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紧扣地理学科高考命题思想,制定详细的备考计划,是决胜高考的重要保障。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效果较好的复习方法,把高三地理复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知识储备阶段、知识整合阶段、知识提升阶段。具体做法如下:
一、知识储备阶段——“把书读厚”
这是第一轮复习阶段,我所用复习时间人约6个月,到3月中旬为止。该阶段为学生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时期,而这段时间地理教学又涉及了初、高中地理所有的八本书的内容,知识点多而分散,所以必须从微观上把握每个考点知识的广度,并尽最大可能地做到基础知识横向和纵向的延伸和拓展。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培养总结归纳能力,由面到点,逐步到位,加深理解,加强记忆,复习难度略低于高考。
1.构建知识体系,注重双基训练
近些年来,高考地理试题仍然注重对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可以说,不管试题的材料、角度、题型怎么变化,都以对“双基”的融会贯通为基础,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是地理高考的永恒主题。本人在组织学生复习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对知识点的回忆和掌握,夯实基础,根据往年的经验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撒网式”的教学方法,认真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复习某一章节的内容,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帮助学生自己动手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对该章节内容感到清晰易记,胸有成竹。同时我还尽量把知识点讲细讲透,并通过对题型的分析,提出“南、北回归线分别穿过哪几大板块?”等有很强空间思维的问题,通过学生思考、分析,了解到南极洲板块往北延伸到墨西哥西海岸,从而使学生印象非常深刻,弄清了这个知识盲点;我还善于运用比较法,使学生通过比较,找出所比较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和存在的差异,并学会分析成因,如在分析克拉地峡与中关地峡的气候类型时,本人通过引导学生看图、比较,得出结论:克拉地峡的气候类型沿南北向更替,是热量为基础的纬度地带性差异:中美地峡的气候类型出现东经向更替的现象,则主要是洋流影响下的非地带性差异。通过复习过程中的问题的设置,使学生了解到只有详尽地、细致地掌握知识点才能更有利于帮助解题,从中也加强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读图能力和解题能力的培养。
2.由浅入深,合理安排教学进程
自然地理以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有地形、大气、水文,土壤、生物等。人文地理主要包括区位、产业结构、工业布局、农业布局、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传统工业、新兴工业、交通枢纽、人口再生产、人口迁移、环境人口容量、城市功能区、城市化、城市规划、环境自净能力、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国土整治、文化景观、文化扩散、旅游活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综合国力等。而高考区域地理试题多以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局部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的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对试题涉及的区域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即进行地理空间判断。通过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念规律和原理是普遍性的,而区域地理却具有特殊性,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到要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普遍性去阐释区域地理现象的特殊性。因此,在第一轮复习时,我按照“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这样的先后顺序来开展教学,使复习自然地理过程中搞好知识加工,加强对地理规律的理解和地理原理的灵活应用,明确地理概念,培养他们读图、时间计算、材料阅读与信息提取技能等。在教学中,我还通过对很多相关的例题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区域地理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我以“日本本州岛东西两岸的降水出现的季节的不同”及“冬季到台北来看雨”等地理事象来分析,使学生终于明白:本州岛和台北都位于亚洲东部季风区,属于季风气候,应该是夏季多雨,这属于普遍性;导致日本西海岸和台北冬季多雨的原因主要是两地都位于带来丰沛降水的夏季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冬季风——西北季风的迎风坡,西北季风掠过日本海、东海等海域,带来丰富水汽,到达着两地时,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这又属于特殊性。通过对地理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分析和把握,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如“循环经济”、“农民工现象”、“拉尼那现象”等许多课本以外的、但在试题中经常出现的知识,人人地增加了知识容量,真正做到把书读“厚”,使学生在解题时能够“有米可炊”。
