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备课如同练习写字的基本功。备课的过程是教师将学生、教材和自己的思考进行多维整合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和情感准备的过程。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但无论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还是长期奋斗在教学一线的经验丰富的教师,都会在备课问题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如何打破千篇一律的备课模式,开创别具一格的备课角度和备课思路,让课堂更加高效且激动人心呢?在此,笔者将从备课体会、备课理念和备课技巧三个方面加以讨论。
一、备课体会:三个读懂
一是读懂课标和教材。为了使教学设计更具创新性、时效性和创意性[1],教师必须读懂课标并领会课程设计理念。教师只有依据教材蓝本把握知识点,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才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进一步考虑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此外,教师在充分研究教材并了解学生基础的情况下,还可对教学计划或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例如,当教材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学生所实际掌握的水平相差甚远时,教师就可以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以便于学生理解。而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并且能够准确把握教材编写基本出发点,才能灵活地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意味着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综合优化,才能提升备课的有效性。
二是读懂习题。习题通常是编者精心挑选的,能代表某一类知识,对学生理解、应用和巩固知识与技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读懂每一道习题的意图,使其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
三是读懂自己和学生。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认清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情绪、专业认知水平等个人因素,明确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实现“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并真正实现备课的有效性。
二、备课新理念:成为学习的设计师
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是有意义备课的重要环节。学习设计的改进是课堂革命的前提,也是教师专业度的重要体现。很多教师备课时按照标准的、教科书式的流程进行,这样设计的教案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形式不够专业,如仍采用几十年的老套路,罗列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而不分析具体学情,只依样画葫芦地写教案不能称之为设计教案;二是功能不够专门,传统的流程式的教案并不能满足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的需求,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始料不及的情况,容易出现任意发挥的问题。所以,教师必须成为学习的设计师,并掌握高质量的学习技术,否则难以构建高质量的课堂,提升教学质量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要把备课作为一项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项专门的技能,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教学法,也不是传统教育学教科书中的单纯备课。教学设计要预测教材内容、学情、可能的生成性问题、以及不可预测情况的处理等。教师要厘清“备课”与“教学设计”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灵活设计自己的教学行为,并进行合理设想。
此外,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还应运用多种思维。一是创新思维。要实现目标、过程、结果的闭合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二是整体设计思维。要让学生先拥有整体观,再开展局部学习。三是问题解决的思维。一方面教师要从问题解决的角度出发设计教案,逐一破解备课中的难题,使教师“教”的重点聚焦学生的“学”,真正达到“教”与“学”的统一。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交流的欲望,在思想的碰撞中发展能力。
总之,教师在备课时,应关心教学方式,在教学环节上设计合理的探讨方式,为师生带来备课和学习的新思维,探寻不一样的备课路径,使自己成为学习的设计师。
三、备课技巧:成为技能的学习者
一是听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讲课。尤其是对于新入行的年轻教师来讲,这一方法可有效减少自己盲目摸索的时间,使自己可以在相对较高也更平稳的起点上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教师在听课时要把自己关注或疑惑的内容标注出来,如对某些概念由浅入深的阐释,怎样处理重点,难点如何分布,处理难点的具体方式方法,整节课的主线,呈现问题的最佳时机等。听课后,可以与授课教师讨论,请教自己的疑惑,交流自己的思考,必定会有收获。
二是关注学生差异并进行全视野备课。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是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教学基本点,这样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此,必须抓住学生的起点差异和思维差异,准确定位教学起点,并以此作为课程的设计背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思维差异方面的现实是:有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有的学生形象思维丰富,而抽象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学习理科就相对轻松[3]。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材施教,在备课时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材料并设计多种活动方式,保证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材料和活动具有较高的匹配度。
三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吸收教育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为我所用,为教学所用,为学生所用。例如,基于建構主义的教学框架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营造,结合脑科学与学习理论的发现,适应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变化等,这些既是教师要面临的挑战,也为教师不断成长提供了资源。
总的来讲,备课要设计一个核心问题、一个主题活动,围绕核心问题和活动开展,还要设计一个具体任务、一个活动方案、问题解决方案和项目实施方案。教师备课时不必拘泥形式,只要能使流程清晰详细,凸显学生主体,真正服务于学生,就能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所以,备课要散见于日常的点滴准备,做到从“备课新思维”到“备课全解读”,从“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到“备课新形式”,必然能使备课的创新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保伟.有效备课“四部曲”——“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备课中的应用[J].江西教育,2016(17):152-153.
