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
地点:佛山,顺德
人物:余华、田耳、张执浩、
李辉、孙郁、赵志明等
文|赵志明 图|本刊资料库
我是4月23日晚上7点半左右到的广州,同机的还有邵丽老师等人。聚齐之后,主办方将我们直接从白云机场送到顺德下榻的酒店。24日、25日、26日三天,主办方特意安排了丰富的文化采风,参观了香云纱文化产业园区、金楼、植物园等顺德地区的名地胜景,让人印象深刻。
其实,这是我第一次踏足广东,眼睛难免东张西望,嘴里时时啧啧称奇。
比如说榕树,在我当年的小学课本里有一篇《鸟的天堂》,对榕树好奇得不得了,这次终于亲眼得见。我联想到《阿凡达》,觉得如果全球都是亚热带气候,那么榕树就有可能成为地球的王者,所有的榕树最后就会都融为一体,而生活在榕树世界里的飞鸟、走兽、虫蚁,可能都对榕树顶礼膜拜,将之视为圣地。同行中有位顺德当地的小说家,对《鸟的天堂》中提到的那个岛和榕树很熟悉,说了很多掌故,我听得津津有味。
又比如参观最大的兰花培育基地,看到数十亩的养殖园、数以亿计的植株、千姿百态的品种,忍不住用手机狂拍了很多照片。听讲解员说明,我才知道兰花和榕树一样,生长的也是气根。不同的是,榕树的气根除了承接雨水,最后还会扎根到泥土里,斗转星移,也会变成一条根,十百年过去,又会和原来的根系融为一体,变得更为粗壮。兰花的气根却需要非常好的通风透气环境,如果用腐殖土,或者填得过实,兰花就会得病甚至死去。
采风的最后一天下午,主办方举办了一场茶话会,湖光山色,微风徐来,外地作者与顺德地区的写作者展开互动,一方面言及对顺德地区的印象,一方面交流写作心得。我作为“写作新人”,本来是应该少说多听的,但因为对榕树和兰花的气根印象着实深刻,忍不住班门弄斧说了点自己的小感想。窃以为:小说创作应该像榕树那样接地气,像兰花那样OPEN,才有可能达到“信达雅”,也就是准确、真诚、生动。这其实是我一直念念不忘想要达到的目标。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适逢见到榕树、兰花,也就一吐为快了。
颁奖典礼安排在27日下午,很多与会嘉宾、媒体朋友都是26日下午才陆续到来。26日晚餐的时候,比之前多了三桌人。当时我跟西闪、张执浩等人坐在靠窗的一桌,大家正在闲谈,突然一个很像余华的人就进来了。我之前只看过余华的照片,真人还从来没见过。听众人低声议论,大家也都在怀疑,觉得来者有可能是余华,因为看长相很相似;又觉得不太可能是余华,余华会一个人就这么进来坐下吗?我偷偷地打量了好几眼,其他人都不能确定,我就更没有主见了。大概5分钟之后,方方她们陆续进来,在那个人的旁边落座,我们才确定那个人真的是余华。
余华是本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年度杰出作家获得者,他出现在这里一点都不奇怪。倒是很多人在见到余华本尊的时候有所狐疑,这很奇怪,可能是余华一向低调的缘故。当时我们交头接耳低声议论,又时不时对着余华眉来眼去,作为一个小说大家,余华不可能不有所察觉。在27日下午的典礼现场,在寥寥数语的发言中,余华果然特意提到了26号晚餐前的一幕,大意是:当时他进入餐厅,环顾四周,竟然没发现有认识的人,都是新人新面孔,他觉得不服老不行。
余华这么说,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在。在余华登台领奖之前,年度小说家获得者田耳的致谢词非常精彩,被很多人誉为最为精彩的一次。田耳在发言中调侃了一下余华,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奖项,可以分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潜力新人属于青年组,杰出作家属于老年组,其他的都属于中年组。余华也就顺势调侃了一下自己,将自己归到了“老年组”。
因为发言精彩纷呈,田耳给参加这次盛典的所有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跟田耳也是初次见面,可能是因为年龄相近,他只比我大一岁,又有许多共同的朋友,属于久仰大名无缘一见,倒是一见如故。