3.提高读图能力,强化空间思维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基础语言,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是高考中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理想手段。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中于地图一身,掌握了地图就掌握了地理脉络。如何提高读图能力呢?我在二轮复习中,加强学生的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建立牢固的空间概念,做到“心中有图”。如在进行世界地理空间定位时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控制性的经纬线及图中的海陆轮廓特征,与沿线的地理事物叠加,快速提取相关信息来准确定位。归纳起来,主要是要活用,利用静止的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特点、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等,使地图变活。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复习时注意对图像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共性,总结读图规律,不断强化地图的解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将区域地理知识尽可能的在图上呈现,同时通过对图上事物的相关比较和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空间关系和空间过程等。我还帮助学生通过专题训练,学会掌握如读图分析法、综合分析法、数理逻辑分析法、图示分析法、计算推理方法等思维方法,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分析祁连山南北两侧区域图时,学生对这一地区不熟悉,在我的点拨下,学生学会用经纬度定位法和轮廓定位法,很快就能对这一地区准确定位。
二、知识整合阶段——“把书读薄”
第二轮复习可称得上是“收网”的阶段。在这个复习阶段如何教会学生把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学会知识的迁移,提高综合归纳能力是第二轮复习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在教学时,力求实现学生“基础扎实牢靠,知识系统条理,学科知识规范,知识迁移准确,能力得到飞跃”的目标,把复习难度提高一些,接近于高考的难度。
1.进行专题复习,整合主干知识
在第一轮的复习中,学生复习完初、高中的八本地理书之后,基本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但没有形成地理的知识体系和地理的思维方法,导致学生在接触具体题型时“如雾里看花”,缺乏一双“慧眼”。而地理学科则是完善文科学生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重要科目,很多人(包括老师和学生)都片面地认为学地理等文科就是背和记。政、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多数文科考生只认同识记这种传统的学习方法,这很不利于地理学习思维方式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引导学生进行第二轮复习时,把在第一轮所复习过的内容编成十几个专题,在专题中让学生通过往年的高考地理试题的训练与今年高考的热点预测,使学生对高考的地理试题命题动向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亲密接触高考,消除学生对高考的神秘感。在知识点的教学上,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重组,列框架,理知识,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中把分散在几本书中的内容整合、迁移到一起,高度归纳和综合,通过图表、框架的整合形式,系统地掌握重点和难点知识,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把书读“薄”的目的。如在归纳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时,我通过列表的形式,从1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河流封冻情况、植被类型、粮食作物和熟制、经济林木;运输方式等方面去整理知识,使学生重新认识这条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并结合今年1月份由于准静止锋的影响,导致南方雪灾,使0℃等温线南移这一事实,告诉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性。
近些年来,高考地理试题仍然注重对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可以说,不管试题的材料、角度、题型怎么变化,大都以对“双基”的融会贯通为基础,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是地理高考的永恒主题。
2.掌握规律原理,培养地理能力
我在第二轮复习的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大气运动规律、自然带分布规律、河流径流季节变化规律、风向、气候特征、雪线高低、潜水位、人口再生产类型及转变、环境人口容量、国土整治等地理规律、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如在复习“工业区位”的内容时,我以中国北方和南方地区、南亚地区及西欧地区的风向的不同,把合理的工业布局分为以下两种情况:①我国北方和南亚地区:对吹工业布局在与风向垂直的郊外:②我国南方地区:不对吹——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③西欧地区:终年盛行西风——工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通过这样详细的分析,学生对有关风向的有关知识掌握得更加具体和实在了。
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等。在复习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读图能力、解题能力等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如我在给学生复习航天发射中心的区位条件时,要求学生分析我国三大航天发射中心的区位条件的异同点,并借此进行思维的拓展,通过分析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上的及南美的库鲁等卫星发射中心的建立,引导学生归纳出它们与我国准备在海南文昌建卫星发射基地的共同优势区位条件:纬度较低,线速度大,可以减小发射初速度,节省燃料。我还注重学生学以致用,如在复习“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的内容时,我结合昭平的垃圾场的分布情况,以课题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考察分析,学生通过实践,在紧张的高考复习中利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到实地考察,既放松了心情,同时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一致认为,昭平垃圾场的区位较合理:远离生活区和水源地;避开昭平上风向和水源上游:还避免了污染物的漂浮、扩散和渗漏。学生还对昭平县政府这一规划给予高度评价。总之,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三、知识提升阶段——“厚积薄发”
