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是促进师生之间学习互动、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围绕科学知识的结构设计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探究问题欲望,驱动学生深度学习。
关键词:深度学习;好的问题;科学思维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深度学习注重深层次理解,有利于发展高级思维[1]。而浅层学习注重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机械化,枯燥乏味。驱动学生的深度学习,需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依靠什么来引导学生呢?依靠“问题”这个桥梁,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自觉主动展开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创设好的“问题”
科学有效的问题引领学习,首先取决于“问题”的好坏。具有价值的问题,能激发碰撞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科学探究。设计好的“问题”,首先教师对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要有整体上的把握,要熟悉好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根据知识进行相应的整合,把握好问题的深度与广度,更要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问题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2],设计一系列有逻辑、思维的问题,引发学生进行完整、深度的思维活动,进而理解核心概念形成过程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实现对知识的整合与运用。好的“问题”应该包括学情了解性问题、指导理解性问题、引导建构性问题等,三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一课程时,进行创设问题情景,学情了解性问题:植物是靠什么方式获得有机物的?指导理解性问题:光合作用的需要满足什么条件?需要的原料?光合作用的产物?场所在哪里?引导建构性问题:如果你是农民伯伯种植水稻,想要提高水稻产量,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学情了解性问题: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了解学生学情,指导理解性问题需要掌握作物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原料,场所等知识是科学基础,引导建构性问题,让学生回答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学生会从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并且结合学习过的呼吸作用速率需要降低,从不同角度提出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激发全体学生的创新思维,将所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社会实践,学以致用。
二、运用好的“问题”
好的“问题”是对学生如何展开高阶科学多维思考、科学推理探究的正确指向,促进了学生的高阶科学思维发展。通过分析问题,预测、探测学生的知识高度,丈量学生的知识深度。从而,让问题真正驱动广大学生的思维,掀起广大学生的理性思维浪花。设计教学问题方案应该与相关知识的教学实践实际应用紧密密切相关,使全体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学习得到的相关知识应用于实践,体现学以致用。
以光的反射教学为例,学情了解性问题为:(1)花季少女溺亡,浅滩怎会淹死人?浅滩为何变深了?指导理解性问题为:(2)光线从水中进入我们的眼睛发生了什么?光的折射定律是什么?引导建构性问题为:(3)在沙漠中走路,感觉看到绿洲了,但是走了很久,依然没有出现绿洲,分析海市蜃楼的成因。
通过一起意外溺亡危险学生事故调查,激发学生独立自主思考,为什么水实际更深?为引出光的折射做出铺垫。通过活动让学生深入解读意外溺亡背后的事实真相,光的折射使水面看起来比实际要浅,不会游泳的女生由此溺亡,加强了安全教育。通过教学启发学生深刻感受到科学和生活实践的密切联系,使之能有意识感受到推动科学的应用发展与推动人类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必然是相辅相成的。海市蜃楼中这个现象,是生活中切实存在的,再次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运用起来,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迁移和应用,活学活用,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发散思维的“问题”
当课堂以问题驱动时,课堂是开放的,生动的而不是封闭的。我们要鼓励学生说出心中的想法,解决这些问题的整个过程中,会产生新的问题,对于可能产生的新教学问题不能视而不见,鼓励学生敢于积极思考,鼓励敢于发出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新思维。培养学生在正确理解科学中的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科学思维观念,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科学思维技能。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学生发展批判性教育思维技能的重要问题融入课堂教学中,来并设计一个具有密切内在联系的、具有批判性的教育学习实践任务过程来加以引导教育学生辩证地独立思考问题。
例如在压强的教学中,学情了解性问题为:将装有水的矿泉水瓶放在沙子上,沙子表面发生什么?说明矿泉水瓶对沙子有什么?指导理解性问题为:压强的定义?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改变压强大小?引导建构性问题为:如果要测量矿泉水瓶对沙子的压强,需要测量哪些量?需要用到哪些实验器材。
学情了解性问题:矿泉水瓶放在沙子上,沙子凹陷了,说明矿泉水瓶对沙子有压强,引出压强这一概念,指导理解性问题:掌握压强的定义,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改变压强大小的方法,引导建构性问题:在理解核心知识的基础上,应用并迁移知识,比如在测量压强这一环节,需要测量哪些量,刚开始学生提出的意见是需要测量重力与矿泉水瓶瓶底直径大小,需要用到弹簧测力计与直尺,在课堂中听到微弱的声音与大部分同学的方法不同,鼓励该生大声说出他的想法,测量矿泉水和瓶内水的质量与矿泉水瓶瓶底直径,需要用到的仪器有天平与直尺,这个方案得到同学的认可,在该同学的示范下,大家提出不同的意见。
学生的深度学习是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学生能够开展反思,并且他们的思维得到高度的活跃,使学生对于知识能够更加理性的思考,对知识的回顾,反思,产生新的思考。
“问题”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导航,能彰显科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知识的“再现”,让学生深度感受、体验科学知识,形成一种科学性的学习“内驱力”,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培养,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馬俊.巧设问题 促进深度学习——以高中化学《铝的重要化合物》为例[J].新智慧,2020(22):67-68.
