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之城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luz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城。
  白色的城。蒙古语是查干浩特。
  白色的城,非常想象,非常文学。在车上奔赴白城时,仿佛不是去采风,而是赴约,有种喜悦和期盼。因为没有对象,不具体,喜悦和期盼还很飞扬。
  我们来的季节,草原苍黄一片,树林则是烟灰色。苍黄和烟灰,格局规模都很铺张,接天连地;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揉碎碾细了,和在里面,不具体,但真真切切。
  白城曾是匈奴的废都。想当年,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死去活来。但草原上的城市纵使有历史,历史也很容易随风而逝。自然界的浩大无边在北方,在边地,占着绝对优势。游牧民族骑在马上,来去如风,狂风漫卷,活得激越高昂,快意恩仇。也活得来去一阵风,不落痕迹。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转眼就被风雪掩埋、消融,只有青绿草原和白茫茫大地,像草原的两面,随着夏冬季节翻转不休。
  去白城前,先经过向海。
  向海以前来过。这是二见。二见和初识差不多,着实惊喜。向海这几年观光客越来越多,能保持老样子,不易。
  上次来是夏季。芦苇绿得泛油光,远看成了巨大无比的海绵,浮在原野上,中间拢着一汪水。水是从海绵里渗出来的。绿里面透着青,青里面出了蓝。这次是深秋,芦苇黄白,凋零但不颓废,是有了阅历后的从容淡定。向海仍旧被芦苇拢络着,一副宠辱不惊的样子。水在深秋,蓝成了冰,清澈、硬朗、智慧。
  丹顶鹤也是老样子,仙风道骨,睥睨万物。它们在被放飞时,去天空开悟,被关回笼子里时,默立冥想。那颗鹤顶红,是般若,是心水练成的丹。
  旅游季已过,向海清净、自在。
  向海难得清净、自在。
  天黑之前,抢时间去看野生黄榆。黄榆是思想家,孤绝于世间。根系发达,植株细弱,一生就是一簇,群而不党,文人气十足。黄榆不是学而优则仕的文人,朝堂上风生水起,青史上赫赫有名;黄榆是乡间宿儒,少言、寡笑、无用,偶尔吟出一句“寒来千树薄,秋尽一身轻。”但有他们在,乡村就有了中心,有了底气,有了传承。黄榆永远不会参天,也用不着。它们袖手站着,旁观着,够了。
  往乡间小饭馆去的路上,夕阳西下,太阳的余烬在已经变成暗灰色的树林边上,仿佛一场大火,追着我们乘坐的汽车跑了一路。
  第二天去看耕地。
  耕地是常见的,但平时的常见,多是开车时的一掠而过。这次看耕地,是真正的看,是探亲,是执手相看。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才发现,同样的土地,很多东西都不同了。原来,秸杆不用挖掘、毁掉,不用烧埋,他们站在原处,根须在地下像爪子一样彼此抓牢,就是最好的春泥,为来年的新庄稼护青。这个道理如此朴素,却几千年下来没有被意识到。
  同样淡漠的是關于粮食的概念。美食大餐、五花八门的菜系,烹饪花样、花招层出不穷,粮食的形象却越来越模糊。粮食就像长相平凡、没有化过妆的女子,见了也如不见,不见也不会想见。但真正站在田地里,跟庄稼促膝相对,定睛直目,才发现粮食是我们的乳汁、是亲人,是生命的最重。
  白城。跟中国任何其他类似规模的城市一样,楼房林立,街道纵横。车辆在街道上飞驶而过。城市发展得晚,楼房都是新崭崭的,欣欣向荣的样子。一些楼房的楼顶,蒙古包似的设计了一个穹顶,有了几分个性,也寓意着天方地圆了。
  白城最近几年河湖连接,疏通了地域血脉,连城市的地下水也要建成海绵式。早起的鸟儿有食吃。中国的江南,多少良田,鱼米之乡,衔草结窝般的历史、风俗、文化,在经济发展的流弹下面,瞬间倾覆。油菜花地变成国际代工厂,河溪清流变成了产品流水线。白城这样的偏僻小城,倒有晚福,在边地沉默自守多年,守得云开见月明,少了很多破坏与毁灭,即使出拳,也晓得要攻需先守,四两拨千斤。
  其实城市不怕小,怕没有风情,没有精神。越是这种周边有无限扩充可能性的城市,越要以小敌大,把城市摊成一张煎饼,实在无趣得很,还不如用相同的力气,弄成个荷包蛋,外面白银,里面黄金,日月同辉。倘若真能把城市收缩、紧致起来,建成一个白色的城堡,配以先进的设施,和精致的城市配套,在科尔沁草原上,在黑龙江和内蒙古的交界处,这样的一个“白城”,多么令人神往,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传奇和梦幻,对白城的倾慕追想,也变成了倾城之恋。
  单是这么想想,也觉得无比美妙。
其他文献
摘要 探险是小说的第一大主题。探险的目的之一,是要彻底地抛弃和远离史诗与悲剧那个有神的过去的世界;目的之二,则是要在这个全新发现的新世界里,成为新的英雄。用新的英雄来代替史诗世界里的远古英雄,用小说来替代史诗,并成为新世界的“史诗”,是小说的隐秘抱负。但小说与史诗又不是全然断裂的关系,而是或者说至少希望成为新的史诗。它无论是否描写,哪怕甚至是赞美过去,其实质都不是与过去和好,更不是让步与妥协,而是
期刊
摘要 《尚书·泰誓》提出了“惟人万物之灵”的说法,《礼记·表记》也提出了“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的人文理念,这说明西周时期的先民已把目光从天上下移到人间,更多地关心人间的疾苦。至老子时,又把人与天、地、道合称“四大”,因而突出了对人类生命的重视,进一步把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统一在生命的高度之下。正是在这种重视生命、重视生存质量的理念之下,产生了先秦时期从皇族到民间的对生命质量的追求,也形成了先
期刊
