一份责任和担当,充分认识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对扭转社会诚信缺失局面的重要性。
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最好以活动为载体。例如结合每年9月20日的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和每年9月全国“中小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等活动, 开展诸如社会调查、故事会、主题班会等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活动。还可以在平时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诚信现象——抄袭作业、考试作弊、为了不交作业欺骗老师、为了多要零花钱向父母撒谎等言行开展如“拒绝抄袭每一天”“诚信应该从我做起”“争做父母最诚实的孩子”等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
加强诚信教育要注重宣传育人、环境育人。例如利用校刊校报、校广播台、黑板报、班级文化园地等资源营造以诚信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在校园里营造“人人知诚信,个个讲诚信”的良好氛围,要给学生“置身于校园如同置身于诚信的沃土”般的感觉。在守住校园“诚信净土”的同时,也要时常在学生中开展批判社会不诚信现象的活动,让学生即使走出校园依然能对一些丑恶现象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诚信言行。
加强学生诚信教育还要完善对诚信考核的奖惩制度。对诚信表现好的学生,要给予多种形式的表扬或表彰;而对于有不诚信行为的学生,必须给予合理范围的惩戒,要通过这种奖惩分明的举措让学生逐步形成“讲诚信受欢迎,不诚信遭淘汰”的朴素观念。这种形成于学生时代的朴素观念,对于学生日后步入社会产生不诚信动机时,会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第三,各类学校还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开发以“诚信”为主题的德育校本教材。例如,小学可以开发辑录类似于“影响人的一生的100个诚信小故事”或“诚信故事伴我成长”这样的故事集,以生动、鲜活的故事把诚信的种子播撒在儿童的心田里。在具体操作中,可要求家长配合,将其作为儿童睡前读本,一天一故事;学校则组织如讲“诚信故事”比赛等活动来配合校本教材的落实。初、高中则可以开发“诚信综合实践课程”,课程内容包括理论、案例和实践要求,侧重于强调中学生把讲诚信付诸实践,可组织学生深入工厂车间、集贸市场开展假冒伪劣产品调查活动或配合“三一五”维权参与一些打假活动等。这样,通过开发各具特色的校本教材,把诚信教育作为一门日常必修课,使学校诚信教育保持常态化和持久性。◆(作者单位:湖北省麻城市第二中学)
《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对一个人从善从恶的教化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先从教育的根源去反思社会诚信缺失问题。
刚刚读过一篇文章《谎言的代价》,大致内容是:在美国,一个孩子忘记写他的历史课作业,于是对老师谎称作业写了,但是忘在宿舍里。老师当场让他回宿舍拿,孩子当然拿不出根本没有写的作业,于是“悲剧”就发生了:老师向学校报告了这件事,学校二话不说,就把这个学生开除了。说实话,初读这篇文章内心很震惊也很受震撼。由此,我有两点思考:
其一,国内学校遇到这种情况敢这么开除学生吗?在美国,校方这么做并不涉嫌违法,因为他们的教育中有完整的惩罚机制。而这样的开除要是发生在我国大陆,即使不被家长控告,校方也会被社会舆论的唾沫淹死。在此社会环境下,我们的教育唯“赏识”马首是瞻。人人谈“惩罚”色变,唯恐避之不及而求以自保。惩罚缺席的教育还是完整的教育吗?
