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门前的哭声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den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学年开学的头几天,幼儿园门前便成为孩童伤心落泪的地方。哭声、叫喊声中传递着一个强有力的信息:妈妈,不要走!不要离开我!其中,数亚裔的孩子最能哭,有的能从早上一直哭到下午;有的因为看到其他小朋友哭而受到“感染”,也一发不可收拾。幼儿园成了“哭儿园”,情形真有点可怕。
  有一个日本男童,来美国没几天,一句英语也不会说,但哭起来可丝毫不受影响,用声嘶力竭来形容也一点不为过。我的日文水平仅限于“坐好”“再见”几句,所以他叽哩咕噜地哭诉,我也只有一边呜哩哇啦地乱答,一边做着各种比划。很快,我找到了让他关注的手势:我举起右手,做宣誓状,保证:妈妈下了班就会来接你。男童终于停止了哭泣,同时也举起了右手。噢,这就是“共同语言”了。以后的数日,每天清晨,当男童哭闹着拉着妈妈的衣袖不放手时,我便举起右手,孩子从这里看到了希望与信心,渐渐止住哭声,让妈妈离去。
  与亚裔孩子相比,白人家庭较少有这种不愉快的经历。他们一向注意在新环境中对孩子心理的调整,让孩子尽快适应。比如在选择幼儿园时,父母甚至祖父母会与孩子一起来参观。参观时,大人们会让孩子在幼儿园里玩上半天,自己则在一旁留心观察,看看孩子对这里是否真正喜欢。在父母的陪伴下,孩子感到安全了,因而较易被各式各样的玩具吸引住,有的会松开父母的手,勇敢地坐下来,驳接起一节节的轨道,让小火车跑起来;有的会要求父母与他们一起玩:建大屋或太空船,在运动场上骑木马、滑滑梯。家长们往往都会非常耐心地“奉陪”到底。有些孩子甚至玩得不愿离开,一位英国妈妈在送3岁的女儿格丽思进幼儿园时就用了这种办法。在妈妈的陪伴下,小格丽思对幼儿园喜欢得不得了,上学的第一天,她兴奋极了,坚持要穿上新衣服新运动鞋。而妈妈也专门请假送女儿,还专门不坐车,步行了六个街口来到幼儿园,陪同女儿尽享生命中这一特别的时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那天格丽思与妈妈挥手再见时,我能清楚地看到她小脸上充满自信。
  看来在结束孩子的“伤别离”、迅速适应幼儿园的新环境方面,西方父母是有不少经验的,我们不妨参考一下:比如对一些适应能力较差的孩童,父母可提早一些时间送孩子到幼儿园,陪孩子玩上一段时间再离开;比如把与父母合照的相片贴在孩子的抽屉外,让孩子在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能看到,这会有一定的舒解作用;比如家长可先与孩子、老师一起做些活动,如砌积木等,然后大人离开15分钟到半小时,再回到孩子身边,次数多后,孩子会感到不那么害怕,相信爸爸妈妈会回来接他的;再比如可以给孩子一些他喜欢的东西,如手绢、毛巾、手感柔软的小猫小狗之类的玩具,让他们时时拿在手里。
  在进幼儿园前,给孩子放一些有关幼儿园生活的录影带也是个办法,可以让他先熟悉一下即将开始的新生活。有的家长在送孩子上幼儿园时,会和孩子一起齐齐高唱:“我的妈妈会回来,会回来……”这首歌就是孩子的一颗“定心丸”。
  在临别前,家长一定要勇敢地面对孩子那“惨兮兮”的眼神,道别时要轻松愉快,转身时要坚决有力。
其他文献
据《重庆商报》报道: 因想霸着电视频道看动画片,一个4岁的小男孩竟对父母施起“挑拨离间”之计,嚷着要爸爸“休”掉妈妈。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2003年6月13日,4岁的戴劲(化名)要看动画片。妈妈不喜欢,要换台。戴劲便将遥控器递到爸爸手上。妈妈看了爸爸一眼,戴劲就以为她在拉拢爸爸,便向爸爸大献殷勤:帮老爸端水果,为老爸端水……爸爸问他为何不理妈妈。“我才不理她呢。”他气鼓鼓地说,还表示只要爸爸帮
期刊
强强在幼儿园中班,看起来活泼伶俐,但晚上妈妈问起在幼儿园里学了什么,老师讲了哪些故事、教了些什么,他总是答不出来。妈妈很着急:人家都说小孩子记忆力好,怎么强强什么都记不住呢?是不是脑子有毛病啊?  其实,类似强强“健忘”的情况,在幼儿中相当常见,并非孩子脑子有什么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头脑中往往塞满了其他的所谓“重要事情”。例如,算术课上,强强想的是下课后第一个去游戏室,抢到遥