田耳喜欢喝白酒。采风那几天,正餐提供的只是葡萄酒和啤酒,他都喝得不习惯,也不尽兴,所以回到宾馆,稍事休息之后,我们都会呼朋引伴,再组个小局,找个小馆子喝点白酒。像雷平阳、张执浩、帅彦、欧亚,都被拉了来做酒友。在几次宵夜中,我们都知道田耳平时看上去讷于言,一旦打开话匣子,真是妙语连珠,层出不穷,所以在现场他有如此发挥,我们倒是不太意外。
颁奖典礼前后,主办方还安排了一些活动。年度诗人张执浩在一个艺术中心举行诗歌朗诵会,当时一个小朋友坐在我旁边,在现场的感染下,跃跃欲试,很想上去朗诵一首古诗。当时徐敬亚老师做主持人,我问徐老师,有个小朋友想要朗诵一首古诗,可不可以。小朋友有点怯场,在徐老师的鼓励下,最后还是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也算是为张执浩老师的朗诵会助了个小兴。
田耳、申霞艳、帅彦和我,28日在广州图书馆做了一次读者交流会。田耳依旧是妙语连珠,让全场笑声不绝。我还记得他向身边的朋友不遗余力地推荐一本经典好书,无奈没有几个能看完的,他最后灵机一动,告诉一个朋友,说这个小说是“黄”的。一个星期之后,这个朋友恨恨不已地找上门来,原来他看完全书,没有找到一处精彩的,不免大失所望。
28日晚上田瑛、朱燕玲等师友宴请方方、田耳和我。田老师听说田耳这几天都没有喝到白酒,特意带了一瓶好酒过来犒劳田耳。果然是陈年佳酿,几杯酒下肚,我们就微醺了。回到宾馆后,我和田耳又夜谈了好久,他说了很多文坛趣事,也给了我好多写作上的建议。
当时我买的回程票是30号中午的班机,特意在广州多停留两天,是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来广州,很想借这个难得的机会和广州的朋友见个面聚一下。29日中午我去拜访了南方都市报的几个朋友,欧亚、蒲荔子、戴新伟等人。蒲荔子因为赶过来吃午饭,还把脚给崴了。
30日中午,一觉醒来,正好是赶往机场的点。除了行程稍微有点紧凑,身体略微有点疲劳,这次广州之旅,真是一次愉快的远行。
(本文作者赵志明为小说家, 著有 《我亲爱的精神病患者》等书,在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上获颁2013年“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项)
地点:佛山,顺德
人物:余华、田耳、张执浩、
李辉、孙郁、赵志明等
文|赵志明 图|本刊资料库
我是4月23日晚上7点半左右到的广州,同机的还有邵丽老师等人。聚齐之后,主办方将我们直接从白云机场送到顺德下榻的酒店。24日、25日、26日三天,主办方特意安排了丰富的文化采风,参观了香云纱文化产业园区、金楼、植物园等顺德地区的名地胜景,让人印象深刻。
其实,这是我第一次踏足广东,眼睛难免东张西望,嘴里时时啧啧称奇。
比如说榕树,在我当年的小学课本里有一篇《鸟的天堂》,对榕树好奇得不得了,这次终于亲眼得见。我联想到《阿凡达》,觉得如果全球都是亚热带气候,那么榕树就有可能成为地球的王者,所有的榕树最后就会都融为一体,而生活在榕树世界里的飞鸟、走兽、虫蚁,可能都对榕树顶礼膜拜,将之视为圣地。同行中有位顺德当地的小说家,对《鸟的天堂》中提到的那个岛和榕树很熟悉,说了很多掌故,我听得津津有味。
又比如参观最大的兰花培育基地,看到数十亩的养殖园、数以亿计的植株、千姿百态的品种,忍不住用手机狂拍了很多照片。听讲解员说明,我才知道兰花和榕树一样,生长的也是气根。不同的是,榕树的气根除了承接雨水,最后还会扎根到泥土里,斗转星移,也会变成一条根,十百年过去,又会和原来的根系融为一体,变得更为粗壮。兰花的气根却需要非常好的通风透气环境,如果用腐殖土,或者填得过实,兰花就会得病甚至死去。
采风的最后一天下午,主办方举办了一场茶话会,湖光山色,微风徐来,外地作者与顺德地区的写作者展开互动,一方面言及对顺德地区的印象,一方面交流写作心得。我作为“写作新人”,本来是应该少说多听的,但因为对榕树和兰花的气根印象着实深刻,忍不住班门弄斧说了点自己的小感想。窃以为:小说创作应该像榕树那样接地气,像兰花那样OPEN,才有可能达到“信达雅”,也就是准确、真诚、生动。这其实是我一直念念不忘想要达到的目标。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适逢见到榕树、兰花,也就一吐为快了。
