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河流是地球的血脉,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自古以来,人类以水为伴、逐水而居,与河流朝夕相处,尽享河流赐予的恩惠。同时,人们向河流的过度索取,也造成了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和河流功能的减弱,许多河流的健康生命日益受到威胁。在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倡导人水和谐的今天,加强对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改善河流生态环境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 生态;河道;建设;问题
河道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实现河道生态的自我修复以及人工辅助修复,逐步提升河流的净化能力,改善河道周围的生态环境,建立起美观、生态的河道面貌。
一、建设生态型河道的必要性
河流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连接陆域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的桥梁和纽带。河流本身是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其所到之处都充满生机。河道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其功能的正常发挥。而河道生态安全,则直接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然而,在以往的河道建设中,或是建设用地的要求,或是防洪、航运的需要,或是形象壮观的追求,或是从事河道建设人员的专业局限等诸多人为因素,改变了河道的天然形态,出现了过度“三化”(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断面规则化、护岸材料硬质化)的问题。随着人类活动的急剧扩张,河道在一天天走向枯萎,曾经洁净万物的本源惨遭污染,河水不再清澈、鱼虾不再肥美、环境不再优雅、景色不再宜人,河流功能日益衰弱,健康状况堪忧,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使河流回归自然的可能性。
二、生态河道建设特性
(一)其应该反映出人类和生态的有机协调。它本身属于亲水性的,在保证人的意识的时候,更多的是重视人类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因而可以降低项目建设中易于发生的无向性等问题,尤其是可以避免项目出现园林性的问题。
(二)能够反映出物种的特色以及当地特征。从具体情况来看,水利项目的构件原本就属于危害自然,只不过是从总体的层面上看,它的好处高于坏处而已,所以才可以进行。众所周知,生态并非是固定体,它是会发生各种变动的。所以,建设生态型河道时必须极大地关注恢复或重建陆域和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形态,最好是不要使用硬质项目。在河岸地区种植的树木以及花草等最好是使用当地具有的,容易成活,并且方便管理,就算是杂草等也可以。这样就能够体现出很到治理的生态化思想。
(三)其治理过程反映出的是逐渐发展的模式。不管生物多样性的重建,还是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恢复,在我们治理河道的时候都无法一下就将所有的都完成,是一个不断的呢发展的步骤。假如不关注自然而是一味的进行建设的话,就容易出现不协调的局面。
三、生态型河道建设涉及问题
(一)河道综合整治涉及的问题
(1)在指导思想上需树立综合治理的理念。包括河道本身的疏浚,实现通畅;在安全前提下的陆域一些的绿化;水体的治污、调活以及净化;污染源的截流、纳管与集中处理。最后达到标本兼治,促进清水长流,延续运用。
(2)治理的过程中需注重反對形式主义,杜绝片面强调景观进而造成水利工程园林化。就算是非常必要的景观建设,同样需在设计中尽量缩减小品,缩减污染物,降低硬质工程。需格外表示规划控制,在河道工程范围内的绿化与景观建设,不需要都必须同步到位,可在主体工程完成后,预留绿地与大范围空间,而后利用非水利的方式再去营造景观。
(3)需处理好点和面、段和线的关系,可一次确定目标,分阶段组织落实。建设程序规范化方面问题,在那现阶段,特别需重视贯彻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进行政府采购,对工程决算的审价与对建设的审计。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需要通过考验,进而实施建设效益后评估。
(二)管理中的问题
生态型河道的管理更是以前未遇到过的新课题,需仔细研究与处理好方面有:(1)管理体制与机制方面。根据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的基准,执行分级负责的责任制;在管理过程中,研发管养分离的新体系,制订市场准入的规划与管养定额规范,逐渐落实养护的社会化和市场化。(2)落实管理的经费。所有的管理都要人与物的共同投资,管理同样需要有成本投入。管理的投入需按照工程的性质与管理责任权限,通过公共财政投入与社会性投入组合而成。(3)增强管理的技术含量与科学调度水平。(4)强化管理队伍建设,增强管理人员的素质与管理水平。
(三)投入问题
一是公共财政投入。它只能用于社会性、公益性、基础设施性的建设。因此,生态型河道建设的投入,不可能指望全部由公共财政投入来解决,只能是根据工程性质和分级负担原则,实行综合性配套性多元性投入。按照补助性、扶持性、引导性的原则,予以适当投入,以推进生态型河道建设。二是社会配套投入。这种投入是带有公益性意义的,是自愿的。三是受益者投入。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由受益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商、农业企业或者其他受益的企业和个人按照受益比例分摊投入。
四、加强改造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水利队伍建设
加强涵闸管理专业化就是要做好启闭设施、机体表面、传动系统、防雷设施及配电设施的维修养护,而要做好涵闸的专业养护,确保机电设备灵活、运行正常,就必然要求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确定不同的岗位人员素质要求,为不同岗位的职工提供不同专业培训的机会和实践的平台,发挥专业化管理优势。
(二)起稿生态理念认识
一是营造氛围。市、县水利部门要通过“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载体,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河道建设的氛围,通过实际行动爱护河道,使生态河道的理念深入人心,全面提高建设生态河道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加强培训。市、县河道管理机构要定期举办河道建设管理培训班,特别是对生态河道的有关知识要单独列出、重点讲解、全面掌握。县水利部门邀请有关专家对乡镇、村级河道管理队伍进行专门培训,以增加其生态河道的知识,并提升其管理能力。三是强化管理。县水利部门和乡镇要通过平时的下乡和巡逻,对破坏生态河道的行为要及时给予制止和曝光。 (三)加大对生态河道建设的宣传
