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镣铐”也要“跳好舞”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yl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把写文章比喻成“带着镣铐跳舞”,你可以尽其所能,跳出优美的舞蹈,但不可以挣脱枷锁。这里,“舞蹈”就是作文的语言、构思、文采等等;“枷锁”就是文章的主题,意思就是文章写得再好也不能离开文章的主题。如一篇好的记叙文叙事要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又要文采斐然,扣人心弦,但不能天马行空,随意挥洒,必须要切题;一篇好的议论文不仅要求观点正确,旁征博引,有较强的说服力,而且又要有一定的深度,发人深省,但始终要紧扣中心论点。
   然而当今中学作文教学却陷入一些怪圈,为了追求高分作文,工夫花得少,对作文的技巧强调得多,为了吸引老师的眼球,在文章的开头来一些平时背诵的优美的语句,或排比,或引用,或比喻等;再在中间安插几句“百搭”的优美句子,以彰显文采;结尾升华时,用上平时背下来的不管有用无用的一些所谓的哲理性的句子。这样的作文教学对于作文很差的学生确实能起到强行入轨的作用,立竿见影,强化作文意识。但细看会让人觉得生搬硬套,不能与主题很好的契合,虽然一再点题,但其实与文意不符,所以作文切合主题就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当然这样的作文有时也会得高分,但是偶然性比较大,所以此风不可长。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文质兼美又切合题意的佳作呢,下面笔者就此来谈一点心得体会。
   首先,准确审题。
   这是写作的根本。高考作文大纲基础等级的第一条就是“符合题意”,而符合题意的关键就在于审题的准确与否。如果一旦出现审题错误,你写得再好,也是南辕北辙。如笔者曾组织学生写《幸福的公式》这篇作文,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幸福的”是修饰语,中心词是“公式”,是表示各个量之间的关系的,所以表示“幸福”至少需要两个量,作文应该围绕公式发表对幸福的见解。当时全班54人,只有14人不离题,其余的不是离题就是偏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幸福的公式直接写成了幸福;二是虽然形式上写的是幸福的公式,但内容还是写成幸福,典型的穿靴戴帽;三是开头结尾写幸福的公式,中间还是写幸福。其实这个题目审题并不难,只要稍微留心,就不会犯这种致命性的错误。所以准确审题,是作文这个万丈高楼的地基,地基扎稳了,才能建高楼,对于作文才能准确诠释,才能立意深刻,思想才能深远,为写出高分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紧扣题目,万变不离其宗。
   议论文论点要紧扣题目,论点与材料也要有效融合,说理透彻;记叙文选材要精当,所记叙的事情要能始终围绕中心,不能游离。最笨拙的方法就是在开头中间结尾,一定要出现题目,这一方面提醒自己不能离题,另一方面也告诉阅卷老师没有偏题。这个方法虽然有些“呆”,但确实能真正地起到作用。如作文《把门敞开》,它的内涵可以理解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样审题非常正确,但行文的时候,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有学生在行文过程当中,处处都是“交流”,而绝少出现“把门敞开”的字样,甚至结尾都没有点题,渐行渐远,与主旨就没关系了,这就是典型的不切合题意的作文。
   以上两点是保证作文符合题意要求的最起码的前提,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文质兼美呢?是不是高分作文要求就放宽了呢?肯定不是,作文要想向更高等级提升,除了使用一些方法外,切合题意仍然是重中之重的一个要素。在此,仅就写一篇高分作文在切题方面应该注意的事项提出一些粗浅观点。
   第一,作文要有亮点,但不可脱离文意。
   要追求高分作文最起码要有一两处亮点。其实作文不管是平时考试还是高考,都是众多学生参加的规格比较高的作文竞赛。高考满分作文毕竟很少,在一大堆平庸的作文里突然出现一两个与众不同的构思,或者语言或者思想等,必然成为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地方。如2012苏北四市的作文《已经拥有》,笔者阅卷的时候发现学生几乎千篇一律写的是亲情、友情,但当笔者看到一篇学生写自己青涩的感情的时候,不免眼前一亮,因为文笔生动,情感细腻,感情美好得让人惆怅,后来这段感情因为现实的一些问题结束了,但最后这篇唯美的作文只得了45分,因为不切合题意,那位同学把应经拥有和曾经拥有混淆起来了,所以,有亮点还不能忘了切合题意。
   第二,作文要文采斐然,但不能忘了切合主旨。
   文采斐然的语言是征服阅卷者的有力武器。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没有语言,思想就表达不了,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才能体现思想的内核。但是我们不能一味追求文采,而忽略了作文的写作本质:要切合主题。这种失误极容易发生在散文的写作上。如2012南通市模拟试卷作文《第一步》,“第一步”本是强调开始的重要性,有一同学就写的散文,文采优美动人,辞藻华丽,显出不一般的语言文字功底,可写着写着,却变成了过程的重要性,最终也只得了45分。可见,美的语言能增分,但不能掩盖偏离主旨的缺陷,所以作文文采固然重要,但也要切合主旨。
   第三,可彰显地方文化特色,也要结合文章主旨。
   要彰显地方的文化特质,让丰富的和具有思辨色彩的思想成为夺分的法宝。每个地方都有杰出的文化和名人,当然也有糟粕。我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作文选材可以选择一些涉及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文化或者名人,了解它们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思想特质。那么平时让学生就要做足积累,可以选几个自己很尊敬崇拜的人作为自己的作文素材,然后对这个名人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因为一个人身上能体现诸多特质,就能适合诸多话题,但如果对此人一知半解,或者只了解发生在这个人身上的一个故事,那适合的话题就比较窄,这样学生势必要积累很多的素材,而学生一是时间有限,二是那么多素材根本就记不住,所以素材要少而精。当然这些都需要考生去认真积累,并认真思考,才能沉淀出思想的精华。这种思想的精华要表现积极向上的“真、善、美”的精神,形成一种思想主流,对学生起一种导向作用。而这种“真、善、美”思辨色彩也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看待社会,看待人生,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作文对于思想的要求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命题者对于文章的主旨所反映的思想倾向其实是有所指向的,这与学生平时积累的素材所体现的“真、善、美”是暗合的,所以彰显地方文化特色也要结合文章的主旨。
