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学》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vef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一个世纪的初期,现代大学在中国发轫开端,但是同时几乎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达到了一个灿烂的顶颠,人才辈出,大师涌现,以至于整个世纪当中的人文建树如果不客气地总结的话,多半就是在那段时间形成的。
  但凡是事物在新生阶段,气象最新,气势也最为宏大,创始人物的高山仰止也尤其显得不可逾越,这不但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的一个通病。中国的大学当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以据京师要地,是思潮传播中心,尤为瞩目。而奠定这两所大学的气量和风格的,在北京大学是蔡元培,在清华大学,则就是《中国的大学》的作者梅贻琦。
  蔡元培是一位博学君子,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使北京大学成为国家学问之渊薮,思想潮流的源泉,以至于运动的发起者。但是梅贻琦却不同,和蔡元培的“博学、审问”相比,梅贻琦则是“笃行”的代表。笃行做事,声名不闻,但是日渐月累,最终使得清华大学并肩于其他的世界学术名校。如果要比较蔡元培和梅贻琦的更大不同,则在于举世皆知道蔡元培的办学思想,但是却没有能列举他的治校措施,至于梅贻琦,则至今有人能列举他的治校措施,却不能明确说出他的办学思想,盖已经将办校思想化用到治校措施当中了。
  要办好一所学校,放眼于学校的建设和学术的成果,而不是将学校作为自己在学界的晋升和声名的升降机,是没有沉稳的耐心不行的,没有长久的坚持不行的,同样没有基于以上两点的基础被学校所信任也是不行的。梅贻琦很好地秉承了以上的原则。他于1931年出任清华大学校长——要论为清华大学服务,则更早在1914年由美国吴士脱大学学成回国担任清华大学的教职——到1949年前往台湾,再到1962年在台湾去世,几乎终其一生服务于清华大学。
  这足以能够说明梅贻琦的耐心笃行。除此之外,他的耐心笃行还表现在其他的若干方面。学生着急于救国兴亡,梅贻琦解释说:即使救国吧,也第一要有健康的体魄,第二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因为救国并不只在战场上面,也不完全需要一群莽夫。他的儿子要去参加军事翻译,梅贻琦并不支持,说道:你现在才是大一的学生,也许到了大二才可以去。当然他的儿子并没有完全遵守父训。国民党的军警捜査大学校园,被激怒的学生围攻教务长潘光旦,梅贻琦又出来解围说:这也许并不好,如果事情闹得更大,学校可能会停课,这从长久上考虑,是不利于学校的发展的,但是可以搪塞,自己就是把往年的学生名单交给军警了的。但是这并不表示守旧和对于时事的回避,因为很容易愤怒的学生常常会驱赶他们的校长,在梅贻琦之前就发生了两三回,但是梅贻琦在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十七年间,清华学生的口号是“拥护校长”。对此梅贻琦的解释是:驱赶校长就是“倒某人”,看来没有人愿意“倒霉(倒梅)”。梅贻琦的回答往往是狡猾而儒雅,也同样有耐心。
  以上的很多次事并不只发生在清华大学的校园,其中有一些事发生在西南联大。西南联大的经历尤其是梅贻琦的耐心笃行的一个很好的例证。校务委员会当中的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因为要到重庆国民政府任职,在校的时间是很短的,西南联大的校务几乎就由梅贻琦一人主持。但是就是这样,在战事的昆明一隅,在低矮的铁皮房子当中,在几乎是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下,但是偏偏就是这个西南联大,培养出大批一流学者和3名诺贝奖获得者,比起世界上任何的著名学府也不遑多让,甚至可以说,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学府就在中国。
  这些事如果没有被记载,那么这些事下面的治学治校的思想则都被记载在梅贻琦的《中国的大学》一书当中。其实梅贻琦的著述极少,要想在今天看到梅贻琦的做事的方法和治校的方针,则只有《中国的大学》这一本书。而且即使在这一本书当中,他的叙述方法也极其简单,共分为“大学之精神”“清华之为清华”“西南联大的精神家园”和“工业化的前途和青年的使命”四编。
  但是尽管如此,全书四编当中分别提出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随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的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此昔日之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这传统就是北京大学的‘自由’,清华大学的‘民主’、和南开大学的‘活泼’”以及“今日大学生之生活中最感缺乏之一事即为个人之修养”,对于今天的大学教育都极有指导意义。
  但是并不仅此,除这些鞭辟入里的指导思想之外,梅贻琦的这部著作当中,又非常着重地强调着对于大学生德育、体育、美育,以及对于清华大学在若干时期的学校机构的演变和发展,这种事必躬亲和应对的方法,却是一座真正学府的进步和学生的成长的必要条件。
  但是梅贻琦却毫不居功。在他所倡导的治校思想当中,首先将使命责任的概念推还给了“蔡孑民先生”,而至于治校的具体办法,则发展了教授治校的一个民主制度,正如朱自清在《代序》中所写的那样:“梅月涵先生便是难得的这样一位同情的校长。他和清华关系之深,是大家知道的;他爱护清华之切,也是大家知道的。但难得的是他知道怎样爱护清华;他使清华在这七八年里发展成一个比较健全的民主组织,在这个比较健全的民主组织里,同仁都能安心工作,乐意工作。他使同仁觉着学校是我们大家的,谁都有一份儿。”
  当然更多的梅贻琦的治校和治学还是要从他的著作当中阅读才知道的,既然没有这样的幸运能够在他做校长的清华大学读书或者任事。之所以说他的著作是需要所有的大学学生和教授阅读的,就在于从他的著作当中,无论是学生或者教授,都能认知作为学生或者教授的责任,而不是急功近利。
  其实和梅贻琦的耐心、专注、笃行相比较,在今天,急功近利是损害中国大学精神的最大坏处。且不说教授的急功和学生的近利,早在八九十年前梅贻琦就有“大师”和“大厦”之辩,但是八九十年后,中国的大学当中还是只见大厦不见大师,急功近利之故也。正如中国过去的君主,只兴土木,不修德政。大厦是期日之功,而大师则是需要期年之力。如果能够去浮躁,多耐心,想必也能有所矫正。
  不过大厦已成,大师的培养和出现为之未远,也未可知。以史为鉴,在怀疑和危机过后,中国的大学必定从榛莽和荒芜当中重新崛起,这就是《中国的大学》的出版价值和意义。(据百道网)
其他文献