[2]唐建华.解决系列实际问题 促进深度学习——以复习苏科版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为例[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20,30(01):29-31.
关键词:深度学习;好的问题;科学思维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深度学习注重深层次理解,有利于发展高级思维[1]。而浅层学习注重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机械化,枯燥乏味。驱动学生的深度学习,需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依靠什么来引导学生呢?依靠“问题”这个桥梁,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自觉主动展开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创设好的“问题”
科学有效的问题引领学习,首先取决于“问题”的好坏。具有价值的问题,能激发碰撞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科学探究。设计好的“问题”,首先教师对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要有整体上的把握,要熟悉好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根据知识进行相应的整合,把握好问题的深度与广度,更要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问题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2],设计一系列有逻辑、思维的问题,引发学生进行完整、深度的思维活动,进而理解核心概念形成过程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实现对知识的整合与运用。好的“问题”应该包括学情了解性问题、指导理解性问题、引导建构性问题等,三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一课程时,进行创设问题情景,学情了解性问题:植物是靠什么方式获得有机物的?指导理解性问题:光合作用的需要满足什么条件?需要的原料?光合作用的产物?场所在哪里?引导建构性问题:如果你是农民伯伯种植水稻,想要提高水稻产量,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学情了解性问题: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了解学生学情,指导理解性问题需要掌握作物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原料,场所等知识是科学基础,引导建构性问题,让学生回答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学生会从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并且结合学习过的呼吸作用速率需要降低,从不同角度提出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激发全体学生的创新思维,将所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社会实践,学以致用。
二、运用好的“问题”
好的“问题”是对学生如何展开高阶科学多维思考、科学推理探究的正确指向,促进了学生的高阶科学思维发展。通过分析问题,预测、探测学生的知识高度,丈量学生的知识深度。从而,让问题真正驱动广大学生的思维,掀起广大学生的理性思维浪花。设计教学问题方案应该与相关知识的教学实践实际应用紧密密切相关,使全体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学习得到的相关知识应用于实践,体现学以致用。
以光的反射教学为例,学情了解性问题为:(1)花季少女溺亡,浅滩怎会淹死人?浅滩为何变深了?指导理解性问题为:(2)光线从水中进入我们的眼睛发生了什么?光的折射定律是什么?引导建构性问题为:(3)在沙漠中走路,感觉看到绿洲了,但是走了很久,依然没有出现绿洲,分析海市蜃楼的成因。
通过一起意外溺亡危险学生事故调查,激发学生独立自主思考,为什么水实际更深?为引出光的折射做出铺垫。通过活动让学生深入解读意外溺亡背后的事实真相,光的折射使水面看起来比实际要浅,不会游泳的女生由此溺亡,加强了安全教育。通过教学启发学生深刻感受到科学和生活实践的密切联系,使之能有意识感受到推动科学的应用发展与推动人类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必然是相辅相成的。海市蜃楼中这个现象,是生活中切实存在的,再次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运用起来,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迁移和应用,活学活用,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发散思维的“问题”
当课堂以问题驱动时,课堂是开放的,生动的而不是封闭的。我们要鼓励学生说出心中的想法,解决这些问题的整个过程中,会产生新的问题,对于可能产生的新教学问题不能视而不见,鼓励学生敢于积极思考,鼓励敢于发出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新思维。培养学生在正确理解科学中的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科学思维观念,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科学思维技能。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学生发展批判性教育思维技能的重要问题融入课堂教学中,来并设计一个具有密切内在联系的、具有批判性的教育学习实践任务过程来加以引导教育学生辩证地独立思考问题。
例如在压强的教学中,学情了解性问题为:将装有水的矿泉水瓶放在沙子上,沙子表面发生什么?说明矿泉水瓶对沙子有什么?指导理解性问题为:压强的定义?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改变压强大小?引导建构性问题为:如果要测量矿泉水瓶对沙子的压强,需要测量哪些量?需要用到哪些实验器材。
学情了解性问题:矿泉水瓶放在沙子上,沙子凹陷了,说明矿泉水瓶对沙子有压强,引出压强这一概念,指导理解性问题:掌握压强的定义,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改变压强大小的方法,引导建构性问题:在理解核心知识的基础上,应用并迁移知识,比如在测量压强这一环节,需要测量哪些量,刚开始学生提出的意见是需要测量重力与矿泉水瓶瓶底直径大小,需要用到弹簧测力计与直尺,在课堂中听到微弱的声音与大部分同学的方法不同,鼓励该生大声说出他的想法,测量矿泉水和瓶内水的质量与矿泉水瓶瓶底直径,需要用到的仪器有天平与直尺,这个方案得到同学的认可,在该同学的示范下,大家提出不同的意见。
学生的深度学习是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学生能够开展反思,并且他们的思维得到高度的活跃,使学生对于知识能够更加理性的思考,对知识的回顾,反思,产生新的思考。
“问题”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导航,能彰显科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知识的“再现”,让学生深度感受、体验科学知识,形成一种科学性的学习“内驱力”,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培养,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馬俊.巧设问题 促进深度学习——以高中化学《铝的重要化合物》为例[J].新智慧,2020(22):67-68.
[2]唐建华.解决系列实际问题 促进深度学习——以复习苏科版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为例[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20,30(0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