颁奖典礼安排在27日下午,很多与会嘉宾、媒体朋友都是26日下午才陆续到来。26日晚餐的时候,比之前多了三桌人。当时我跟西闪、张执浩等人坐在靠窗的一桌,大家正在闲谈,突然一个很像余华的人就进来了。我之前只看过余华的照片,真人还从来没见过。听众人低声议论,大家也都在怀疑,觉得来者有可能是余华,因为看长相很相似;又觉得不太可能是余华,余华会一个人就这么进来坐下吗?我偷偷地打量了好几眼,其他人都不能确定,我就更没有主见了。大概5分钟之后,方方她们陆续进来,在那个人的旁边落座,我们才确定那个人真的是余华。
余华是本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年度杰出作家获得者,他出现在这里一点都不奇怪。倒是很多人在见到余华本尊的时候有所狐疑,这很奇怪,可能是余华一向低调的缘故。当时我们交头接耳低声议论,又时不时对着余华眉来眼去,作为一个小说大家,余华不可能不有所察觉。在27日下午的典礼现场,在寥寥数语的发言中,余华果然特意提到了26号晚餐前的一幕,大意是:当时他进入餐厅,环顾四周,竟然没发现有认识的人,都是新人新面孔,他觉得不服老不行。
余华这么说,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在。在余华登台领奖之前,年度小说家获得者田耳的致谢词非常精彩,被很多人誉为最为精彩的一次。田耳在发言中调侃了一下余华,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奖项,可以分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潜力新人属于青年组,杰出作家属于老年组,其他的都属于中年组。余华也就顺势调侃了一下自己,将自己归到了“老年组”。
因为发言精彩纷呈,田耳给参加这次盛典的所有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跟田耳也是初次见面,可能是因为年龄相近,他只比我大一岁,又有许多共同的朋友,属于久仰大名无缘一见,倒是一见如故。
田耳喜欢喝白酒。采风那几天,正餐提供的只是葡萄酒和啤酒,他都喝得不习惯,也不尽兴,所以回到宾馆,稍事休息之后,我们都会呼朋引伴,再组个小局,找个小馆子喝点白酒。像雷平阳、张执浩、帅彦、欧亚,都被拉了来做酒友。在几次宵夜中,我们都知道田耳平时看上去讷于言,一旦打开话匣子,真是妙语连珠,层出不穷,所以在现场他有如此发挥,我们倒是不太意外。
颁奖典礼前后,主办方还安排了一些活动。年度诗人张执浩在一个艺术中心举行诗歌朗诵会,当时一个小朋友坐在我旁边,在现场的感染下,跃跃欲试,很想上去朗诵一首古诗。当时徐敬亚老师做主持人,我问徐老师,有个小朋友想要朗诵一首古诗,可不可以。小朋友有点怯场,在徐老师的鼓励下,最后还是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也算是为张执浩老师的朗诵会助了个小兴。
田耳、申霞艳、帅彦和我,28日在广州图书馆做了一次读者交流会。田耳依旧是妙语连珠,让全场笑声不绝。我还记得他向身边的朋友不遗余力地推荐一本经典好书,无奈没有几个能看完的,他最后灵机一动,告诉一个朋友,说这个小说是“黄”的。一个星期之后,这个朋友恨恨不已地找上门来,原来他看完全书,没有找到一处精彩的,不免大失所望。
28日晚上田瑛、朱燕玲等师友宴请方方、田耳和我。田老师听说田耳这几天都没有喝到白酒,特意带了一瓶好酒过来犒劳田耳。果然是陈年佳酿,几杯酒下肚,我们就微醺了。回到宾馆后,我和田耳又夜谈了好久,他说了很多文坛趣事,也给了我好多写作上的建议。
当时我买的回程票是30号中午的班机,特意在广州多停留两天,是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来广州,很想借这个难得的机会和广州的朋友见个面聚一下。29日中午我去拜访了南方都市报的几个朋友,欧亚、蒲荔子、戴新伟等人。蒲荔子因为赶过来吃午饭,还把脚给崴了。
30日中午,一觉醒来,正好是赶往机场的点。除了行程稍微有点紧凑,身体略微有点疲劳,这次广州之旅,真是一次愉快的远行。
(本文作者赵志明为小说家, 著有 《我亲爱的精神病患者》等书,在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上获颁2013年“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