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方法,以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手术效果。
方法: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制定细致护理,术前护理包括心理护理、术前常规准备等。术后护理包括一般护理、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出院指导等一系列规范的护理措施。
结果:36例患者均未发生人工髋关节脱位、假体脱出、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栓塞、褥疮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做好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256-0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指用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的一种类似人体骨关节的假体,利用手术方法用人工关节置换被疾病或损伤所破坏的关节面,其目的是切除病灶、清除疼痛、恢复关节的活动与原有的功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也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护理不当,可发生人工髋关节脱位、假体脱出、假体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栓塞、褥疮等严重并发症。因而术后有效护理措施对促进患者尽早康复就显得尤为重要。本院自2008年3月—2011年3月开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36例,均未发生人工关节、假体脱出、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效果满意。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36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9例。年龄从45~83岁,平均年龄63岁。26例为股骨颈骨折,10例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手术成功率100%,住院时间15~30d,患者均痊愈出院,出院时患者关节活动好,无明显疼痛,无并发症发生。随访半年,术后5月后均恢复正常生活。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患者由于疾患,疼痛,功能活动障碍,家庭负担加重,担心术后是否会人工关节脱位及能否恢复关节功能均有忧虑并增加其恐惧等负面心理。护士针对这种情况,在病人进入病房后,要热情接待病人,介绍病房环境、制度、责任医师及护士,让病人熟悉环境,应积极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细腻亲切的交流沟通,向患者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并耐心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方法、优点、术者的技术及介绍病房内同类手术的成功病例,以消除患者恐惧及焦虑的心理。同时,使患者充分认识到积极配合护理治疗对手术效果和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性,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
2.1.2术前功能锻炼。术前指导患者床上功能锻炼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股四头肌舒缩功能锻炼,患肢伸直外展25°-30°中立位,踝关节背伸,用力绷紧大腿肌肉致髌骨上移不能推动,维持5~10s后放松休息5~10s,再绷紧大腿,依此循环,每次10min,每天4~5次。非骨折患者可加做直腿抬高功能锻炼,即背伸踝关节,绷紧大腿肌肉,伸直膝关节抬高下肢至足跟离床面30cm高,悬空停留10s后放下休息,再抬高再放下循环。②患者平卧于骨科牵引床,双手抓吊环引体向上和抬高臀部,训练双上肢肌力和腰臀部肌力。③适应床上大小便功能训练,有助于减少术后便秘和小便污染术口致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④深呼吸和咳嗽锻炼,每天3次,每次5min,可提高肺活量和减少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2.1.3术前一般护理。术前对患者常规准备、备皮、皮试,做好各项术前检查,根据医嘱给术前用药,术前禁食12h,禁饮4h,详细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及药物过敏史,劝导患者戒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2.2术后护理。
2.2.1正确体位。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患肢外展25°-30°,足尖向上,髋关节、膝关节各屈曲30°,如此则髋关节微曲,有利于放松髋部肌肉、缓解疼痛和下肢血液回流),两腿之间置三角形海绵垫,必要时可穿丁字鞋固定,防旋转,避免髋关节极度屈曲内收、内旋造成髋关节脱位。
2.2.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患肢肿胀情况,肢端血运、皮色、皮温及感觉、运动、伤口渗血、渗液情况,做好护理记录,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术后患者麻醉按各麻醉护理常规进行,观察患者有无疼痛,必要时应用止痛剂。
2.2.3引流管护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通常置引流管24~48h,有利于切口内积血及时引流,也是预防术后感染的重要措施,护理时应注意:①保持引流管的负压状态和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脱落、扭曲,定时挤压引流管,1次/2h,②观察负压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并记录,保持引流口敷料清洁。③引流管的位置应低于切口位置30cm,以防伤口逆行感染。④24h引流液<50ml时,可拔出引流管。如引流液过少,术区肿胀饱满,疼痛加重应考虑积血引流不畅,如引流血液持续增多,应考虑仍存在活动性出血,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2.2.4加强营养促进钙吸收。建议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及富含钙质的食物,以利骨折愈合。
