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面的故事跟一群不甘心只待在实验室的Geek们有关。
如果不是这群Geek的努力,我们现在或许只有到科技馆里才能看到IMAX电影。对于很多影迷而言,这会丧失不少乐趣。
IMAX也是这家公司的名字。最近它有个新动向,与业界最知名的投影机技术公司巴可签订了一份7年协议,共同为IMAX影院开发新一代的激光投影技术。
几乎所有看过3D电影的人都会有一个同感:戴上3D眼镜之后,尽管那些炫目的特效逼真震撼,但有时也会因为光线太暗而使观感大打折扣。
通过新技术,IMAX公司打算在2013年让这个问题消失。“通常3D眼镜的镜片会造成光线的大量流失,这是目前3D电影有时显得过暗的主要原因。”IMAX全球技术部执行副总裁Brain Bonnick告诉《第一财经周刊》,而新一代设备会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Bonnick透露,光源将是第一个得到解决的问题。目前的IMAX投影设备大都采用氙灯,亮度不足,并且会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而降低。而新设备将采用激光作为投射光源,不仅能大幅提升亮度指标,还能呈现比氙灯更为优质的清晰度,以及更广阔的色域。后者更为关键,因为它意味着可以提供更丰富和准确的颜色,比如更为纯正的黑色。
“黑色是目前所有大银幕投影设备的技术难点之一。”IMAX中国CEO陈建德说。在加入IMAX之前,他曾经任职于索尼公司,按他的说法,索尼也正在着手解决同样的问题。
另一方面,因为目前的技术限制,现在那些80英尺宽度以上的IMAX大银幕至今还无法放映数字电影,只能播放胶片电影,被安装在科技馆、天文博物馆等科教文卫场所。而激光投影技术可以提供更高的分辨率,使数字电影也能达到胶片电影的分辨率,催生更大的IMAX银幕—想象一下比你现在看到的还要大上两倍甚至三倍的《阿凡达》或者《变形金刚》吧。
现在人们常常将IMAX与商业大片和好莱坞大导演的名字连在一起,但恐怕很难立刻想到这是一家技术公司。它有工程师和科学家组成的8个技术部门,几乎渗透到电影从拍摄到放映的每一个环节中。技术对于 IMAX来说几乎意味着一切。过去10年,IMAX的每一项技术革新都引发了极大的市场反响。
与此同时,它也是一家聪明的技术公司,对市场需求有着精准的把握,甚至不惜血本培育起了一个新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人们愿意多花上一两倍的价钱,去观看一场内容与普通版无异的IMAX电影。
1967年,三个加拿大人发明了IMAX技术,这个词代表“最大化的荧幕”(Image Maximum)。但在此后长达30年的时间里,IMAX一直被认为是只适合出现在博物馆或科技馆里的小众玩意,放着一些宇宙和自然题材的纪录片,时不时引起观众们对大银幕的惊叹—仅此而已。
像很多电影传奇一样,IMAX的变革之路发生在好莱坞。Bonnick回忆说,包括数字原底翻版(IMAX DMR)和IMAX数字影院系统在内,几项关键技术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
IMAX进军商业化的道路开始于2000年。不甘心只能待在科技馆的IMAX首先盯上了电影行业的大佬们,包括大牌影星和制作公司。因为他们在行业内往往拥有巨大的话语权,并且资金实力雄厚。
这一年,两部IMAX商业电影的开山之作被推出,分别是美国华特迪士尼公司推出的首部IMAX版动画片《幻想曲2000》,以及一部以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为题材的商业大片《乔丹大电影》(Michael Jordan to the Max)。IMAX将影片变成了技术商业化的试验场,像制作方提供技术和设备上的全方位支持,并按比例从票房中分成。“过去我们的影片主角是鲸鱼和水貂,如今他们是米老鼠和乔丹。”时任IMAX全球CEO的Richard Gelfond在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曾说。这是聪明的一步,因为正是乔丹这样的人物,让更多元化的观众见识到了IMAX。
