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双抢(外一篇)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456_g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塘的天空还是乌色的,外面的树一大团一大团,像黑云。父亲一个人起来了,一点亮电灯,蚊子就活跃起来。屋里放满了刚收割的一箩筐一箩筐的早稻,没个落脚处。屋外的蛙叫声仍像前半夜一样,仿佛它们整宿不眠似的。
  出了村子,路越来越窄,他只能推车前行。
  昨天的一块高田已经让二爷爷耕好。高田与低田之间的田塍上,堆满了稻草,父亲还来不及晒开。天还是黑沉沉的,他一脚踏进秧田时,水还有余温。秧苗细细密密,有股清香。与汽车的味儿比起来,他更愿意呆在田里,更闻不惯医院里酸酸的味道。
  父亲把一捆一捆的秧苗散开了。一个人,一畦田,上下五六十米,望着总觉得太长了。父亲像机器一样,一只手分出秧苗来,另一只手像鸡啄米一样,不断插到田里。插完,父亲直起腰来,站一小会儿。太阳出来了,田地雾慢慢地化开,清晰起来。这时,父亲看见二爷爷牵着牛过来了。
  “今天仍是一个人?”
  “嗯,也不知她什么时候能回来……”
  “看你吃力的!”二爷爷过去后,回头说,“我先把他们的田耕好,你反正一个人,高田起码得插两天,不急……”
  日上三竿时,才插了三畦。看着淡绿色的秧苗铺上了一小边田,父亲拿过塑料壶,喝了几口水。
  太阳到头顶的时候,先插的秧都蔫蔫的了。父亲的嘴里只剩下黏液,他干咽了几下,已直不起腰来。骑车回去时,整个村子都金光四射,像着火了一样。到家时,他赶紧一边烧饭,一边翻谷子。谷子是他托二婶晒出去的。以前,两人插秧,到中午时总是母亲先回。现在一个人,胡乱吃饱就行,也没个烧菜的人。
  这时,隔壁开小店的邻居喊他,电话,电话!他赶紧跑过去。邻居说,已打来第三遍了。他慌乱地接起电话——
  “喂!……”他有点惴惴不安。
  “你怎么老是不在?”
  “我才回……还好吧?”
  “还好……”他听出了母亲的哽咽,“不知什么时候能出院……”
  两人也没说啥。母亲让他当心身体,大不了比别人家晚几天。父亲说着“晓得,晓得”,说到后面,哑着嗓子,就挂了。
  父亲胡乱收拾了一下碗筷,没洗。掇过躺椅,倒头就睡。
  村里很静,只有知了焦躁地干叫着。不知睡了半小时还是更短,他就醒了。这个时候去田头,需要勇气,出门就像进火炉。他吃了几颗人丹,戴上草帽,还是出了门。
  整个田野袒露着,远处有一棵树,孤零零的。
  父亲盼着太阳早点儿下山,他苦撑苦挨着,双腿、腰背都已麻木。二爷爷的牛赶到了我家的低田。等到二爷爷犁完地,父亲的一畦秧也插完了。
  夜幕降临时,父亲又开始插秧。他已感觉不到疲倦,麻木地弯着,整个下半身都浸在泥水里,一捆秧苗插完,就直一下身子。月亮上来了,昏黄一片。村里的灯在远处亮着,像萤火虫。偶尔,吹来一阵热风,随带着隐隐约约的广播的声音,好像是新闻联播的腔调,那应该是7点多了。他想插完这一畦,这样,高田算是有一半插好了。
  这时,他听到窸窸窣窣的声音,转头看见有个人影走过来,干咳了一下。
  “这么晚了,还在种田?”
  “呀,你怎么来了,还有一点点,我想种好……”
  父親继续插着秧,过了会儿,他听见了母亲下田的声音,转头看见母亲在剩下的一畦田的中间部位开插,两人相距一丈多点儿。插着,插着,父亲听见了母亲的啜泣声。
  “你也不问问儿子?”
  半晌,父亲才说:“他总会好起来……”
  等到父亲插完一半,接上母亲插的那一部分的时候,母亲也插完了最后一株秧苗。母亲洗了洗脚,穿上了鞋,两人默默无言,父亲跟在后头,像是回避着什么,又似乎有千言万语。
  他终于说道:“怎么回来这么晚?”
