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考指津]
结构是作文的骨架。日本著名作家小林多喜二说:“正如结构二字的字面含义是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的目的多么高尚,材料多么优良,如果盖得不好。摇摇晃晃,结果是毫无用场。”这段话揭示了结构——这看似形式的部分,对文章成败的意义。
其实,不仅作文讲究结构,建筑、绘画、音乐……哪一种艺术形式在结构上不是殚精竭虑、务求其美呢?
对于作文结构美感的营造,我想同学们也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条来。
譬如,结构整体上要匀称。不能老三段,开头50字,结尾50字,中间500字,那样看起来像一个大腹便便的人;一篇600字的作文,至少要分5个段落,当然,也不要分得太碎,一两句话就独立一段,看起来像古龙武侠小说的写法,也不适宜。
譬如,结构要首尾圆合。写开头的时候就要想到结尾怎么设计。写到结尾的时候必须考虑怎么与开头呼应,使作文能前后相援,浑然一体,而不是缺头少尾,或者两不搭界,看起来秃头秃脑、前后割裂。写作的过程,如同“盘球”,最后得把球盘圆了。
……
这些大家耳熟能详,已经掌握得比较好的,我就不再赘述。我这里要跟同学们哕嗦的,是作文主体部分结构的安排。
主体部分的结构,大致有并列式(A|B|C|D)、对比式(A←→B)、承接式(A→B→C→D)、主辅式(ABC)几种。在这几种基础上,还可以有若干种变化。
并列式,是同学们喜欢用的,因为它构思起来相对容易一些。中考中,并列式更几乎占据半壁江山,什么小标题式、镜头组合式、日记连缀式等等。中考那么紧张,并列式搭建的难度不高,很适合一般考生,没有理由不选用它。
但还是要注意变化,如果过度追求统一,把每个段落都结构得整整齐齐,不仅小标题、段首句、段末句的句式及字数一致,而且每个片段中句子的数量、写作的内容、写作的顺序也整齐划一,那么,美么?譬如一篇所谓的佳作《感谢他们》,主体部分3个片段:“感谢小草的坚强”“感谢落叶的淡泊”“感谢流水的奔腾”,每个片段内部都是3个自然段,第1段都是写景,第2段都是引用诗句,第3段都是点题,感觉就不像在写作文,而是在“填”作文。本来应当高度个性化、独创性的写作,如果成了统一的模式,读来则难免乏味。
对比式,在近些年的中考中运用得好的佳作也不少,因为对比能产生鲜明的艺术效果。对比运用得宜,会使文章的主题、情调、色彩越发浓郁。譬如2008年扬州一位考生写《回家》,巧妙设计了三组对比:小姑给我买水晶鞋,妈妈给我买球鞋;小姑请我吃牛排匹萨,妈妈给我做刀削面;小姑用奥迪车送我,妈妈打着伞在巷口等我,借以突出物质享受的诱惑最终敌不过充满温馨与亲情的“家”,衬托出母爱的自然与深沉。
生活里何时、何处没有对比啊!就以亲情为例吧:亲情有亲疏,对这个近些,对那个远些;亲情有表里,有的外冷而内热,有的外热而内冷;亲情有加减,有时需要做加法,有时需要做减法;亲情有苦乐,有时苦中有乐,有时似乐实苦;亲情有圆缺,有时月圆人不圆,有时人圆心不圆……所以,不要怕不好用对比,我们需要琢磨的是怎样使用对比结构,让自己的事、情、理、趣得到更集中、更强烈的呈现。
承接式,在叙事类作文、游记作文、具有小说意味的作文里,使用很普遍。令人稍觉遗憾的是,最近几年,承接式结构在中考中受到了冷遇,原因不外有二:一是承接式对叙述、描写能力,对衔接、过渡能力都有一定要求;二是最近几年少数同学一味急功近利,荒废了一些基本的作文训练,写作以取巧至上。
翻翻我们的课本,承接式结构的佳作比比皆是,如《皇帝的新装》《柳叶儿》《枣核》《阿里山纪行》等等。可以这么说,承接式最能训练记叙文的写作能力,因为你既需要考虑怎么把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又需要琢磨如何避免平铺直叙、写出波澜起伏来。记叙文的很多技巧,如倒叙插叙笔法、抑扬笔法、起承转合笔法,大多体现在承接式结构里。