但仅凭一两次合作并不能解决IMAX电影片源匮乏的问题。由于屏幕尺寸大,IMAX电影必须采用IMAX摄像机,用特制的70毫米胶片进行拍摄。而普通电影使用的胶片规格仅为35毫米。70毫米胶片体积庞大且笨重,而一部电影往往需要多份拷贝送往各大影院播映。无论是对于制片方还是影院而言,这都是一笔不小的成本。Bonnick透露,当时一部IMAX电影中,仅胶片拷贝的制作成本就需要大约3.5万美元,还不算胶片的运输和贮存费用。
如果没有后来的技术进步,可能我们会碰到这样的情况:非数字化的IMAX版《阿凡达》的胶片重量将达到600公斤,是普通胶片重量的10倍,分成94小本装箱运至影城后,才开始拼接,整部电影的胶片长度达到2.82万米。在运输过程中,所有胶片必须保持遮光状态,避免灰尘和划痕,以保证画面质量。
谢天谢地,Richard Gelfond很清楚这是IMAX商业化之路上必须攻克的难题。他们一边继续说服好莱坞各大主流电影工作室和院线签订合作协议,一边收购了数字放映技术公司Digital Projection International (DPI),着力开发能取代胶片的数字放映技术。
两年后, IMAX DMR(数字原底翻版)技术诞生了,它可以将任何用普通胶片拍摄的电影转换成IMAX格式。在IMAX技术中心,技术人员会以最高分辨率扫描每个画格,再对每幅画面进行锐化、降噪等等优化处理,最后冲印在70毫米底片上。利用DMR技术转制的IMAX版呈现的效果远超传统35毫米胶片电影。
除了画面的优化,IMAX DMR技术还对影片声道进行重新灌录,以适应特有的音响系统。这一系统可以让声音变得更清晰而精准。工程师们的目标是即使一根大头针掉在地上,观众也能分辨出它落地的地点。
IMAX DMR对于电影公司而言意义重大。从此他们不用为了把电影放上IMAX巨幕而专门采用IMAX摄像机和特制胶片。当成本降低之后,IMAX开始逐步收服了好莱坞的心。
通过重点说服诸如詹姆斯·卡梅隆、克里斯托弗·诺兰这些对新技术充满热情的大牌导演,IMAX得以直接参与到电影的后期制作中,成为电影行业的“玩家”,有更多机会去挖掘这些导演和制片公司的需求。近年来,IMAX摄像机在诸如《碟中谍4》、《蝙蝠侠》等商业大片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2010年,为了满足制片人的特殊需求,IMAX开发出世界第一台高分辨率的集成数字3D摄像机。
到2010年12月,IMAX商业电影年度总票房已创下5.4亿美元的记录,超过2009年票房的两倍。除了来自影院的票房分成,IMAX的收入来源还包括设备销售以及来自制片方的DMR转制费用。
不过就在巨大票房的诱惑之下,潜在的竞争对手也已经出现,并且它们瞄准的也正是IMAX的某些不足。
2011年12月,橙天嘉禾电影公司宣布旗下影城将大规模采用索尼4K放映系统,橙天嘉禾成为国内首个引进4K技术的院线。4K实际上是数字电影的分辨率指标。目前包括IMAX数字放映系统在内的国内主流数字投影机的清晰度都只达到2K。事实上,橙天嘉禾此前也引进了IMAX系统。“IMAX主要是大荧幕,而索尼4K则侧重清晰度,两者各有特色。”橙天嘉禾市场部相关人士尹凤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尽管侧重点不同,但索尼4K的价格较IMAX设备更低,并且可以兼容普通影院的音响系统,与IMAX必须自成体系相比,对于影院来说的确拥有成本上的优势。
另一个跃跃欲试的是本土影业巨头中影集团。2011年,中影联合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在北京 UME国际影城推出了“中国巨幕”系统,宣称使用4K双机放映系统,但价格只有IMAX的一半。
