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站在教师的视角上,从文本研究、教学手段、提问思路、寓意解读四个方面提出了寓言教学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寓言;小学语文;游戏精神;多元解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58-1
一、文学作品研究先于教材分析
教师在进行寓言作品的教学之前,必须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进行了解,感受作者的创作激情,与作者、作品进行内心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激情感染学生,形成学生、教师、作品三者的融合。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忽略了对文学作品的原始体验阶段,忽略了自我感知提升阶段,直接阅读教学参考书,依葫芦画瓢,完全是教教材,试问这样的课堂怎么能够有精彩的动态生成?
反观当今许多小学语文寓言教学课堂,教师对寓言的解读只是道理训诫,完全忽略了寓言本身的文学价值,这也是没有秉持“文学作品研究先于教材分析”原则所造成的后果。
二、游戏精神贯穿教学课堂
1.教师要善于使用游戏的语言。
在寓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学会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感受到做游戏一般的乐趣,在轻松的氛围中边玩边学,相反,生硬冷漠的教学语言是无法将学生带入寓言文本的。我们来看一个教学案例,这是《蚂蚁和蝈蝈》的导入部分:
(1)猜谜激趣:“排队地上跑,身体细又小,做事最勤劳,纪律第一好。”小朋友们,谁来猜一猜,它是谁?“蚂蚁!”板书“蚂蚁”。
(2)看图:(出示蝈蝈图片)“那有没有谁认识这位新朋友呢?”“蝈蝈。”板书“蝈蝈”。
(3)揭题:“小小的蚂蚁和绿色的蝈蝈,这两位朋友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小朋友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故事王国,做一做小观众。”板书“和”将课题补充完整。
在教师充满游戏意味的语言和有趣的导入环节中,学生对故事的两位主角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对两者之间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自然会抱着主动积极的态度进行接下来的学习。当然,除了导入部分,教学活动的其他环节也同样需要教师使用这种游戏的语言,让整个课堂富有童趣。因此,教师在寓言教学中首先需要推敲和锻炼的就是语言的功力。
2.在课堂中创设游戏情境。
寓言作为一种儿童文学形式,它之所以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主要是因为其幻想性和游戏性。假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这两点,过分注重理性分析,知识灌输,就难以实现寓言的特殊价值。
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创设一些有趣的游戏情境呢?教师在设置教学任务时,可以将任务情景化,如“我是播音员”,要求学生走进播音室,将课文读出播音员的水准,读通顺、读准确、读出感情;“勇登最高峰”,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设计成金字塔形式,学生答对题目可将自己的名字写在对应的金字塔阶梯上,一步一步登上金字塔的顶峰,在此过程中抽丝剥茧,理清脉络;“小小创作室”,锻炼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
利用这些游戏情境的设置,寓言教学的课堂可以不再枯燥乏味,学生能够边学边玩,自然提得起兴趣。
3.画画演演丰富游戏内容。
小学阶段的孩子调皮好动,想要他们安安分分坐在座位上,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四十分钟课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这并不代表做不到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而是儿童的正常行为,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做的不是强制每个孩子像木偶一样乖乖坐好,而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并且利用这种天性来发展课堂。
在寓言教学课堂上,除了要有游戏的语言,游戏的情境,还应该有游戏的形式。动手画一画,或者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既满足孩子好动天性,又为课堂增加乐趣,更能够巩固教学内容的好方法。
三、抓住主线,有效提问
在寓言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抓住寓言的主线,引导学生沿着文章的主线来体会文章的关键字词,感受文章人物形象,最后得出一个道理。
在抓住了寓言故事的主线之后,教师要学会组织内容,有效提问。在我们平时所见的课堂上,不少教师确实具有与学生交流互动,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就成了伪沟通、假自主。教师不断提问,学生忙于应和,一节课在“从课文中找出……”、“是不是”、“能不能”、“好不好”这些未涉及真正思考的问题中虚度,时间一长,学生形成了惰性思维,不愿意也不会自己发现问题,更不会自主解决问题。
抓住主线,有效提问,教师在一节课上所说的话不能比学生多,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四、尊重寓意的多元化解读
寓意是寓言作品的精髓,也是学习寓言作品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每篇寓言作品都有着显而易见的寓意,一般来说,儿童通过阅读寓言故事,都能够理解其中隐含的道理,这些道理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树立价值观,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寓言作品的解读越来越深入,教师和学生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预设寓意之外的道理。这种深入多元的解读是对寓言本身的补充和发展,也是对多元化思维的锻炼。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寓意的多元化解读,而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讲述老道理上。
多元解读寓意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寓言文本,透彻地理解各个细节,并且结合生活实际,联想、思考。教师在尊重寓意多元解读的同时,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多为孩子创设真善美的氛围,不让孩子因为单纯而受到“坏心术”的影响。同时,教师也需要立足寓言故事,和现实生活本身,对学生解读的寓意进行有效的评价。
关键词:寓言;小学语文;游戏精神;多元解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58-1
一、文学作品研究先于教材分析
教师在进行寓言作品的教学之前,必须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进行了解,感受作者的创作激情,与作者、作品进行内心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激情感染学生,形成学生、教师、作品三者的融合。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忽略了对文学作品的原始体验阶段,忽略了自我感知提升阶段,直接阅读教学参考书,依葫芦画瓢,完全是教教材,试问这样的课堂怎么能够有精彩的动态生成?