主辅式,即全文的前前后后围绕一个核心段落,或铺垫蓄势,或渲染衬托,或漾出余波,以突出这个核心片段。譬如朱自清的《背影》,全文的中心就在父亲攀爬月台那一段,前面写凄凉的家境,是渲染气氛,写父亲为我送行的种种,是铺垫蓄势,前面的准备功夫做足了,父亲的“背影”隆重登场,效果自然非同一般。同学们练习主辅式。难点在渲染、铺垫部分,处理不好,不仅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而且会游离到整篇以外,写跑了。
最后再强调两句:对于一篇作文而言。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远比首尾的结构安排重要,我们千万不能舍本逐末;对于每一位同学而言。可能你的思维品质会更适合某种结构,我的建议是先逐个练习一番,在比较中选定、练熟自己最顺手的一两种结构方式。
[佳作示例]
我们一起走过
南通一考生
大片大片的麦田,湛蓝湛蓝的天空,洁白洁白的云朵。收麦季节,我们和大人一起走过,分享喜悦和欢乐……
当晴朗的天空又一次被金色的麦田托起,农忙的味道已蔓延到家家户户。当大人们拎着镰刀下田收割时,我们也兴奋得没等太阳晒到被窝就早早起来,走到曰埂上。正好遇上一样跳着过来的邻家伙伴们。大人们挥舞着镰刀,一行行地往前割,我们便在田岸上追逐,笑声在田野中回荡着。田埂上的小草一簇簇的,绿叶一片挨着一片,见着我们,羞答答地缩在一边,好像站错了地方的孩子,可玩疯了的我们谁也不去理会。割累了的大人们时常站直了腰,歇一歇,看到旁边嬉闹着的我们,微微一笑,继续弯腰挥镰。
快到中午,太阳越来越兴奋,我们只好躲在家里,挺懂事似的倒上满满一大杯热茶,跑到外面墙角边摘几片说不出名字的香草叶子,洗干净,放到杯里,看着翠绿翠绿的香叶儿,闻着淡淡的香气,想像着人人们等会儿“抢茶”喝的情景……我小嘴一咧,又蹦蹦跳跳地跑到厨房,蹲在灶旁,看着爷爷把稻草一把接一把地送进灶膛,想着过一会儿桌上有几样自己最爱吃的菜,忍着馋偷偷地笑……见着饭好了,我跑着跳着到田头,扯着嗓子喊着“饭好啦”。于是,挥舞的镰刀终于歇了一把劲儿……
吃完午饭,睡完午觉,快到傍晚时分。樣着惺忪的睡眼,欢快的身影又一次开始了穿梭,田埂上的笑声拉着将要逝去的阳光从田间叶缝中钻出来,闪耀着流动的质感。我们依旧跟着镰刀的节拍,在田间无忧无虑地跑着、跳着、笑着、玩着。挂在火红的天空中的夕阳,似乎笑看我们,深深醉去……
可是,夕阳总会落下,无忧无虑的小孩子总会长大。如今坐在考场上的我,依旧会仰着脸,望着天空,痴痴地幻想明天的天空还像一块刚染的布,蓝底,带着些许白云做的花纹,而我依旧会无忧无虑地在麦田中尽情地跑着、跳着、笑着,和大人们一起走过……
评点
本文存在两个时间点,一是现在——坐在考场上,一是童年——奔跑在田野间。开头一段,用意象排列的方式自然含蓄地进入回忆,最后一段,用“夕阳总会落下,无忧无虑的小孩子总会长大”一句,巧妙地从回忆中淡出。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写麦收时节农家的一日生活。大人的忙碌和孩子的欢乐相映成趣。每个段落开头都有一个标示时间的领起句,有的是在描写中点出时间,有的是在叙述中交代时间,表达灵活而不呆板。
结构是作文的骨架。日本著名作家小林多喜二说:“正如结构二字的字面含义是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的目的多么高尚,材料多么优良,如果盖得不好。摇摇晃晃,结果是毫无用场。”这段话揭示了结构——这看似形式的部分,对文章成败的意义。
其实,不仅作文讲究结构,建筑、绘画、音乐……哪一种艺术形式在结构上不是殚精竭虑、务求其美呢?
