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賨人国

来源 :贵州文史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zi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对古賨人(亦称板楯蛮)分布地区、建国经过及宕渠古城兴衰情况的考证。
  关键词:寅人(板循蛮) 宕渠
  中图分类号:K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50(2007)02-26-3
  
  賨人(板檐人)李特、李雄等在公元303年夺取政权建立成汉王朝,至公元347年成汉皇帝李势降晋,成汉王朝共历44年,这是东晋16国中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政权。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昙花一瞬,但在李雄、李寿在位的全盛时期,成汉政权统制今四川省、重庆市的全部地区,贵州省的大部,云南、陕西、甘肃的部分地区,兴修水利,发展生产,轻徭薄赋,社会安定,成为干戈拢攘、民不聊生的东晋16国大后方的一片安乐土。这是賨人(板楣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发展作出的不朽贡献。
  
  成汉灭亡后,巴、蜀地区,秦晋争夺,蛮僚猖獗,兵连祸接,迄无宁日
  
  晋宁康元年(公元373年),秦王坚使益州刺史王统、秘书监朱彤帅卒2万出剑门,大举攻梁、益。晋梁州刺史杨亮帅巴僚万余拒之,亮兵败,秦遂拔汉中。徐成攻剑阁、杨安攻梓潼,皆克之。晋荆州刺史桓豁遣江夏相竺瑶救梁、益,瑶闻广汉太守赵长战死,引兵退。晋益州刺史周仲孙帅骑5千奔南中。秦遂取梁、益二州,邛、莋、夜郎皆附于秦。秦王坚以杨安为益州牧,镇成都;毛当为梁州刺史,镇汉中;姚苌为宁州刺史,屯垫江(今合川);王统为南秦州刺史,镇仇池。
  晋桓冲以将军毛虎生为益州刺史,伐秦,至巴西,以粮乏,退屯巴东。
  宁康二年,五月,蜀人张育、杨光起兵击秦,有众2万。秦王坚遣将军邓羌帅甲士5万讨之。晋益州刺史竺瑶、威远将军桓石虔帅众3万攻垫江,姚苌兵败,退屯五城(今四川中江)。瑶、石虔屯巴东。张育自号蜀王,与巴僚酋张重、尹万万余人进围成都。六月,育改元黑龙。七月,育、重争权,举兵相攻。秦杨安、邓羌击育,败之,育与杨光退屯绵竹。八月,邓羌败晋兵于涪西,杨安败张重、尹万于成都,重死,斩首2万3千级。邓羌击张育、杨光于绵竹,皆斩之。益州复入于秦。
  晋太元二年(公元377年),西南夷皆遣使入贡于秦。三年,巴西人赵宝起兵梁州,自称西蛮校尉、巴郡太守。
  四年,三月,晋使右将军毛虎生帅众3万击巴中。前锋督护赵福等至巴西,为秦将张绍等所败,亡7千余人。虎生退屯巴东。蜀人李乌聚众2万围成都以应虎生,秦王坚使破虏将军吕光击灭之。
  八年,桓冲帅众10万伐秦,以辅国将军杨亮攻蜀,拔五城,进攻涪城。秦以兖州刺史姚苌为龙骧将军,督益、梁州诸军事。
  九年,晋梁州刺史杨亮帅众5万伐蜀,遣巴西太守费统将水陆兵3万为前锋。秦兵数败,退还成都。秦梓潼太守垒袭以涪城来降。秦梁州刺史潘猛弃汉中,奔长安。
  十年(公元385年),秦益州刺史王广以蜀人江阳太守李丕为益州刺史,守成都,自帅部归还陇西。晋蜀郡太守任权攻拔成都,斩李丕,复取益州。晋以广州刺史罗友为益州刺史,镇成都。巴、蜀又复人晋。
  入南北朝后,刘宋泰始五年(公元469年),以蛮僚猖獗,分荆州之巴东、建平(巫山),益州之巴西<样控郡,置三巴校尉干北帝,以镇之。公元480年,以群蛮数为乱,分荆、希置巴州以镇之。482年,魏以以巴氏(賨人板楯人裔)拢乱,以李崇为荆州刺史镇之。485年,益州大度僚恃险骄恣,前后刺史不能制,及陈显达为刺史,遣使责其租赕,僚帅杀之。显达夜袭僚所,无分男女少长皆斩之。十一月,以王鉴为益州刺史,督益、宁诸军事,鉴日:杀之失信,且无以劝善,乃宥之。于是巴西蛮夷为寇暴者,皆望风降附。
  北魏正始三年(公元506年),魏以羊祉为梁州刺史,傅竖眼为益州刺史。祉性酷虐,不得物情。僚王赵清荆引梁兵人州境为寇,祉遣兵击破之。竖眼施恩布信,大得僚和。
  北魏延昌三年(公元515年),以龙骧将军元法僧傅竖跟为益州刺史,法僧素贪残,民僚多患之。霞萌(今广元)民杀魏晋寿太守,以城降齐,民僚多应之,齐益州刺史王恢遣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张齐迎之。四年(516年),元法僧将兵拒张齐,齐与战于葭萌,大破之,遂围武兴。法僧婴城自守,境内皆叛。法僧急告魏,魏召傅竖眼为益州刺史驰援,民僚喜迎。张齐退保白水,亲帅2万余人与傅竖眼战,齐军大败,东益州复人于魏。
  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魏以梁、益二州,境土荒远,更立巴州以统诸僚,治所太谷郡(今巴中),凡20余万户,以巴酋严始欣为刺史,又立隆城镇(今阆中),以始欣族子恺为镇将,始欣贪暴,诸僚反,围州城,魏东益州刺史唐永弃城走,东益州遂没。
  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周信州蛮冉令贤、向五子等据巴峡反,攻陷白帝,党与连结2千余里。周遣陆腾等讨之,追斩令贤石胜城(今奉节),擒向五子于石墨城(巴东境),以司马裔为信州刺史。巴州万荣郡(今达县西北)民反,小吏部辛昂募通(今达县)、开县二州民击溃之。周朝嘉之,以辛昂为渠州(今渠县)刺史。
  天和三年(公元568年),周梁州恒陵僚(今仪陇一带)叛,总管长南郑赵文表讨之,文表示以威恩,诛恶抚善,僚降,仍征其租税。周以文表为蓬州(令营山,原属宕渠)长史。(以上各条均摘引自《资治通鉴》)
  