IMAX公司计划在2013年开始部署自己新一代的激光投影设备。在竞争对手面前,IMAX银幕可以更大、更清晰,吸引更多商业院线的加入。
降低影院日常使用IMAX技术成本,是新一代IMAX激光投影技术计划解决的另一个问题。由于目前IMAX使用的氙灯寿命相对较短,单价也达到上万元人民币。有的影院为了节约成本,甚至会刻意调低功率,以牺牲亮度为代价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结合激光光源等技术,IMAX希望这样的情形不再出现。
为了这次技术升级,这家公司花费重金向柯达公司购买了包括激光投影技术在内的50多项专利。这或许是IMAX公司不太为人所知的一面,事实上它们从来不吝惜大手笔的技术投入,目前IMAX已经拥有了1000多项技术专利。
在历史上,IMAX DMR技术仅仅只是解决了如何说服电影公司和导演的问题。由于影片最终还是要冲印到70毫米胶片上,给放映设备也带来了限制。为了以标准电影的每秒24格来曝光,IMAX底片的进片速度必须是普通底片的三倍。这使得IMAX的放映系统造价高昂,且重量达到1.8公吨,没有多少影院经理们愿意购买这样的放映设备。
这一问题到2007年才得到了解决,通过IMAX数字放映系统,IMAX彻底挥别了胶片时代,制作一份数字拷贝的成本仅需175美元。投影设备也改用数字光处理技术,成本大大降低,电影的呈现效果也大幅升级。因为使用搭载了画面提升器驱动的特制双投影系统,从技术指标上看,能减少非自然干扰信号50%、提高亮度60%、提高分辨率30%。
IMAX数字技术系统的主要受惠方无疑是影院,也为IMAX搬掉了阻碍商业化道路上的最后一块砖。他们得以挺进影院市场,迅速扩展了自己的业务网络。
在2009年《阿凡达》上映之前,IMAX其实已经做好了从前端片源到终端影院的全部准备工作,打通产业链,卡梅隆只是最终点燃那根引线的人。
对于IMAX而言,现在正是自己如日中天的时代。而正在进行的新的创新,则事关IMAX更长远的未来。它们已经成功地将IMAX从实验室搬到了电影院里,接下来的就是要在不断涌现的其它新技术面前,延续自己的造梦传奇。
如果不是这群Geek的努力,我们现在或许只有到科技馆里才能看到IMAX电影。对于很多影迷而言,这会丧失不少乐趣。
IMAX也是这家公司的名字。最近它有个新动向,与业界最知名的投影机技术公司巴可签订了一份7年协议,共同为IMAX影院开发新一代的激光投影技术。
几乎所有看过3D电影的人都会有一个同感:戴上3D眼镜之后,尽管那些炫目的特效逼真震撼,但有时也会因为光线太暗而使观感大打折扣。
通过新技术,IMAX公司打算在2013年让这个问题消失。“通常3D眼镜的镜片会造成光线的大量流失,这是目前3D电影有时显得过暗的主要原因。”IMAX全球技术部执行副总裁Brain Bonnick告诉《第一财经周刊》,而新一代设备会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Bonnick透露,光源将是第一个得到解决的问题。目前的IMAX投影设备大都采用氙灯,亮度不足,并且会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而降低。而新设备将采用激光作为投射光源,不仅能大幅提升亮度指标,还能呈现比氙灯更为优质的清晰度,以及更广阔的色域。后者更为关键,因为它意味着可以提供更丰富和准确的颜色,比如更为纯正的黑色。
“黑色是目前所有大银幕投影设备的技术难点之一。”IMAX中国CEO陈建德说。在加入IMAX之前,他曾经任职于索尼公司,按他的说法,索尼也正在着手解决同样的问题。
另一方面,因为目前的技术限制,现在那些80英尺宽度以上的IMAX大银幕至今还无法放映数字电影,只能播放胶片电影,被安装在科技馆、天文博物馆等科教文卫场所。而激光投影技术可以提供更高的分辨率,使数字电影也能达到胶片电影的分辨率,催生更大的IMAX银幕—想象一下比你现在看到的还要大上两倍甚至三倍的《阿凡达》或者《变形金刚》吧。
