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声乐学习中有很多声音训练的概念,这些概念的描述大多比较抽象,对于学习者来讲深奥难懂。本文在对传统声乐训练方法提及的同时,提出自己新的观点,以期与声乐学习者进行交流与探讨。
【关键词】:站姿;高位置;呼吸;吐字;想象与联想
目前,声乐的演唱方式方法研究理论层出不穷,与之相关的文章 数不胜数,其中常提及的内容主要有:歌唱的姿势、呼吸、共鸣、吐 字、打开喉咙、高位置、歌词想象与联想等等。在笔者不断的声乐学习实践过程中,一些有效的尝试不断涌现,现把这些观点做一论述。
一、声乐学习中的常见问题
(一)站姿。歌唱当中的姿势,一般要求身体自然站立,肩部展开,两肩放松,胸部自然挺起,双臂自然下垂,小腹微收,腰部绷紧, 脚部站稳,在歌唱过程中,保持上身的稳定。
(二)打开喉咙。这是声乐学习中经常能听到的一个要求,打开喉咙是为了得到最佳的声音位置,口咽腔的充分打开,后咽壁的挺立和喉头位置的稳定,对获得声音的高位置有特殊的作用。至于如何打开喉咙、打开到什么具体程度、在演唱中如何保持住喉咙打开的状态, 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科学的标准,著说者凭自身的实践感受,去想象着怎样把抽象的现象说得清楚,歌唱者也在不断地找着自己喉咙舒 服时的感觉。
(三)声音的高位置。这是训练时经常提的一个要求,高位置要求歌唱者在所有的声区里唱每一个音时,都要把声音的共鸣焦点集中 在头腔里,有头腔共鸣的色彩和音响,即“头声”。有的理论讲要达到声音的高位置,要把声音引向面罩,集中在鼻腔顶端的眉心和前额 到头顶的地方,摆脱喉头肌肉紧张用力的干扰,克服喉音和过于靠后的声音,使声音远离喉头。这些描述都比较抽象,具体哪里是高位置, 这个位置怎么具体操作才能使声音上去,怎么保持住声音的高位置, 这些理论也是各有各的理解,并且很多人在追求高位置过程中,造成了提喉头、提气、声音紧等一系列问题。
(四)咬字吐字。一般而言,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要求学生一定要咬字、吐字清楚,讲究字头、字腹、字尾一系列要求,并且具体到字头怎么咬,需要什么口形,怎么一点一点唱出来,字头咬紧,既不能松散,也不可咬僵,加强其适度弹性,使字头紧而不僵、松而不懈。 咬住字头紧接着向韵母过渡,到字腹部分,字腹部分的口形是什么样的,再过渡到字尾,字尾怎么收韵,有很多系统性研究咬字吐字的理 论强调在歌唱中要做到咬字吐字清晰准确、字清意明,强调要学习和掌握语言的规律。
(五)歌词想象与联想。许多学习声乐者一想到分析一首歌,首先会比较直观地从歌词上分析作品的内容,语言的表述能直观地讲出 主题,歌者由此很自然地产生了想象,像“白云、大海......”,由此, 联想当前的心境,产生适合的情绪,以情带声,仿佛没有情绪,就不 会发出适合这首歌的声音来,歌唱就不会有所依据。
从以上的情况来看,在所有的这些要求中,最容易忽略的一个关键问题,声乐,是有声音的音乐,所有的声音都要在“乐”中去完成, 而大多数的阐述,仅仅就问题本身研究来研究去,丢掉了声音所在的 根基。当所有理论性要求放到一个演唱者身上时,层层束缚如何使演 唱者回归音乐,很少有人思考这个问题,总感觉需要注意的要求越多,越显得专业。
二、对声乐学习常见问题的再认识 在演唱要求中做减法思维,使声音回归音乐,行动越简单越有效
声音是由心而发的,歌曲的情感在旋律中自然流淌,就像钢琴曲、小 提琴曲,它们没有歌词,仅凭演奏者的双手把旋律弹奏出来,人们听到只有音乐,却能够为之感动,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因此,回归音乐本身,才是声乐学习的根本,也是歌唱的初衷。
(一)站姿可以身动,带动气动、声动。
