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无疑给课堂教学吹来缕缕春风,人们开始关注新课程理念,关注新教材内容的变化,关注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谈谈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理解和思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一;深刻领会课程理念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标准》提出的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一谈思考和认识,以期抛砖引玉。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认真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是有质量的生物学教学的基础。
一、从教材的变化中把握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
新教材不是生物学内容的简单组合,不是将“传统内容”任意删减,不是将体现“现代”的内容与理念随意堆砌与叠加,我们必须用哲学的眼光来研究教材。
首先,要研究新教材的哪些内容是继承传统而保留下来的,为什么要保留这些内容。例如,必修部分是为所有高中学生打好生物科学基本素养的基础。它贯彻一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特别是科学探究的能力,二要重视当代社会的需求,体现时代性,三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相应发展的选择内容思路。在删除《大纲》中“繁、难、偏、旧”内容和初中已有内容的同时,表明了当代生物学已经发展成为生命科学。
其次,我们要全面深入地研究新教材的变化,要研究教材为什么要做如此变化,如何系统地认识这一变化。在新教材的变化中,我们要看到变化的原因、变化的目标和变化的科学性。同时,还要看到变化中不变的东西,那才是有力量的生物教学的高度表现。只有很好地解读《标准》,研究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变化,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设计科学、教学目标准确、教学活动有效。
二、夯实基础知识和发展创新精神相结合
新课程把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顺应了国力竞争是人才培养的竞争这一时代潮流。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必然将主要方向定位在以能力发展上,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强调科学教育的基础性,注重科学素质的培养仍是我们的教学之本。重视基础,发展基础,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第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提出的新观点和新做法,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并认真对待,尽量运用已学的基础知识进行耐心的分析和讲解。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发展“问题研究”“问题解决”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生物新课程提出的“探究”和“创新”不能成为教学的一种时尚,它无论是过去、现在正是未来,都是生物教学理应关注的内容。
第二,在发展创新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生物学核心内容的掌握和基本概念的建构,弄清基本的生物学事实,概括形成科学概念,学会迁移和应用。可以运用课前复习提问、课后书面作业和小测验等形式督促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点的学习。
第三,积极鼓励学生多看书,这包括课本和课外的生物学相关书籍。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是《标准》实施的载体,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依据。
三、组织好探究性学习,处理好与其他学习方式的关系
从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及教育价值出发,精选探究活动的内容,务求少而精,不能片面追求探究的模式,而要让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有机地结合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分类设计,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营造“探究”的“问题情境”。
例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一共安排了四段内容:1.普利斯特利的玻璃罩实验,2.萨克斯的验证光合作用产物实验,3.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4.鲁宾和卡门的同位素标记实验,在课堂上都要给予展开分析,充分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实验思想,体会对照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可以萨克斯的实验和恩格尔曼的实验为重点进行介绍。课前组织学生以天竺葵为实验材料,分组重做萨克斯的实验,并在课上交流;课堂上还可以讨论为什么用水绵做实验材料,为什么要在没有空气的条件下,为什么选择极细的光束等问题。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实验,可体会到科学的对照思想、合适的材料选择、合理的步骤设计、正确的结果分析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四、倡导新型的教研文化
倡导新型的教研文化是有效的生物教学的根本保证。新的教研文化是让教师积极参与《标准》、新教材研究,并促进每一位教师发展的文化,它强调教师合作学习研究与个人学习研究同等重要。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真正感受到这样的“研究”能使自己看清方向,在和同伴的不断交流、反思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对生物新教材进行理性的思考,是“有效备课”的组成部分。同时,要强调教师个人的研究,要做到研究《标准》和教材,研究专家对“新教材”的内容、观点和思想的理解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对新教材的自我认识和研究。这种再研究,是教师自己的思想和创造,这正是新课程所需要看到的本质东西,教师由此实施的教学才能有更大的空间关注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处理好“学”“导”“教”三者的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1]陈振杰.实施目标分组教学促进师生良性互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
[2]尹贵.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2).