生态河道建设有着重大的环保意义,对改善河道水系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要解决生态河道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首先必须要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只要形成合力,所有问题都可迎刃而解。而要提高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就必须要将生态河道建设的宣传工作落实到位,让民众意识到生态河道建设的重要性,引起其思想上的重视,动员社会民众参与生态河道建设、支持生态河道建设的积极性。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短信等方式进行宣传,也可以开展专题活动进行宣传等。
(四)抓好河道标准强技术
河道生态建设和治理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改善水域的景观和生态环境,探索生态河道治理的新模式,将防洪治涝、生态环境、航运、旅游、休闲娱乐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同时,还要继续加强科学研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礎上,对我国河道治理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总结不同地区、河段、功能河道的特殊性和普遍性,选取平原、山区、滩涂不同区域特点河道进行试验,从长远出发,探讨经济、合理、有利于水环境改善及其他功能实现的生态河道治理标准和新型技术,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示范河段建设,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生态河道治理标准和新兴技术的应用,为我国河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五)增加对生态河道建设的投入
对于生态河道建设而言,投入是建设的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投入作为保障,就会导致建设工作无法正常的开展。此处所谓的投入,不仅仅是指资金方面的投入,同时还包括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1)在人力投入方面,各地区必须要招贤纳士,雇佣优秀的人才进行生态河道的设计工作,确保生态河道设计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雇佣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质量意识高的施工队伍进行生态河道的建设,确保建设工作的质量。(2)在物力投入方面,生态河道建设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原材料的质量都必须要达到设计要求,满足施工需要,保证设备和材料的利用率;(3)在财力投入方面,首先国家必须要加大生态河道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起长效投入机制,保证财政资金投入的稳定性;其次,要充分调动社会性投入的积极性,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生态河道建设;最后,实行生态河道受益区的企业单位、工商户等主体的社会集资。通过多种合法方式,增加生态河道建设的资金量,保证生态河道建设的顺利进行。
五、结语
总上所述,现阶段生态河道建设作为环保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区政府必须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加快生态河道建设的进程,保护河道水系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李龙,赵伟坤,吴剑辉.河道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9:241-242.
[2]李连部.对茨淮新河流域生态河道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3,18:203.
【关键词】 生态;河道;建设;问题
河道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实现河道生态的自我修复以及人工辅助修复,逐步提升河流的净化能力,改善河道周围的生态环境,建立起美观、生态的河道面貌。
一、建设生态型河道的必要性
河流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连接陆域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的桥梁和纽带。河流本身是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其所到之处都充满生机。河道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其功能的正常发挥。而河道生态安全,则直接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然而,在以往的河道建设中,或是建设用地的要求,或是防洪、航运的需要,或是形象壮观的追求,或是从事河道建设人员的专业局限等诸多人为因素,改变了河道的天然形态,出现了过度“三化”(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断面规则化、护岸材料硬质化)的问题。随着人类活动的急剧扩张,河道在一天天走向枯萎,曾经洁净万物的本源惨遭污染,河水不再清澈、鱼虾不再肥美、环境不再优雅、景色不再宜人,河流功能日益衰弱,健康状况堪忧,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使河流回归自然的可能性。
二、生态河道建设特性
(一)其应该反映出人类和生态的有机协调。它本身属于亲水性的,在保证人的意识的时候,更多的是重视人类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因而可以降低项目建设中易于发生的无向性等问题,尤其是可以避免项目出现园林性的问题。
(二)能够反映出物种的特色以及当地特征。从具体情况来看,水利项目的构件原本就属于危害自然,只不过是从总体的层面上看,它的好处高于坏处而已,所以才可以进行。众所周知,生态并非是固定体,它是会发生各种变动的。所以,建设生态型河道时必须极大地关注恢复或重建陆域和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形态,最好是不要使用硬质项目。在河岸地区种植的树木以及花草等最好是使用当地具有的,容易成活,并且方便管理,就算是杂草等也可以。这样就能够体现出很到治理的生态化思想。
(三)其治理过程反映出的是逐渐发展的模式。不管生物多样性的重建,还是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恢复,在我们治理河道的时候都无法一下就将所有的都完成,是一个不断的呢发展的步骤。假如不关注自然而是一味的进行建设的话,就容易出现不协调的局面。
三、生态型河道建设涉及问题
(一)河道综合整治涉及的问题
(1)在指导思想上需树立综合治理的理念。包括河道本身的疏浚,实现通畅;在安全前提下的陆域一些的绿化;水体的治污、调活以及净化;污染源的截流、纳管与集中处理。最后达到标本兼治,促进清水长流,延续运用。
(2)治理的过程中需注重反對形式主义,杜绝片面强调景观进而造成水利工程园林化。就算是非常必要的景观建设,同样需在设计中尽量缩减小品,缩减污染物,降低硬质工程。需格外表示规划控制,在河道工程范围内的绿化与景观建设,不需要都必须同步到位,可在主体工程完成后,预留绿地与大范围空间,而后利用非水利的方式再去营造景观。