[2]李丽丽.谈培养高中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J].教育教学论坛,2013(50):21-23.
[3]朱红.迥然相异的高等理科生源质量判断及其反思——基于“双一流”背景下的质性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7(6):11-19.
(责任编辑
一、备课体会:三个读懂
一是读懂课标和教材。为了使教学设计更具创新性、时效性和创意性[1],教师必须读懂课标并领会课程设计理念。教师只有依据教材蓝本把握知识点,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才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进一步考虑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此外,教师在充分研究教材并了解学生基础的情况下,还可对教学计划或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例如,当教材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学生所实际掌握的水平相差甚远时,教师就可以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以便于学生理解。而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并且能够准确把握教材编写基本出发点,才能灵活地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意味着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综合优化,才能提升备课的有效性。
二是读懂习题。习题通常是编者精心挑选的,能代表某一类知识,对学生理解、应用和巩固知识与技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读懂每一道习题的意图,使其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
三是读懂自己和学生。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认清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情绪、专业认知水平等个人因素,明确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实现“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并真正实现备课的有效性。
二、备课新理念:成为学习的设计师
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是有意义备课的重要环节。学习设计的改进是课堂革命的前提,也是教师专业度的重要体现。很多教师备课时按照标准的、教科书式的流程进行,这样设计的教案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形式不够专业,如仍采用几十年的老套路,罗列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而不分析具体学情,只依样画葫芦地写教案不能称之为设计教案;二是功能不够专门,传统的流程式的教案并不能满足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的需求,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始料不及的情况,容易出现任意发挥的问题。所以,教师必须成为学习的设计师,并掌握高质量的学习技术,否则难以构建高质量的课堂,提升教学质量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要把备课作为一项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项专门的技能,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教学法,也不是传统教育学教科书中的单纯备课。教学设计要预测教材内容、学情、可能的生成性问题、以及不可预测情况的处理等。教师要厘清“备课”与“教学设计”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灵活设计自己的教学行为,并进行合理设想。
此外,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还应运用多种思维。一是创新思维。要实现目标、过程、结果的闭合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二是整体设计思维。要让学生先拥有整体观,再开展局部学习。三是问题解决的思维。一方面教师要从问题解决的角度出发设计教案,逐一破解备课中的难题,使教师“教”的重点聚焦学生的“学”,真正达到“教”与“学”的统一。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交流的欲望,在思想的碰撞中发展能力。
总之,教师在备课时,应关心教学方式,在教学环节上设计合理的探讨方式,为师生带来备课和学习的新思维,探寻不一样的备课路径,使自己成为学习的设计师。
三、备课技巧:成为技能的学习者
一是听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讲课。尤其是对于新入行的年轻教师来讲,这一方法可有效减少自己盲目摸索的时间,使自己可以在相对较高也更平稳的起点上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教师在听课时要把自己关注或疑惑的内容标注出来,如对某些概念由浅入深的阐释,怎样处理重点,难点如何分布,处理难点的具体方式方法,整节课的主线,呈现问题的最佳时机等。听课后,可以与授课教师讨论,请教自己的疑惑,交流自己的思考,必定会有收获。
二是关注学生差异并进行全视野备课。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是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教学基本点,这样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此,必须抓住学生的起点差异和思维差异,准确定位教学起点,并以此作为课程的设计背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思维差异方面的现实是:有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有的学生形象思维丰富,而抽象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学习理科就相对轻松[3]。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材施教,在备课时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材料并设计多种活动方式,保证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材料和活动具有较高的匹配度。
三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吸收教育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为我所用,为教学所用,为学生所用。例如,基于建構主义的教学框架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营造,结合脑科学与学习理论的发现,适应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变化等,这些既是教师要面临的挑战,也为教师不断成长提供了资源。
总的来讲,备课要设计一个核心问题、一个主题活动,围绕核心问题和活动开展,还要设计一个具体任务、一个活动方案、问题解决方案和项目实施方案。教师备课时不必拘泥形式,只要能使流程清晰详细,凸显学生主体,真正服务于学生,就能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所以,备课要散见于日常的点滴准备,做到从“备课新思维”到“备课全解读”,从“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到“备课新形式”,必然能使备课的创新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保伟.有效备课“四部曲”——“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备课中的应用[J].江西教育,2016(17):152-153.
[2]李丽丽.谈培养高中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J].教育教学论坛,2013(50):21-23.
[3]朱红.迥然相异的高等理科生源质量判断及其反思——基于“双一流”背景下的质性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7(6):11-19.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