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抑郁的马男波杰克

来源 :海外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ntj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常在社交网络上诉说自己的不幸吗?

“分享热”后的“丧文化”


  社交网络让每个人都开始疯狂地展示自己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面,但这种“分享热”过后,“丧文化”也逐渐兴起——人们通过社交网络,倾诉不幸经历和抑郁故事,公开谈论暴力事件和敏感话题。
  美国《时代周刊》2017年“年度人物”的当选者是“打破沉默者”(The SilenceBreakers)——指揭露各行各业性骚扰和性侵事件的广泛人群。从首批指控好莱坞大亨哈维.温斯坦性骚扰的女性们,到在社交网络上使用“我也是”标签分享类似经历的人,他们为公开的秘密发声,鼓励所有人停止容忍不可接受的事情,推动了“丧文化”的发展。除此之外“丧文化”还有哪些具体的体现?那些公开讨论禁忌话题或表达生活消极态度的人面临什么样的危险?为什么这种文化越来越常见并开始得到广泛关注?
  终于结束了一天辛苦的工作,疲惫地回到家里,点开朋友圈,随手发一条表达此刻低迷情绪的状态……这是否是你熟悉的场景?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心理系统咨询和培训老师玛丽亚.德米特列夫斯卡雅,私人执业心理学家达莉亚泰特尔鲍姆,家庭心理治疗师、俄罗斯联邦总统国民经济和行政学院“人际冲突”教师奥尔加.克拉比维娜认为,“倾诉悲伤”现象的流行是由于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但在心理上还未适应这样的节奏:或是当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抑郁症状时,不需要求助专家,在朋友圈倾诉就可以得到缓解。
  社交网络有助于表达不便于当面表达的问题,但同时也为人们随时随地表达不良情绪提供了便利——这是一种数字时代的“团体疗法:即通过倾诉自己的问题得到众人的回应,虽然具有治疗效果,但也可能导致再次伤害。任何团体心理治疗都是一个受控制的过程,但社交网络本身就不受控制,上面很少有权威专家的建议,大多数是普通人在参与讨论。讨论程度和范围完全不受控制,因而疗效也不可预测。
  当一个人公开自己经历过的不幸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给予正面回应,还会出现大量的负面评论,这可能导致公开者要承受额外的压力。现在很多30岁左右的年轻人都患有抑郁症,究其原因是人们无法承受現代生活的快节奏,无法满足自己不断提高的需求,却只能在激流中不断强迫自己奋进。再加上现代观念开始颠覆传统观念:人们不再选择终身职业、终身配偶和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许多人根本不知道如何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适应生活。
  有研究表明经常性地表达消极情绪不一定会使之恶化:如果一个人有抑郁倾向,经常倾诉反而是一种适当的发泄。但心理学家称,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读了20篇关于抑郁和暴力的文章后,会很容易产生无力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化解别人带给自己的消极情绪。

抑郁的马男波杰克


  我们点开朋友圈,开始频繁地看到人们在炫耀自己是如何生病的,自己的丑态和蠢事,每天有多少不开心的事和多么不顺利……
  “丧”指的是一种看上去十分消极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情绪低落,对生活满是抱怨,甚至不求上进。“丧”在“蛰居族”众多的日本也十分兴盛,他们的言情小说、电影和漫画里,有类似反映“丧”心态的人物形象,被日本“宅一族”奉为圭臬。当下十分流行的欧美成人动画,如《马男波杰克》以消极、悲观的“毒鸡汤”自嘲,带动了这种文化。
  近两年来,《马男波杰克》大火,披着动物的外衣演绎人类的故事,2014年由“网飞”出品。该剧设定是普通人类和拟人化的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除了外形,这些动物和人类都一模一样。主角马男波杰克是一匹中年过气明星马,他在年轻时主演电视剧大红大紫,而现在无人问津,和人类废柴男孩陶德一同住在年轻时候买下的别墅里,他抽烟酗酒暴饮暴食,唯一的爱好是一遍遍看成名作,以逃避失败的现实,剧情充满反讽和苦涩。
  影片中的主要角色有马男波杰克、陶德、他的经纪人兼前女友卡罗琳公主和枪手作者戴安。波杰克总是能轻而易举地一句话戳中生活的真相,反讽、苦涩和绝望,但同时又很好笑。波杰克曾试图改变自己,但是一次次地被生活打回原形,在这些生活中融合了幽默元素,并有大量经典台词被年轻人广泛转发。
  但事实上,“丧文化”并不一定是一种极端、消极的心态。当年轻人选择“丧”并非他们不想追求,而是因为追求成功不可得,长期的挫败感导致他们被动地完全地丧失了追求的欲望。这一点,日本社会提供了最好的参照。
  现代人已经开始对看上去十分温情,甚至过于甜腻的励志言语感到反感,因此网络上出现反甜腻的潮流,“丧文化”滋生开来。年轻的一代,相比我们的父辈,生活得已经非常幸福。然而,幸福的代价却是残酷的压力和无形的竞争,这让越来越多的人变得悲观,他们开始认识马男波杰克,在它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懒惰脆弱、好逸恶劳。难以启齿的挫败感需要找一个释放的出口,于是只好通过所谓的“丧文化”宣泄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看,“丧”的心态其实是年轻人的一种自我保护,以自我矮化的方式拉低期望,缓解压力。“丧文化”其实是社会问题的一种反映,年轻人以一种抱怨的方式,和生活压力抗争,但其背后折射出的现实问题应引起社会关注。

