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对古賨人(亦称板楯蛮)分布地区、建国经过及宕渠古城兴衰情况的考证。
关键词:寅人(板循蛮) 宕渠
中图分类号:K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50(2007)02-26-3
賨人(板檐人)李特、李雄等在公元303年夺取政权建立成汉王朝,至公元347年成汉皇帝李势降晋,成汉王朝共历44年,这是东晋16国中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政权。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昙花一瞬,但在李雄、李寿在位的全盛时期,成汉政权统制今四川省、重庆市的全部地区,贵州省的大部,云南、陕西、甘肃的部分地区,兴修水利,发展生产,轻徭薄赋,社会安定,成为干戈拢攘、民不聊生的东晋16国大后方的一片安乐土。这是賨人(板楣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发展作出的不朽贡献。
成汉灭亡后,巴、蜀地区,秦晋争夺,蛮僚猖獗,兵连祸接,迄无宁日
晋宁康元年(公元373年),秦王坚使益州刺史王统、秘书监朱彤帅卒2万出剑门,大举攻梁、益。晋梁州刺史杨亮帅巴僚万余拒之,亮兵败,秦遂拔汉中。徐成攻剑阁、杨安攻梓潼,皆克之。晋荆州刺史桓豁遣江夏相竺瑶救梁、益,瑶闻广汉太守赵长战死,引兵退。晋益州刺史周仲孙帅骑5千奔南中。秦遂取梁、益二州,邛、莋、夜郎皆附于秦。秦王坚以杨安为益州牧,镇成都;毛当为梁州刺史,镇汉中;姚苌为宁州刺史,屯垫江(今合川);王统为南秦州刺史,镇仇池。
晋桓冲以将军毛虎生为益州刺史,伐秦,至巴西,以粮乏,退屯巴东。
宁康二年,五月,蜀人张育、杨光起兵击秦,有众2万。秦王坚遣将军邓羌帅甲士5万讨之。晋益州刺史竺瑶、威远将军桓石虔帅众3万攻垫江,姚苌兵败,退屯五城(今四川中江)。瑶、石虔屯巴东。张育自号蜀王,与巴僚酋张重、尹万万余人进围成都。六月,育改元黑龙。七月,育、重争权,举兵相攻。秦杨安、邓羌击育,败之,育与杨光退屯绵竹。八月,邓羌败晋兵于涪西,杨安败张重、尹万于成都,重死,斩首2万3千级。邓羌击张育、杨光于绵竹,皆斩之。益州复入于秦。
晋太元二年(公元377年),西南夷皆遣使入贡于秦。三年,巴西人赵宝起兵梁州,自称西蛮校尉、巴郡太守。
四年,三月,晋使右将军毛虎生帅众3万击巴中。前锋督护赵福等至巴西,为秦将张绍等所败,亡7千余人。虎生退屯巴东。蜀人李乌聚众2万围成都以应虎生,秦王坚使破虏将军吕光击灭之。
八年,桓冲帅众10万伐秦,以辅国将军杨亮攻蜀,拔五城,进攻涪城。秦以兖州刺史姚苌为龙骧将军,督益、梁州诸军事。
九年,晋梁州刺史杨亮帅众5万伐蜀,遣巴西太守费统将水陆兵3万为前锋。秦兵数败,退还成都。秦梓潼太守垒袭以涪城来降。秦梁州刺史潘猛弃汉中,奔长安。
十年(公元385年),秦益州刺史王广以蜀人江阳太守李丕为益州刺史,守成都,自帅部归还陇西。晋蜀郡太守任权攻拔成都,斩李丕,复取益州。晋以广州刺史罗友为益州刺史,镇成都。巴、蜀又复人晋。
入南北朝后,刘宋泰始五年(公元469年),以蛮僚猖獗,分荆州之巴东、建平(巫山),益州之巴西<样控郡,置三巴校尉干北帝,以镇之。公元480年,以群蛮数为乱,分荆、希置巴州以镇之。482年,魏以以巴氏(賨人板楯人裔)拢乱,以李崇为荆州刺史镇之。485年,益州大度僚恃险骄恣,前后刺史不能制,及陈显达为刺史,遣使责其租赕,僚帅杀之。显达夜袭僚所,无分男女少长皆斩之。十一月,以王鉴为益州刺史,督益、宁诸军事,鉴日:杀之失信,且无以劝善,乃宥之。于是巴西蛮夷为寇暴者,皆望风降附。
北魏正始三年(公元506年),魏以羊祉为梁州刺史,傅竖眼为益州刺史。祉性酷虐,不得物情。僚王赵清荆引梁兵人州境为寇,祉遣兵击破之。竖眼施恩布信,大得僚和。
