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怎样联系现实生活呢?我从自己和身边老师成功的经验出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教师转变观念,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
课堂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语文教改的关键在于如何把狭窄的课堂教学引入社会实践与生活实践中,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从观念上讲,就是树立“生活是语文之源”的大语文观,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就是要明确学习语文是生活的需要,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升学考试,语文既是学好其他各科的基础,也是提高个人素质的需要,明确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要知晓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古训与教育的形势已经格格不入了。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明白:语文源于生活,语文教学也要回归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提高。从做法上讲,就是要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如在教《爱莲说》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知道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吗?澳门同胞为什么样要以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呢?(点拨问)澳门不仅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民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之情、高尚之心。宋代哲学家周敦颐也特别喜欢莲花,他是怎样描写莲花、抒发自己情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讲课前紧密联系澳门回归这一大事,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老师还应尽量变讲为演。让学生扮演角色,再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进一步扩大对教材内容理解的广度与深度,更重要的是体验角色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从而体验到每一个角色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二、以人为本,引导作文教学走进生活
长期以来,作文成了师生共同的心病,教作文、改作文成了折磨人的苦差使,有作文课的日子是学生的“黑色星期”。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学生自己不想写作文,没有激情灵感就是大作家也写不出象样的东西,何况是学生呢?在“语文教育走向生活”的观念指导下,指导学生写以生活为宗旨的“生活笔记”,使学生摆脱了根据老师命题,应命而作的束缚,由“为教师立言”变为“我手写我口”,改变学生在传统作文教学中被动的地位,成为习作的主人。如正值秋季,要写一篇“感悟秋天”的作文,就可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寻找秋天。学生通过目睹、耳闻、鼻嗅、口尝去感悟秋天。这样的习作训练才真正练到学生的心窝里。难怪叶圣陶会这样说:“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再如一位老师在“买菜做菜的写作活动课”中。让学先生实践买菜和做菜一个星期,然后组织一次美食大餐,再写作文。当同学们兴致勃勃地交流了买菜做菜的体会、将一盘盘漂亮可口的菜肴放在桌上时,还真有点“静物写生”的味道呢!有同学还在“作文后记”中写道:“作文时,我一边想着当时买菜和做菜的情景,一边构思,买菜和做菜的兴奋与新鲜感没忘,所以才写得这么顺利。”亲身实践后作文,学生没有了抄袭、无病呻吟的毛病。
三、联系生活,注重学生进行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联系生活,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在教学中开展充满富有个性和积极思维的语文实践活动,将语文灵活地与影视、艺术、戏曲、民俗等生活形式相结合,探究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尊重学生的生活权利,把课堂教学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研读。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游览观光活动,通过调查与活动开展,加深学生“反映生活”、“服务生活”的认识,同时及时进行积累与训练,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结起来。“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语文这个特殊工具也会被“活用”。千方法万方法,再没有什么方法比让学生亲身经历读书实践活动更好的方法了,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学生可以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特涅斯提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联系生活学语文,让语文教育走向生活是有着必要性和可能性的。相信在语文教学这一广阔的天地里,只要充分运用教育艺术,将“生活”这一活水引进课堂,必将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教学和谐地统一起来,必然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总之,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更要走进生活。语文教学只有面向生活,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教什么;只有走进生活,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怎样教。我倡议: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把学生经验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起来。
(责任编校:蓉莞)
一、教师转变观念,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
课堂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语文教改的关键在于如何把狭窄的课堂教学引入社会实践与生活实践中,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从观念上讲,就是树立“生活是语文之源”的大语文观,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就是要明确学习语文是生活的需要,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升学考试,语文既是学好其他各科的基础,也是提高个人素质的需要,明确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要知晓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古训与教育的形势已经格格不入了。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明白:语文源于生活,语文教学也要回归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提高。从做法上讲,就是要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如在教《爱莲说》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知道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吗?澳门同胞为什么样要以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呢?(点拨问)澳门不仅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民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之情、高尚之心。宋代哲学家周敦颐也特别喜欢莲花,他是怎样描写莲花、抒发自己情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讲课前紧密联系澳门回归这一大事,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老师还应尽量变讲为演。让学生扮演角色,再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进一步扩大对教材内容理解的广度与深度,更重要的是体验角色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从而体验到每一个角色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二、以人为本,引导作文教学走进生活
长期以来,作文成了师生共同的心病,教作文、改作文成了折磨人的苦差使,有作文课的日子是学生的“黑色星期”。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学生自己不想写作文,没有激情灵感就是大作家也写不出象样的东西,何况是学生呢?在“语文教育走向生活”的观念指导下,指导学生写以生活为宗旨的“生活笔记”,使学生摆脱了根据老师命题,应命而作的束缚,由“为教师立言”变为“我手写我口”,改变学生在传统作文教学中被动的地位,成为习作的主人。如正值秋季,要写一篇“感悟秋天”的作文,就可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寻找秋天。学生通过目睹、耳闻、鼻嗅、口尝去感悟秋天。这样的习作训练才真正练到学生的心窝里。难怪叶圣陶会这样说:“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再如一位老师在“买菜做菜的写作活动课”中。让学先生实践买菜和做菜一个星期,然后组织一次美食大餐,再写作文。当同学们兴致勃勃地交流了买菜做菜的体会、将一盘盘漂亮可口的菜肴放在桌上时,还真有点“静物写生”的味道呢!有同学还在“作文后记”中写道:“作文时,我一边想着当时买菜和做菜的情景,一边构思,买菜和做菜的兴奋与新鲜感没忘,所以才写得这么顺利。”亲身实践后作文,学生没有了抄袭、无病呻吟的毛病。
三、联系生活,注重学生进行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联系生活,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在教学中开展充满富有个性和积极思维的语文实践活动,将语文灵活地与影视、艺术、戏曲、民俗等生活形式相结合,探究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尊重学生的生活权利,把课堂教学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研读。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游览观光活动,通过调查与活动开展,加深学生“反映生活”、“服务生活”的认识,同时及时进行积累与训练,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结起来。“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语文这个特殊工具也会被“活用”。千方法万方法,再没有什么方法比让学生亲身经历读书实践活动更好的方法了,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学生可以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特涅斯提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联系生活学语文,让语文教育走向生活是有着必要性和可能性的。相信在语文教学这一广阔的天地里,只要充分运用教育艺术,将“生活”这一活水引进课堂,必将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教学和谐地统一起来,必然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总之,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更要走进生活。语文教学只有面向生活,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教什么;只有走进生活,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怎样教。我倡议: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把学生经验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起来。
(责任编校:蓉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