站姿要求歌者不固定站在一处一动不动,不要求保持一个姿势,身体可以不停地摆动,以调动全身每个细胞兴奋起来,去感受全身的放松及在音乐中的感受。在不断的律动中,身体可以处于完全放松状态,不让与歌唱发声无关的部位有紧张感,不用专门去想身体哪里部 位紧了、哪里部位松了,整个身心完全投入于歌唱中,气息畅通地在腔体中流动呼出,可以不断感受用气息连接的声音线条是什么样的。 如果气息没有运用充分,发出的声音线条会比较直,没有自然的颤音,气息充分运用时,声带会产生自然的颤音,声波会传得比较久远,喉也会放松下来。声音的好听、声音的流动,都是靠气息的流动,而不是靠喉咙的运动。不动的是力量,动的是气息,只有运动才能产生气息。
(二)放下喉头是喉咙的基本状态,是歌唱的根本。
松开下颌,放松下巴,使口咽腔充分打开,有利于喉头在较低位置上的稳定。喉头如果偏高,发出的声音会比较窄亮、缺乏弹性、虚弱无力,但若故意压低喉头,声音会发闷、摇晃。只要喉头松下来,发声的道路就畅通了。歌唱是身体和气息的运动,不是喉咙的运动,喉咙不动,用上气息,这是练习的最终目的,需要长时间练习,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它方面都会容易很多。放下喉头,是歌唱发声的 前提,是追求声音光明的道路。
(三)气息是歌唱的本源,决定声音的位置。
气息是生命之本,也是歌唱之本。人没有了气息,就没有了生命,歌唱没有气息,也就不产生不了歌唱的声音,也就无所谓歌唱了。歌唱不等同于说话,因此,歌唱的气息比说话的气息运用的量要大、要巧,否则,就会成为说话的状态,声音发直,没有律动,没有了音色, 也形成不了歌唱了。气息冲击声带产生声音,声音振动的频率越快, 声调越高,即声音位置就会越高,反之,声调越低,声音位置就会越低。气息是歌唱的源头和源泉,练习歌唱,就必须认识到气息的重要性和气息一直运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并且是坚持一生的锻炼。声音多用气息的流动性,可以唱破,不要听自己的声音,不要保护的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太多,肌肉力量就大,就会阻碍气息流动,就容易失去流动的声音。
(四)不刻意咬字吐字,用最简单的方式唱出声音。
不刻意咬字太清楚,字“正”与字“清楚”是两码事,字正不代表字清楚,“正”是一种腔调、一种风格。如果演唱需要听清歌词才能知道你在唱什么,那听众的感知是来自歌词,而不是来自音乐,演唱者如果也这么认为,从而把歌词吐字吐得特别清楚,会忘记音乐是什么,从而只说清了词,唱不出音乐的感觉了。因而有人听到歌唱后说被感动了,大多是因为歌词感动,很多人一有歌词就成了语言的感觉,而失去了音乐的感觉,根本不是被音乐感动到。其它技能,如钢 琴、小提琴等,都比声乐更音乐性强,它们没有歌词,听到的只是乐声,照样能使人感动。
(五)懂得用什么样的声音去诠释想象与联想。
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关注的结果是唱出的声音效果,特别对于程度浅些的歌者来讲,调整声音是牵扯注意力最多的方面,人的 精力是有限的,又去找声音、又去想咬字吐字、又去想歌词内容、又去想象加联想,等等这些方面,最终导致手忙脚乱,什么都顾不过来。所谓的想象和联想,都是有了可驾驭的声音之后,知道用什么样的声 音可以表述出歌曲内容,用什么样的适合的音色来表达出内心的情绪,而非把这个顺序倒过来,还没有了解歌曲音乐风格,还没有调整好歌唱的身体状态,就先急于去想象、去联想,眼高手低,近似于空想。
三、结语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争议的地方,就会有创新,音乐表演艺术是技能和知识的综合能力,尤其舞台上积累的表现艺术的能力是在书本和教材里根本无法学到的,艺术实践能力是决定性因素。作为歌唱者,应具有艺术实践能力,少做无用功,这样才能提高成效。