现在人们常常将IMAX与商业大片和好莱坞大导演的名字连在一起,但恐怕很难立刻想到这是一家技术公司。它有工程师和科学家组成的8个技术部门,几乎渗透到电影从拍摄到放映的每一个环节中。技术对于 IMAX来说几乎意味着一切。过去10年,IMAX的每一项技术革新都引发了极大的市场反响。
与此同时,它也是一家聪明的技术公司,对市场需求有着精准的把握,甚至不惜血本培育起了一个新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人们愿意多花上一两倍的价钱,去观看一场内容与普通版无异的IMAX电影。
1967年,三个加拿大人发明了IMAX技术,这个词代表“最大化的荧幕”(Image Maximum)。但在此后长达30年的时间里,IMAX一直被认为是只适合出现在博物馆或科技馆里的小众玩意,放着一些宇宙和自然题材的纪录片,时不时引起观众们对大银幕的惊叹—仅此而已。
像很多电影传奇一样,IMAX的变革之路发生在好莱坞。Bonnick回忆说,包括数字原底翻版(IMAX DMR)和IMAX数字影院系统在内,几项关键技术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
IMAX进军商业化的道路开始于2000年。不甘心只能待在科技馆的IMAX首先盯上了电影行业的大佬们,包括大牌影星和制作公司。因为他们在行业内往往拥有巨大的话语权,并且资金实力雄厚。
这一年,两部IMAX商业电影的开山之作被推出,分别是美国华特迪士尼公司推出的首部IMAX版动画片《幻想曲2000》,以及一部以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为题材的商业大片《乔丹大电影》(Michael Jordan to the Max)。IMAX将影片变成了技术商业化的试验场,像制作方提供技术和设备上的全方位支持,并按比例从票房中分成。“过去我们的影片主角是鲸鱼和水貂,如今他们是米老鼠和乔丹。”时任IMAX全球CEO的Richard Gelfond在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曾说。这是聪明的一步,因为正是乔丹这样的人物,让更多元化的观众见识到了IMAX。
但仅凭一两次合作并不能解决IMAX电影片源匮乏的问题。由于屏幕尺寸大,IMAX电影必须采用IMAX摄像机,用特制的70毫米胶片进行拍摄。而普通电影使用的胶片规格仅为35毫米。70毫米胶片体积庞大且笨重,而一部电影往往需要多份拷贝送往各大影院播映。无论是对于制片方还是影院而言,这都是一笔不小的成本。Bonnick透露,当时一部IMAX电影中,仅胶片拷贝的制作成本就需要大约3.5万美元,还不算胶片的运输和贮存费用。
如果没有后来的技术进步,可能我们会碰到这样的情况:非数字化的IMAX版《阿凡达》的胶片重量将达到600公斤,是普通胶片重量的10倍,分成94小本装箱运至影城后,才开始拼接,整部电影的胶片长度达到2.82万米。在运输过程中,所有胶片必须保持遮光状态,避免灰尘和划痕,以保证画面质量。
谢天谢地,Richard Gelfond很清楚这是IMAX商业化之路上必须攻克的难题。他们一边继续说服好莱坞各大主流电影工作室和院线签订合作协议,一边收购了数字放映技术公司Digital Projection International (DPI),着力开发能取代胶片的数字放映技术。
两年后, IMAX DMR(数字原底翻版)技术诞生了,它可以将任何用普通胶片拍摄的电影转换成IMAX格式。在IMAX技术中心,技术人员会以最高分辨率扫描每个画格,再对每幅画面进行锐化、降噪等等优化处理,最后冲印在70毫米底片上。利用DMR技术转制的IMAX版呈现的效果远超传统35毫米胶片电影。
除了画面的优化,IMAX DMR技术还对影片声道进行重新灌录,以适应特有的音响系统。这一系统可以让声音变得更清晰而精准。工程师们的目标是即使一根大头针掉在地上,观众也能分辨出它落地的地点。
IMAX DMR对于电影公司而言意义重大。从此他们不用为了把电影放上IMAX巨幕而专门采用IMAX摄像机和特制胶片。当成本降低之后,IMAX开始逐步收服了好莱坞的心。
