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远行

来源 :精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jiej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
  地点:佛山,顺德
  人物:余华、田耳、张执浩、
  李辉、孙郁、赵志明等
  文|赵志明 图|本刊资料库
  我是4月23日晚上7点半左右到的广州,同机的还有邵丽老师等人。聚齐之后,主办方将我们直接从白云机场送到顺德下榻的酒店。24日、25日、26日三天,主办方特意安排了丰富的文化采风,参观了香云纱文化产业园区、金楼、植物园等顺德地区的名地胜景,让人印象深刻。
  其实,这是我第一次踏足广东,眼睛难免东张西望,嘴里时时啧啧称奇。
  比如说榕树,在我当年的小学课本里有一篇《鸟的天堂》,对榕树好奇得不得了,这次终于亲眼得见。我联想到《阿凡达》,觉得如果全球都是亚热带气候,那么榕树就有可能成为地球的王者,所有的榕树最后就会都融为一体,而生活在榕树世界里的飞鸟、走兽、虫蚁,可能都对榕树顶礼膜拜,将之视为圣地。同行中有位顺德当地的小说家,对《鸟的天堂》中提到的那个岛和榕树很熟悉,说了很多掌故,我听得津津有味。
  又比如参观最大的兰花培育基地,看到数十亩的养殖园、数以亿计的植株、千姿百态的品种,忍不住用手机狂拍了很多照片。听讲解员说明,我才知道兰花和榕树一样,生长的也是气根。不同的是,榕树的气根除了承接雨水,最后还会扎根到泥土里,斗转星移,也会变成一条根,十百年过去,又会和原来的根系融为一体,变得更为粗壮。兰花的气根却需要非常好的通风透气环境,如果用腐殖土,或者填得过实,兰花就会得病甚至死去。
  采风的最后一天下午,主办方举办了一场茶话会,湖光山色,微风徐来,外地作者与顺德地区的写作者展开互动,一方面言及对顺德地区的印象,一方面交流写作心得。我作为“写作新人”,本来是应该少说多听的,但因为对榕树和兰花的气根印象着实深刻,忍不住班门弄斧说了点自己的小感想。窃以为:小说创作应该像榕树那样接地气,像兰花那样OPEN,才有可能达到“信达雅”,也就是准确、真诚、生动。这其实是我一直念念不忘想要达到的目标。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适逢见到榕树、兰花,也就一吐为快了。
  颁奖典礼安排在27日下午,很多与会嘉宾、媒体朋友都是26日下午才陆续到来。26日晚餐的时候,比之前多了三桌人。当时我跟西闪、张执浩等人坐在靠窗的一桌,大家正在闲谈,突然一个很像余华的人就进来了。我之前只看过余华的照片,真人还从来没见过。听众人低声议论,大家也都在怀疑,觉得来者有可能是余华,因为看长相很相似;又觉得不太可能是余华,余华会一个人就这么进来坐下吗?我偷偷地打量了好几眼,其他人都不能确定,我就更没有主见了。大概5分钟之后,方方她们陆续进来,在那个人的旁边落座,我们才确定那个人真的是余华。
  余华是本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年度杰出作家获得者,他出现在这里一点都不奇怪。倒是很多人在见到余华本尊的时候有所狐疑,这很奇怪,可能是余华一向低调的缘故。当时我们交头接耳低声议论,又时不时对着余华眉来眼去,作为一个小说大家,余华不可能不有所察觉。在27日下午的典礼现场,在寥寥数语的发言中,余华果然特意提到了26号晚餐前的一幕,大意是:当时他进入餐厅,环顾四周,竟然没发现有认识的人,都是新人新面孔,他觉得不服老不行。
  余华这么说,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在。在余华登台领奖之前,年度小说家获得者田耳的致谢词非常精彩,被很多人誉为最为精彩的一次。田耳在发言中调侃了一下余华,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奖项,可以分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潜力新人属于青年组,杰出作家属于老年组,其他的都属于中年组。余华也就顺势调侃了一下自己,将自己归到了“老年组”。