“丧文化”背后预示的危险


  “丧文化”可以宣泄年轻人的抑郁情绪,但与此同时,另外一种倾向同样值得警惕,即美化“丧文化”刻意强调“丧文化”的某些正面意义。我们应对“丧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和同情,但更多的是需要一种审慎的态度。
  我们误以为这种倾诉会让自己的生活压力得到缓解,但事实上我们很可能就此成为瘾君子越陷越深。   过度倾诉形成社交网络依赖症。社交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几乎人人都与之相关。如果社交网络能提供有用的信息,它们实际上会对我们的生活有切实的好处。但是当人们进入虚拟世界,用这种“替代品”对话,公开在上面频繁讨论自己的不幸,而不再与真正的朋友交流时,看似便捷的生活实则已走向危险。
  手机似乎已成为人的一个器官,我们将生活中的小小不如意发在社交网络上,无形中就将之放大,低迷的情绪让我们更加依赖社交网络上的虚拟交流,如此恶性循环。卫生专家认为,在社交网络倾诉是一种新型的吸烟行为。
  几年前,英国斯旺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停止在社交网络倾诉的人容易心理崩溃。最近,他们对这个话题进行了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戒掉社交网络的“倾诉瘾”不仅可能导致心理创伤,还可能损害身体健康。
  研究表明,社交网络本身就会让人不开心,如果再继续倾诉不幸,会使人的情绪更加低迷。这种行为不但剥夺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快乐时光,还让人的满足感越来越低。科学家称,社交网络创造的虚假社会参与感,并没有让喜欢公开宣泄情绪的人得到有效的安慰,这种错觉甚至还会让人误以為自己想受到关注,但事实上,每个人真正关心的永远都是手机后的自己,而不是你在朋友圈里发的动态。研究人员说:“脸谱网表面上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然而在现实中互动才有益于人类健康,脸谱网上的交流只会对年轻人产生反作用,使他们不快乐。事实上,正如另一项研究所显示的那样,社交网络创造了社会排斥感,因此能在上面得到心理安慰的几率很小。”
  将自己的生活与他人的生活进行比较会导致心理创伤。一个长期习惯性地自嘲的人,身边难免会有分享快乐的人,这种鲜明对比是使人感到孤立无援的原因之一。我们在翻阅朋友圈时,都会不自觉地和别人进行比较。一项针对“我们是否认为自己比朋友圈里的朋友更幸福”的研究显示,无论比较结果如何,这个比较过程都会让人陷入抑郁情绪之中。而且当比较结果不尽如人意时,我们会更感到心烦意乱。然而,你的丧气和任何别人分享的快乐比较都会败下阵来,但即便在朋友圈里“比惨”也并不会带给你快乐。
  研究表明,社交网络上有大量朋友,并不意味着在社交生活中活跃。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流,保持友谊是必要的。停留在社交网络上并不能取代实时通信。如果你感到孤独,需要倾诉自己的不快,不妨多与现实中的朋友相处,这样不仅更具“疗效”还能避免将自己的消极情绪放大。房价很高、工作很累、工资很低,年轻人怎么生活都不容易,但除了“丧”我们也可以学着去承担,努力改变现状,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是祛除社会痼疾、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编译自俄罗斯《看世界》]
其他文献
可怕的胰腺癌胰腺位于人体上腹部的深处,胃的下后方,它隐秘的位置为肿瘤的生长提供了庇护,也给发现胰腺癌的早期病变造成了障碍。胰腺癌开始生长的时候往往是悄无声息的,而且没有疼痛感,直到它大到足以引起一些症状的时候,癌细胞早已经扩散到周围其他器官了,所以胰腺癌被发现时往往都已经到了晚期,患者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虽然从数据上来看,胰腺癌在所有癌症中的发病率并没有很高,仅占到2.1%,但胰腺癌的1年生存
