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韦钰被人称做中国部长“博客”第一人。“在我的一生中,从事过不同的职业,但‘骨子里’是科学工作者。不断地探究是我们的乐趣、我们的生活方式。”
“我将比较认真地做这件事”
将自己的最新文章上传,回复网友的跟帖,而今已成为韦钰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尽管如此,她却坦言迄今也没弄懂“博客确切的含义”。
与时下流行的博客相比,韦钰的博客显得很另类。几乎看不到任何个人生活经历的展示,她的博客更像一个自由、纯净的学术家园。
“2004年10月间,我的几个学生在网上开了自己的博客。他们给我也设了一个博客,放上我的照片,将我以前的文章也放上去了。那会儿,我完全不知道博客为何物,由学生帮我维护。后来,觉得这种形式很好,就干脆自己来打理。”
2005年1月6日,她正式成为博客的主人。她还以“我今天才知道我已经在博客上了”为题贴出了第一篇文章:“各位,我曾经收到过汉博网的通知:博客版块启动了。因为忙,也因为不太熟悉博客,所以一直没有认真地看过。今天打开一看,我已有了版块,但内容我自己也不满意。现在是‘逼上梁山’了,从今天起,我将比较认真地做这件事。今天,我把去年9月写的一篇文章《儿童情感能力的培养》放到了网上,这是我认真做的读书笔记。希望大家能有兴趣和我讨论。”
在网上,人们大都称呼她“院士”、“博士”而不是“部长”
一年多来,65岁的她认真地践行着承诺,已在博客上发了80多篇文章,大多数都引起网友们热烈的回应。它们基本上都与她研究的科学教育、学习科学研究有关,但人们读起来一点儿不会觉得枯燥。《语文学习和电脑》、《我找不到<儿童和平条约>,谁之过错》、《不仅是遗憾——看中央一台新闻节目中幼儿园儿童背诵“三字经”》、《背古诗是否也应选择》……这是位于她的博客阅读排行榜前列的一些文章,通俗的话题一下子就点燃了人们的阅读兴趣。
而今,韦钰博客已有一批固定的读者群。他们常在网上围绕共同的话题一道交流、讨论。一篇文章的最多回帖高达190篇。只要没有出差,她每天都来浏览网友的回帖。尽管不能每一帖都回复,但“对引起较大争论的或者内容与我的意见有较大出入的”帖子,她都会及时跟帖,或参与辩论。
韦钰是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政协科教文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所以,她的博客被人称做中国部长“博客”第一人。一系列耀眼的光环也许会让人望而却步,她在博客中坦白自己的心绪:“不知是否有朋友认为我是专家,又当过教育部副部长,不便和我争论,这就大可不必了。在我的一生中,从事过不同的职业,但是,‘骨子里’是科学工作者。对从事科学的人来说,不断地探究是我们的乐趣、我们的生活方式。”
一来二去的交锋中,人们并没有感觉到这位与自己真诚交流的“高官”有什么异样,也就不再有顾虑。而今,在网上,人们大都称呼她“院士”、“博士”或“老师”’,而不是“部长”。
有的回帖不失尖刻:“韦钰博士:不客气地说,您对中国中小学的现实真相不够了解。如果您能不跟任何人打招呼,装成一个普通家长,打入任何一所学校(最好也转转普通中学),和学生们聊聊,和接送孩子的家长聊聊,和老师聊聊,您就会发现,您的这些研究,在中国目前的现实下,是空中楼阁!”
韦钰回答得心平气和:“在教育部工作期间,我的确没有分管过基础教育,但如果我没有感觉,我不会把我最后一段的研究生涯放在儿童科学教育上,还费力在东南大学建立学习科学研究中心。没有人要求我这样做,是我自己的选择。”
有的网友会过来诉诉苦:“尊敬的韦钰老师,你好,我是一个在校的大学生,今天刚查过考试成绩,心情很不好。我学得很努力的一门课只考了60分。我一直很努力地学习,课本、参考书都看过好多遍,真不知道怎么会这样,是不是自己的学习能力有问题呢?”韦钰不忘幽默地安慰一下:“喂,那位郁闷的大学生,你只是那门课考坏了。”
快乐,源于思想的分享
20多年前,韦钰是中国第一位电子学女博士,堪称时代的偶像。许多网友因此有一个疑问:学工出身的她何以对青少年教育有着如此深入的研究?
她在博客中解答:“介入这项研究,是因为我有专业背景,我不出来做,年轻人很难打开这扇门,中国可能会缓好几年。我希望认认真真地为中国教育做一些切实的工作,而不是理念的探讨。”
韦钰的博客正是她所力倡的科学实证精神的体现。每参加了一个活动,她都会在博客中详细地记录下活动的过程,描述问题她会引用大量材料做例证,少有空洞的理论。
2006年1月7~9日,韦钰和她的同事们在北京实验二小举行北京市“做中学”科学教育教师高级培训。韦钰照例将每天详细的培训计划及培训内容,第一时间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上。“我把培训的过程写出来,就是希望大家看看我们是怎么做的,并共同讨论,提出建议。现在,教育改革的培训许多是只讲理念不讲操作,很多专家从这里飞到那里,满堂灌,讲了许多空洞洞的理念就跑了,怎么操作,不管。我们应该提倡在探究式教学的教师培训中,尽量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培训也应在做中学。我不想讲大道理,只想通过一个个具体例子,来表达我对教育的看法甚至批评。”
也许是这份平实与认真,使她的博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网友们发帖子这么评价:“博客实际上是一种态度。韦钰的博客体现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忠实于自己的人生观,忠实于自己对人对事的态度。这实际上已经脱离了‘网络生存方式’这种带点儿噱头的意义,而体现更多的是一种人格魅力。名人写博客,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平等与分享,基于网络的平等,基于思想的分享。”
“原以为博客大都是年轻人、追求时尚的人的事,但看了这位教育高官的博客之后,让我感到惊讶。这位科学家的博客日志还真不少,而且语言十分平和,她可谓一位‘真正的’博客,别人有留言,她就会回复。对教育问题的探讨非常富有爱心,一点儿没有官人官腔。许多博客主人对别人的留言几乎就没有回复过,好像博客仅仅是一种个人展示,而不是一种交流。韦钰老太太的博客真的很平易,她在博客网页上留下自己的真实名字和‘玉照’,的的确确是一位真正的博客。”
“有人说,现在,不知道博客的人一定落伍了。博客是什么?怎么才能充当一个好的博客?我们现在并不知道,我们只是在实践的过程之中。博客好像是一种时尚,一种新的玩法,但像韦钰如此认真的特殊‘博客’,难道会不让人对博客的作用有新的遐想?”
“部长,加油啊!”……
背景资料: 韦钰,女,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教育部原副部长,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1997年,由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的夏巴克先生发起,2001年,由我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同在中国推广。其重要特点之一是科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全程合作,儿童与老师手牵着手共同走入科学课堂,用自己的身体和大脑来体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