(3)需处理好点和面、段和线的关系,可一次确定目标,分阶段组织落实。建设程序规范化方面问题,在那现阶段,特别需重视贯彻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进行政府采购,对工程决算的审价与对建设的审计。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需要通过考验,进而实施建设效益后评估。
(二)管理中的问题
生态型河道的管理更是以前未遇到过的新课题,需仔细研究与处理好方面有:(1)管理体制与机制方面。根据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的基准,执行分级负责的责任制;在管理过程中,研发管养分离的新体系,制订市场准入的规划与管养定额规范,逐渐落实养护的社会化和市场化。(2)落实管理的经费。所有的管理都要人与物的共同投资,管理同样需要有成本投入。管理的投入需按照工程的性质与管理责任权限,通过公共财政投入与社会性投入组合而成。(3)增强管理的技术含量与科学调度水平。(4)强化管理队伍建设,增强管理人员的素质与管理水平。
(三)投入问题
一是公共财政投入。它只能用于社会性、公益性、基础设施性的建设。因此,生态型河道建设的投入,不可能指望全部由公共财政投入来解决,只能是根据工程性质和分级负担原则,实行综合性配套性多元性投入。按照补助性、扶持性、引导性的原则,予以适当投入,以推进生态型河道建设。二是社会配套投入。这种投入是带有公益性意义的,是自愿的。三是受益者投入。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由受益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商、农业企业或者其他受益的企业和个人按照受益比例分摊投入。
四、加强改造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水利队伍建设
加强涵闸管理专业化就是要做好启闭设施、机体表面、传动系统、防雷设施及配电设施的维修养护,而要做好涵闸的专业养护,确保机电设备灵活、运行正常,就必然要求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确定不同的岗位人员素质要求,为不同岗位的职工提供不同专业培训的机会和实践的平台,发挥专业化管理优势。
(二)起稿生态理念认识
一是营造氛围。市、县水利部门要通过“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载体,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河道建设的氛围,通过实际行动爱护河道,使生态河道的理念深入人心,全面提高建设生态河道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加强培训。市、县河道管理机构要定期举办河道建设管理培训班,特别是对生态河道的有关知识要单独列出、重点讲解、全面掌握。县水利部门邀请有关专家对乡镇、村级河道管理队伍进行专门培训,以增加其生态河道的知识,并提升其管理能力。三是强化管理。县水利部门和乡镇要通过平时的下乡和巡逻,对破坏生态河道的行为要及时给予制止和曝光。 (三)加大对生态河道建设的宣传
生态河道建设有着重大的环保意义,对改善河道水系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要解决生态河道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首先必须要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只要形成合力,所有问题都可迎刃而解。而要提高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就必须要将生态河道建设的宣传工作落实到位,让民众意识到生态河道建设的重要性,引起其思想上的重视,动员社会民众参与生态河道建设、支持生态河道建设的积极性。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短信等方式进行宣传,也可以开展专题活动进行宣传等。
(四)抓好河道标准强技术
河道生态建设和治理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改善水域的景观和生态环境,探索生态河道治理的新模式,将防洪治涝、生态环境、航运、旅游、休闲娱乐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同时,还要继续加强科学研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礎上,对我国河道治理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总结不同地区、河段、功能河道的特殊性和普遍性,选取平原、山区、滩涂不同区域特点河道进行试验,从长远出发,探讨经济、合理、有利于水环境改善及其他功能实现的生态河道治理标准和新型技术,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示范河段建设,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生态河道治理标准和新兴技术的应用,为我国河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五)增加对生态河道建设的投入
对于生态河道建设而言,投入是建设的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投入作为保障,就会导致建设工作无法正常的开展。此处所谓的投入,不仅仅是指资金方面的投入,同时还包括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1)在人力投入方面,各地区必须要招贤纳士,雇佣优秀的人才进行生态河道的设计工作,确保生态河道设计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雇佣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质量意识高的施工队伍进行生态河道的建设,确保建设工作的质量。(2)在物力投入方面,生态河道建设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原材料的质量都必须要达到设计要求,满足施工需要,保证设备和材料的利用率;(3)在财力投入方面,首先国家必须要加大生态河道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起长效投入机制,保证财政资金投入的稳定性;其次,要充分调动社会性投入的积极性,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生态河道建设;最后,实行生态河道受益区的企业单位、工商户等主体的社会集资。通过多种合法方式,增加生态河道建设的资金量,保证生态河道建设的顺利进行。
五、结语
总上所述,现阶段生态河道建设作为环保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区政府必须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加快生态河道建设的进程,保护河道水系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李龙,赵伟坤,吴剑辉.河道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9:241-242.
[2]李连部.对茨淮新河流域生态河道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3,1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