期刊
专家简介:班马,原名班会文,1951年生于上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儿童美学理论家,著作、作品多次获得海内外各项大奖,现为广州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一场不过是学校级别的棒球比赛,就惹得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全体出场,在球场外煞有介事地大呼小叫加油;所有男孩的老爸几乎毫无例外地全都担当起儿子们终身“运动”教练一职;所有女孩也都是一样的“运动型”,并以成为大小“比赛”中的疯狂啦啦
期刊
好的图书既能给孩子带来欢乐,又能激发他们的想像,还能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图书的这些好处许多大人都意识到了.但具体到他们不同的孩子来说,效果却迥异:有的爱上了读书,有的却视读书如畏途。原因就在于家长忽视了对孩子早期阅读的指导。其实.只要按照孩子的年龄和接受能力精心挑选图书.并帮助孩子进行有效的阅读,孩子的阅读兴趣是不难培养的:  1 提供机会 在给孩子讲故事的基础上,创造机会让孩子自己看,并教孩子
期刊
“关键在于这个东西攒得非常好玩,以致于孩子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学习。”  ——美国传媒娱乐分析家迈克儿·古德曼  学习的潜力是孩子固有的天性和发展的源泉.0到7岁的小孩往往具备被大人们极其低估的学习潜力.他们的好学,他们的潜能,闪耀着流光溢彩的智慧之光。  当然,这种潜能不是放在那里就会自动发芽的,它需要启蒙、浇灌和栽培,才能进发出耀眼的光辉。而那些普通玩具因为低估了孩子潜力,很难再激起孩子的好奇心
期刊
制造“阅读优先”的气氛    阅读对弥补“电视迷”们思维平面化、停滞化的缺陷,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手段。阅读可以让想像飞起来,让思维有了条理和逻辑。你得想办法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并让孩子在阅读中获得尽量多的成就感。比如,一名“小电视迷”不仅因充分阅读得到了航模和一套精美小书签,而且在幼儿园里得到了“读书小状元”的称号(父母可建议幼儿园评选),此后他的阅读兴致会进一步增大,慢慢就无暇再迷恋电视了。  
期刊
今天的孩子学乐器、尤其是钢琴的越来越多,年龄也越来越小。不少孩子在学琴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技艺,而且陶冶了性情,提高了艺术修养,获得了巨大的快乐。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和孩子轰轰烈烈、兴致勃勃地开始,却吵吵闹闹、偃旗息鼓地收场。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孩子缺乏艺术天赋,还是家长的引导方法不当?我们特邀一位具有丰富幼儿艺术教育经验的老师,就儿童学琴问题写下一组文章,在本刊连载,或许能让您在孩子学琴的问题
期刊
瞒天过海(江先生,30岁,工程师)  女儿很胖,可还是一个劲儿地看电视,而且边看边嚼薯片牛肉干。没办法,换电视机的时候,我告诉她买了一台“数字环保小彩电”,并煞有介事地在她的小自行车健身器跟电视机之间“接”了一根线,告诉她:你要不断地蹬自行车,才有电力使彩电亮起来。她真信了,为了看她喜欢的动画片,每天踩足30分钟。其实是我们在她背后“遥控”呢—她骑不动了,电视也就“没电”了。现在她5岁了,苗条了许
期刊
  
期刊
任性是不少幼儿的通病。“孩子嘛!”你或是不以为然,或是习以为常;但是如果孩子的任性行为得不到及时矫治、发展为心理障碍—支配狂的时候,你还会这么想吗?  6岁的男孩小磊站在雪糕柜前,向妈妈索要雪糕,妈妈试图劝说他放弃。小磊开始不予理睬,紧接着便大吵大闹起来。母亲无奈之下只好屈服。谁知这时他的注意力已经不在雪糕上了:他一把把妈妈递过来的雪糕扔在地上;他用脚踢母亲、踹雪糕柜;他甚至对企图劝说的售货员又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