要说前两轮复习重在训练“学”的话,第三轮复习则应重在训练“考”。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有的放矢”,发挥实效,命中率高,答题技巧就显得十分重要。同时,高考不只是知识的测试,还是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大比拼,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也要重视。
1.训练综合题型,传授答题技巧。’
根据有关信息获悉,今后新高考命题将趋于专题研究与案例分析为主要命题方式,强调学以致用,题型向新课标靠近,渗透对学习过程的考查。全国高考文综组组长张亚南女士指出,尽管目前新课程改革进行得非常热烈,但作为高考,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仍然保持一个平稳状态,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所以,在进行第三轮的备考复习时,我紧密结合考纲,做到知识与方法并重,通过对学生的综合题型的训练,向学生传授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如用于解答选择题的有“明确试题要求和意图、挖掘题干的直接信息和隐性信息、分析选项叙述的正确性、明确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关系”等一般答题技巧和运用“反证法、比较法、排除法、图解法、辅助线法、特殊值法、推逆怯”等特殊答题技巧,要求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注意审题,看清图表,整合信息规范答题,攻克文综题瓶颈。通过不断加强训练,使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快速准确的解题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2.开展高考考试的速度训练和考试心理调适。
很多学生由于缺乏临考经验,在文综考试时,政、史、地三科合卷,题量大,知识面广,同时要进行三种科目的思维转换,所以时间安排上往往前松后紧,最后仓促被动答题,甚至出现不够时间答题,而使整道题被放弃作答的现象,实属可惜。为此,本人在第三轮复习阶段,培养学生用高考地理相同的题量在规定的50分钟内完成答题任务。经过反复训练,学生不断积累了临考经验,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45分钟内完成任务,时间把握得游刃有余。
有些学生经过前段时间的紧张复习,身心疲惫,但复习效率并不理想,于是就往往产生对高考的恐慌和焦虑,出现考前综合症。这种情况将严重影响考生水平的正常发挥。针对这种情况,我专门为学生上考试心理辅导课,鼓励他们要坚定信念,相信自己,在复习过程中要分析、反省自己的复习状态,并看到自己的进步。我还让学生了解往年高考试题,让学生亲密接触高考,消除对高考的神秘感,增强必胜信心。通过对学生的考试心理调适,学生的应试状态良好,将以饱满的热情迎战高考。
一、知识储备阶段——“把书读厚”
这是第一轮复习阶段,我所用复习时间人约6个月,到3月中旬为止。该阶段为学生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时期,而这段时间地理教学又涉及了初、高中地理所有的八本书的内容,知识点多而分散,所以必须从微观上把握每个考点知识的广度,并尽最大可能地做到基础知识横向和纵向的延伸和拓展。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培养总结归纳能力,由面到点,逐步到位,加深理解,加强记忆,复习难度略低于高考。
1.构建知识体系,注重双基训练
近些年来,高考地理试题仍然注重对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可以说,不管试题的材料、角度、题型怎么变化,都以对“双基”的融会贯通为基础,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是地理高考的永恒主题。本人在组织学生复习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对知识点的回忆和掌握,夯实基础,根据往年的经验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撒网式”的教学方法,认真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复习某一章节的内容,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帮助学生自己动手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对该章节内容感到清晰易记,胸有成竹。同时我还尽量把知识点讲细讲透,并通过对题型的分析,提出“南、北回归线分别穿过哪几大板块?”等有很强空间思维的问题,通过学生思考、分析,了解到南极洲板块往北延伸到墨西哥西海岸,从而使学生印象非常深刻,弄清了这个知识盲点;我还善于运用比较法,使学生通过比较,找出所比较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和存在的差异,并学会分析成因,如在分析克拉地峡与中关地峡的气候类型时,本人通过引导学生看图、比较,得出结论:克拉地峡的气候类型沿南北向更替,是热量为基础的纬度地带性差异:中美地峡的气候类型出现东经向更替的现象,则主要是洋流影响下的非地带性差异。通过复习过程中的问题的设置,使学生了解到只有详尽地、细致地掌握知识点才能更有利于帮助解题,从中也加强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读图能力和解题能力的培养。
2.由浅入深,合理安排教学进程