2.2.5术后功能锻炼指导。骨折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恢复功能,而功能恢复的好坏与功能锻炼关系密切。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保持关节稳定性和肌肉张力,防止出现关节僵硬和患肢肌肉萎缩,对术后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早期训练(术后1周):①手术6~10h后,可进行局部肌肉按摩,指导家属为患肢从足踝向髋部做环形挤压式肌肉按摩(注意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能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踝关节和膝关节的被动活动。②术后4~5d指导病人进行股四头肌收缩锻炼和臀部收缩运动,术后7天可用CMP(持续被动运动仪)协助被动运动。
中期训练(术后7~14天):①继续上述方法训练。②仰卧位屈髋屈膝运动,禁止髋关节内收内旋。③侧卧位外展运动,将患肢与身体同时转为侧卧,并在两腿间置三角形海绵垫,禁内收内旋。④俯卧位后伸髋屈膝运动。幅度逐渐增加,以不引起疼痛为宜,但屈髋不能超过90°。
后期训练(3周以后):术后3周左右可扶拐下地进行行走训练。①离床训练:先训练由卧位到坐位,再训练病人由坐位到站位。②行走训练:站立适应后可进行行走训练。患肢不负重,负双拐行走,术后3个月后可逐渐负重,由双拐→单拐→弃拐。使用单拐时要握在键侧手中,上楼时先迈健肢,下楼时先迈患肢[1]。 2.3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2.3.1皮肤护理。术后卧床时间较长,极易发生褥疮。又由于老年患者体力差,术后无法挪动身体,易致骶尾部和骨突处发生压疮,护士必须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抬臀并按摩骶尾部和骨突出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和床单整洁。搬动患者或使用便盆时,要注意将患者整个骨盆及患肢托起,可适当仰卧与健侧倾斜卧位交替,注意健侧卧位时两腿间置三角形海绵垫和后背垫软枕以保持患肢中立位。
2.3.2便秘的防治。患者卧床后,排便习惯发生了改变,肠蠕动减慢,加上患者病后食欲减退,很容易造成排便困难,此时应嘱患者多食纤维素含量高的易消化的食物。定时按摩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每次20~30min,每日3~4次,促进肠蠕动。最好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习惯。必要时可给予缓泻剂。
2.3.3防止泌尿道感染及肺部感染。嘱患者多饮水,做好会阴护理,勤换内裤,保持尿管引流通畅,保持尿袋低于耻骨联合水平[2]。注意保暖,予翻身叩背,指导并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及有效的咳嗽排痰,吸烟者嘱戒烟,保持病室空气流通。
2.3.4预防静脉血栓。手术和创伤可引起血管损伤及高凝状态,而长期卧床和下肢活动减少则可造成血流缓慢,因此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可高达41.7%[3],应密切密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活动、感觉、肿胀、疼痛等情况,并鼓励患者做肢体的被动和主动运动,增加床上活动量。
2.4出院指导。而术后肢体功能康复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患肢的康复护理至关重要,护士应向患者详细讲解指导出院后的功能锻炼和注意事项。①坚持做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注意上下床的姿势。②患肢不负重,扶双拐或助行器行走2~3个月后逐渐负重增加,由双拐到单拐再到弃拐行走,老年人体力和适应能力欠佳,弃拐后应扶手杖行走一段时间。③选择先坐高椅凳,避免坐矮凳,以防髋关节屈曲超过90°,穿裤时先患侧后健侧,脱时先健侧后患侧。选择无需系鞋带的鞋穿。④严格禁止盘腿、跷二郎腿及极度弯腰动作,以防因患肢外旋内收及髋关节屈曲引起人工关节脱位。⑤注意尽量减少人工髋关节磨损的活动,如重体力劳动、爬山等,做到能骑车就避免走路、能坐车就避免骑车,以此减少人工关节的磨损,延长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同时注意合理饮食,避免体重的过度增加,加重人工关节的负担。
3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重建髋关节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围手术期科学的、规范的护理是整个治疗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科学的、渐进的、全面的护理计划,有效地防止了人工关节脱位和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护士在整个康复护理中,应加强与医师、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了解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患者及不同时期的康复训练制定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对患者术后关节功能的尽早恢复和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均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新娇.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及康复.中医正骨,2005,17(1):61
[2]张林南.髋关节置换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3):1763
[3]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华骨科杂志,1999,19(2):155
