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业与技工院校双师联合培养”的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由对口企业和合作的技工院校联合招工、招生,根据企业技能岗位的实际需要,校企双方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的教学标准。更通俗地说,就是招工招生合二为一,企业录用的技术工人有了双重身份,既是学徒又是学生,毕业即就业上岗。这种模式是传统学徒制融入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作为高等教育类型之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其本质和特征是“跨界的教育”,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递进关系,其教育对象既包括学生,也可以是企业员工,这是基于对高职教育功能定位的深刻认识和对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深刻理解。这种“工”与“学”的交替、将工作与学习相融合的教育模式的建构和发展。
2014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推进技工教育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人社部发【2014】96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共同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鼓励技工院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开展学徒培训,加快培养企业青年技能人才。广东、山东等省份推行新型学徒制试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现代学徒制,无论是对学生和家长,还是对学校和企业,都提供了一个无限美好的画面,但:招生就是招工、招工就是招生、上课就是上岗、毕业不愁就业……这种让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赢”的教育方式,在现实操作中存在很多瓶颈。
一、现代学徒制发展状况
(一)工学交替,校企联动平台欠缺
目前,中职院校在职教育的“教学性”和“职业性”与企业有机融合方面尚有欠缺,校企联动平台缺失。在职教师不能摆脱传统教学体系的束缚,理论与实际操作无法很好的有机结合,教学的时候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不够,而校外企业的师傅,也就是兼职教师,实际操作技能高超,但未必能胜任教学的角色,对学生的教学理论要点、难点、重点等讲的不深不透,难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掌握,这些都造成学生角色转换不能跟教学系统性的知识有机融合,反而让学生手脑分离、陷入混乱。 总之,学生引导、教学管理、缺乏互动的平台。
(二)工学交替,课程体系构造脱节
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徒制下教师、师傅和学生三方的需求,课程体系构造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比如课程设计偏理论性较强,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较少,岗位任务与理论学习融合点较少等等问题,导致学生在工学中存在混乱,甚至因为学不懂、学不透、学不深而产生厌学的现象。
(三)工学交替,校企利益失衡
首先,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企业是产生经济利益的场所,这点毋庸置疑,而在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启动下,学校与企业所考虑产生效率的利益出现了失衡。学校主要考虑到学生就业率问题,在招生方面,是按照国家统一的招生规章,按照学生的投报情况成绩排名靠前者优先录取,学校注重的是学生的深造情况;,而企业在招工中则看重的是学生的技能是否满足所需,能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大都是以经济求发展,它们并没有承担教育的职责,因此它们对校企合作模式也不加关注,会根据岗位需求选择优秀的技能人才,从而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再者其次,学徒工到企业学到技能本领后,在就业中没有了学校制度的束缚。最后,毕业后学生就业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不一定会到培养他们的企业工作。企业花了钱培养人才,却是在给他人做“嫁衣裳”。这些均导致,出现校企利益失衡现象的出现。,导致目前“学校热,企业冷”的现状。
二、建立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签好学生与企业,学校与企业两个合同,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解决好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现代学徒制是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新的突破,这种新模式可以强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能很好地解决系部高职教育专业发展以及学生就业的瓶颈问题。并且吸取企业最前沿的资讯和技能知识,教学任务由企业技术人员或师傅以及学校教师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这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是极好的机会。通过校企联合招生、工学交替、、“双导师”引导等方式,建立定岗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可以使学生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提高职业素养,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积累了实践操作经验,从而有利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合作企业招工难问题。
三、建立现代学徒制策略
面对国家提出建立现代学徒制的目标和目前现代学徒制运行中出现的校企联动平台欠缺、课程体系构造脱节、校企利益失衡等的种种问题,我们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构建校企合作平台,营造发展和谐环境
