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学生学习内在的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标志,也是衡量教师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所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体会。
一、树立形象,培养兴趣
历史老师深厚的学科底蕴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老师是否喜欢,决定着学生是否喜欢这一学科。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学生能力提升的指导者,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老师的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敬畏的心理是极其重要的。达到目的首要因素就是教师要有深厚的学科底蕴,做到“桶水注杯”,要做到这一点,作为历史老师首先要掌握历史学科的知识结构,高效的教学流程,熟知古今中外的历史史学、历史故事和历史典故,博览群书,并通过网络不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博观取约,厚积薄发。出色的口才是塑造良好教师形象的又一重要因素,易中天、阎崇年、纪连海、于丹等老师的百家讲谈为什么吸引了广大学生和观众,就是他们深厚的历史知识底蕴和出色的口语表达能力。历史教师同样要用完美的口才使学生喜欢听,易于接受的语言和词语来讲授历史,这样才能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忘记自我,不能自拔,这样说明历史老师的吸引力就非同一般了,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造了先决的条件。
二、巧設引课,激发兴趣
以七年级历史为例,虽每课穿越历史时间跨度大,但也给教师导语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每个朝代或每个朝代的某一历史时期都存在了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或历史人物,利用这一素材,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提出相关的问题,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也可通过学生的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解七年级上,每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讲述了学生们都熟知的“狼来了”的故事,同时提出这个故事中由于放羊娃的过错损失了大部分羊,可是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国君由于同“放羊娃”类似的行为却失去了江山,学生立即出现了惊诧的表情,而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学生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设疑、解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材巧妙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让学生有“山重水覆疑无路”的困惑,以激起他们对解决问题的渴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起到良性循环的效果。如在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根据教材导入“烽火戏诸候”的故事,最后导致西周灭亡。教师设计如下问题:第一个问题,周幽王此举的影响是什么?生答:失去了诸侯的信任。第二个问题,失去了大臣的信任的后果是什么?生答:戎族真的来攻西周,诸侯没有来救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第三个问题:“烽火戏诸侯”是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吗?这是教材所没有提及的问题,学生很难准确回答,这样处在了“无路”境地,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探究,结合前两课的内容得出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把学生引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又一村”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使知识得到了升华。
四、利用插图激发兴趣
历史教材的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利用好插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学生求知欲望,增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如在讲解“陈胜吴广起义”一框时利用插图的讲解使学生不但要掌握起义发生的直接原因还应掌握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出现“揭竿而起、斩木为兵”的书面。使学生明确治国兴帮的正确之道。
五、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对课堂教学有着明显作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要遵循历史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要根据情境教学理论,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到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感动,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教育。
总之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身上激发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激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课前歌谣,以歌导趣、设计图表,以图增趣等。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化繁为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在充满兴趣的学习中,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爱国主义思想,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真正实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一、树立形象,培养兴趣
历史老师深厚的学科底蕴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老师是否喜欢,决定着学生是否喜欢这一学科。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学生能力提升的指导者,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老师的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敬畏的心理是极其重要的。达到目的首要因素就是教师要有深厚的学科底蕴,做到“桶水注杯”,要做到这一点,作为历史老师首先要掌握历史学科的知识结构,高效的教学流程,熟知古今中外的历史史学、历史故事和历史典故,博览群书,并通过网络不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博观取约,厚积薄发。出色的口才是塑造良好教师形象的又一重要因素,易中天、阎崇年、纪连海、于丹等老师的百家讲谈为什么吸引了广大学生和观众,就是他们深厚的历史知识底蕴和出色的口语表达能力。历史教师同样要用完美的口才使学生喜欢听,易于接受的语言和词语来讲授历史,这样才能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忘记自我,不能自拔,这样说明历史老师的吸引力就非同一般了,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造了先决的条件。
二、巧設引课,激发兴趣
以七年级历史为例,虽每课穿越历史时间跨度大,但也给教师导语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每个朝代或每个朝代的某一历史时期都存在了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或历史人物,利用这一素材,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提出相关的问题,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也可通过学生的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解七年级上,每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讲述了学生们都熟知的“狼来了”的故事,同时提出这个故事中由于放羊娃的过错损失了大部分羊,可是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国君由于同“放羊娃”类似的行为却失去了江山,学生立即出现了惊诧的表情,而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学生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设疑、解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材巧妙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让学生有“山重水覆疑无路”的困惑,以激起他们对解决问题的渴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起到良性循环的效果。如在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根据教材导入“烽火戏诸候”的故事,最后导致西周灭亡。教师设计如下问题:第一个问题,周幽王此举的影响是什么?生答:失去了诸侯的信任。第二个问题,失去了大臣的信任的后果是什么?生答:戎族真的来攻西周,诸侯没有来救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第三个问题:“烽火戏诸侯”是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吗?这是教材所没有提及的问题,学生很难准确回答,这样处在了“无路”境地,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探究,结合前两课的内容得出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把学生引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又一村”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使知识得到了升华。
四、利用插图激发兴趣
历史教材的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利用好插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学生求知欲望,增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如在讲解“陈胜吴广起义”一框时利用插图的讲解使学生不但要掌握起义发生的直接原因还应掌握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出现“揭竿而起、斩木为兵”的书面。使学生明确治国兴帮的正确之道。
五、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对课堂教学有着明显作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要遵循历史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要根据情境教学理论,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到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感动,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教育。
总之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身上激发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激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课前歌谣,以歌导趣、设计图表,以图增趣等。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化繁为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在充满兴趣的学习中,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爱国主义思想,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真正实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