摘要 电影《红河谷》中的曲子是由金复载所作,他以一位老艺术家的功力和专业水准,打造了一个电影音乐的神话,为电影的成功不遗余力地做出了巨大贡献。《红河谷》的音乐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和表情性,与影片画面珠联璧合,促成了影片的成功。  关键词:《红河谷》 影乐 艺术 和谐 定位  金复载出身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长期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涉猎广泛,拥有诸多脍炙人口的影视音乐作品。1996年,受邀为冯
期刊
摘要 音乐是影视艺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达元素,而动画电影中的音乐不管是音乐旋律还是歌唱技法,都对电影的影视画面产生了重要影响。视觉与听觉的同步享受是影视作品的灵魂,而音乐随着电影剧情的发展,需要始终保持与画面节奏相统一。本文以动画电影《花木兰》为例,对动画电影中如何实现音乐和影视画面的完美融合进行论述。  关键词:《花木兰》 动画电影 音乐 影视画面 融合  影视是综合空间艺术、时间艺术而产生的艺
期刊
摘要 所谓中国音乐“双文化”,就是指中国音乐在传统古典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的一些音乐文化思想和内容后,所形成的现代音乐发展风格。中国最早是在1989年提出音乐“双文化”现象的概念,并且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音乐界的学者都在对音乐双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针对有关中国音乐“双文化”现象进行简单分析,并加以思考探讨。  关键词:中国音乐 双文化 民族
期刊
摘要 构图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章法”、“布局”,与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构图方式相比,中国传统人物画采用的是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散点透视。这种构图样式围绕着“人”的主体意识而呈现,或形神兼备、或物我交融。中国传统人物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之中,异域文化的传入为中国传统人物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成长的能量,同样,在中国传统人物画这种独特的构图模式中起决定作用的正是佛教艺术及思想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
期刊
摘要 翻译作为不同民族之间交往的最重要媒介,使人类社会的交流达到空前的频繁。同时,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为研究翻译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该文首先对跨文化交际翻译的概念及原则进行了阐述,其次从文化错位、身份错位、时空错位、结构问题四方面分析了文学作品中跨文化交际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障碍。随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以期对文化翻译有所裨益。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翻译 原则 障碍 策略  1 前言  在世界大融合的
期刊
摘要 色彩、图形、文字是电影海报设计的三要素,色彩渲染了整个设计的氛围;图形真实、形象地展示了影片的内容或主题;文字传递给读者信息。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为电影海报设计服务。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才能准确地表现设计者的意图,达到电影海报的创作目的。  关键词:电影海报 色彩 图形 文字  随着电影的诞生,电影海报也应运而生了。电影海报是为宣传电影而做的平面广告,其主要作用为推销和介绍电影内容。电影海报
期刊
摘要 人们在观看一件绘画作品时,首先被作品传递出的氛围和营造的情景感染,感受画家的作品带给我们的视觉心理体验,或是奇思妙想,或是苦涩,或是灵异,或是孤独。这些绘画作品通过其特有的绘画语言传递画家的思想,让具有相同经验的人产生共鸣。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更多关心的是作品图像带来的视觉快感,很少关心绘画作品其独特的视觉语言是如何产生的,绘画语言与画家的个体经验的关系又是什么。本文试图论述画家的个体经验与其绘
期刊
摘要 民间艺术的装饰性符号是充满生活气息的语汇,其内涵与表达反映着乡土生活的原生态特征。民间艺术是艺术学体系中基础的学科,对于民艺审美活动的研究是在对丰富的民间艺术创作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出来的。民间艺术的风格概念不仅涉及乡土性品类的形式原则,而且更多地表现在整体民俗生活之中,成为民间风情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在民间艺术研究过程中,乡土性风格是综合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内在本质,集中体现在民间审美趋向中的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