  成汉灭亡后的賨人(板檐人)及与邻近各民族的关系
  
  如前文所述,在李寿即皇帝位后,改国号曰汉兴,铸汉兴钱;李势继位后,更大修宗庙,祀成始祖、太宗,皆谓之汉。李势降晋后,作为国家政权组织,已经灭亡。建立这个政权的主体民族寅族(板檐人)也随之土崩瓦解。尽管在200多年后,隋朝曾一度改原始安县为蜜城(即今广安县),说明还有部分簧人聚族而居外,但大部分賨族人(板楯人)已逐渐融合于汉民族之中,民族特征已逐渐消失。賨人(板賨人)原有的罗、朴、咎、鄂、庹、夕、龚诸大姓,直到今天仍散居于各地,与广大汉族人民不分轩轾。分布在陕、甘一带賨族(板楯人)仍称为巴氐,与北方各兄弟民族逐渐结合。
  賨族(板楯人)与贵州境内各兄弟民族的先民关系更密切。成汉极盛时期,贵州当时土著民族的首领董炳、霍彪、尹奉……曾率部降于成。尹奉曾辅佐成汉皇帝李期为右丞相。李寿曾从 轲引僚人实巴蜀。《宋史》卷496载:“渝州蛮者,古板檐七姓蛮,唐南平僚也。其地西接乌蛮、昆明……大小播州,数十居之。”说明板楯人(賨人)在历史上早就与贵州各民族先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土家族学者彭秀枢在《土家族族源新议》一文中说:“进入五溪的賨、濮等他们是战败者、溃散者,在长期与土著的土家族先民相处中,融合成为一个以“毕兹卡”(意即本地人)为主体的新的民族共同体。”
  川大教授徐中舒考证,今土家族中的大姓冉,源于賨族大姓昝,昝冉古音同属谈部,故得相通。
  《酉阳县志》载:据《太平寰宇记》,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移洪杜县于龚湍,按即今酉阳县之“龚滩”。其地或因板楯七姓中的龚姓移居得名。新编《贵州省志·民族志》在论述土家族族源族称篇中亦谓:“巴国境内的賨、夷、 都是现在贵州土家族的先民。”
  成汉灭亡后的宕渠城
  