  因为发言精彩纷呈,田耳给参加这次盛典的所有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跟田耳也是初次见面,可能是因为年龄相近,他只比我大一岁,又有许多共同的朋友,属于久仰大名无缘一见,倒是一见如故。
  田耳喜欢喝白酒。采风那几天,正餐提供的只是葡萄酒和啤酒,他都喝得不习惯,也不尽兴,所以回到宾馆,稍事休息之后,我们都会呼朋引伴,再组个小局,找个小馆子喝点白酒。像雷平阳、张执浩、帅彦、欧亚,都被拉了来做酒友。在几次宵夜中,我们都知道田耳平时看上去讷于言,一旦打开话匣子,真是妙语连珠,层出不穷,所以在现场他有如此发挥,我们倒是不太意外。
  颁奖典礼前后,主办方还安排了一些活动。年度诗人张执浩在一个艺术中心举行诗歌朗诵会,当时一个小朋友坐在我旁边,在现场的感染下,跃跃欲试,很想上去朗诵一首古诗。当时徐敬亚老师做主持人,我问徐老师,有个小朋友想要朗诵一首古诗,可不可以。小朋友有点怯场,在徐老师的鼓励下,最后还是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也算是为张执浩老师的朗诵会助了个小兴。
  田耳、申霞艳、帅彦和我,28日在广州图书馆做了一次读者交流会。田耳依旧是妙语连珠,让全场笑声不绝。我还记得他向身边的朋友不遗余力地推荐一本经典好书,无奈没有几个能看完的,他最后灵机一动,告诉一个朋友,说这个小说是“黄”的。一个星期之后,这个朋友恨恨不已地找上门来,原来他看完全书,没有找到一处精彩的,不免大失所望。
  28日晚上田瑛、朱燕玲等师友宴请方方、田耳和我。田老师听说田耳这几天都没有喝到白酒,特意带了一瓶好酒过来犒劳田耳。果然是陈年佳酿,几杯酒下肚,我们就微醺了。回到宾馆后,我和田耳又夜谈了好久,他说了很多文坛趣事,也给了我好多写作上的建议。
  当时我买的回程票是30号中午的班机,特意在广州多停留两天,是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来广州,很想借这个难得的机会和广州的朋友见个面聚一下。29日中午我去拜访了南方都市报的几个朋友,欧亚、蒲荔子、戴新伟等人。蒲荔子因为赶过来吃午饭,还把脚给崴了。
  30日中午,一觉醒来,正好是赶往机场的点。除了行程稍微有点紧凑,身体略微有点疲劳,这次广州之旅,真是一次愉快的远行。
  (本文作者赵志明为小说家, 著有 《我亲爱的精神病患者》等书,在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上获颁2013年“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项)
其他文献
余生也晚,未能躬逢其盛,只能在传媒圈子围炉夜话的间隙听见范以锦的名字在江湖出没。  老范不老。有幸当面向他请教报业历史和他的前辈。老一辈报人的名字杨奇、丁希凌、黄文俞的名字不时穿插其中。他对前辈有感佩,有怀念,有订正。没有欲说还休的城府,多的是率直的坦荡。  这位68岁的报人,可以为事业激情,但处世待人,冲淡平和。“冲淡”是二十四诗品中和“雄浑”并列的另一类重要诗境。它和“雄浑”不是对立的,而是相
期刊
《唯爱永生》  导演:吉姆·贾木许  主演:蒂尔达·斯文顿 / 汤姆·希德勒斯顿  正如那个经典的老段子,如果组个电影导演的摇滚乐队,贾木许大概是前三甲的人选。余下的可能还有库斯图里卡、马丁·斯科塞斯、文德斯等……在《唯爱永生》里,贾木许显然越玩越嗨了,嗨到他忘记了自己还是一名电影导演,而更像是不修边幅的摇滚乐手、放浪不羁的诗人。  这名文艺腔极重的美国独立电影导演,极尽能事地摆弄着演员造型、私家
期刊
由上海仁德基金会举办的“丰盛生命 仁爱永续”仁德基金会2013感恩慈善晚宴在上海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社会各界爱心名士共聚,为上海仁德基金会资助的城市社区发展类公益项目募集善款。  “丰盛生命 仁爱永续”上海仁德基金会2013感恩慈善晚宴是上海仁德基金会举办的一场年度感恩活动,整场活动贯穿“感恩”主题,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表演让每位嘉宾在温馨的氛围中感受爱的美好,并通过各位关注仁德的爱心友人捐赠出
