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轻“德”的观念严重。一些家长和教师只抓智育,忽视德育;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生活常识的学习;只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
2.教育网络存在缺失。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相脱节,教师重视文化知识教育,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家长力不从心、盲目随意,甚至束手无策;社会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重视不够。
3.社会环境有待优化。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腐朽、不健康的东西滋生蔓延,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及有害信息的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侵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二、解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问题的对策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需要在宏观上重视,在微观上引导,在实践中落实,需要教师细心体察未成年人的内心世界,尊重、了解、贴近他们,把握他们成长的规律,引导他们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1.转变教育观念,使教育与育人相统一。德育为先、德育为首应该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坚持的教育方向。
2.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净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当务之急是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净化文化市场和网络环境。这就要求上级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开展网吧、色情口袋书、卡通画、互联网上有害信息等专项治理,对制造传播反动、淫秽、邪教、迷信出版物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惩。新闻媒体应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各种违法娱乐场所和不良出版物对未成年人的危害予以大力揭露和曝光,动员社会各界自觉举报和监督各种不法行为,形成人人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3.要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学校、家庭、社会积极行动起来,构建齐抓共管的思想道德建设新格局,努力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环境。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加大学生德育教育,完善未成年人工作机制,将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纳入德育工作年度计划,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利用重大节日、重要纪念日,举行各种庆祝、纪念仪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要端正家庭教育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帮助子女确立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观念。重点开展“我为父母分忧”、“给父母一个惊喜”系列活动,让未成年人主动承包一项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好家庭的“小帮手”,从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在社会,以体验教育为切入点,大力倡导和组织未成年人开展勤工俭学、社会公益劳动和社会服务活动。在这里,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好榜样,改进教育方法,勤于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及时发现和纠正子女的不良行为。
4.要培养学生主体性,改变德育模式。德育的主体是人,是鲜活的个体生命。忽视未成年人鲜活生命的生动性、丰富性、多样性,忽视青少年个体生命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对精神的独特追求,必将导致简单生硬的教条主义的德育灌输。德育,要借助于与德育内容、德育目标相关的情境,要依赖于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要靠特定情境中的受教育者的内悟、反省、自责、自律等深层次的精神过程,才能形成他的道德理念,进而转化为其外显道德行为。应更多地为未成年人创设德育情境,例如组织未成年人参观革命遗址、听老红军讲革命故事、帮助贫困同学等,让他们在不断的道德实践中将道德理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观察并思考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实践能力和思想认识。只有把学生放到真实可感的社会生活中去接受教育,才能使其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追求,什么当唾弃。一次深切体验后所受的教育远胜于一堂品德课的苦口说教,触动灵魂的一次感受总要比假、大、空的喋喋不休效果好,影响深。
未成年人智则国家智,未成年人强则国家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时代的呼唤,是振兴经济、服务社会的需要,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希望,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未成年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应当且必须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常抓不懈。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将直接影响社会的进步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冷静正视现实,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才能全面把握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一)从国际环境上看,改革开放让国外的先进文化与腐朽思潮一齐涌入国门,“苍蝇”的涌入是不争的事实,加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图谋颠覆中国,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以吃、穿、住、行、说各种文化和物质的载体、信息,无孔不入地渗透着西方文化和刻意输送给中国的腐朽文化思潮,使得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国人眼花缭乱,甚至是盲目追求和争相效仿。庸俗低级的腐朽文化,对分辨能力极低的未成年人构成了严重的腐蚀。
(二)从传统观念来看,沿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读书做官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满朝文武贵,都是读书人”等观念一直根深蒂固的影响至今,这种历史文化的传承一直是未成年人为之奋斗的重要价值取向,引导着未成年人“一心只读圣贤书”,不管东西南北事,缺乏“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成才的意识。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不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普遍形成了重“智”轻“德”错误思想,从而削弱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三)从社会现实来看,各级对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营造、管理不到位,对违法违规经营的网吧、图书、音像市场的打击治理不利,在管理上混同与对成年人的管理。一些公益化场所对未成年人开放不够,缺乏适合未成年人个性成长的人文关怀和特殊关爱;文化产品不够丰富,高质量的适合未成年人的读物匮乏,真正适合未成年人阅读的文化精品很少。
(四)从未成年人自身来看,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能力好,培训提高的可塑性强,给予什么样的环境、施于什么样的教育,他们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易于接受他们面前的一切感兴趣的东西,但是他们涉猎心态强,普遍追求新奇、好玩、时尚,不是与理性地看问题,而是跟着感觉走。未成年人心理稚嫩,缺乏分辨是非曲直的能力,有时不分良莠,容易被引诱上当受骗甚至走上邪路。