对于作文结构美感的营造,我想同学们也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条来。
譬如,结构整体上要匀称。不能老三段,开头50字,结尾50字,中间500字,那样看起来像一个大腹便便的人;一篇600字的作文,至少要分5个段落,当然,也不要分得太碎,一两句话就独立一段,看起来像古龙武侠小说的写法,也不适宜。
譬如,结构要首尾圆合。写开头的时候就要想到结尾怎么设计。写到结尾的时候必须考虑怎么与开头呼应,使作文能前后相援,浑然一体,而不是缺头少尾,或者两不搭界,看起来秃头秃脑、前后割裂。写作的过程,如同“盘球”,最后得把球盘圆了。
……
这些大家耳熟能详,已经掌握得比较好的,我就不再赘述。我这里要跟同学们哕嗦的,是作文主体部分结构的安排。
主体部分的结构,大致有并列式(A|B|C|D)、对比式(A←→B)、承接式(A→B→C→D)、主辅式(ABC)几种。在这几种基础上,还可以有若干种变化。
并列式,是同学们喜欢用的,因为它构思起来相对容易一些。中考中,并列式更几乎占据半壁江山,什么小标题式、镜头组合式、日记连缀式等等。中考那么紧张,并列式搭建的难度不高,很适合一般考生,没有理由不选用它。
但还是要注意变化,如果过度追求统一,把每个段落都结构得整整齐齐,不仅小标题、段首句、段末句的句式及字数一致,而且每个片段中句子的数量、写作的内容、写作的顺序也整齐划一,那么,美么?譬如一篇所谓的佳作《感谢他们》,主体部分3个片段:“感谢小草的坚强”“感谢落叶的淡泊”“感谢流水的奔腾”,每个片段内部都是3个自然段,第1段都是写景,第2段都是引用诗句,第3段都是点题,感觉就不像在写作文,而是在“填”作文。本来应当高度个性化、独创性的写作,如果成了统一的模式,读来则难免乏味。
对比式,在近些年的中考中运用得好的佳作也不少,因为对比能产生鲜明的艺术效果。对比运用得宜,会使文章的主题、情调、色彩越发浓郁。譬如2008年扬州一位考生写《回家》,巧妙设计了三组对比:小姑给我买水晶鞋,妈妈给我买球鞋;小姑请我吃牛排匹萨,妈妈给我做刀削面;小姑用奥迪车送我,妈妈打着伞在巷口等我,借以突出物质享受的诱惑最终敌不过充满温馨与亲情的“家”,衬托出母爱的自然与深沉。
生活里何时、何处没有对比啊!就以亲情为例吧:亲情有亲疏,对这个近些,对那个远些;亲情有表里,有的外冷而内热,有的外热而内冷;亲情有加减,有时需要做加法,有时需要做减法;亲情有苦乐,有时苦中有乐,有时似乐实苦;亲情有圆缺,有时月圆人不圆,有时人圆心不圆……所以,不要怕不好用对比,我们需要琢磨的是怎样使用对比结构,让自己的事、情、理、趣得到更集中、更强烈的呈现。
承接式,在叙事类作文、游记作文、具有小说意味的作文里,使用很普遍。令人稍觉遗憾的是,最近几年,承接式结构在中考中受到了冷遇,原因不外有二:一是承接式对叙述、描写能力,对衔接、过渡能力都有一定要求;二是最近几年少数同学一味急功近利,荒废了一些基本的作文训练,写作以取巧至上。
翻翻我们的课本,承接式结构的佳作比比皆是,如《皇帝的新装》《柳叶儿》《枣核》《阿里山纪行》等等。可以这么说,承接式最能训练记叙文的写作能力,因为你既需要考虑怎么把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又需要琢磨如何避免平铺直叙、写出波澜起伏来。记叙文的很多技巧,如倒叙插叙笔法、抑扬笔法、起承转合笔法,大多体现在承接式结构里。