北魏延昌三年(公元515年),以龙骧将军元法僧傅竖跟为益州刺史,法僧素贪残,民僚多患之。霞萌(今广元)民杀魏晋寿太守,以城降齐,民僚多应之,齐益州刺史王恢遣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张齐迎之。四年(516年),元法僧将兵拒张齐,齐与战于葭萌,大破之,遂围武兴。法僧婴城自守,境内皆叛。法僧急告魏,魏召傅竖眼为益州刺史驰援,民僚喜迎。张齐退保白水,亲帅2万余人与傅竖眼战,齐军大败,东益州复人于魏。
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魏以梁、益二州,境土荒远,更立巴州以统诸僚,治所太谷郡(今巴中),凡20余万户,以巴酋严始欣为刺史,又立隆城镇(今阆中),以始欣族子恺为镇将,始欣贪暴,诸僚反,围州城,魏东益州刺史唐永弃城走,东益州遂没。
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周信州蛮冉令贤、向五子等据巴峡反,攻陷白帝,党与连结2千余里。周遣陆腾等讨之,追斩令贤石胜城(今奉节),擒向五子于石墨城(巴东境),以司马裔为信州刺史。巴州万荣郡(今达县西北)民反,小吏部辛昂募通(今达县)、开县二州民击溃之。周朝嘉之,以辛昂为渠州(今渠县)刺史。
天和三年(公元568年),周梁州恒陵僚(今仪陇一带)叛,总管长南郑赵文表讨之,文表示以威恩,诛恶抚善,僚降,仍征其租税。周以文表为蓬州(令营山,原属宕渠)长史。(以上各条均摘引自《资治通鉴》)
成汉灭亡后的賨人(板檐人)及与邻近各民族的关系
如前文所述,在李寿即皇帝位后,改国号曰汉兴,铸汉兴钱;李势继位后,更大修宗庙,祀成始祖、太宗,皆谓之汉。李势降晋后,作为国家政权组织,已经灭亡。建立这个政权的主体民族寅族(板檐人)也随之土崩瓦解。尽管在200多年后,隋朝曾一度改原始安县为蜜城(即今广安县),说明还有部分簧人聚族而居外,但大部分賨族人(板楯人)已逐渐融合于汉民族之中,民族特征已逐渐消失。賨人(板賨人)原有的罗、朴、咎、鄂、庹、夕、龚诸大姓,直到今天仍散居于各地,与广大汉族人民不分轩轾。分布在陕、甘一带賨族(板楯人)仍称为巴氐,与北方各兄弟民族逐渐结合。
賨族(板楯人)与贵州境内各兄弟民族的先民关系更密切。成汉极盛时期,贵州当时土著民族的首领董炳、霍彪、尹奉……曾率部降于成。尹奉曾辅佐成汉皇帝李期为右丞相。李寿曾从 轲引僚人实巴蜀。《宋史》卷496载:“渝州蛮者,古板檐七姓蛮,唐南平僚也。其地西接乌蛮、昆明……大小播州,数十居之。”说明板楯人(賨人)在历史上早就与贵州各民族先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土家族学者彭秀枢在《土家族族源新议》一文中说:“进入五溪的賨、濮等他们是战败者、溃散者,在长期与土著的土家族先民相处中,融合成为一个以“毕兹卡”(意即本地人)为主体的新的民族共同体。”
川大教授徐中舒考证,今土家族中的大姓冉,源于賨族大姓昝,昝冉古音同属谈部,故得相通。
《酉阳县志》载:据《太平寰宇记》,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移洪杜县于龚湍,按即今酉阳县之“龚滩”。其地或因板楯七姓中的龚姓移居得名。新编《贵州省志·民族志》在论述土家族族源族称篇中亦谓:“巴国境内的賨、夷、 都是现在贵州土家族的先民。”
成汉灭亡后的宕渠城
賨人(板楯人)的故乡——古老的宕渠城,在成汉灭亡后,地为“蛮僚所侵,而廨遂以荒废。”(《太平寰宇记》)
宕渠从先秦建县起,至南朝刘宋时期废除,共历近800年,其中建郡300年左右。宕渠县废除后,但以宕渠冠名的,还有东、南、北宕渠郡。
东宕渠郡,南朝齐置,治所在垫江(今合川市),辖境相当今合川、武胜及南充市南部地区。梁时,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改名垫江郡。