自然地理以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有地形、大气、水文,土壤、生物等。人文地理主要包括区位、产业结构、工业布局、农业布局、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传统工业、新兴工业、交通枢纽、人口再生产、人口迁移、环境人口容量、城市功能区、城市化、城市规划、环境自净能力、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国土整治、文化景观、文化扩散、旅游活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综合国力等。而高考区域地理试题多以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局部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的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对试题涉及的区域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即进行地理空间判断。通过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念规律和原理是普遍性的,而区域地理却具有特殊性,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到要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普遍性去阐释区域地理现象的特殊性。因此,在第一轮复习时,我按照“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这样的先后顺序来开展教学,使复习自然地理过程中搞好知识加工,加强对地理规律的理解和地理原理的灵活应用,明确地理概念,培养他们读图、时间计算、材料阅读与信息提取技能等。在教学中,我还通过对很多相关的例题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区域地理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我以“日本本州岛东西两岸的降水出现的季节的不同”及“冬季到台北来看雨”等地理事象来分析,使学生终于明白:本州岛和台北都位于亚洲东部季风区,属于季风气候,应该是夏季多雨,这属于普遍性;导致日本西海岸和台北冬季多雨的原因主要是两地都位于带来丰沛降水的夏季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冬季风——西北季风的迎风坡,西北季风掠过日本海、东海等海域,带来丰富水汽,到达着两地时,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这又属于特殊性。通过对地理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分析和把握,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如“循环经济”、“农民工现象”、“拉尼那现象”等许多课本以外的、但在试题中经常出现的知识,人人地增加了知识容量,真正做到把书读“厚”,使学生在解题时能够“有米可炊”。
3.提高读图能力,强化空间思维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基础语言,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是高考中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理想手段。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中于地图一身,掌握了地图就掌握了地理脉络。如何提高读图能力呢?我在二轮复习中,加强学生的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建立牢固的空间概念,做到“心中有图”。如在进行世界地理空间定位时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控制性的经纬线及图中的海陆轮廓特征,与沿线的地理事物叠加,快速提取相关信息来准确定位。归纳起来,主要是要活用,利用静止的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特点、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等,使地图变活。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复习时注意对图像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共性,总结读图规律,不断强化地图的解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将区域地理知识尽可能的在图上呈现,同时通过对图上事物的相关比较和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空间关系和空间过程等。我还帮助学生通过专题训练,学会掌握如读图分析法、综合分析法、数理逻辑分析法、图示分析法、计算推理方法等思维方法,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分析祁连山南北两侧区域图时,学生对这一地区不熟悉,在我的点拨下,学生学会用经纬度定位法和轮廓定位法,很快就能对这一地区准确定位。
二、知识整合阶段——“把书读薄”
第二轮复习可称得上是“收网”的阶段。在这个复习阶段如何教会学生把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学会知识的迁移,提高综合归纳能力是第二轮复习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在教学时,力求实现学生“基础扎实牢靠,知识系统条理,学科知识规范,知识迁移准确,能力得到飞跃”的目标,把复习难度提高一些,接近于高考的难度。
1.进行专题复习,整合主干知识
在第一轮的复习中,学生复习完初、高中的八本地理书之后,基本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但没有形成地理的知识体系和地理的思维方法,导致学生在接触具体题型时“如雾里看花”,缺乏一双“慧眼”。而地理学科则是完善文科学生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重要科目,很多人(包括老师和学生)都片面地认为学地理等文科就是背和记。政、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多数文科考生只认同识记这种传统的学习方法,这很不利于地理学习思维方式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引导学生进行第二轮复习时,把在第一轮所复习过的内容编成十几个专题,在专题中让学生通过往年的高考地理试题的训练与今年高考的热点预测,使学生对高考的地理试题命题动向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亲密接触高考,消除学生对高考的神秘感。在知识点的教学上,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重组,列框架,理知识,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中把分散在几本书中的内容整合、迁移到一起,高度归纳和综合,通过图表、框架的整合形式,系统地掌握重点和难点知识,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把书读“薄”的目的。如在归纳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时,我通过列表的形式,从1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河流封冻情况、植被类型、粮食作物和熟制、经济林木;运输方式等方面去整理知识,使学生重新认识这条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并结合今年1月份由于准静止锋的影响,导致南方雪灾,使0℃等温线南移这一事实,告诉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性。