  “我跟你打完电话,心里想回来,又不放心儿子,问了医生,纠结了半天才定下主意。半路上,车冒烟了,又修了一个钟头,到城关时,天已暗了……”
  两人到家,父亲盖上二婶为我们收在檐下的谷子,弄了点吃的,睡下已很晚了。父亲很累,但心里像揣着什么。儿子病了一年多了,他只是匍匐在田间地头,什么办法也没有,千斤重担撂给了一个女人。很多回,母亲哭闹着拧他的肉。但是,这一晚,母亲只是流泪。父亲睡不着,知道母亲也没睡着,他听见母亲说: “要不,我帮你一起干点活儿,反正儿子在好起来……”
  父亲没回应,他翻了个身,索性坐了起来,点了一支烟,叹了口气,说:“你赶紧回去,你不在儿子身边,我不放心!”
  “那田里咋办?”
  “我能顶!”
  一弯淡淡的月亮挂在周塘西边乌蓝的天脚里,整个村子沉浸在退了少许暑气的清凉中,偶尔传来一两声鸟叫,仿佛是它叫醒了这两个早起的人。母亲已经烧好了早饭,两人匆匆吃完,父亲推出28寸的重磅自行车,带上母亲,骑车赶往城关长途车站。
  在省一院的住院楼上,我看到母亲一个人在车上偷偷抹泪,父亲下了田,在烈日下一株一株地插秧……
  手拉车
  大表舅拉着手拉车,到长亭车站来接我们,已经是四十年前的事了。十年前,他拉着手拉车,离开洋山湾一个叫湾头村的地方时,东方刚露出鱼肚白,在塘河边洗拖把的三阿婆还问了他一声:这么早,干啥去呀?
  三阿婆是最后一眼看到大表舅的人。
  大表舅一家原也是周塘人,暂时困难时,为了多吃一口饭,到了这个有大片围垦地的荒凉的海边。
  那时,从周塘到洋山湾,需要整整一天时间。大表舅结婚时,他还在忙着搭棚,直到有人把他拉去。当他与新娘并排站在一起时,连我这个小孩都感到了新娘的漂亮。我妈后来说,她当时就有一个不祥的预感,这可能不是一桩白头偕老的婚姻。拜堂时,大表舅被人推搡着,因为他不知道怎样拜堂。婚礼在乱哄哄中结束,我们的兴奋点在吃喝上。
  他们很快有了一个男孩,长得很神气,像他妈,皮肤白白的,眉眼舒朗,说话溜得很。表舅妈客客气气,说话行事没有一样不妥帖的。有人说,大表舅这是哪辈子修来的福气。   可是,这样的话是说不得的。他们的孩子去城里读书之后,表舅妈也跟到城里去打工,后来他们就离婚了。周塘的亲戚都没感到意外,仿佛这是顺理成章的事。表舅妈太出挑了,虽然孩子留给了大表舅,但孩子大一点之后,也跑到城里去了。他跟大表舅说:“你也别待在海边了,跟我到城里去吧。”大表舅剥着炒豆,不断咀嚼着,含糊地说:“不去,我犯晕…… ”
  大表舅种了大片的橘子,到了采摘的时候,他拉着手拉车,一车一车往家里运。一大早,再拉到长亭去。他的手拉车往哪里一放,四周摆橘子摊的小贩就赶紧开溜,一边骂骂咧咧地跟同伴打招呼:他的橘子卖得太便宜了。
  多年过去,我再也没有去过洋山湾。再次去洋山湾,是因为洋山湾出了大事,大表舅找不到了。小表舅接待了我们。他原先一直以为他哥去儿子家了。当侄子打来电话,问为什么家里没人接电话时,小表舅很诧异:“你爹不是去你家了吗?”“没有啊!”侄子回忆,半月前他爹倒是去过一趟,挑了两扁丝袋橘子,说一袋给他,一袋让他给他妈。他埋怨道:“橘子又不是什么稀罕物,这么重的东西,下次,你千万别送来了,又没人要吃……”他爹嘿嘿笑着说:“家里搁着也是搁着,你们不吃,可以送给邻居吃……”小表舅说,他当时想到的最后一个人,是嫂子。