南宕渠郡,南朝宋置,以在故宕渠郡西南得名,治所在安汉(今南充市北),辖境相当今南充市、蓬安县。隋开皇初废。
北宕渠郡,南朝梁普通三年(公元552年)在故宕渠郡地置,治所在流江(今渠县),辖今渠县、广安等地。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改名流江。
公元581年,隋朝统一中国后,实行州、县两级制,设渠州,辖流江、丰乐(今渠县丰乐乡)两县。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复大竹县,人渠州。
南宋时,蒙古军进入四川境内,进攻渠州原宕渠城(今城坝),该地平坦难守,乃徙建礼义山(今城坝东之洪溪村),背山面江,坚守达20年之久,与合川钓鱼城抗元齐名。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流江县为渠县,属顺庆府广安州管辖。
古宕渠的文化遗存
在宕渠城遗址今城坝对岸,赵家村至岩峰的古驿道上,现仍存汉阙七座,被誉为“汉阙之乡”。据新修《渠县县志》载,新中国成立后,宕渠城遗址城坝先后出土汉代陶水塘、陶水井、陶钟、鸡、鸭、狗及立坐、跪式陶俑。三国彩陶,明、清彩瓷;汉代铜甬钟、铜斧、蒜头壶;唐、宋铜镜等多种文物。汉砖则随地皆是,我1995年看到城坝农家围墙,猪牛圈、厕所、鸡棚、狗圈,多镶嵌有汉砖。据说这里的汉砖大体分为两大类,一是人物、动物画像砖,有官人出巡、归女纺织和青龙、朱雀、玄武、虎、鹿、鹅等等造像。这类砖多用在装饰墓室上,已不多见。另一类是各种车轮、用具、绳索等菱形、三角形、园形、方形等图像的建筑用砖。据统计,各种文饰图案多达90余种,集绘画、书法、雕塑艺术于一体,反映了古代賨族人(板楣人)的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和生活情趣。
责任编辑 何萍
注:“本文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全文”
关键词:寅人(板循蛮) 宕渠
中图分类号:K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50(2007)02-26-3
賨人(板檐人)李特、李雄等在公元303年夺取政权建立成汉王朝,至公元347年成汉皇帝李势降晋,成汉王朝共历44年,这是东晋16国中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政权。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昙花一瞬,但在李雄、李寿在位的全盛时期,成汉政权统制今四川省、重庆市的全部地区,贵州省的大部,云南、陕西、甘肃的部分地区,兴修水利,发展生产,轻徭薄赋,社会安定,成为干戈拢攘、民不聊生的东晋16国大后方的一片安乐土。这是賨人(板楣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发展作出的不朽贡献。
成汉灭亡后,巴、蜀地区,秦晋争夺,蛮僚猖獗,兵连祸接,迄无宁日
晋宁康元年(公元373年),秦王坚使益州刺史王统、秘书监朱彤帅卒2万出剑门,大举攻梁、益。晋梁州刺史杨亮帅巴僚万余拒之,亮兵败,秦遂拔汉中。徐成攻剑阁、杨安攻梓潼,皆克之。晋荆州刺史桓豁遣江夏相竺瑶救梁、益,瑶闻广汉太守赵长战死,引兵退。晋益州刺史周仲孙帅骑5千奔南中。秦遂取梁、益二州,邛、莋、夜郎皆附于秦。秦王坚以杨安为益州牧,镇成都;毛当为梁州刺史,镇汉中;姚苌为宁州刺史,屯垫江(今合川);王统为南秦州刺史,镇仇池。
晋桓冲以将军毛虎生为益州刺史,伐秦,至巴西,以粮乏,退屯巴东。