1.轻“德”的观念严重。一些家长和教师只抓智育,忽视德育;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生活常识的学习;只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
2.教育网络存在缺失。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相脱节,教师重视文化知识教育,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家长力不从心、盲目随意,甚至束手无策;社会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重视不够。
3.社会环境有待优化。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腐朽、不健康的东西滋生蔓延,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及有害信息的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侵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二、解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问题的对策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需要在宏观上重视,在微观上引导,在实践中落实,需要教师细心体察未成年人的内心世界,尊重、了解、贴近他们,把握他们成长的规律,引导他们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1.转变教育观念,使教育与育人相统一。德育为先、德育为首应该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坚持的教育方向。
2.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净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当务之急是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净化文化市场和网络环境。这就要求上级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开展网吧、色情口袋书、卡通画、互联网上有害信息等专项治理,对制造传播反动、淫秽、邪教、迷信出版物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惩。新闻媒体应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各种违法娱乐场所和不良出版物对未成年人的危害予以大力揭露和曝光,动员社会各界自觉举报和监督各种不法行为,形成人人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3.要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学校、家庭、社会积极行动起来,构建齐抓共管的思想道德建设新格局,努力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环境。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加大学生德育教育,完善未成年人工作机制,将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纳入德育工作年度计划,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利用重大节日、重要纪念日,举行各种庆祝、纪念仪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要端正家庭教育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帮助子女确立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观念。重点开展“我为父母分忧”、“给父母一个惊喜”系列活动,让未成年人主动承包一项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好家庭的“小帮手”,从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在社会,以体验教育为切入点,大力倡导和组织未成年人开展勤工俭学、社会公益劳动和社会服务活动。在这里,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好榜样,改进教育方法,勤于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及时发现和纠正子女的不良行为。
4.要培养学生主体性,改变德育模式。德育的主体是人,是鲜活的个体生命。忽视未成年人鲜活生命的生动性、丰富性、多样性,忽视青少年个体生命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对精神的独特追求,必将导致简单生硬的教条主义的德育灌输。德育,要借助于与德育内容、德育目标相关的情境,要依赖于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要靠特定情境中的受教育者的内悟、反省、自责、自律等深层次的精神过程,才能形成他的道德理念,进而转化为其外显道德行为。应更多地为未成年人创设德育情境,例如组织未成年人参观革命遗址、听老红军讲革命故事、帮助贫困同学等,让他们在不断的道德实践中将道德理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观察并思考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实践能力和思想认识。只有把学生放到真实可感的社会生活中去接受教育,才能使其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追求,什么当唾弃。一次深切体验后所受的教育远胜于一堂品德课的苦口说教,触动灵魂的一次感受总要比假、大、空的喋喋不休效果好,影响深。
未成年人智则国家智,未成年人强则国家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时代的呼唤,是振兴经济、服务社会的需要,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希望,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未成年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应当且必须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常抓不懈。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将直接影响社会的进步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冷静正视现实,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才能全面把握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一)从国际环境上看,改革开放让国外的先进文化与腐朽思潮一齐涌入国门,“苍蝇”的涌入是不争的事实,加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图谋颠覆中国,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以吃、穿、住、行、说各种文化和物质的载体、信息,无孔不入地渗透着西方文化和刻意输送给中国的腐朽文化思潮,使得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国人眼花缭乱,甚至是盲目追求和争相效仿。庸俗低级的腐朽文化,对分辨能力极低的未成年人构成了严重的腐蚀。
(二)从传统观念来看,沿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读书做官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满朝文武贵,都是读书人”等观念一直根深蒂固的影响至今,这种历史文化的传承一直是未成年人为之奋斗的重要价值取向,引导着未成年人“一心只读圣贤书”,不管东西南北事,缺乏“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成才的意识。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不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普遍形成了重“智”轻“德”错误思想,从而削弱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三)从社会现实来看,各级对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营造、管理不到位,对违法违规经营的网吧、图书、音像市场的打击治理不利,在管理上混同与对成年人的管理。一些公益化场所对未成年人开放不够,缺乏适合未成年人个性成长的人文关怀和特殊关爱;文化产品不够丰富,高质量的适合未成年人的读物匮乏,真正适合未成年人阅读的文化精品很少。
(四)从未成年人自身来看,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能力好,培训提高的可塑性强,给予什么样的环境、施于什么样的教育,他们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易于接受他们面前的一切感兴趣的东西,但是他们涉猎心态强,普遍追求新奇、好玩、时尚,不是与理性地看问题,而是跟着感觉走。未成年人心理稚嫩,缺乏分辨是非曲直的能力,有时不分良莠,容易被引诱上当受骗甚至走上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