企业是现代学徒制实施成功的关键,选择好合作企业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先决条件。,所选企业除了要具备开展现代学徒制的硬件条件外,更重要是要热爱于职业教育培训,校企构建一个和谐发展平台。:在学生教学、培养的过程中,要让企业享有一定的主导权,给予其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权利,让人才培养的最终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学校要改革管理方式和手段,构建学生、教师、师傅等评价体系,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与企业师傅进行专业交流,使之能够适时反思、调整专业教学,做到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一体同步,做好对企业师傅的教学培训工作,让其成为实际操作教学的行家里手。学校通过与企业建立“双育人”的培养机制。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由职业院校的教师完成教授,学生的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则由企业师傅进行传、帮、带。由职业院校教师完成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由职业院校组织考核,由企业完成的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培训则由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制订考核标准,并由企业师傅完成對学生的考核,从而实现学生与学徒、教育与培训、考试与考核的“双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共同量身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突破体制与机制上的瓶颈,使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二)整合课程体系构造,重建学习载体
课程体系构造是现代学徒制推行成败的关键。,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徒制下教师、师傅和学生三方工学交替的需求,必须重新整合课程体系构造,让专业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企业实岗操作相结合,让岗位工作任务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内容。现代学徒制既要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要塑造高技能人才,各专业课程设计必须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类型、培养方向和专业培养目标,针对性制订“一体化”专业培养方案,研发既围绕企业需求而又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特色教材,重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标准和设计教学方案,建立由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参与的课程机制,系统规划校企共同实施的课程,让在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均能教有所依,探索新的学时、学制与教学方式方法,实现教室与岗位、教师与师傅、考试与考核、学历与证书的四个融合。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真正形成融合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等专业的培养体系,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递进式的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做到“教学性”和“职业性”融为一体。
(三)建立联动机制,开启校企共育模式
联动机制是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平衡支点,校企双方利益的均衡是现代学徒制推行的前提条件。因此,校企现代学徒制应以双方共赢为基本原则。首先,建立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制度,根据校企各方需要的人才类型,共同招收学生;其次,建立共育制度,推行“厂中校、校中厂”机制,按照“内容校企定、考核校企评、基地校企共享”等模式实施,由职业院校与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再由企业与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学生签署相应的培养协议,形成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师傅、在校学生三个主体共同参与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最后,强化对学生职业忠诚度的教育,教师在课堂中要采取多种方式向学生讲解当前的社会形势以及企业的用人需求,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社会发展局面,让学生全身心地真正融入到企业生产中,保障企业的利益。
2014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推进技工教育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人社部发【2014】96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共同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鼓励技工院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开展学徒培训,加快培养企业青年技能人才。广东、山东等省份推行新型学徒制试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现代学徒制,无论是对学生和家长,还是对学校和企业,都提供了一个无限美好的画面,但:招生就是招工、招工就是招生、上课就是上岗、毕业不愁就业……这种让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赢”的教育方式,在现实操作中存在很多瓶颈。
一、现代学徒制发展状况
(一)工学交替,校企联动平台欠缺
目前,中职院校在职教育的“教学性”和“职业性”与企业有机融合方面尚有欠缺,校企联动平台缺失。在职教师不能摆脱传统教学体系的束缚,理论与实际操作无法很好的有机结合,教学的时候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不够,而校外企业的师傅,也就是兼职教师,实际操作技能高超,但未必能胜任教学的角色,对学生的教学理论要点、难点、重点等讲的不深不透,难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掌握,这些都造成学生角色转换不能跟教学系统性的知识有机融合,反而让学生手脑分离、陷入混乱。 总之,学生引导、教学管理、缺乏互动的平台。
(二)工学交替,课程体系构造脱节
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徒制下教师、师傅和学生三方的需求,课程体系构造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比如课程设计偏理论性较强,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较少,岗位任务与理论学习融合点较少等等问题,导致学生在工学中存在混乱,甚至因为学不懂、学不透、学不深而产生厌学的现象。
(三)工学交替,校企利益失衡
首先,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企业是产生经济利益的场所,这点毋庸置疑,而在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启动下,学校与企业所考虑产生效率的利益出现了失衡。学校主要考虑到学生就业率问题,在招生方面,是按照国家统一的招生规章,按照学生的投报情况成绩排名靠前者优先录取,学校注重的是学生的深造情况;,而企业在招工中则看重的是学生的技能是否满足所需,能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大都是以经济求发展,它们并没有承担教育的职责,因此它们对校企合作模式也不加关注,会根据岗位需求选择优秀的技能人才,从而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再者其次,学徒工到企业学到技能本领后,在就业中没有了学校制度的束缚。最后,毕业后学生就业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不一定会到培养他们的企业工作。企业花了钱培养人才,却是在给他人做“嫁衣裳”。这些均导致,出现校企利益失衡现象的出现。,导致目前“学校热,企业冷”的现状。