反观当今许多小学语文寓言教学课堂,教师对寓言的解读只是道理训诫,完全忽略了寓言本身的文学价值,这也是没有秉持“文学作品研究先于教材分析”原则所造成的后果。
二、游戏精神贯穿教学课堂
1.教师要善于使用游戏的语言。
在寓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学会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感受到做游戏一般的乐趣,在轻松的氛围中边玩边学,相反,生硬冷漠的教学语言是无法将学生带入寓言文本的。我们来看一个教学案例,这是《蚂蚁和蝈蝈》的导入部分:
(1)猜谜激趣:“排队地上跑,身体细又小,做事最勤劳,纪律第一好。”小朋友们,谁来猜一猜,它是谁?“蚂蚁!”板书“蚂蚁”。
(2)看图:(出示蝈蝈图片)“那有没有谁认识这位新朋友呢?”“蝈蝈。”板书“蝈蝈”。
(3)揭题:“小小的蚂蚁和绿色的蝈蝈,这两位朋友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小朋友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故事王国,做一做小观众。”板书“和”将课题补充完整。
在教师充满游戏意味的语言和有趣的导入环节中,学生对故事的两位主角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对两者之间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自然会抱着主动积极的态度进行接下来的学习。当然,除了导入部分,教学活动的其他环节也同样需要教师使用这种游戏的语言,让整个课堂富有童趣。因此,教师在寓言教学中首先需要推敲和锻炼的就是语言的功力。
2.在课堂中创设游戏情境。
寓言作为一种儿童文学形式,它之所以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主要是因为其幻想性和游戏性。假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这两点,过分注重理性分析,知识灌输,就难以实现寓言的特殊价值。
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创设一些有趣的游戏情境呢?教师在设置教学任务时,可以将任务情景化,如“我是播音员”,要求学生走进播音室,将课文读出播音员的水准,读通顺、读准确、读出感情;“勇登最高峰”,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设计成金字塔形式,学生答对题目可将自己的名字写在对应的金字塔阶梯上,一步一步登上金字塔的顶峰,在此过程中抽丝剥茧,理清脉络;“小小创作室”,锻炼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
利用这些游戏情境的设置,寓言教学的课堂可以不再枯燥乏味,学生能够边学边玩,自然提得起兴趣。
3.画画演演丰富游戏内容。
小学阶段的孩子调皮好动,想要他们安安分分坐在座位上,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四十分钟课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这并不代表做不到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而是儿童的正常行为,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做的不是强制每个孩子像木偶一样乖乖坐好,而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并且利用这种天性来发展课堂。
在寓言教学课堂上,除了要有游戏的语言,游戏的情境,还应该有游戏的形式。动手画一画,或者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既满足孩子好动天性,又为课堂增加乐趣,更能够巩固教学内容的好方法。
三、抓住主线,有效提问
在寓言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抓住寓言的主线,引导学生沿着文章的主线来体会文章的关键字词,感受文章人物形象,最后得出一个道理。
在抓住了寓言故事的主线之后,教师要学会组织内容,有效提问。在我们平时所见的课堂上,不少教师确实具有与学生交流互动,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就成了伪沟通、假自主。教师不断提问,学生忙于应和,一节课在“从课文中找出……”、“是不是”、“能不能”、“好不好”这些未涉及真正思考的问题中虚度,时间一长,学生形成了惰性思维,不愿意也不会自己发现问题,更不会自主解决问题。
抓住主线,有效提问,教师在一节课上所说的话不能比学生多,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四、尊重寓意的多元化解读
寓意是寓言作品的精髓,也是学习寓言作品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每篇寓言作品都有着显而易见的寓意,一般来说,儿童通过阅读寓言故事,都能够理解其中隐含的道理,这些道理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树立价值观,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寓言作品的解读越来越深入,教师和学生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预设寓意之外的道理。这种深入多元的解读是对寓言本身的补充和发展,也是对多元化思维的锻炼。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寓意的多元化解读,而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讲述老道理上。
多元解读寓意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寓言文本,透彻地理解各个细节,并且结合生活实际,联想、思考。教师在尊重寓意多元解读的同时,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多为孩子创设真善美的氛围,不让孩子因为单纯而受到“坏心术”的影响。同时,教师也需要立足寓言故事,和现实生活本身,对学生解读的寓意进行有效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