方法: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制定细致护理,术前护理包括心理护理、术前常规准备等。术后护理包括一般护理、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出院指导等一系列规范的护理措施。
结果:36例患者均未发生人工髋关节脱位、假体脱出、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栓塞、褥疮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做好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256-0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指用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的一种类似人体骨关节的假体,利用手术方法用人工关节置换被疾病或损伤所破坏的关节面,其目的是切除病灶、清除疼痛、恢复关节的活动与原有的功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也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护理不当,可发生人工髋关节脱位、假体脱出、假体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栓塞、褥疮等严重并发症。因而术后有效护理措施对促进患者尽早康复就显得尤为重要。本院自2008年3月—2011年3月开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36例,均未发生人工关节、假体脱出、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效果满意。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36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9例。年龄从45~83岁,平均年龄63岁。26例为股骨颈骨折,10例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手术成功率100%,住院时间15~30d,患者均痊愈出院,出院时患者关节活动好,无明显疼痛,无并发症发生。随访半年,术后5月后均恢复正常生活。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患者由于疾患,疼痛,功能活动障碍,家庭负担加重,担心术后是否会人工关节脱位及能否恢复关节功能均有忧虑并增加其恐惧等负面心理。护士针对这种情况,在病人进入病房后,要热情接待病人,介绍病房环境、制度、责任医师及护士,让病人熟悉环境,应积极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细腻亲切的交流沟通,向患者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并耐心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方法、优点、术者的技术及介绍病房内同类手术的成功病例,以消除患者恐惧及焦虑的心理。同时,使患者充分认识到积极配合护理治疗对手术效果和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性,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
2.1.2术前功能锻炼。术前指导患者床上功能锻炼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股四头肌舒缩功能锻炼,患肢伸直外展25°-30°中立位,踝关节背伸,用力绷紧大腿肌肉致髌骨上移不能推动,维持5~10s后放松休息5~10s,再绷紧大腿,依此循环,每次10min,每天4~5次。非骨折患者可加做直腿抬高功能锻炼,即背伸踝关节,绷紧大腿肌肉,伸直膝关节抬高下肢至足跟离床面30cm高,悬空停留10s后放下休息,再抬高再放下循环。②患者平卧于骨科牵引床,双手抓吊环引体向上和抬高臀部,训练双上肢肌力和腰臀部肌力。③适应床上大小便功能训练,有助于减少术后便秘和小便污染术口致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④深呼吸和咳嗽锻炼,每天3次,每次5min,可提高肺活量和减少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2.1.3术前一般护理。术前对患者常规准备、备皮、皮试,做好各项术前检查,根据医嘱给术前用药,术前禁食12h,禁饮4h,详细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及药物过敏史,劝导患者戒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2.2术后护理。
2.2.1正确体位。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患肢外展25°-30°,足尖向上,髋关节、膝关节各屈曲30°,如此则髋关节微曲,有利于放松髋部肌肉、缓解疼痛和下肢血液回流),两腿之间置三角形海绵垫,必要时可穿丁字鞋固定,防旋转,避免髋关节极度屈曲内收、内旋造成髋关节脱位。
2.2.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患肢肿胀情况,肢端血运、皮色、皮温及感觉、运动、伤口渗血、渗液情况,做好护理记录,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术后患者麻醉按各麻醉护理常规进行,观察患者有无疼痛,必要时应用止痛剂。
2.2.3引流管护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通常置引流管24~48h,有利于切口内积血及时引流,也是预防术后感染的重要措施,护理时应注意:①保持引流管的负压状态和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脱落、扭曲,定时挤压引流管,1次/2h,②观察负压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并记录,保持引流口敷料清洁。③引流管的位置应低于切口位置30cm,以防伤口逆行感染。④24h引流液<50ml时,可拔出引流管。如引流液过少,术区肿胀饱满,疼痛加重应考虑积血引流不畅,如引流血液持续增多,应考虑仍存在活动性出血,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2.2.4加强营养促进钙吸收。建议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及富含钙质的食物,以利骨折愈合。