其二,成绩和诚信哪个重要?美国人选择了诚信,因此把撒谎列为与吸毒、酗酒同等的惩罚级别。在美国,一个孩子成绩差没多大关系,学校不会过于苛求,有时甚至很宽容,但是对于有不诚信行为的学生,不会因为你考试成绩好就对你网开一面,学校处理起来绝不留情,因为他们觉得不诚信比考试成绩差严重得多。
学校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的主阵地。反观我们现今的教育,自上而下唯成绩至上,一个孩子只要成绩好什么都好,没人会关注他的诚信问题。学校教育把过多的精力花在抓学生考试成绩上而忽视了诚信教育,正是这种长期以来的忽视才造成今日诚信日渐缺失的局面。
继而我在想,我们的学校为什么重考试成绩轻诚信呢?首先,当下考试成绩与诚信的关系与经济发展中的GDP与环保的关系相似。学生的考试成绩被视为教育的GDP,是教育考评的硬指标,而诚信则是教育的“环保指标”,是考评的软指标,甚至不计入考评。于是教育在功利思想的驱使下犯了与经济同样的错误——为了追逐GDP而忽视环保甚至牺牲环保。有这样的教育考评机制,必然导致这种片面追求教育GDP的学校教育行为。其次,家庭和社会对学校的认同也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一个学校,即使在平时的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种种问题,但是如果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特别是能考出个清华、北大或什么状元之类,不仅能收到“一俊遮百丑”的特效,更能获得家庭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再次,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的不完善往往使得各种欺诈行为大获其利而得不到有效惩治,人们越来越相信“做人不能太诚实”“老实人要吃亏”,价值观的扭曲使得诚信的优良传统渐渐弱化,这种社会诚信大环境的日渐毒化也在顽强地阻碍学校的诚信教育。
面对一个在学生时代有着种种不诚信行为的孩子,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对此视而不见或漫不经心,不重视不追究;另一方面即使引起了重视,但是由于不能对其不诚信行为采取有效的惩罚措施,就无法让孩子明白他将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怎样的代价。相反,他会觉得自己的不诚信算不了什么。此外,家长的纵容和社会不诚信反面教材的熏染也越来越让学生坚信自己的不诚信算不了什么,学校和社会可以接受、容忍他的不诚信。久而久之不诚信就成为一种习惯,这是一种形成于学生时代的、根深蒂固的可怕习惯,学生终有一天要带着这种可怕的习惯走入社会,于是由不诚信引发的种种可怕的事情就频频发生。
三聚氰胺、苏丹红、一滴香、瘦肉精、硫黄姜、染色馒头、地沟油、毒胶囊……这一长串层出不穷令人触目惊心的名词,足以让我们警醒——我们的教育可以教出一批批考试成绩棒棒的孩子,但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批不诚信的公民。我们的社会在教育根子上出了问题!
如何克服国内教育“重考试成绩轻诚信”的弊端?如何在基础教育中加强诚信教育?这是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第一,要改变现行的教育考评机制。教育考评机制是直接影响学校办学行为的“指挥棒”,因此“指挥棒”方向的科学性至关重要。教育行政部门要改变当前对考试成绩和诚信的考核“一手硬一手软”的懒惰做法,有效实现对诚信的考核由“软”变“硬”,这要求教育行政部门从法规和技术手段等多个层面去思考和设计。例如,可以在对学生的成长评价或是升学成绩中加入诚信得分,这种诚信得分具有与文化得分同等的地位,甚至还可以赋予诚信得分的作用高于文化得分(类似于“一票否决”)的特殊地位。在对教师和学校的考核中,也不再以文化考试成绩的短期排名作为唯一依据,可考虑建立一种以学生升学或步入社会后的诚信表现为依据的“追溯考核”机制。
第二,我们的学校要端正办教育的思想,少一点功利,多一点理想,多一份责任和担当,充分认识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对扭转社会诚信缺失局面的重要性。
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最好以活动为载体。例如结合每年9月20日的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和每年9月全国“中小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等活动, 开展诸如社会调查、故事会、主题班会等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活动。还可以在平时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诚信现象——抄袭作业、考试作弊、为了不交作业欺骗老师、为了多要零花钱向父母撒谎等言行开展如“拒绝抄袭每一天”“诚信应该从我做起”“争做父母最诚实的孩子”等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
加强诚信教育要注重宣传育人、环境育人。例如利用校刊校报、校广播台、黑板报、班级文化园地等资源营造以诚信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在校园里营造“人人知诚信,个个讲诚信”的良好氛围,要给学生“置身于校园如同置身于诚信的沃土”般的感觉。在守住校园“诚信净土”的同时,也要时常在学生中开展批判社会不诚信现象的活动,让学生即使走出校园依然能对一些丑恶现象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诚信言行。
加强学生诚信教育还要完善对诚信考核的奖惩制度。对诚信表现好的学生,要给予多种形式的表扬或表彰;而对于有不诚信行为的学生,必须给予合理范围的惩戒,要通过这种奖惩分明的举措让学生逐步形成“讲诚信受欢迎,不诚信遭淘汰”的朴素观念。这种形成于学生时代的朴素观念,对于学生日后步入社会产生不诚信动机时,会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第三,各类学校还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开发以“诚信”为主题的德育校本教材。例如,小学可以开发辑录类似于“影响人的一生的100个诚信小故事”或“诚信故事伴我成长”这样的故事集,以生动、鲜活的故事把诚信的种子播撒在儿童的心田里。在具体操作中,可要求家长配合,将其作为儿童睡前读本,一天一故事;学校则组织如讲“诚信故事”比赛等活动来配合校本教材的落实。初、高中则可以开发“诚信综合实践课程”,课程内容包括理论、案例和实践要求,侧重于强调中学生把讲诚信付诸实践,可组织学生深入工厂车间、集贸市场开展假冒伪劣产品调查活动或配合“三一五”维权参与一些打假活动等。这样,通过开发各具特色的校本教材,把诚信教育作为一门日常必修课,使学校诚信教育保持常态化和持久性。◆(作者单位:湖北省麻城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