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由于时代的久远以及语言、文化的障碍,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必会出现一定的隔阂,这就需要加强传统文化修养,掌握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通过语法训练、现代微课技术辅助以及联想教学等多元形式进行文言文学习,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文言文的丰富含义,体验和感知文言文的深远意境。本文将围绕上述几点教学形式展开探讨,以期为初中文言文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叶圣陶曾说:语文课程教学的目的即在于使学习者能够依托正确的学习方法,实现对自身语文知识的拓展以及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基础授课的同时,还应重视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使学生在习得文言文知识的同时,扩展知识体系,从而获得文化的熏陶与浸染,促其心智健全。
一、重视语法训练,夯实学生文言文语法知识基础
从普遍教学现状来看,目前多数文言文语法教学的形式陈旧,使得学生兴趣淡然。文言文体系博大精深,其中语法知识更是难以言尽。学生对于文言文本就兴趣不大,对其语法知识更是心生排斥。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尽可能减少细致缜密的语法理论讲解,而应以灵活的形式将课文实际与学生基础、实际需要来巧妙、灵活地融合,做到精而不滥,深浅有度,点到为止。比如,以课文中的字词句为例,不必引证过多;要以学生能理解为前提,而不可攀高求全,由此使学生能够不断巩固语法知识基础,深刻记忆。例如,在学习相关虚词知识点时,可以“之”字为例,该字是文言文中的“常客”,但在不同场景下,其含义多有不同。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译成现代汉语,共同总结“之”字的常见用法:其一,用在名词后多是助词“的” 定语的标记;其二,用在形容词词后多是音节助词 ;其三,用在处所名词前多译作“到”;其四,用在动词后多是代词,充当宾语,等等。以此训练巩固语法知识。
二、引入微课教学,弥补传统固定教学方法的缺陷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基于网络交互平台的“微”技术应运而生。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日渐成为丰富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文言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中考命题的重要内容,将其与微课结合,对于改善传统教学环节中的弊端和症结具有突破性的作用。由于微课视频的录制时间大多较短,所以教师在提炼内容时,一定要注重对于课堂重点的把握,如重点字词的用法、古今使用方法的异同,妥善整合文言文中所蕴含的教学信息点,以确保学生在循序渐进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快地把握课文学习重点,充分发挥微课本身“短小精悍”的优势。如在讲解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时,应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结合文中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的片段,以词衬景来制作一份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的微课件,带领学生在“山水之间”寻觅“太守乐”“众宾乐”和“滁人乐”,并借以“太守与民同乐”之景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寓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也让学生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色——格调清丽与遣词凝炼。
三、结合联想教学,导入深层体验以重塑文本意境
文言文由于本身和现代汉语之间存在表达方式的差异性,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与记忆存在较大难度。教师若采用不当的教学方法,将对学生文言文知识的掌握和体系的构建造成较大程度的阻碍,甚至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消极的影响。利用联想的方式结合文言文教学,能够帮助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从而提升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通常,文言文字里行间都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作者的心理特征,这些都是对社会现实和作者人生经历的描述。因而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文言文创作时期的时代特征来展开联想,准确把握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以此为基础,联合全文主旨进行深入思考。例如,在很多文言文中,作者都会借助自然界的一些事物进行组合,从而衬托出独特的意境。对于这些意境,可以尝试借以丰富的联想,作者用心营造符合思想的意境,置身其中,便能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目的。此外,在文言文的诵读过程中展开联想,也是“堕入”其悠长意境、感知其磅礴气势的有效途径之一。文言文在古人的笔下,常以配乐演奏形式进行朗诵。因此,很多时候文言文的意蕴,必须通过抑扬顿挫的诵读来体味,进而以诵读来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最终在脑海中形成久久回味的无尽意境,慢慢品味古人的哲思,而这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简单且有效的方法。
四、建议
除上述外,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还应抓住文中常用虚词、习惯句式、固定结构,精研其中的词性词义,语法结构,排比、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掌握文中词类的活用,以此进行语义判断,从而更全面地掌握文言文知识,通过阅读更多的古典著作,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新平.返璞归真 蒙以养正——初中文言文教学谈[J].上海教育科研,2012(9):87-89.