  賨人(板楯人)的故乡——古老的宕渠城,在成汉灭亡后,地为“蛮僚所侵,而廨遂以荒废。”(《太平寰宇记》)
  宕渠从先秦建县起,至南朝刘宋时期废除,共历近800年,其中建郡300年左右。宕渠县废除后,但以宕渠冠名的,还有东、南、北宕渠郡。
  东宕渠郡,南朝齐置,治所在垫江(今合川市),辖境相当今合川、武胜及南充市南部地区。梁时,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改名垫江郡。
  南宕渠郡,南朝宋置,以在故宕渠郡西南得名,治所在安汉(今南充市北),辖境相当今南充市、蓬安县。隋开皇初废。
  北宕渠郡,南朝梁普通三年(公元552年)在故宕渠郡地置,治所在流江(今渠县),辖今渠县、广安等地。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改名流江。
  公元581年,隋朝统一中国后,实行州、县两级制,设渠州,辖流江、丰乐(今渠县丰乐乡)两县。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复大竹县,人渠州。
  南宋时,蒙古军进入四川境内,进攻渠州原宕渠城(今城坝),该地平坦难守,乃徙建礼义山(今城坝东之洪溪村),背山面江,坚守达20年之久,与合川钓鱼城抗元齐名。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流江县为渠县,属顺庆府广安州管辖。
  
  古宕渠的文化遗存
  
  在宕渠城遗址今城坝对岸,赵家村至岩峰的古驿道上,现仍存汉阙七座,被誉为“汉阙之乡”。据新修《渠县县志》载,新中国成立后,宕渠城遗址城坝先后出土汉代陶水塘、陶水井、陶钟、鸡、鸭、狗及立坐、跪式陶俑。三国彩陶,明、清彩瓷;汉代铜甬钟、铜斧、蒜头壶;唐、宋铜镜等多种文物。汉砖则随地皆是,我1995年看到城坝农家围墙,猪牛圈、厕所、鸡棚、狗圈,多镶嵌有汉砖。据说这里的汉砖大体分为两大类,一是人物、动物画像砖,有官人出巡、归女纺织和青龙、朱雀、玄武、虎、鹿、鹅等等造像。这类砖多用在装饰墓室上,已不多见。另一类是各种车轮、用具、绳索等菱形、三角形、园形、方形等图像的建筑用砖。据统计,各种文饰图案多达90余种,集绘画、书法、雕塑艺术于一体,反映了古代賨族人(板楣人)的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和生活情趣。
  