一分钟,一夜或是一生……无论多久,相遇都是一种魔法。它化平淡日常为童话,转暗灰为玫瑰红,变铅为金。伴随着它的是突如其来的轻松感。日子安稳无事,我们转而追求完美浪漫的爱情。社会学家让-克劳德·考夫曼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每个人都像一只寄居蟹,不得不蜷缩在它象征安稳的壳里。唯一敞开灵魂,从蚕茧中走出来的机会,就是托身于它的爱人……在彼此的心目中发现全新的自我。然而问题是:为何我们相信数以千计的人中,我们
我们常听说这样的故事:无儿无女的老人是准“猫奴(狗奴)”,弥留之际将万贯家财留给了自己心爱的猫(狗)……然而,这些身家千百万的宠物实际上过得怎么样呢?今天我们为您搜集了网上流传最广的,关于全球最富有宠物的故事。世界首富狗2000年夏,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最权威的报纸《迈阿密先驱报》发出一则报道:著名歌手麦当娜卖掉了在迈阿密价值750万美元、带有8间豪华大卧室的公寓,买主是三男两女,他们声称是一只名
苏州人,1955年生,出自与传承了江南庞元济(虚斋)收藏世家的庞氏鉴别体系,12岁学习传统书画艺术,自幼生活和融合于苏杭一带的艺术环境中,凭借家学长期研读传统艺术和文化。曾在北京文联、北京国际艺苑艺术部、东方美术交流学会、东吴阁画店任过职。曾为红楼梦学会会员、虚斋文化艺术研究会创始人(筹备中)。作品曾入选中国美术馆等国内外重大展览并获奖。作品曾被全国政协选为国礼,赠送给英国外交大臣大卫·米利班德。
纵然世间繁华万千,人们在疲惫之时,最渴望的依然莫过于在一个温暖的港灣歇歇脚,时代、世界最终浓缩于那间属于自己的小屋。它或许豪华,或许简陋,它洋溢着年轻人的希冀,也透露出他们对未知世界的些许惶恐。南非摄影师约翰·萨克里用镜头记录下年轻人的卧室,在这些作品中,我们或许能够从小屋看到世界,从个人看到民族,从时代看到历史。
为了进行医学研究,人类会在动物身上试验新研发的药物或最新型的手术。看到被关着的小猫小狗和等待被开颅的猴子,爱心人士和動物保护组织提出抗议:动物实验太过残忍而且是非必要的。但另一方面,科学家又用数据证明了动物实验对于治疗人类某些疑难杂症的必要性和重大贡献。关于动物实验的争论究竟孰是孰非?这是我们整个社会都在面临的良心考验。同情心和科学研究之间的对决  2015年,欧洲百万余民众签名上书至欧盟委员会,
额外的知识会使我们变糊涂?“智能中风”这种大数据时代的恶疾正在侵袭现代都市。为什么每个人都喜欢黏在互联网上?如何才能不在信息社会中迷失自我?智能生活对我们的大脑造成了何种影响?2005年,伦敦大学心理学家格伦·威尔逊进行了一项试验,试验对象是办公室职员,实验条件是我们熟悉的日常工作环境:办公室职员在工作时间经常被短信、电话、邮件和社交网络上的消息打断。研究人员测验了受试者的智商,结果显示,这种日常
美国的移民政策正在撕裂家庭,散布恐惧。移民政策许多无证移民家长被迫与拥有美国国籍的孩子分开。查到自己家,孩子也变得极为敏感焦虑,害怕有一天到自己头上。由于大量的家庭团聚签证申请积压,再相聚的日子变得遥遥无期。去年3月一个周五的早上,不到7点半,亚历杭德罗便与妻子玛丽亚还有两个年幼的女儿道别,然后赶去上班。他开车还没走多远,在离他家4个街区,接近加利福尼亚州贝克尔斯菲市的地方,他看见两辆毫不起眼的车
经济前景、人口爆炸、移民问题……非洲的发展关系着世界的未来。1991年,塞内加尔总统阿卜杜·迪乌夫通过《费加罗报》呼吁欧洲维持对非洲大陆的援助。“你们面临着大量非洲人涌入的危险,他们为苦难所驱,将潮水般地涌现在北部的国家。即使针对人口迁移立法,也是白费劲,你们无法阻止这波浪潮,因为臂膀是拦不住大海的……非洲北边的欧洲人要知道,你们和非洲人住在同一个地球村。支援非洲发展关切你们的利益。”大约30年后
随着职场和商业的国际化,英语交流能力变得越来越必要。但是,学习英语的确要花费不少精力,这时,翻译软件和英语学习应用就帮上了大忙。有了它们,人们又能向国际化迈出一大步了。三成客户是外国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职场中突然遇到需要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情形。即便没到迅销或乐天那样将英语作为公司内部通用语言的程度,也可能会有类似的情况。在我们进行的问卷调查中,不少人做出了痛苦的回答。一位小学老师说:“来我们学