参考文献:
[1]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关键词】:站姿;高位置;呼吸;吐字;想象与联想
目前,声乐的演唱方式方法研究理论层出不穷,与之相关的文章 数不胜数,其中常提及的内容主要有:歌唱的姿势、呼吸、共鸣、吐 字、打开喉咙、高位置、歌词想象与联想等等。在笔者不断的声乐学习实践过程中,一些有效的尝试不断涌现,现把这些观点做一论述。
一、声乐学习中的常见问题
(一)站姿。歌唱当中的姿势,一般要求身体自然站立,肩部展开,两肩放松,胸部自然挺起,双臂自然下垂,小腹微收,腰部绷紧, 脚部站稳,在歌唱过程中,保持上身的稳定。
(二)打开喉咙。这是声乐学习中经常能听到的一个要求,打开喉咙是为了得到最佳的声音位置,口咽腔的充分打开,后咽壁的挺立和喉头位置的稳定,对获得声音的高位置有特殊的作用。至于如何打开喉咙、打开到什么具体程度、在演唱中如何保持住喉咙打开的状态, 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科学的标准,著说者凭自身的实践感受,去想象着怎样把抽象的现象说得清楚,歌唱者也在不断地找着自己喉咙舒 服时的感觉。
(三)声音的高位置。这是训练时经常提的一个要求,高位置要求歌唱者在所有的声区里唱每一个音时,都要把声音的共鸣焦点集中 在头腔里,有头腔共鸣的色彩和音响,即“头声”。有的理论讲要达到声音的高位置,要把声音引向面罩,集中在鼻腔顶端的眉心和前额 到头顶的地方,摆脱喉头肌肉紧张用力的干扰,克服喉音和过于靠后的声音,使声音远离喉头。这些描述都比较抽象,具体哪里是高位置, 这个位置怎么具体操作才能使声音上去,怎么保持住声音的高位置, 这些理论也是各有各的理解,并且很多人在追求高位置过程中,造成了提喉头、提气、声音紧等一系列问题。
(四)咬字吐字。一般而言,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要求学生一定要咬字、吐字清楚,讲究字头、字腹、字尾一系列要求,并且具体到字头怎么咬,需要什么口形,怎么一点一点唱出来,字头咬紧,既不能松散,也不可咬僵,加强其适度弹性,使字头紧而不僵、松而不懈。 咬住字头紧接着向韵母过渡,到字腹部分,字腹部分的口形是什么样的,再过渡到字尾,字尾怎么收韵,有很多系统性研究咬字吐字的理 论强调在歌唱中要做到咬字吐字清晰准确、字清意明,强调要学习和掌握语言的规律。
(五)歌词想象与联想。许多学习声乐者一想到分析一首歌,首先会比较直观地从歌词上分析作品的内容,语言的表述能直观地讲出 主题,歌者由此很自然地产生了想象,像“白云、大海......”,由此, 联想当前的心境,产生适合的情绪,以情带声,仿佛没有情绪,就不 会发出适合这首歌的声音来,歌唱就不会有所依据。
从以上的情况来看,在所有的这些要求中,最容易忽略的一个关键问题,声乐,是有声音的音乐,所有的声音都要在“乐”中去完成, 而大多数的阐述,仅仅就问题本身研究来研究去,丢掉了声音所在的 根基。当所有理论性要求放到一个演唱者身上时,层层束缚如何使演 唱者回归音乐,很少有人思考这个问题,总感觉需要注意的要求越多,越显得专业。
二、对声乐学习常见问题的再认识 在演唱要求中做减法思维,使声音回归音乐,行动越简单越有效
声音是由心而发的,歌曲的情感在旋律中自然流淌,就像钢琴曲、小 提琴曲,它们没有歌词,仅凭演奏者的双手把旋律弹奏出来,人们听到只有音乐,却能够为之感动,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因此,回归音乐本身,才是声乐学习的根本,也是歌唱的初衷。
(一)站姿可以身动,带动气动、声动。
