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平衡的不断深入,课程的整合,综合科的设置并成为必修课,和谐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等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的提出,摆正体艺类教育的位置,以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要求已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1 农村中小学体艺类教育的现状
目前农村体艺类教育现状令人担忧。据有关资料显示,体艺类老师可谓凤毛麟角,严重缺编。苏北某中心小学,2500多名学生,32个班,113名教师,其中只有专职体育教师4人、音乐教师2人、美术教师2人,体艺类课程一般都由他科教师兼作。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体艺类课程被其他科目取而代之时有发生。虽说上级明文规定要求开足开齐课程,由于师资能力等方面的因素,体艺课,遇上上级检查,课任教师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赶鸭子上架子。按课表上课不过是敷衍应付而已。据调查,有些农村中小学特别是村小,体育课,仍满足于“跑步”、“摔跤”、“拔河”等“乡土”教材;音乐课,流行歌曲、乡村民谣(甚至有些内容不健康)充斥,或是一台录音机、一盘磁带几支歌跟唱一学期;科学常识课,学生进不了实验室,器材闲置,教师也只能是照本宣科;美术只是依葫芦画瓢,根本谈不上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传输了;信息课更是无从谈起。“语数外是主流,其他科目靠边走”、“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偏见,体艺类课程被称为不成“正版”,是“副课”的观念在家长、学生,甚至有些老师中仍不占弱势。体艺类科目在课表上虽有其名,但名存实亡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农村中小学体艺类教育已成为教育的盲区,成为制约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农村中小学教育成为了地道的“残缺教育”。
2 改变农村中小学体艺类教育现状的对策
要改变农村中小学体艺教育的现状,教师、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必须转变观念,着眼全面发展的教育。摒弃“语数外是主流,其他科目靠边走”、“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体艺类课程不成“正版”,是“副课”的偏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达成没有体艺教育的教育就不是健全的教育的共识。改变农村中小学体艺教育的现状才有希望。
要改变农村中小学体艺教育的现状,教师一定要破茧成为新型的教师。光满足于“语数理化外”,忽视体艺的教育,甚至在体艺素养方面无点滴之功的教师是很难适应现在的教育发展的。更谈不上“授业解惑”,传播知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谈不上去做学生发掘资源的向导,寻求机会的组织者,思想和技术咨询的指导着了。所以,要改变农村中小学体艺类教育现状,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一定要学会接受新的思想,新的东西,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加强自己的“造血”功能—做到琴棋书画样样通,努力成为一个“杂家”。上好体艺课,综合课才不是空话。
要改变农村中小学体艺教育的现状,可以尝试巡回授课的形式。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的不断调整,教育资源共享教育公平变为可能。乡镇一级有一技之长的体艺类专职教师可以在乡镇范围内尝试“走教”—巡回教学。巡回授课,就有许多成功范例,不失为改变农村中小学体艺类教育现状的又一举措。江苏省泗洪县太平小学,美术、英语专职教师在全镇五所村小巡回教学就收到了好的效果。其次,城里的专业体艺类教师也应不定期地组织下乡,送课下乡,传经送宝。以“传”、“帮”、“带”等形式将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农村教师。这种既为农村学校“输血”,又促进“造血”,还调动“血液”循环的方式,不正是一种平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的极好的形式吗?
要改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督导力度,加强农村中小学体艺类教师的师资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多种渠道,采取“输血”、“造血”并重,想方设法提高农村教师的体艺教学业务能力。多重并举,打破遏制体艺类教育发展的“瓶颈”,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平衡。农村中小学体艺类教育才能早日走入正轨,才能办出特色,才能成为健全的教育。农村的素质教育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稳步和谐的发展。
1 农村中小学体艺类教育的现状
目前农村体艺类教育现状令人担忧。据有关资料显示,体艺类老师可谓凤毛麟角,严重缺编。苏北某中心小学,2500多名学生,32个班,113名教师,其中只有专职体育教师4人、音乐教师2人、美术教师2人,体艺类课程一般都由他科教师兼作。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体艺类课程被其他科目取而代之时有发生。虽说上级明文规定要求开足开齐课程,由于师资能力等方面的因素,体艺课,遇上上级检查,课任教师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赶鸭子上架子。按课表上课不过是敷衍应付而已。据调查,有些农村中小学特别是村小,体育课,仍满足于“跑步”、“摔跤”、“拔河”等“乡土”教材;音乐课,流行歌曲、乡村民谣(甚至有些内容不健康)充斥,或是一台录音机、一盘磁带几支歌跟唱一学期;科学常识课,学生进不了实验室,器材闲置,教师也只能是照本宣科;美术只是依葫芦画瓢,根本谈不上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传输了;信息课更是无从谈起。“语数外是主流,其他科目靠边走”、“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偏见,体艺类课程被称为不成“正版”,是“副课”的观念在家长、学生,甚至有些老师中仍不占弱势。体艺类科目在课表上虽有其名,但名存实亡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农村中小学体艺类教育已成为教育的盲区,成为制约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农村中小学教育成为了地道的“残缺教育”。
2 改变农村中小学体艺类教育现状的对策
要改变农村中小学体艺教育的现状,教师、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必须转变观念,着眼全面发展的教育。摒弃“语数外是主流,其他科目靠边走”、“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体艺类课程不成“正版”,是“副课”的偏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达成没有体艺教育的教育就不是健全的教育的共识。改变农村中小学体艺教育的现状才有希望。
要改变农村中小学体艺教育的现状,教师一定要破茧成为新型的教师。光满足于“语数理化外”,忽视体艺的教育,甚至在体艺素养方面无点滴之功的教师是很难适应现在的教育发展的。更谈不上“授业解惑”,传播知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谈不上去做学生发掘资源的向导,寻求机会的组织者,思想和技术咨询的指导着了。所以,要改变农村中小学体艺类教育现状,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一定要学会接受新的思想,新的东西,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加强自己的“造血”功能—做到琴棋书画样样通,努力成为一个“杂家”。上好体艺课,综合课才不是空话。
要改变农村中小学体艺教育的现状,可以尝试巡回授课的形式。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的不断调整,教育资源共享教育公平变为可能。乡镇一级有一技之长的体艺类专职教师可以在乡镇范围内尝试“走教”—巡回教学。巡回授课,就有许多成功范例,不失为改变农村中小学体艺类教育现状的又一举措。江苏省泗洪县太平小学,美术、英语专职教师在全镇五所村小巡回教学就收到了好的效果。其次,城里的专业体艺类教师也应不定期地组织下乡,送课下乡,传经送宝。以“传”、“帮”、“带”等形式将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农村教师。这种既为农村学校“输血”,又促进“造血”,还调动“血液”循环的方式,不正是一种平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的极好的形式吗?
要改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督导力度,加强农村中小学体艺类教师的师资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多种渠道,采取“输血”、“造血”并重,想方设法提高农村教师的体艺教学业务能力。多重并举,打破遏制体艺类教育发展的“瓶颈”,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平衡。农村中小学体艺类教育才能早日走入正轨,才能办出特色,才能成为健全的教育。农村的素质教育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稳步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