摘 要:凡是有文字的地方就有修辞,但是修辞要以怎样的方式出现才能够真正润色文章,还是很有讲究的。它不应该以一种固定的模式不分场合的随便套用,而应该在不同的领域内发挥它不同的作用,同时借鉴不同修辞的优势来达到兼收并蓄的最高效果。在法律写作中,传统上一向以严谨、规范、庄重、适度为其特征,从而很大意义上排斥了文学的修辞方式,以期保证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然而法律写作与文学修辞是否真的应该坚守“老死不相往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而中小城市由于生活成本较大城市偏低,距离农村较近,成为了城市化的重要区域,另外,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城市化问题也越发显现,同时中小城市的林业建设也呈现出于与大城市不同的特质,如何在中小城市有效进行林业建设,是本文讨论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中小城市;城市化;林业建设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
期刊
摘 要: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是经济法作为部门法独立之前提。我国法学界囿于传统法学理论的束缚,对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及其构架研究不够深入,不利于新发展及在司法实践中的准确运用。  关键词:经济法;经济法责任;独立性  一直以来学者对经济法责任的独立地位争论不休。部分学者认为,该责任是对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这三种责任的一种综合化、整体化和系统化的提升,并不是他们的简单相加;另一部分学者认为,该责任不
期刊
摘 要:民间借贷作为正规金融的必要补充存在有其积极意义,它在缓解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的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风险监控制度也容易产生极大的风险。本文通过对小微型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根源解读,并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民间借贷的出路,使其真正成为帮助小微型企业解决资金链断裂问题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小微企业;资金链断裂;民间借贷;风险监控  如果说资金链是一个企业的鲜血,那么保证资金链的连续性发展就是企
期刊
摘 要: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发展成为深刻影响全球经济的大危机,其波及范围之广、危害之深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因此,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对我们现有经济理论进行修正和深化显得很有必要。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旨在深层次剖析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关键词: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由此引发蔓延全世界的金融海啸,重创世
期刊
摘 要:法律在促进社会有序稳定发展的过程中遵循着正义的理念,理想的司法状态就是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同时获得实现,在大多数情况下确是如此,在严格依据程序的基础上一般能够保证实质正义。但是在纷繁复杂的案件中,难免也会出现“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形。刑事证据是形式诉讼的核心,对于刑事证据的正确把握则奠定了判断是否犯罪的基础,然而在人权愈受人关注的时代,人们不再以一种简单地眼光来看待刑罚,而是更趋于理性得关
期刊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山东省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体育教师普遍工作满意度较低。本文从管理层面和几教师层面分别提出了如何提升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方法  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指的是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教学过程,工作单位,学校状况等一系列和体育教师职业相关方面的自我满意情况。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主要指体
期刊
摘 要:私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在现代人看来早已耳熟能详,但是在六百多年前的明朝,私权在强大的帝国面前却是脆弱地不堪一击,随时面临着侵害,有甚者“贫着无立锥之地”。当断案沦为官员诈骗百姓财产的工具,保障私权的最后一道防线也彻底坍塌。  关键词:《大明律》;“盗”罪;私权利  历史总是以一种奇异的规律顺着无形的轨道前行,在几百年前斑驳的痕迹里能够依稀可见一些似曾相识的东西,不仅是烙印在思维里难以改变的
期刊
文化时代的到来  我们人类的经济生活,从“穴居时代”结束以来,按照这本书的作者们的观点,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体验经济。前面的三个产业或许仍然被我们叫做“产业”,但这第四个发展阶段——“体验经济”,已经不再可以被叫做“产业”了,因为它所追求的最大特征就是消费和生产的“个性化”。有些经济学家把它视为“第四产业”,但我要立即补充说,这个“第四产业”的产业特征是“大规模量身定
期刊
摘 要:教育让人认识和拥有善的理念。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向世人诠释了教育最质朴也是当今教育最赖以厚积薄发的力量源泉。  关键词:教育;善的理念;灵魂转向;新课改  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事情不总是这样吗?  ——《理想国·第四卷》  一、教育让人认识和拥有善的理念  上帝不能处处都在,于是他便创造了教师。温总理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