  前表舅妈是第二天一早就赶来的,她抹了眼泪,说他是个好人,就是太老实巴交了,做事愣头愣脑,没法说通……这时,三阿婆走过来,她拉着前表舅妈的手说:“没了你,他就变成一头牛了,成天拉着个手拉车,也不嫌手累。”三阿婆说,那天她半夜就醒了,睡不着,老早就起床了,把家里的地拖了个遍。她去塘河边洗拖把时,天刚蒙蒙亮,看见他拉着手拉车,过了桥,上了塘路。她隔着塘河,问他:这么早,干啥去呀?他是回话了,但她没听清,他說话总是含含糊糊的,她也没往心里去。
  听说周塘来客人了,三阿婆又走过来,把她最后见到大表舅的事又说了一遍。
  三阿婆说,总是看见他在捣鼓这辆手拉车。她知道的,这辆手拉车的右手臂断掉过,他在上面绑了又绑,起先是用麻绳绑,后来又用铅丝绑,再后来,还贴了一块木头上去,钉子钉了半天……三阿婆说着说着,眼圈红了。她用手背轻擦了一下眼角,叹息道:“家里没女人,也没个伴儿,就知道拉着个手拉车。”
  这事自然是报了警,但也没啥用。传来传去,听长亭那边一个捡破烂的半痴说,碰见过他,问他到哪里去,他说回老家去。去打听的时候,那人半痴正发作,胡言乱语,也没问出什么来。大家就琢磨“回老家去”是什么意思,是周塘么?周塘的祖屋都卖掉了,除了亲戚,已经没有人了。但是,因了这句话,请长亭一个有名的法师到家里来“招魂”。大家都说,走丢了,肯定是丢了魂儿。法师说,他正在半路上,已喊话给他,让他赶紧回家,家人都等着他呢。我妈和几个舅舅都说,那就只能等着了,他走累了总会回来的。大家就这么一点儿念想了,互相说着安慰的话,也就散了。
  等了半年没消息,过年了也没消息,三年了,还是没消息。
  推算起来,大表舅走丢,在一个早春的大清早。他的手拉车里放了点啥,谁也不知道。他迎着轻微的寒风,踏着塘路上的轻霜,往太阳升起的地方走去。他一直走啊走,走向他要去的地方……
  这么多年了,我总觉得,不是这个世界抛弃了他,是他抛弃了这个世界。
其他文献
他和她,是一辈子的冤家,到死都是。  五十年前。  他和人在外地做生意赔了本,来要债的是山西人老陈。还不上钱,老陈便吃住在他的家里,一住就是十多天,山西人要债——腚后跟。村子不大,只有五六百口人,无风三尺浪,有风三丈三。他平常在村里也是走里走面、要头要脸的人,如今被账主子堵着门,左邻右舍指着脊梁骨说他赖账不还。她怕他难堪,更怕他父母担忧,就把老陈叫到她自己家里。  “老陈,你们俩在外边干的是什么买
期刊
小城有一家裁缝铺,叫贵贵裁缝铺,铺面很小,生意却好。  不知道是裁缝叫贵贵,还是做衣服价钱贵叫贵贵,小裁缝也就20来岁,长着一张娃娃脸,态度极其好。  来贵贵裁缝店做衣服的,可不是一般人。  主顾都是有来头的,男人要么是当地士绅,要么是达官显贵;女人要么是官宦夫人,要么是财主太太。  反正,穷人不来此店,他们在这做不起衣服,衣料太贵,手工太贵。  吴会长是店里的老主顾。吴会长的4个太太更是店里的老
期刊
5点时分,父亲急慌慌地往楼上跑,去给自家的房子贴春联。  那时候父亲刚从老家赶回来。父亲是入赘来到这边的,他的老家在南边的大山里。父亲的爹娘都走了,今天是年除夕,父亲要赶回去给父母上坟。赶回来,父亲就紧着给楼上的房子贴春联,贴上春联就过年了。  父亲一直跟岳父母住在一起,房子是三间低矮的土坯房,有几十年历史了。父亲入赘过来,房子就是这样子的,这多半的原因要怪老岳父。老岳父固执,因了多种原因拒不服从
期刊