近些年来,高考地理试题仍然注重对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可以说,不管试题的材料、角度、题型怎么变化,大都以对“双基”的融会贯通为基础,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是地理高考的永恒主题。
2.掌握规律原理,培养地理能力
我在第二轮复习的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大气运动规律、自然带分布规律、河流径流季节变化规律、风向、气候特征、雪线高低、潜水位、人口再生产类型及转变、环境人口容量、国土整治等地理规律、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如在复习“工业区位”的内容时,我以中国北方和南方地区、南亚地区及西欧地区的风向的不同,把合理的工业布局分为以下两种情况:①我国北方和南亚地区:对吹工业布局在与风向垂直的郊外:②我国南方地区:不对吹——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③西欧地区:终年盛行西风——工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通过这样详细的分析,学生对有关风向的有关知识掌握得更加具体和实在了。
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等。在复习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读图能力、解题能力等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如我在给学生复习航天发射中心的区位条件时,要求学生分析我国三大航天发射中心的区位条件的异同点,并借此进行思维的拓展,通过分析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上的及南美的库鲁等卫星发射中心的建立,引导学生归纳出它们与我国准备在海南文昌建卫星发射基地的共同优势区位条件:纬度较低,线速度大,可以减小发射初速度,节省燃料。我还注重学生学以致用,如在复习“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的内容时,我结合昭平的垃圾场的分布情况,以课题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考察分析,学生通过实践,在紧张的高考复习中利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到实地考察,既放松了心情,同时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一致认为,昭平垃圾场的区位较合理:远离生活区和水源地;避开昭平上风向和水源上游:还避免了污染物的漂浮、扩散和渗漏。学生还对昭平县政府这一规划给予高度评价。总之,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三、知识提升阶段——“厚积薄发”
要说前两轮复习重在训练“学”的话,第三轮复习则应重在训练“考”。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有的放矢”,发挥实效,命中率高,答题技巧就显得十分重要。同时,高考不只是知识的测试,还是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大比拼,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也要重视。
1.训练综合题型,传授答题技巧。’
根据有关信息获悉,今后新高考命题将趋于专题研究与案例分析为主要命题方式,强调学以致用,题型向新课标靠近,渗透对学习过程的考查。全国高考文综组组长张亚南女士指出,尽管目前新课程改革进行得非常热烈,但作为高考,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仍然保持一个平稳状态,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所以,在进行第三轮的备考复习时,我紧密结合考纲,做到知识与方法并重,通过对学生的综合题型的训练,向学生传授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如用于解答选择题的有“明确试题要求和意图、挖掘题干的直接信息和隐性信息、分析选项叙述的正确性、明确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关系”等一般答题技巧和运用“反证法、比较法、排除法、图解法、辅助线法、特殊值法、推逆怯”等特殊答题技巧,要求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注意审题,看清图表,整合信息规范答题,攻克文综题瓶颈。通过不断加强训练,使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快速准确的解题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2.开展高考考试的速度训练和考试心理调适。
很多学生由于缺乏临考经验,在文综考试时,政、史、地三科合卷,题量大,知识面广,同时要进行三种科目的思维转换,所以时间安排上往往前松后紧,最后仓促被动答题,甚至出现不够时间答题,而使整道题被放弃作答的现象,实属可惜。为此,本人在第三轮复习阶段,培养学生用高考地理相同的题量在规定的50分钟内完成答题任务。经过反复训练,学生不断积累了临考经验,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45分钟内完成任务,时间把握得游刃有余。
有些学生经过前段时间的紧张复习,身心疲惫,但复习效率并不理想,于是就往往产生对高考的恐慌和焦虑,出现考前综合症。这种情况将严重影响考生水平的正常发挥。针对这种情况,我专门为学生上考试心理辅导课,鼓励他们要坚定信念,相信自己,在复习过程中要分析、反省自己的复习状态,并看到自己的进步。我还让学生了解往年高考试题,让学生亲密接触高考,消除对高考的神秘感,增强必胜信心。通过对学生的考试心理调适,学生的应试状态良好,将以饱满的热情迎战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