[3]陈朝东.新课程理念对生物教师素质的新要求[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4]王青凤.多媒体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一;深刻领会课程理念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标准》提出的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一谈思考和认识,以期抛砖引玉。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认真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是有质量的生物学教学的基础。
一、从教材的变化中把握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
新教材不是生物学内容的简单组合,不是将“传统内容”任意删减,不是将体现“现代”的内容与理念随意堆砌与叠加,我们必须用哲学的眼光来研究教材。
首先,要研究新教材的哪些内容是继承传统而保留下来的,为什么要保留这些内容。例如,必修部分是为所有高中学生打好生物科学基本素养的基础。它贯彻一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特别是科学探究的能力,二要重视当代社会的需求,体现时代性,三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相应发展的选择内容思路。在删除《大纲》中“繁、难、偏、旧”内容和初中已有内容的同时,表明了当代生物学已经发展成为生命科学。
其次,我们要全面深入地研究新教材的变化,要研究教材为什么要做如此变化,如何系统地认识这一变化。在新教材的变化中,我们要看到变化的原因、变化的目标和变化的科学性。同时,还要看到变化中不变的东西,那才是有力量的生物教学的高度表现。只有很好地解读《标准》,研究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变化,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设计科学、教学目标准确、教学活动有效。
二、夯实基础知识和发展创新精神相结合
新课程把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顺应了国力竞争是人才培养的竞争这一时代潮流。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必然将主要方向定位在以能力发展上,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强调科学教育的基础性,注重科学素质的培养仍是我们的教学之本。重视基础,发展基础,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第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提出的新观点和新做法,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并认真对待,尽量运用已学的基础知识进行耐心的分析和讲解。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发展“问题研究”“问题解决”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生物新课程提出的“探究”和“创新”不能成为教学的一种时尚,它无论是过去、现在正是未来,都是生物教学理应关注的内容。
第二,在发展创新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生物学核心内容的掌握和基本概念的建构,弄清基本的生物学事实,概括形成科学概念,学会迁移和应用。可以运用课前复习提问、课后书面作业和小测验等形式督促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点的学习。
第三,积极鼓励学生多看书,这包括课本和课外的生物学相关书籍。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是《标准》实施的载体,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依据。
三、组织好探究性学习,处理好与其他学习方式的关系
从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及教育价值出发,精选探究活动的内容,务求少而精,不能片面追求探究的模式,而要让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有机地结合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分类设计,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营造“探究”的“问题情境”。
例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一共安排了四段内容:1.普利斯特利的玻璃罩实验,2.萨克斯的验证光合作用产物实验,3.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4.鲁宾和卡门的同位素标记实验,在课堂上都要给予展开分析,充分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实验思想,体会对照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可以萨克斯的实验和恩格尔曼的实验为重点进行介绍。课前组织学生以天竺葵为实验材料,分组重做萨克斯的实验,并在课上交流;课堂上还可以讨论为什么用水绵做实验材料,为什么要在没有空气的条件下,为什么选择极细的光束等问题。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实验,可体会到科学的对照思想、合适的材料选择、合理的步骤设计、正确的结果分析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四、倡导新型的教研文化
倡导新型的教研文化是有效的生物教学的根本保证。新的教研文化是让教师积极参与《标准》、新教材研究,并促进每一位教师发展的文化,它强调教师合作学习研究与个人学习研究同等重要。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真正感受到这样的“研究”能使自己看清方向,在和同伴的不断交流、反思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对生物新教材进行理性的思考,是“有效备课”的组成部分。同时,要强调教师个人的研究,要做到研究《标准》和教材,研究专家对“新教材”的内容、观点和思想的理解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对新教材的自我认识和研究。这种再研究,是教师自己的思想和创造,这正是新课程所需要看到的本质东西,教师由此实施的教学才能有更大的空间关注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处理好“学”“导”“教”三者的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1]陈振杰.实施目标分组教学促进师生良性互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
[2]尹贵.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2).
[3]陈朝东.新课程理念对生物教师素质的新要求[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4]王青凤.多媒体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