   总之,用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以自己独特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一切,沉下心来思考,不忘“镣铐”尽情地舞起来,那么写出来的文章一定能文质兼美,获得高分。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南莫中学(226681)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均提倡广泛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课堂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语文教师都做得比较好,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局限。很多教师片面或狭义地将现代教育技术简单地定位于多媒体课件,这一观念显然不够科学合理,与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和学生不断增加的学习需求是不相适应的。各种新型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逐步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如网络技术、电子白板技术等等,教师必须跳出传统多媒体课件的笼子,学会运用各种新型
期刊
目前,许多省市一些科目的高考试题设置了选考题,语文也不例外。选考题的设置是与选修课的设置相一致的,教育部考试中心创设选考题体现了一定的导向性、选择性和人文性。但是,笔者认为,选考题的设置比较草率,缺乏严格而科学的论证,已经与官方的初衷相违背,越来越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以笔者执教的山西省为例,2011年高考首次采用新课标试卷。2012年,实行新课标高考的省份更多(近20个省区),因此,选考题的设
期刊
《可以预约的雪》的作者是生于1953年的台湾高雄人林清玄,他还有许多其它散文作品,如《莲花开落》、《传灯》、《迷路的云》等。《可以预约的雪》是一篇议论文,使人读后感触很深。文中的“雪”即菅芒花,作者以菅芒花作为全文的引线,对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进行了深入思考,从中领悟出人生也是可以预约的,生命中的“常”与“变”是由时间所控制的。对此笔者深有同感。  文中写到“经过了两年,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
期刊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一段情节曲折、跌宕起伏、重要而又精彩的文字,它叙述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霸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最终刘邦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其中的许多人物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历来为人所称道。两大军事集团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各具风貌;两个对立营垒的谋士范增和张良的权谋策略也各有千秋;尤其是“勇士”樊哙
期刊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佳作。朱自清先生以细腻婉约的笔触,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淡雅素洁而又美丽多情的月下荷塘图,营造了朦胧静谧幽深的意境。文章所表现的清秀的风格、优美的语言、精巧的修辞深受后来作家的好评。当然,也有不少学者对这篇散文表示质疑。笔者在备课时,查阅了钱理群、余光中等名家的评论文章,深受启发。但是,对于台湾学者余光中关于《荷塘月色》中比喻的评论不敢苟同。对于《荷塘月色》中的比喻,
期刊
先秦诸子散文《逍遥游》作为庄子的代表作,历来受到重视,是高中语文教材必选篇目。但是各种版本的教材所作的注释及翻译多处引起争议。苏教版有一处注释,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疑问,却不见有人解答,兹不揣浅陋,提出商榷意见,供各位同仁参考,亦望方家不吝指教。  苏教版第五册第95页有“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一句。注释对“犹然”的解释是:“喜笑的样子。犹,同‘繇’,喜。”人教版在第四册第158页对这句也有注释:
期刊
所谓例证法,是指议论类文章中根据一定的事实论据来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是学生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此法被运用的频率最高,出现的问题也最多。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选例、叙例、析例三个层面来谈谈例证法的使用。   一、选例——精其选   材料纷繁多义,论点却鲜明存在,要精心筛选材料,以期能为论点服务。所举事例,要具备以下特征。   1.向心力   事例要围绕论点而
期刊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这是语文课程资源观的一次蜕变,对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起着积极的助推作用。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由原来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色逐渐转变为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拓展延伸。可以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并正确理解与运用是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一。但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上存在着“两多两少”的现象,即“教师不着边际拓展与
期刊
《雨巷》这首诗作于1927年夏,于1928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这首诗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因为这首诗,戴望舒有着“雨巷诗人”的称号。当时的戴望舒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法国象征派的特点是极富象征色彩,意向朦胧含蓄,戴望舒的这首诗运用象征这一表现手法,传递着一种浓郁、阴柔之美。同时作者也深受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影响,使其意韵深远、意味深长。百人读雨巷,有百种身心感受,这正是诗歌及《雨巷》的魅力所
期刊
“废池荞木,荠麦青青,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心中的古扬州因诗的描绘而凄清了千年;“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心中的感慨因词的抒发而悲凉了千年。柳永将心中伤感化作了“杨柳岸,晓风残月”,毛泽东把自己的理想化成了“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些普通人也会有的情感因诗意的表达而深刻、美丽,让人难忘。这就是诗词的魅力——让平凡的东西焕发异样的光彩。   作为语文老师,多么希望他的学生也能像自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