[2]曹公奇,田玲,闫妍,等.随文学言 体味意蕴——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探索与反思[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4):49-52.
[3]魏芳.“读”领风骚 探幽文言——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J].新课程·中旬,2015(8):43-44.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叶圣陶曾说:语文课程教学的目的即在于使学习者能够依托正确的学习方法,实现对自身语文知识的拓展以及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基础授课的同时,还应重视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使学生在习得文言文知识的同时,扩展知识体系,从而获得文化的熏陶与浸染,促其心智健全。
一、重视语法训练,夯实学生文言文语法知识基础
从普遍教学现状来看,目前多数文言文语法教学的形式陈旧,使得学生兴趣淡然。文言文体系博大精深,其中语法知识更是难以言尽。学生对于文言文本就兴趣不大,对其语法知识更是心生排斥。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尽可能减少细致缜密的语法理论讲解,而应以灵活的形式将课文实际与学生基础、实际需要来巧妙、灵活地融合,做到精而不滥,深浅有度,点到为止。比如,以课文中的字词句为例,不必引证过多;要以学生能理解为前提,而不可攀高求全,由此使学生能够不断巩固语法知识基础,深刻记忆。例如,在学习相关虚词知识点时,可以“之”字为例,该字是文言文中的“常客”,但在不同场景下,其含义多有不同。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译成现代汉语,共同总结“之”字的常见用法:其一,用在名词后多是助词“的” 定语的标记;其二,用在形容词词后多是音节助词 ;其三,用在处所名词前多译作“到”;其四,用在动词后多是代词,充当宾语,等等。以此训练巩固语法知识。
二、引入微课教学,弥补传统固定教学方法的缺陷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基于网络交互平台的“微”技术应运而生。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日渐成为丰富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文言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中考命题的重要内容,将其与微课结合,对于改善传统教学环节中的弊端和症结具有突破性的作用。由于微课视频的录制时间大多较短,所以教师在提炼内容时,一定要注重对于课堂重点的把握,如重点字词的用法、古今使用方法的异同,妥善整合文言文中所蕴含的教学信息点,以确保学生在循序渐进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快地把握课文学习重点,充分发挥微课本身“短小精悍”的优势。如在讲解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时,应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结合文中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的片段,以词衬景来制作一份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的微课件,带领学生在“山水之间”寻觅“太守乐”“众宾乐”和“滁人乐”,并借以“太守与民同乐”之景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寓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也让学生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色——格调清丽与遣词凝炼。
三、结合联想教学,导入深层体验以重塑文本意境
文言文由于本身和现代汉语之间存在表达方式的差异性,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与记忆存在较大难度。教师若采用不当的教学方法,将对学生文言文知识的掌握和体系的构建造成较大程度的阻碍,甚至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消极的影响。利用联想的方式结合文言文教学,能够帮助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从而提升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通常,文言文字里行间都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作者的心理特征,这些都是对社会现实和作者人生经历的描述。因而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文言文创作时期的时代特征来展开联想,准确把握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以此为基础,联合全文主旨进行深入思考。例如,在很多文言文中,作者都会借助自然界的一些事物进行组合,从而衬托出独特的意境。对于这些意境,可以尝试借以丰富的联想,作者用心营造符合思想的意境,置身其中,便能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目的。此外,在文言文的诵读过程中展开联想,也是“堕入”其悠长意境、感知其磅礴气势的有效途径之一。文言文在古人的笔下,常以配乐演奏形式进行朗诵。因此,很多时候文言文的意蕴,必须通过抑扬顿挫的诵读来体味,进而以诵读来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最终在脑海中形成久久回味的无尽意境,慢慢品味古人的哲思,而这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简单且有效的方法。
四、建议
除上述外,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还应抓住文中常用虚词、习惯句式、固定结构,精研其中的词性词义,语法结构,排比、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掌握文中词类的活用,以此进行语义判断,从而更全面地掌握文言文知识,通过阅读更多的古典著作,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新平.返璞归真 蒙以养正——初中文言文教学谈[J].上海教育科研,2012(9):87-89.
[2]曹公奇,田玲,闫妍,等.随文学言 体味意蕴——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探索与反思[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4):49-52.
[3]魏芳.“读”领风骚 探幽文言——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J].新课程·中旬,2015(8):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