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上好语文实践活动课
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外进行的各种听、说、读、写活动,往往以其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方式的个性化受到学生的青睐。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其和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人文修养,并使学生在实践中磨砺悟性。丰厚学识,提升境界。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大胆参与,积极尝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智力主要表现在手指上”。语文实践活动突出一个“动”字,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性,在参与、尝试中发现、体味语文的精髓。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如学习了《创造宣言》,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布置了“超市型”语文实践活动:(1)搜集有关创造的名人轶事、名言警句,并在班内交流;(2)观察、调查周围的人、事,发现并思考创造的价值;(3)采访一位“创造之人”。写一篇采访报道。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收集了大量资料,并亲身走向生活,走进社会,调查访问。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大胆尝试。积极参与。各方面的素养得到锻炼与提升。此外,他们不但获得了真知。还受到很好的情感教育。语文课真的上出了“活力”。上出了“效益”。
二、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多渠道、多侧面地开展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课要能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就要形式多样。多渠道、多侧面地组织安排。语文实践活动课上得成功与否,多半取决于学生是否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自控能力。是否能做到思想集中,全身心地投入,而这些都取决于学生是否有浓厚的兴趣。这兴趣来自于教师的积极引导和灵活组织。语文实践活动一般要开放性强,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可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如组织诗歌朗诵会。在形式上,可以以比赛的形式进行。也可以以表演的形式进行;在活动情境的创设上,可以走向大自然。也可以走向社会大舞台;诗歌内容可本着各人的赏析趣味自由选择,也可以自创诗歌,自己朗诵。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开发了智力,拓宽了视野。
三、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教师的职责在于有效组织实践活动。不能让其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平等地给每个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并有意设置情境,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在活动中认识自我,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如学习了《提醒幸福》。可设计以下几种作业:(1)以优美的笔调描绘出你认为幸福的时刻;(2)以“幸福”为话题。开展一次演讲活动;(3)《提醒幸福》中说,“不要管以后的风霜雨零,让我们先把麦子磨成面粉,烘一个香喷喷的面包。”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那么该享受现在,还是该考虑未来?请开一个小组辩论会。(4)就“幸福的场景”作一幅画。学生可任选其中一种作业。
四、科学制定实践活动目标,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
语文实践活动是一项手、脑并用的活动,要在实践中求得真知。就要有探究精神和不言败、不放弃的毅力。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娇养惯了,做事缺乏毅力,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严格要求自己,磨炼自己,督促他们长期坚持下去。如坚持观察积累,坚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等,这些语文实践活动,都能让学生得到意志、品德方面的锻炼。
总之。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求得真知。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充分接触社会新信息,获取新知识。培养和发展多种能力。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会更加充分地显露出来。(李利琴)
鲁迅小说的悲剧美与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课本选编了不少鲁迅的小说作品,如《孔乙己》、《药》、《祝福》、《阿Q正传》……文中的人物。学生可能耳熟能详。但对于这些悲剧的美学意义,老师们涉及的可能寥寥无几,学生更是不懂悲剧美。甚至没听说过。个中缘由与教者没有此概念或认为没必要提及不无关系,这显然有悖于审美教育的精神,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痛定思痛”——悲剧的美学意义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小说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痛定思痛”是教学鲁迅小说的一大目标。也是审美教育的目标。审美教育,即美育包括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鲁迅小说的悲剧美以美感教育为主。美感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从而提高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美育的最终目的是造就具有完美个性、健康人格的人。而美好或感动源于悲剧。悲剧的美学意义就在于通过悲剧人物的苦难或灭亡。一方面唤起读者同情与怜悯这种感性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让读者能深入领会主人公悲剧命运给人的启迪与教益——“痛定思痛”。显然悲剧的美学意义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的悲剧小说在这一点上更显其深度。
二、理性思考——审美教育的极致
一般来说。学生较易受悲剧悲、痛、怜等情绪的感染,而对悲剧美的理性思考是学生不易达到的,是审美教育的极致。假如教者不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赏析悲剧美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理性思考其主旨,这样的文章教完也就完了,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并没有留下某种持久的震撼或难忘的共鸣,没有震撼和共鸣。也就不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深深烙印。课后,学生的那点儿受到感染的情绪也就很快变淡,最后忘却。如《阿Q正传》,它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后一个农村雇农的悲剧。它的美学意义远远不止于让学生同情可怜又可悲的阿Q,也不限于让学生知道它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总结,真正应理性思考的是它对懦弱国民的批判,是阿Q这个典型形象的某种象征意义,借此来唤醒千千万万落后守旧麻木的旧中国人民。这种理性思考即使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它的意义,它可以诱发学生内心深处做人的尊严和培育起他们对自己负责任的坚定信念。
三、小人物的悲剧——人性的呼唤
悲剧人物一般来说是代表社会进步力量的正面人物,亦即好人,我们接触较多的是英雄人物,如普罗米修斯、屈原、项羽等,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崇高的悲壮美。这些英雄人物“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是极为明朗的(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学生极易感受。然而鲁迅的目光多集中在社会最底层人物的身上,描写的是小人物的悲剧。如下层劳动妇女祥林嫂,贫穷落后的农村雇农阿Q,穷困潦倒百无一用的知识分子孔乙己。他们的悲惨遭遇和不幸死去,除了使学生感到悲伤生出怜悯,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冷酷、罪恶外。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隐含的那种对人性的呼唤与思考。作者那悲天悯人的深厚情感和对人性的沉思贯穿于全文,显示出其敏锐而理性的精神追求。
孔乙己其实是一个心地非常善良的人,而他最终只能在世俗冷漠的眼光中消失。我们来看看文中的描写。所有的人都把孔乙己当做一个陌不关己的故事来听,“后来怎么样?”,“后