宁康二年,五月,蜀人张育、杨光起兵击秦,有众2万。秦王坚遣将军邓羌帅甲士5万讨之。晋益州刺史竺瑶、威远将军桓石虔帅众3万攻垫江,姚苌兵败,退屯五城(今四川中江)。瑶、石虔屯巴东。张育自号蜀王,与巴僚酋张重、尹万万余人进围成都。六月,育改元黑龙。七月,育、重争权,举兵相攻。秦杨安、邓羌击育,败之,育与杨光退屯绵竹。八月,邓羌败晋兵于涪西,杨安败张重、尹万于成都,重死,斩首2万3千级。邓羌击张育、杨光于绵竹,皆斩之。益州复入于秦。
晋太元二年(公元377年),西南夷皆遣使入贡于秦。三年,巴西人赵宝起兵梁州,自称西蛮校尉、巴郡太守。
四年,三月,晋使右将军毛虎生帅众3万击巴中。前锋督护赵福等至巴西,为秦将张绍等所败,亡7千余人。虎生退屯巴东。蜀人李乌聚众2万围成都以应虎生,秦王坚使破虏将军吕光击灭之。
八年,桓冲帅众10万伐秦,以辅国将军杨亮攻蜀,拔五城,进攻涪城。秦以兖州刺史姚苌为龙骧将军,督益、梁州诸军事。
九年,晋梁州刺史杨亮帅众5万伐蜀,遣巴西太守费统将水陆兵3万为前锋。秦兵数败,退还成都。秦梓潼太守垒袭以涪城来降。秦梁州刺史潘猛弃汉中,奔长安。
十年(公元385年),秦益州刺史王广以蜀人江阳太守李丕为益州刺史,守成都,自帅部归还陇西。晋蜀郡太守任权攻拔成都,斩李丕,复取益州。晋以广州刺史罗友为益州刺史,镇成都。巴、蜀又复人晋。
入南北朝后,刘宋泰始五年(公元469年),以蛮僚猖獗,分荆州之巴东、建平(巫山),益州之巴西<样控郡,置三巴校尉干北帝,以镇之。公元480年,以群蛮数为乱,分荆、希置巴州以镇之。482年,魏以以巴氏(賨人板楯人裔)拢乱,以李崇为荆州刺史镇之。485年,益州大度僚恃险骄恣,前后刺史不能制,及陈显达为刺史,遣使责其租赕,僚帅杀之。显达夜袭僚所,无分男女少长皆斩之。十一月,以王鉴为益州刺史,督益、宁诸军事,鉴日:杀之失信,且无以劝善,乃宥之。于是巴西蛮夷为寇暴者,皆望风降附。
北魏正始三年(公元506年),魏以羊祉为梁州刺史,傅竖眼为益州刺史。祉性酷虐,不得物情。僚王赵清荆引梁兵人州境为寇,祉遣兵击破之。竖眼施恩布信,大得僚和。
北魏延昌三年(公元515年),以龙骧将军元法僧傅竖跟为益州刺史,法僧素贪残,民僚多患之。霞萌(今广元)民杀魏晋寿太守,以城降齐,民僚多应之,齐益州刺史王恢遣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张齐迎之。四年(516年),元法僧将兵拒张齐,齐与战于葭萌,大破之,遂围武兴。法僧婴城自守,境内皆叛。法僧急告魏,魏召傅竖眼为益州刺史驰援,民僚喜迎。张齐退保白水,亲帅2万余人与傅竖眼战,齐军大败,东益州复人于魏。
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魏以梁、益二州,境土荒远,更立巴州以统诸僚,治所太谷郡(今巴中),凡20余万户,以巴酋严始欣为刺史,又立隆城镇(今阆中),以始欣族子恺为镇将,始欣贪暴,诸僚反,围州城,魏东益州刺史唐永弃城走,东益州遂没。
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周信州蛮冉令贤、向五子等据巴峡反,攻陷白帝,党与连结2千余里。周遣陆腾等讨之,追斩令贤石胜城(今奉节),擒向五子于石墨城(巴东境),以司马裔为信州刺史。巴州万荣郡(今达县西北)民反,小吏部辛昂募通(今达县)、开县二州民击溃之。周朝嘉之,以辛昂为渠州(今渠县)刺史。
天和三年(公元568年),周梁州恒陵僚(今仪陇一带)叛,总管长南郑赵文表讨之,文表示以威恩,诛恶抚善,僚降,仍征其租税。周以文表为蓬州(令营山,原属宕渠)长史。(以上各条均摘引自《资治通鉴》)
成汉灭亡后的賨人(板檐人)及与邻近各民族的关系
如前文所述,在李寿即皇帝位后,改国号曰汉兴,铸汉兴钱;李势继位后,更大修宗庙,祀成始祖、太宗,皆谓之汉。李势降晋后,作为国家政权组织,已经灭亡。建立这个政权的主体民族寅族(板檐人)也随之土崩瓦解。尽管在200多年后,隋朝曾一度改原始安县为蜜城(即今广安县),说明还有部分簧人聚族而居外,但大部分賨族人(板楯人)已逐渐融合于汉民族之中,民族特征已逐渐消失。賨人(板賨人)原有的罗、朴、咎、鄂、庹、夕、龚诸大姓,直到今天仍散居于各地,与广大汉族人民不分轩轾。分布在陕、甘一带賨族(板楯人)仍称为巴氐,与北方各兄弟民族逐渐结合。