通过重点说服诸如詹姆斯·卡梅隆、克里斯托弗·诺兰这些对新技术充满热情的大牌导演,IMAX得以直接参与到电影的后期制作中,成为电影行业的“玩家”,有更多机会去挖掘这些导演和制片公司的需求。近年来,IMAX摄像机在诸如《碟中谍4》、《蝙蝠侠》等商业大片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2010年,为了满足制片人的特殊需求,IMAX开发出世界第一台高分辨率的集成数字3D摄像机。
到2010年12月,IMAX商业电影年度总票房已创下5.4亿美元的记录,超过2009年票房的两倍。除了来自影院的票房分成,IMAX的收入来源还包括设备销售以及来自制片方的DMR转制费用。
不过就在巨大票房的诱惑之下,潜在的竞争对手也已经出现,并且它们瞄准的也正是IMAX的某些不足。
2011年12月,橙天嘉禾电影公司宣布旗下影城将大规模采用索尼4K放映系统,橙天嘉禾成为国内首个引进4K技术的院线。4K实际上是数字电影的分辨率指标。目前包括IMAX数字放映系统在内的国内主流数字投影机的清晰度都只达到2K。事实上,橙天嘉禾此前也引进了IMAX系统。“IMAX主要是大荧幕,而索尼4K则侧重清晰度,两者各有特色。”橙天嘉禾市场部相关人士尹凤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尽管侧重点不同,但索尼4K的价格较IMAX设备更低,并且可以兼容普通影院的音响系统,与IMAX必须自成体系相比,对于影院来说的确拥有成本上的优势。
另一个跃跃欲试的是本土影业巨头中影集团。2011年,中影联合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在北京 UME国际影城推出了“中国巨幕”系统,宣称使用4K双机放映系统,但价格只有IMAX的一半。
IMAX公司计划在2013年开始部署自己新一代的激光投影设备。在竞争对手面前,IMAX银幕可以更大、更清晰,吸引更多商业院线的加入。
降低影院日常使用IMAX技术成本,是新一代IMAX激光投影技术计划解决的另一个问题。由于目前IMAX使用的氙灯寿命相对较短,单价也达到上万元人民币。有的影院为了节约成本,甚至会刻意调低功率,以牺牲亮度为代价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结合激光光源等技术,IMAX希望这样的情形不再出现。
为了这次技术升级,这家公司花费重金向柯达公司购买了包括激光投影技术在内的50多项专利。这或许是IMAX公司不太为人所知的一面,事实上它们从来不吝惜大手笔的技术投入,目前IMAX已经拥有了1000多项技术专利。
在历史上,IMAX DMR技术仅仅只是解决了如何说服电影公司和导演的问题。由于影片最终还是要冲印到70毫米胶片上,给放映设备也带来了限制。为了以标准电影的每秒24格来曝光,IMAX底片的进片速度必须是普通底片的三倍。这使得IMAX的放映系统造价高昂,且重量达到1.8公吨,没有多少影院经理们愿意购买这样的放映设备。
这一问题到2007年才得到了解决,通过IMAX数字放映系统,IMAX彻底挥别了胶片时代,制作一份数字拷贝的成本仅需175美元。投影设备也改用数字光处理技术,成本大大降低,电影的呈现效果也大幅升级。因为使用搭载了画面提升器驱动的特制双投影系统,从技术指标上看,能减少非自然干扰信号50%、提高亮度60%、提高分辨率30%。
IMAX数字技术系统的主要受惠方无疑是影院,也为IMAX搬掉了阻碍商业化道路上的最后一块砖。他们得以挺进影院市场,迅速扩展了自己的业务网络。
在2009年《阿凡达》上映之前,IMAX其实已经做好了从前端片源到终端影院的全部准备工作,打通产业链,卡梅隆只是最终点燃那根引线的人。
对于IMAX而言,现在正是自己如日中天的时代。而正在进行的新的创新,则事关IMAX更长远的未来。它们已经成功地将IMAX从实验室搬到了电影院里,接下来的就是要在不断涌现的其它新技术面前,延续自己的造梦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