站姿要求歌者不固定站在一处一动不动,不要求保持一个姿势,身体可以不停地摆动,以调动全身每个细胞兴奋起来,去感受全身的放松及在音乐中的感受。在不断的律动中,身体可以处于完全放松状态,不让与歌唱发声无关的部位有紧张感,不用专门去想身体哪里部 位紧了、哪里部位松了,整个身心完全投入于歌唱中,气息畅通地在腔体中流动呼出,可以不断感受用气息连接的声音线条是什么样的。 如果气息没有运用充分,发出的声音线条会比较直,没有自然的颤音,气息充分运用时,声带会产生自然的颤音,声波会传得比较久远,喉也会放松下来。声音的好听、声音的流动,都是靠气息的流动,而不是靠喉咙的运动。不动的是力量,动的是气息,只有运动才能产生气息。
(二)放下喉头是喉咙的基本状态,是歌唱的根本。
松开下颌,放松下巴,使口咽腔充分打开,有利于喉头在较低位置上的稳定。喉头如果偏高,发出的声音会比较窄亮、缺乏弹性、虚弱无力,但若故意压低喉头,声音会发闷、摇晃。只要喉头松下来,发声的道路就畅通了。歌唱是身体和气息的运动,不是喉咙的运动,喉咙不动,用上气息,这是练习的最终目的,需要长时间练习,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它方面都会容易很多。放下喉头,是歌唱发声的 前提,是追求声音光明的道路。
(三)气息是歌唱的本源,决定声音的位置。
气息是生命之本,也是歌唱之本。人没有了气息,就没有了生命,歌唱没有气息,也就不产生不了歌唱的声音,也就无所谓歌唱了。歌唱不等同于说话,因此,歌唱的气息比说话的气息运用的量要大、要巧,否则,就会成为说话的状态,声音发直,没有律动,没有了音色, 也形成不了歌唱了。气息冲击声带产生声音,声音振动的频率越快, 声调越高,即声音位置就会越高,反之,声调越低,声音位置就会越低。气息是歌唱的源头和源泉,练习歌唱,就必须认识到气息的重要性和气息一直运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并且是坚持一生的锻炼。声音多用气息的流动性,可以唱破,不要听自己的声音,不要保护的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太多,肌肉力量就大,就会阻碍气息流动,就容易失去流动的声音。
(四)不刻意咬字吐字,用最简单的方式唱出声音。
不刻意咬字太清楚,字“正”与字“清楚”是两码事,字正不代表字清楚,“正”是一种腔调、一种风格。如果演唱需要听清歌词才能知道你在唱什么,那听众的感知是来自歌词,而不是来自音乐,演唱者如果也这么认为,从而把歌词吐字吐得特别清楚,会忘记音乐是什么,从而只说清了词,唱不出音乐的感觉了。因而有人听到歌唱后说被感动了,大多是因为歌词感动,很多人一有歌词就成了语言的感觉,而失去了音乐的感觉,根本不是被音乐感动到。其它技能,如钢 琴、小提琴等,都比声乐更音乐性强,它们没有歌词,听到的只是乐声,照样能使人感动。
(五)懂得用什么样的声音去诠释想象与联想。
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关注的结果是唱出的声音效果,特别对于程度浅些的歌者来讲,调整声音是牵扯注意力最多的方面,人的 精力是有限的,又去找声音、又去想咬字吐字、又去想歌词内容、又去想象加联想,等等这些方面,最终导致手忙脚乱,什么都顾不过来。所谓的想象和联想,都是有了可驾驭的声音之后,知道用什么样的声 音可以表述出歌曲内容,用什么样的适合的音色来表达出内心的情绪,而非把这个顺序倒过来,还没有了解歌曲音乐风格,还没有调整好歌唱的身体状态,就先急于去想象、去联想,眼高手低,近似于空想。
三、结语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争议的地方,就会有创新,音乐表演艺术是技能和知识的综合能力,尤其舞台上积累的表现艺术的能力是在书本和教材里根本无法学到的,艺术实践能力是决定性因素。作为歌唱者,应具有艺术实践能力,少做无用功,这样才能提高成效。
参考文献:
[1]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