賨族(板楯人)与贵州境内各兄弟民族的先民关系更密切。成汉极盛时期,贵州当时土著民族的首领董炳、霍彪、尹奉……曾率部降于成。尹奉曾辅佐成汉皇帝李期为右丞相。李寿曾从 轲引僚人实巴蜀。《宋史》卷496载:“渝州蛮者,古板檐七姓蛮,唐南平僚也。其地西接乌蛮、昆明……大小播州,数十居之。”说明板楯人(賨人)在历史上早就与贵州各民族先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土家族学者彭秀枢在《土家族族源新议》一文中说:“进入五溪的賨、濮等他们是战败者、溃散者,在长期与土著的土家族先民相处中,融合成为一个以“毕兹卡”(意即本地人)为主体的新的民族共同体。”
川大教授徐中舒考证,今土家族中的大姓冉,源于賨族大姓昝,昝冉古音同属谈部,故得相通。
《酉阳县志》载:据《太平寰宇记》,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移洪杜县于龚湍,按即今酉阳县之“龚滩”。其地或因板楯七姓中的龚姓移居得名。新编《贵州省志·民族志》在论述土家族族源族称篇中亦谓:“巴国境内的賨、夷、 都是现在贵州土家族的先民。”
成汉灭亡后的宕渠城
賨人(板楯人)的故乡——古老的宕渠城,在成汉灭亡后,地为“蛮僚所侵,而廨遂以荒废。”(《太平寰宇记》)
宕渠从先秦建县起,至南朝刘宋时期废除,共历近800年,其中建郡300年左右。宕渠县废除后,但以宕渠冠名的,还有东、南、北宕渠郡。
东宕渠郡,南朝齐置,治所在垫江(今合川市),辖境相当今合川、武胜及南充市南部地区。梁时,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改名垫江郡。
南宕渠郡,南朝宋置,以在故宕渠郡西南得名,治所在安汉(今南充市北),辖境相当今南充市、蓬安县。隋开皇初废。
北宕渠郡,南朝梁普通三年(公元552年)在故宕渠郡地置,治所在流江(今渠县),辖今渠县、广安等地。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改名流江。
公元581年,隋朝统一中国后,实行州、县两级制,设渠州,辖流江、丰乐(今渠县丰乐乡)两县。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复大竹县,人渠州。
南宋时,蒙古军进入四川境内,进攻渠州原宕渠城(今城坝),该地平坦难守,乃徙建礼义山(今城坝东之洪溪村),背山面江,坚守达20年之久,与合川钓鱼城抗元齐名。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流江县为渠县,属顺庆府广安州管辖。
古宕渠的文化遗存
在宕渠城遗址今城坝对岸,赵家村至岩峰的古驿道上,现仍存汉阙七座,被誉为“汉阙之乡”。据新修《渠县县志》载,新中国成立后,宕渠城遗址城坝先后出土汉代陶水塘、陶水井、陶钟、鸡、鸭、狗及立坐、跪式陶俑。三国彩陶,明、清彩瓷;汉代铜甬钟、铜斧、蒜头壶;唐、宋铜镜等多种文物。汉砖则随地皆是,我1995年看到城坝农家围墙,猪牛圈、厕所、鸡棚、狗圈,多镶嵌有汉砖。据说这里的汉砖大体分为两大类,一是人物、动物画像砖,有官人出巡、归女纺织和青龙、朱雀、玄武、虎、鹿、鹅等等造像。这类砖多用在装饰墓室上,已不多见。另一类是各种车轮、用具、绳索等菱形、三角形、园形、方形等图像的建筑用砖。据统计,各种文饰图案多达90余种,集绘画、书法、雕塑艺术于一体,反映了古代賨族人(板楣人)的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和生活情趣。
责任编辑 何萍
注:“本文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