翠莲住在长江边的白马渡,建国自小跟着爹娘在渡口打鱼。他们年纪相仿,一来二去,彼此相识。  翠莲得空,常蒸几个雪白雪白的馒头,送给建国。建国也会送她一点儿鱼干虾干,要不就是从口袋里掏出几块黄澄澄的老虎糖,作为回馈。  “给你吃。”  “真甜。”  “你喜欢吃,货郎来了我再给你买。”  廉价的老虎糖,是翠莲年少时收到的最好礼物。  十八岁那年,建国找翠莲网鱼,喊了几声,无人回应,便掀开她卧室的帘子瞧了
期刊
Q城的申君近年来染上了一种喜好,收藏石头。申君说这是他的关门爱好了。所谓关门,那当是最后一个了。申君花心,一生有过许多的喜好,下象棋,打弹弓,投飞镖,练书法,摄影,写作,钓鱼,每一样都只坚持一阵子,都是半拉子状态,这不,近年来又喜欢上了奇石。据申君自己说,他喜欢收藏石头,但从未想过要凭石头去发财。虽然读到过那些动辙上千万甚至上亿的石头传说,比如那个比鸡蛋大不了多少的“小鸡出壳”价值1.2亿,再比如
期刊
结婚三周年纪念日这天,席莉绚丽的天空突然塌了——来了一群穿制服的人,指着院墙上套着大圆圈的 “拆”字大声责问:是谁乱画上去的?赶紧擦掉,那边废弃工厂墙上的“拆”字也要擦。随着“哗哗”地清洗,留下一团模糊不清的白色印痕。  席莉二十六岁时,同车间追求她的小伙子排成了队。她能接受大六岁的苏培,乖乖走进苏家四合院的洞房,都因为一个大大的纯白色的“拆”字。动迁后,这套近百岁高龄的四合院摇身一变,就成了两套
期刊
日从山上出来。  兵马进入古勒野地,汗看见太阳的两旁有红绿两线相交如门,紧随人行。天现黄色,人的脸面也随之淡黄。他下马,率众向那光线叩拜。光线便停留下来,不再随人。汗给众将士训话,我本为人,但我教育后代信仰苍天。为何要信苍天?因为天地公正,有法度。大家抬头看,天地之间那么遥远,风霜雨雪日月轮替,四季从不相违。我们顺乎天道,天必佑我!如天佑我,什么样的敌人我们都能战胜!我们是天命所归!  将士们欢呼
期刊
小妹妹,一起去看录像?  她惊觉回头,左侧一个中年男子推着一辆自行车,突然把脸凑了过来。  她的头发根根竖起来,心怦怦跳,寒意从脚踝涌上来。  桥上,偶尔有一两辆汽车开过,两侧的自行车流像桥下的江水,滚滚向前。人行道上,行人络绎不绝,熙来攘往。  她想破口大骂,恐惧让她只是盯了他一眼。  她继续往前走,那辆自行车就像一条尾巴,不疾不徐地踩住她的身影。  到了青少年宫附近,沿街是一溜饭店。她猛然跑起
期刊
破旧的窗台上,搁着半壶油,亮堂堂的明黄色,在阳光下闪着柔光。只要外面伸进来一只手,这半壶油就会被偷走。  这里是汉阳南岸嘴的高公街。1998年的夏天,为避水患和兴建晴川桥的需要,多数巷子都在拆迁中。  林芳租住的对门,住着当地的两户下岗职工。胖嫂一家有存款,一日三餐还正常。旁边的林兵两口子,家里已有几天没有炒菜,仿佛成了神仙,不食人间烟火了。  林兵在林芳搬来的那天,跟她套过近乎,说一笔难寫两个林
期刊
从局长办公室出来,老郭有点气喘。  老郭头大脖子粗身材矮胖,多说几句话或者一气急就脖子红到耳根,还气喘。  办公室的走廊是安静的,他明显听到自己重重的喘气声。  此刻他觉得脚步比平时轻了,他像一只刚刚斗胜利的公鸡,有点气喘但喘得舒坦。  老郭本就属鸡。  五十出头了,副局长当了十二年了,也是老资格的人了。他边走边想。那条几十米的长廊今天显得特别短。  办公室在走廊西边的尽头。  这是一个梗,心怀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