二、建立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签好学生与企业,学校与企业两个合同,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解决好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现代学徒制是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新的突破,这种新模式可以强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能很好地解决系部高职教育专业发展以及学生就业的瓶颈问题。并且吸取企业最前沿的资讯和技能知识,教学任务由企业技术人员或师傅以及学校教师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这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是极好的机会。通过校企联合招生、工学交替、、“双导师”引导等方式,建立定岗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可以使学生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提高职业素养,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积累了实践操作经验,从而有利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合作企业招工难问题。
三、建立现代学徒制策略
面对国家提出建立现代学徒制的目标和目前现代学徒制运行中出现的校企联动平台欠缺、课程体系构造脱节、校企利益失衡等的种种问题,我们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构建校企合作平台,营造发展和谐环境
企业是现代学徒制实施成功的关键,选择好合作企业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先决条件。,所选企业除了要具备开展现代学徒制的硬件条件外,更重要是要热爱于职业教育培训,校企构建一个和谐发展平台。:在学生教学、培养的过程中,要让企业享有一定的主导权,给予其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权利,让人才培养的最终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学校要改革管理方式和手段,构建学生、教师、师傅等评价体系,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与企业师傅进行专业交流,使之能够适时反思、调整专业教学,做到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一体同步,做好对企业师傅的教学培训工作,让其成为实际操作教学的行家里手。学校通过与企业建立“双育人”的培养机制。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由职业院校的教师完成教授,学生的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则由企业师傅进行传、帮、带。由职业院校教师完成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由职业院校组织考核,由企业完成的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培训则由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制订考核标准,并由企业师傅完成對学生的考核,从而实现学生与学徒、教育与培训、考试与考核的“双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共同量身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突破体制与机制上的瓶颈,使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二)整合课程体系构造,重建学习载体
课程体系构造是现代学徒制推行成败的关键。,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徒制下教师、师傅和学生三方工学交替的需求,必须重新整合课程体系构造,让专业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企业实岗操作相结合,让岗位工作任务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内容。现代学徒制既要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要塑造高技能人才,各专业课程设计必须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类型、培养方向和专业培养目标,针对性制订“一体化”专业培养方案,研发既围绕企业需求而又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特色教材,重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标准和设计教学方案,建立由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参与的课程机制,系统规划校企共同实施的课程,让在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均能教有所依,探索新的学时、学制与教学方式方法,实现教室与岗位、教师与师傅、考试与考核、学历与证书的四个融合。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真正形成融合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等专业的培养体系,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递进式的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做到“教学性”和“职业性”融为一体。
(三)建立联动机制,开启校企共育模式
联动机制是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平衡支点,校企双方利益的均衡是现代学徒制推行的前提条件。因此,校企现代学徒制应以双方共赢为基本原则。首先,建立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制度,根据校企各方需要的人才类型,共同招收学生;其次,建立共育制度,推行“厂中校、校中厂”机制,按照“内容校企定、考核校企评、基地校企共享”等模式实施,由职业院校与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再由企业与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学生签署相应的培养协议,形成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师傅、在校学生三个主体共同参与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最后,强化对学生职业忠诚度的教育,教师在课堂中要采取多种方式向学生讲解当前的社会形势以及企业的用人需求,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社会发展局面,让学生全身心地真正融入到企业生产中,保障企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