主辅式,即全文的前前后后围绕一个核心段落,或铺垫蓄势,或渲染衬托,或漾出余波,以突出这个核心片段。譬如朱自清的《背影》,全文的中心就在父亲攀爬月台那一段,前面写凄凉的家境,是渲染气氛,写父亲为我送行的种种,是铺垫蓄势,前面的准备功夫做足了,父亲的“背影”隆重登场,效果自然非同一般。同学们练习主辅式。难点在渲染、铺垫部分,处理不好,不仅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而且会游离到整篇以外,写跑了。
最后再强调两句:对于一篇作文而言。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远比首尾的结构安排重要,我们千万不能舍本逐末;对于每一位同学而言。可能你的思维品质会更适合某种结构,我的建议是先逐个练习一番,在比较中选定、练熟自己最顺手的一两种结构方式。
[佳作示例]
我们一起走过
南通一考生
大片大片的麦田,湛蓝湛蓝的天空,洁白洁白的云朵。收麦季节,我们和大人一起走过,分享喜悦和欢乐……
当晴朗的天空又一次被金色的麦田托起,农忙的味道已蔓延到家家户户。当大人们拎着镰刀下田收割时,我们也兴奋得没等太阳晒到被窝就早早起来,走到曰埂上。正好遇上一样跳着过来的邻家伙伴们。大人们挥舞着镰刀,一行行地往前割,我们便在田岸上追逐,笑声在田野中回荡着。田埂上的小草一簇簇的,绿叶一片挨着一片,见着我们,羞答答地缩在一边,好像站错了地方的孩子,可玩疯了的我们谁也不去理会。割累了的大人们时常站直了腰,歇一歇,看到旁边嬉闹着的我们,微微一笑,继续弯腰挥镰。
快到中午,太阳越来越兴奋,我们只好躲在家里,挺懂事似的倒上满满一大杯热茶,跑到外面墙角边摘几片说不出名字的香草叶子,洗干净,放到杯里,看着翠绿翠绿的香叶儿,闻着淡淡的香气,想像着人人们等会儿“抢茶”喝的情景……我小嘴一咧,又蹦蹦跳跳地跑到厨房,蹲在灶旁,看着爷爷把稻草一把接一把地送进灶膛,想着过一会儿桌上有几样自己最爱吃的菜,忍着馋偷偷地笑……见着饭好了,我跑着跳着到田头,扯着嗓子喊着“饭好啦”。于是,挥舞的镰刀终于歇了一把劲儿……
吃完午饭,睡完午觉,快到傍晚时分。樣着惺忪的睡眼,欢快的身影又一次开始了穿梭,田埂上的笑声拉着将要逝去的阳光从田间叶缝中钻出来,闪耀着流动的质感。我们依旧跟着镰刀的节拍,在田间无忧无虑地跑着、跳着、笑着、玩着。挂在火红的天空中的夕阳,似乎笑看我们,深深醉去……
可是,夕阳总会落下,无忧无虑的小孩子总会长大。如今坐在考场上的我,依旧会仰着脸,望着天空,痴痴地幻想明天的天空还像一块刚染的布,蓝底,带着些许白云做的花纹,而我依旧会无忧无虑地在麦田中尽情地跑着、跳着、笑着,和大人们一起走过……
评点
本文存在两个时间点,一是现在——坐在考场上,一是童年——奔跑在田野间。开头一段,用意象排列的方式自然含蓄地进入回忆,最后一段,用“夕阳总会落下,无忧无虑的小孩子总会长大”一句,巧妙地从回忆中淡出。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写麦收时节农家的一日生活。大人的忙碌和孩子的欢乐相映成趣。每个段落开头都有一个标示时间的领起句,有的是在描写中点出时间,有的是在叙述中交代时间,表达灵活而不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