期刊
嗜书如命的杨早说自己和鲁迅一样,中了中国文化的两个“毒”:韩非的峻急和庄子的随便。有趣的是,他也是汪曾祺的“信徒”,清淡沉静,迷恋趣味。  杨早 知名学者、 《话题2005》至《话题2013》主编,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著有《民国了》、《纸墨勾当》、《野史记—传说中的近代中国》、《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等。编有《沈从文集》、《汪曾祺集》等,译有《合肥四姐妹》。  杨早
期刊
2013年11月,艺术家蔡国强在澳大利亚的首次个展《归去来兮》在澳洲昆士兰美术馆暨现代美术馆(简称 QAGOMA)开幕,来自全球的媒体都来到了布里斯班,等待蔡国强和他的作品的亮相。  这一天,蔡国强早早地来到美术馆,准备在十点举行这次展览的全球新闻发布会,并为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进行导览。他穿了一件黑灰色西服,前额留着唯一的一小束头发,腰板挺得直直。“今天来了很多中国媒体,以致我不敢乱说话。”蔡
期刊
江南的夏日让人聒噪,大都市不仅像个蒸笼,人们更是被拥堵的道路和滚烫的钢筋水泥,弄得焦头烂额。  周末不如来到苏州金鸡湖,漫步李公堤,约三两好友坐在御庭精品酒店湖边的平台上,远处的湖光水色尽收眼底,夏日的阳光尽管刺眼火辣,却给人带来健康活力。  最近,苏州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荣获“李光耀世界城市奖”,这是继西班牙毕尔巴鄂市和美国纽约市之后的全球第三个获奖城市。在宣传片中,世界城市奖对苏州的定义是
期刊
《乾隆帝》  作者: [美] 欧立德 (Mark C. Elliott)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1793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的队伍抵达北京,受到乾隆皇帝的接见。这次会见被认为是近代东西方一次至关重要的接触,尽管结果令人沮丧。在英国使者面前,乾隆皇帝展现了东方独裁者的傲慢、保守和愚昧,他宣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无有”,他甚至在接见使者时问
期刊
时值上海玻璃博物馆建馆三周年,馆长张琳联合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以及国内一众藏家,共同推出 “润物瑶辉 御制凝器—18世纪中国清代宫廷玻璃鼻烟壶展”。六十余件精美绝伦的清代宫廷玻璃鼻烟壶,无论是色、形、纹、意、用,都可以从其小巧身形中窥探魅力所在。通过这些器形小巧精致、工艺精湛绝伦的玻璃器,可了解清代人类世界的社交趣味。  类似于今日人们都会随身携带一枚智能手机,在清代,几乎所有人都会随身携带一枚小瓶
期刊
『我惦记的却是大和尚燃香时敬畏的表情,对着那让人心神沉静的香炉。那个细节开启了我最初对宣德炉的喜爱。』  近年来,越来越多原本较冷门的小众收藏也开始走进大众藏家视野。铜香炉便是一类,又以明代的宣德炉最为精品。今年各大国际国内拍行的春拍场上,宣德炉专场粉墨登场迎来热拍。香港保利拍卖上估价在20~25万港币的清早期胡文明款仿古炉、40~50万港币的清早期宣德款蚰耳炉等三座宣德炉珍品全部成交,除了一座董
期刊
什么是好的文章?『其道常主于逆,小者逆谣俗,逆风土,大者逆运会,所逆愈甚,则所复愈大。大则复于古,古则复于本』。一个作家不要顺着流行的东西来思维,要逆,逆才会发现问题。写作是要向人的认知极限超越的一种精神劳作。  人是靠语言符号来思维的,但是流行的语言,被无数次污染过的语言不能够再激发人们的想象,  不能够再给我们带来心绪的刺激和自由,所以要不断地去寻找陌生的语言,  陌生的方法,陌生的表达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