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外进行的各种听、说、读、写活动,往往以其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方式的个性化受到学生的青睐。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其和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人文修养,并使学生在实践中磨砺悟性。丰厚学识,提升境界。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大胆参与,积极尝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智力主要表现在手指上”。语文实践活动突出一个“动”字,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性,在参与、尝试中发现、体味语文的精髓。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如学习了《创造宣言》,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布置了“超市型”语文实践活动:(1)搜集有关创造的名人轶事、名言警句,并在班内交流;(2)观察、调查周围的人、事,发现并思考创造的价值;(3)采访一位“创造之人”。写一篇采访报道。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收集了大量资料,并亲身走向生活,走进社会,调查访问。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大胆尝试。积极参与。各方面的素养得到锻炼与提升。此外,他们不但获得了真知。还受到很好的情感教育。语文课真的上出了“活力”。上出了“效益”。
二、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多渠道、多侧面地开展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课要能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就要形式多样。多渠道、多侧面地组织安排。语文实践活动课上得成功与否,多半取决于学生是否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自控能力。是否能做到思想集中,全身心地投入,而这些都取决于学生是否有浓厚的兴趣。这兴趣来自于教师的积极引导和灵活组织。语文实践活动一般要开放性强,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可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如组织诗歌朗诵会。在形式上,可以以比赛的形式进行。也可以以表演的形式进行;在活动情境的创设上,可以走向大自然。也可以走向社会大舞台;诗歌内容可本着各人的赏析趣味自由选择,也可以自创诗歌,自己朗诵。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开发了智力,拓宽了视野。
三、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教师的职责在于有效组织实践活动。不能让其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平等地给每个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并有意设置情境,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在活动中认识自我,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如学习了《提醒幸福》。可设计以下几种作业:(1)以优美的笔调描绘出你认为幸福的时刻;(2)以“幸福”为话题。开展一次演讲活动;(3)《提醒幸福》中说,“不要管以后的风霜雨零,让我们先把麦子磨成面粉,烘一个香喷喷的面包。”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那么该享受现在,还是该考虑未来?请开一个小组辩论会。(4)就“幸福的场景”作一幅画。学生可任选其中一种作业。
四、科学制定实践活动目标,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
语文实践活动是一项手、脑并用的活动,要在实践中求得真知。就要有探究精神和不言败、不放弃的毅力。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娇养惯了,做事缺乏毅力,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严格要求自己,磨炼自己,督促他们长期坚持下去。如坚持观察积累,坚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等,这些语文实践活动,都能让学生得到意志、品德方面的锻炼。
总之。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求得真知。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充分接触社会新信息,获取新知识。培养和发展多种能力。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会更加充分地显露出来。(李利琴)
鲁迅小说的悲剧美与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课本选编了不少鲁迅的小说作品,如《孔乙己》、《药》、《祝福》、《阿Q正传》……文中的人物。学生可能耳熟能详。但对于这些悲剧的美学意义,老师们涉及的可能寥寥无几,学生更是不懂悲剧美。甚至没听说过。个中缘由与教者没有此概念或认为没必要提及不无关系,这显然有悖于审美教育的精神,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痛定思痛”——悲剧的美学意义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小说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痛定思痛”是教学鲁迅小说的一大目标。也是审美教育的目标。审美教育,即美育包括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鲁迅小说的悲剧美以美感教育为主。美感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从而提高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美育的最终目的是造就具有完美个性、健康人格的人。而美好或感动源于悲剧。悲剧的美学意义就在于通过悲剧人物的苦难或灭亡。一方面唤起读者同情与怜悯这种感性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让读者能深入领会主人公悲剧命运给人的启迪与教益——“痛定思痛”。显然悲剧的美学意义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的悲剧小说在这一点上更显其深度。
二、理性思考——审美教育的极致
一般来说。学生较易受悲剧悲、痛、怜等情绪的感染,而对悲剧美的理性思考是学生不易达到的,是审美教育的极致。假如教者不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赏析悲剧美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理性思考其主旨,这样的文章教完也就完了,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并没有留下某种持久的震撼或难忘的共鸣,没有震撼和共鸣。也就不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深深烙印。课后,学生的那点儿受到感染的情绪也就很快变淡,最后忘却。如《阿Q正传》,它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后一个农村雇农的悲剧。它的美学意义远远不止于让学生同情可怜又可悲的阿Q,也不限于让学生知道它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总结,真正应理性思考的是它对懦弱国民的批判,是阿Q这个典型形象的某种象征意义,借此来唤醒千千万万落后守旧麻木的旧中国人民。这种理性思考即使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它的意义,它可以诱发学生内心深处做人的尊严和培育起他们对自己负责任的坚定信念。
三、小人物的悲剧——人性的呼唤
悲剧人物一般来说是代表社会进步力量的正面人物,亦即好人,我们接触较多的是英雄人物,如普罗米修斯、屈原、项羽等,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崇高的悲壮美。这些英雄人物“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是极为明朗的(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学生极易感受。然而鲁迅的目光多集中在社会最底层人物的身上,描写的是小人物的悲剧。如下层劳动妇女祥林嫂,贫穷落后的农村雇农阿Q,穷困潦倒百无一用的知识分子孔乙己。他们的悲惨遭遇和不幸死去,除了使学生感到悲伤生出怜悯,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冷酷、罪恶外。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隐含的那种对人性的呼唤与思考。作者那悲天悯人的深厚情感和对人性的沉思贯穿于全文,显示出其敏锐而理性的精神追求。
孔乙己其实是一个心地非常善良的人,而他最终只能在世俗冷漠的眼光中消失。我们来看看文中的描写。所有的人都把孔乙己当做一个陌不关己的故事来听,“后来怎么样?”,“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