2.2.5术后功能锻炼指导。骨折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恢复功能,而功能恢复的好坏与功能锻炼关系密切。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保持关节稳定性和肌肉张力,防止出现关节僵硬和患肢肌肉萎缩,对术后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早期训练(术后1周):①手术6~10h后,可进行局部肌肉按摩,指导家属为患肢从足踝向髋部做环形挤压式肌肉按摩(注意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能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踝关节和膝关节的被动活动。②术后4~5d指导病人进行股四头肌收缩锻炼和臀部收缩运动,术后7天可用CMP(持续被动运动仪)协助被动运动。
中期训练(术后7~14天):①继续上述方法训练。②仰卧位屈髋屈膝运动,禁止髋关节内收内旋。③侧卧位外展运动,将患肢与身体同时转为侧卧,并在两腿间置三角形海绵垫,禁内收内旋。④俯卧位后伸髋屈膝运动。幅度逐渐增加,以不引起疼痛为宜,但屈髋不能超过90°。
后期训练(3周以后):术后3周左右可扶拐下地进行行走训练。①离床训练:先训练由卧位到坐位,再训练病人由坐位到站位。②行走训练:站立适应后可进行行走训练。患肢不负重,负双拐行走,术后3个月后可逐渐负重,由双拐→单拐→弃拐。使用单拐时要握在键侧手中,上楼时先迈健肢,下楼时先迈患肢[1]。 2.3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2.3.1皮肤护理。术后卧床时间较长,极易发生褥疮。又由于老年患者体力差,术后无法挪动身体,易致骶尾部和骨突处发生压疮,护士必须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抬臀并按摩骶尾部和骨突出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和床单整洁。搬动患者或使用便盆时,要注意将患者整个骨盆及患肢托起,可适当仰卧与健侧倾斜卧位交替,注意健侧卧位时两腿间置三角形海绵垫和后背垫软枕以保持患肢中立位。
2.3.2便秘的防治。患者卧床后,排便习惯发生了改变,肠蠕动减慢,加上患者病后食欲减退,很容易造成排便困难,此时应嘱患者多食纤维素含量高的易消化的食物。定时按摩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每次20~30min,每日3~4次,促进肠蠕动。最好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习惯。必要时可给予缓泻剂。
2.3.3防止泌尿道感染及肺部感染。嘱患者多饮水,做好会阴护理,勤换内裤,保持尿管引流通畅,保持尿袋低于耻骨联合水平[2]。注意保暖,予翻身叩背,指导并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及有效的咳嗽排痰,吸烟者嘱戒烟,保持病室空气流通。
2.3.4预防静脉血栓。手术和创伤可引起血管损伤及高凝状态,而长期卧床和下肢活动减少则可造成血流缓慢,因此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可高达41.7%[3],应密切密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活动、感觉、肿胀、疼痛等情况,并鼓励患者做肢体的被动和主动运动,增加床上活动量。
2.4出院指导。而术后肢体功能康复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患肢的康复护理至关重要,护士应向患者详细讲解指导出院后的功能锻炼和注意事项。①坚持做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注意上下床的姿势。②患肢不负重,扶双拐或助行器行走2~3个月后逐渐负重增加,由双拐到单拐再到弃拐行走,老年人体力和适应能力欠佳,弃拐后应扶手杖行走一段时间。③选择先坐高椅凳,避免坐矮凳,以防髋关节屈曲超过90°,穿裤时先患侧后健侧,脱时先健侧后患侧。选择无需系鞋带的鞋穿。④严格禁止盘腿、跷二郎腿及极度弯腰动作,以防因患肢外旋内收及髋关节屈曲引起人工关节脱位。⑤注意尽量减少人工髋关节磨损的活动,如重体力劳动、爬山等,做到能骑车就避免走路、能坐车就避免骑车,以此减少人工关节的磨损,延长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同时注意合理饮食,避免体重的过度增加,加重人工关节的负担。
3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重建髋关节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围手术期科学的、规范的护理是整个治疗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科学的、渐进的、全面的护理计划,有效地防止了人工关节脱位和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护士在整个康复护理中,应加强与医师、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了解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患者及不同时期的康复训练制定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对患者术后关节功能的尽早恢复和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均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新娇.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及康复.中医正骨,2005,17(1):61
[2]张林南.髋关节置换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3):1763
[3]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华骨科杂志,1999,19(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