  责任编辑 何萍
  注:“本文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全文”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黎庶昌上皇帝书,受到朝廷重视,降旨交曾国藩对黎庶昌“考核”,以便今后重用。在曾国藩幕府,黎庶昌直接得到曾国藩教诲。从《曾国藩全集》中,记录与黎庶昌有关的日记及来往书信,可看出曾国藩对黎庶昌的培养。在曾国藩的关怀提携下,黎庶昌成熟地步入仕途。  关键词:李鸿章 中法战争乘胜即收  中图分类号:K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50(2008)02-25-4    在封建社会知识
期刊
摘要:近代“新学”的传播一方面与“西学”的挑激与引进有关,一方面也与儒家传统内部变革思想的高涨紧密相联。就“新学”入黔并逐渐本土化的具体过程而言,无论国家权力系统或地方知识精英,都发挥了主导性的范约作用,并构成了错综复杂的知识格局。严修、李端菜、张之洞、梁启超四人,虽然他们最终的价值选择不尽相同,但均一度徘徊或游离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直接间接地影响了黔地“新学”的传播,值得以个案的方式认真加以研究。
期刊
内容提要:近人姚大荣所著《马阁老洗冤录》一书,旨在为马士英翻案。囿于成见,学界长期以来忽视其存在,乃至视而不见。笔者仔细研读全书,认为此书亦不乏值得令人学习和借鉴之处。但是它最大的不足就是臆断过多。本文主要介绍该书的内容,讨论其史学价值,以期引起有关治史者的相应注意;同时对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予以评析,希望能借此对马士英这一历史人物做出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推进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马阁老
期刊
说明:本文为绵阳师院重点立项课题《三星堆文明与特洛伊、迈锡尼及古埃及文明之近似》的一部份,由绵阳师院科研经费资助  内容提要:史学界对成都平原史前史有过研究,但至今仍朴朔迷离,原因是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太少。而周边如贵州西北部、云南东北部,陕西等地却非常丰富。于是本文作者作了大胆推论:古蜀人是由南面的濮人北上和北面的羌人南下及东面的巴人西进与川西平原本地的资阳人汇集而咸的,时间有前有后,前者受川盐的
期刊
内容提要:《曾国藩家书》反映了曾国藩对子弟独特的文学教育方式。其中对训诂和辞章关系的探讨就很有价值。曾国藩学兼汉宋,不主一偏。闳通的学术胸怀使得他能客观地评定和借鉴汉宋学家的成果,并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提出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的文学创作法,并将韩愈古文与汉魏辞赋文学传统相勾贯,以建立不囿于前期桐城派的审美观。  关键词:训诂 辞章 汉文 韩文 湘乡派  中图分类号:I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有关民国时期考试权和考试制度的著述颇为丰富,也不乏就考试权与宪政的关系展开论述的著作,但尚未发现专门分析考试权的宪政保障功能的论文问世。该文以既得利益集团为切入点,就民国时期考试权对宪政的必要性、在现实实践中的运行障碍进行了初步探析。这对今天我国考试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对当今宪政建设也不无借鉴意义。  关键词:孙中山 考试权 宪政 既得利益集团  中图分类号:K 文献
期刊
摘 要:《札记·乐记》明确提出了“感物而动”这一命题,论述了客观世界对作者产生“感发”作用的理论。《文心雕龙》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感物而动”的思想;然而,它更进一步揭示了文艺创作发生过程中“物”与“心”的“双向互动”关系.从“感物而动”到“心物交会”。关于文艺创作发生的理论得到了更为全面、深刻的阐释。《文心雕龙·物色》篇集中探讨了创作发生过程中“物”与“心”的关系,也讨论了描写物象方面“情貌无遗”
期刊
内容提要:张方平为北宋中期政治家,在庆历新政期间,主张改革,但思想上又趋于保守,又反对王安石变法。其改革思想与实践存在很大矛盾。本文试图探讨张方平矛盾之处并了解其生活时代情况。  关键词:张方平 庆历新政 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K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50(2005)01—6—6
期刊
整理古籍最高境界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还历史以本来面貌,至于其它都在其次。这是我阅读黄源老先生新著《还真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的感受。在我看来,黄老《急就章》整理本已达到“还真”或“复原”的学术与艺术境界,在章草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贡献。
期刊
内容提要:贵州省的中部地区,一直是史前文化的空白点,2003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贵开路段发现并试掘了打儿窝遗址,发现了一处从一千多年前延续到距今两万多年以前的古代文化遗址,出土大量动物化石和文化遗物,改写了黔中地区的历史,本文对此作一初步介绍。为研究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打儿窝遗址 旧石器时代 黔中地区 史前文化  中图分类号:K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